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初访颐和苑

这是一块绿色的静土。

这里,没有都市的喧嚣。早晨,在和煦阳光的映衬下,十几幢法式建筑熠熠生辉。当你沿着绿色的健身步道,走进果园,看到枝头上或黄或绿的果实;当你来到专供老人劳作的种植园,看到那一畦畦长势诱人的蔬菜瓜果,你会油然想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千古佳句。这里,就是沪上有名的以“家”为目标管理、以“田园”为生活环境的新颖独特的养老机构——上海颐和苑老年服务中心。

上面这段文字,是我入住颐和苑不久采访周保云理事长所写专访中的一段开场白。

然而,在我入住颐和苑的半年前,我还压根儿没有入住养老院的意识。但在随后不久,命运就神秘地改变了我人生的旅程。

一则不寻常的寻房“新闻”

在生命的长河里,有时会遇到你意想不到的人生“拐点”。

我第一次听到“颐和苑”这个名字,是在一次朋友的聚会上。

那是2015年岁末。当周围的人都在忙于迎接新年时,大学的同学老陈特意邀请我们“朋友圈”的十来位好友一起聚聚。我们这个“朋友圈”里的人,大都是几十年的老同学、老同事。退休前,大家又都在新闻出版界工作,所以感情特别好,特别浓。

老友许久不见,有讲不完的话题。特别是这次有几位夫人也应邀出席,更是热闹非凡。一时间,酒席上笑声不断,话语不绝。

谈着谈着,不知是谁,一下子就把话题转到养老问题上来了。于是,从“居家”式养老,谈到“候鸟”式养老,忽而又议起了高端的商业性的“机构”养老。大家越谈越感到这个话题的沉重,似乎有点“走投无路”之感。是呀,我们毕竟都是七老八十的人了,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无情地摆在我们面前:将来谁来照顾、服侍我们?特别是眼下子女在国外定居的,更感到问题的迫切性。

我心里想来想去:这是一个难以回答的话题。

但,天无绝人之路。就在大家忐忑不安、拿不定主意的时候,东道主老陈却爆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寻房“新闻”:“大家不用过于担心!现在,我要告诉大家,经过几年的寻访,我和老伴最近终于找到‘组织’了,有依靠啦!”

顿时,大家面面相觑,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此话怎讲?”我们中有人诧异地问。

老陈含笑不语。他这个人,一向话不多,但很幽默。我们几个都在想:这家伙到底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他所说的找到“组织”,这究竟是啥意思?

“快点讲呀!”此时,在几位夫人的再三催促下,老陈终于说出了“谜底”:“各位老同学、老朋友,你们也许不知,最近四五年,我和夫人为养老问题一直很纠结,一直在东奔西走。我们先后考察的养老院不下十几家,有市区的,也有郊区的;有公办的,也有民营的。现在,我们终于找到了一个适合我们养老的地方,经济上还承担得了,它就是坐落在上海金山朱泾镇旁边的一家高品质的、由政府扶持的非营利性的养老、养护机构——上海颐和苑老年服务中心。我们已在那里选好房子,并交了定金。”

“好呵!老陈,您真有远见,这步棋走得好,无后顾之忧了!”大家又惊又喜地看着老陈夫妇。

“快给我们介绍介绍。”接着,老陈在大家的要求下,眉飞色舞地把颐和苑从里到外,一一向我们作了描述。他讲的,对我们来说,都是新鲜事,说得我们心里痒痒的,好像到了另一个不为人知的养老世界。

老陈的生动描述,不禁勾起了我已经淡忘的、对爸妈那十多年老去岁月的痛苦回忆。刹那间,那一幕幕人到晚年的孤独、无奈,以及不堪回首的悲凉场景,又像过电影似的呈现在我的眼前。

岁月不饶人。我暗暗地思忖着:我和夫人都是七十左右的人了。人到这个年纪,大小毛病随时都会来“拜访”你。人的生命是很脆弱的,何况是老人呢?“机器”都生锈了,随时有不转的可能。养老,这真要早点开始筹划了。否则,一旦自己不能自理,不能动弹了,到那时,靠谁来护理你、服侍你?我们眼下大都只有一个孩子,他再孝顺,也不可能分身24小时来为你全天候服侍呀!所以,传统的养儿防老的观念得更新了。老陈介绍的上海颐和苑开创的以“家”为目标管理、以“田园”为生活环境的比肩国际的“幸福养老”新高端理念,那不是很值得我们体验和仿效吗?

然而,这四五年来,我和夫人还一直在被传统观念束缚着,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还没有来得及考虑这件事。我的心思,我的精力,这几年来却一直在为实现我父亲的心愿而忙碌着。

我父亲生前一直有一个宏大的愿望,就是要修订一下我们金氏家族的“家谱”。

记得我母亲刚去世不久,有一天,父亲特地打电话把我叫去,说有要紧事相商。

我一到那里,屁股还未坐定,父亲就从柜子里搬出五六本发黄的线装家谱。我一看,这还是20世纪50年代他托人从乡下带到上海的。

修家谱谈何容易?我屈指一算,这部发黄的家谱,距今已有六七十年了。相隔这么久,你想想,金氏家族一代代地繁衍,那要涉及多少人与事,这又要花多大的精力呀?

我把这一情况分析给父亲听,他这才猛然醒悟,笑着说:“我没想到这么复杂。我原本以为,只要你抽出时间打打电话,写写弄弄就成了。”

父亲为我们留下的宝贵资料

不过,为了却父亲的这一心愿,我建议他从“小”处着眼,先写写我们金氏一家几代人的家史。我对父亲说:“爸爸,眼下最紧迫的,就是趁您健在,脑子还清醒,尽快把自己一生经历的苦难,把我们金氏祖辈不屈不挠的奋斗史,用笔把它原原本本地写出来。然后,我再根据这些文字材料,抽空来撰写我们的家史。您看,行吗?”

“这个主意好!”父亲听后,高兴地点了点头说。

这时,我又对他说:“这一想法,我早就有了。几年前,我去江苏盐城参观新四军展览馆,就是为写家史做准备的,因为我对我出生前后家乡的历史背景不太清楚。”

父亲一听,更为高兴。于是,没过几天,他就开始做准备,着手写自己的回忆录了。

我父亲虽仅读过几年私塾,但他文字功底不错,写得一手好字,而且是一位很有毅力的老人。此时,尽管他已九十高龄,但他每天仍坚持不懈,戴着老花眼镜,一笔一笔地写,写了改,改了写,花了整整一年工夫,终于为我们留下了三本宝贵资料。他用平实的语言,真实而详细地记录了他与苦难、与恶势力抗争的一生。

为了实现自己对父亲的承诺,完成父亲的心愿,我从2012年开始,便集中精力,专心撰写我们金氏三四代人的家史。

写史,是件很复杂的事。哪怕是家史,也不那么简单,头绪很多。为破解这一难题,写起来方便些,更有亲切感,我决定分步进行:第一本先“由近及远”,以“我”为主线,追忆半个多世纪来我们金家的“人”和“事”;再由点到面,写第二本,写一写我们整个“金家门”。

记得那年夏天,天特别热,几乎天天是38℃,但我一直赶着写,边写边改。经过八九个月的努力,一本40多万字的书稿,终于在2012年9月25日上午完成。我起了个颇有点“史”味的书名,叫《岁月留痕》。因为我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又是一名教育记者,书中收录了不少我采写教育名家、名师的文章,所以我随即将书稿送给我特别敬重的于漪老师,请她帮我审阅并为之写个序。

完成了第一本书稿,我很是庆幸。但令我意想不到的是,这天下午一点左右当我回到家时,就接到了三弟正国的电话,说父亲已于中午驾鹤仙去了。

我思前想后,不禁感慨万千。这难道是巧合?不,我想,这也许是天意!父亲在冥冥之中,似乎已得知我了却了他一个心愿,从而再无牵挂地安然而去了。

就这样,老陈爆出的这一寻房“新闻”,不仅颠覆了我的养老理念,而且引发了我对茫茫人生的追忆和思考。

其实,这又何尝是我一人呢?它就像一块石头丢进了平静的湖面,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浪。

那天,在座的几位老友,特别是同来的夫人们,一个个都急切地要步老陈的“后尘”,提出要亲自去颐和苑看一看,实地考察一下,以便更早、更好地为自己人生的这最后一程作好安排。

于是,我们选定了日子,准备元旦后前往。

全新的养老方式,最佳的养老驿站

元月七日,新年的鼓声还在耳边萦绕,我们一行十人,就按照预定的日子,上午九时不到,相约来到了地铁一号线莲花路站乘车点。

金山区地处上海远郊。我20世纪80代去采访,要坐上半天的车子,一路颠颠簸簸。如今高速公路四通八达,一小时不到,我们就来到了坐落于朱泾镇东侧、地处金山著名水果公园北端的老年服务中心——上海颐和苑。

一进大门,透过车窗,眼前的一切,就令我十分惊讶:这哪里是养老院?这与我见过的市区街道办的敬老院和我父亲住过两三个月的护理院,真有天壤之别。这里的环境,我想,完全可以与国内顶级疗养院或高端避暑景区相媲美。

下车后,我更兴致勃勃地浏览起周围的田园风光:

你看,左侧一幢幢典雅的、酷似联排别墅的低层建筑,在阳光的照耀下,格外引人注目;右侧是半月形的大草坪,绿草如茵。她和会所相连,更彰显出颐和苑的博大胸怀!大草坪外,则是一大片果园。再远处,是一片视野开阔、恬静安宁的田园和一座座散落的农舍。我看着,看着,那白墙青瓦,那小桥流水,不禁勾起了我对故乡的眷恋和思念。

乡愁,是一份浓郁的故乡情结。故乡始终是生活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这里,似乎又让我见到了故乡的影子。

我自幼在农村长大,故乡是历史上有名的苏北抗日根据地。我的出生地,是一个很不起眼的小村庄,仅三十来户人家。小村庄东西走向,分前庄和后庄。前庄和后庄之间,有一条小河流过。村东头,也有一座像这里不远处的那不太宽的小木桥。这是一座通向我儿时读书地方的必经之桥。我的家乡虽比不上这里,很穷,但看到眼前这田园农舍,这小桥流水,不知怎的,我仿佛一下子又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乡。我惊讶地发现,我开始对这里产生了一种久别的爱。

这次接待我们的,是一位三十出头、很秀气且充满工作热情的年轻人。她叫周菊贤,脸上始终洋溢着微笑,很有亲和力。当时,她还是一位普通的市场部专员,现在已升到领导岗位——副总经理。

那天,她引领我们参观了颐和苑的里里外外。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位居颐和苑核心位置、由三层楼组成的高雅大气的会所。这里,集各种文化、体育、娱乐以及社会活动场所于一身。其内设有餐厅、小型超市、多功能厅、棋牌室、钢琴室、小型影院、美发室、图书阅览室、书画手工室、会客厅、球艺馆,等等。此外,苑内还配置不少老年朋友的健身器材,长者们可以在这里进行日常的健身运动,如练太极拳、做回春保健操等。而每逢各类节假日,苑方还会组织安排各种庆祝活动,打造精彩多趣的老年生活。

我们十来人边走边看,一个个赞叹不已。小周还告诉我们,依据长者的爱好,苑方还组建了十多个兴趣小组,诸如绘画组、书法组、桌球组、钢琴组、歌唱组、桥牌组、种植组、布艺画组、编织组、手工组、舞蹈组、电脑多媒体组等。这些兴趣小组的成立,大大满足了越来越多的老年朋友对知识的渴求。参加兴趣小组,不但可充实自己的思想,也因此可以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使晚年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一路上,我们在闲聊中惊喜地发现,这个眼前的市场专员小周,似乎有点“大材小用”。因为她的专业知识面很广,不仅先后学习过临床医学专业、妇产科专业,而且在硕士研究生学习期间,还在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院、香港大学医学院经过一番“临床医学研究生前沿技术强化轮训”和“交流学习”,有着扎实的专业基础。而且,让我意想不到的是,眼前的小周还有一段留学的经历:在2010年至2015年的5年中,她还去了美国加州居住生活,学习和了解美国当地文化。所以,她现在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显然,今天新兴的养老事业比起传统的养老,无论是从理念还是从技术层面,都已是不可同日而语。颐和苑能招聘这种既有厚实的专业基础,又有较为开阔的国际视野的人才,也一定对未来发展充满着希望。

从会所出来,小周又带我们参观了颐和苑的总体布局——从养老院到养护院再到还在装修的护理院。特别是看了不同住房户型的配置,更令我们赞叹。

从房屋形体外观到室内装修、家具设计和用材选择,以及各式高档名牌厨卫设施和家用电器,都令人十分满意。更令我欣赏的是,这里室内除设有冷暖两用中央空调设备外,在所有用房内,都安装了地暖可供同时使用调节。这会使你即使在严冬季节,也会体验到春秋季节般舒适。

在谈到颐和苑的管理模式时,小周说:“作为一家集养老、护理为一体的综合性老年机构,颐和苑尊重每一位老者的生活需求。我们的周保云理事长独具慧眼地与丹麦著名养老机构——丹麦执事家园进行合作管理,实施以‘家’为目标管理、以‘田园’为生活环境,把传统的居家养老与机构养老进行有机结合的一种新模式。”

确实如此。我们在参观中发现,颐和苑的户型设计,从结构布局、软装配饰等方面都融入了“家”的元素,区别于传统机构养老、养护的居住环境,使老人处处感受到家的温馨和幸福。不仅如此,颐和苑作为一家定位于国际化的高品质养老机构,还配置了充足的生活管家,为长者提供24小时贴心的管家服务。借助智能化的信息系统,只要在院内,老人可以全天候呼叫到服务人员。此外,生活管家还为老人提供代办生活琐事等服务,这可有效地保障老人日常生活的舒适性和便捷性。

走出一幢幢单元大门,我们一行十人又被眼前气势磅礴的150亩生态果园所吸引。小周告诉我们,周保云理事长为率先将绿色低碳的田园生活方式引入日常养老生活中,斥资千万打造了150亩的果园生态林,并进行有机的区域划分,构筑了数个自然主题生活活动区,其中包括了活动大草坪、橘子园、无花果园、桃园、枇杷园、梨园、种植园,等等。丰富多样的活动区域,给老人们带来了更多姿多彩的休闲时光。

听小周说,入住这里的长者,还可申请一份可供自己种植的菜地。这是回归田园式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颐和苑独具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我们沿着围绕果园的1500米环形绿色塑胶健身步道信步走去,只见在果园中央有两座木制中式圆形凉亭遥相映衬,显得格外耀眼。果园外侧的小河,静静的流水,就像一条流动的带子一样向前延伸。小周说,这也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它与苑外河道一样,潮涨潮落,相互连通。它不仅给果园提供了充足的水源,更给颐和苑增添了一条流动的景观。

在生态大果园走了一圈,我们一行来到了苑方特为老人们设计的钓鱼台。这时,坐在黑色的精致而舒适的椅子上,放眼望去,可谓“极目楚天舒”。我闭上眼睛,开始体验着我不曾有过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绿色夕阳生活。我心里在默默地想:这里也许就是我最佳的人生驿站。

周理事长现场化心结

中午,我们用完了免费的午餐,便在餐厅里和小周一起座谈交流。

小周是个很阳光很爽快的年轻人,为人亲切和善。她对我们的提问,有问必答。一时讲不清楚的,特别是有关政策方面的,她都一一记下。她坦诚地对我们说:“不好意思,我也是刚来两三个月,对新兴的养老事业还是个门外汉,也在学习了解中。”

说话间,小周一眼发现周保云理事长正向餐厅走来。她就像搬到救兵一样高兴地对我们说:“这就是我们老板——周理事长,你们还有什么需要问的,还有什么解不开的心结,尽管提,他一定会给你们一个满意的答复。”

言毕,小周把我们一一向周理事长作了介绍。

坐在我们面前的周保云,看上去五十开外。不知怎的,我们和他初次接触,就有一见如故之感。他那含笑的脸上,显得朴实、厚道,没有做作,很有亲和感,更没有财大气粗的商人气息。这是他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

在人们的心目中,大凡商人,皆为利而来。然而,周保云在他一生经商生涯中,却并不尽然。他向我们介绍了创建颐和苑的初衷。他讲了自己经过多年的拼搏,在经济上获得富足之后,是如何以赤子之心,寻求以最佳方式,并充分利用家乡天时、地利、人和的有利条件,最终选择回报社会和家乡为宗旨的公益性新兴养老行业作为他新的创业目标,实现自己报效祖国的全部思维过程。他动情地说:“在我的人生旅途,颐和苑是我步入中年以后不以‘赚钱’为最终目的的‘第三次创业’。我们颐和苑是一家由政府资助的民办非营利性的养老机构,不去追求单纯的物质利益,而是力求对社会回报。像今天能呈现给大家这么一座漂亮的养老院,我就很有成就感。对我而言,这也是一种利益。我认为,人生一辈子能做几件被社会认可的事情,这才是最大的利益。”

讲到“非营利性”,我们也直率地向周理事长和盘托出了纠结在心头的种种担心和忧虑:“周理事长,你也知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作为一个企业家,投资不就是为了分红吗,怎么会‘非营利’?颐和苑总规划用地约200亩,总投资12亿元。如今,项目一期养老机构及养护中心已用去3亿元。接下来,二期工程还要有大笔资金投入。非营利性,如果一旦资金链断掉,怎么办?这是我们最为担心的。”

打开心灵之锁,要靠心灵去沟通。这一非同寻常的深层次问题,也深深触动了周保云的心。他点了点头,略有所思地笑了笑说:“我很理解你们的心情。不过,这里讲的‘非营利性’,是指营利不能作为投资分红。那么,图什么?我想,考虑这个问题,我们不能只看到事物的一个方面。因为,这个‘利’,除了普遍认为的是物质利益之外,对价值意义的追求所带来的幸福感,这也是一种‘利’。其实,幸福才是人的最高利益。”

说到这里,周理事长喝了一口茶,又针对我们的“心结”笑着说:“至于资金链的问题,这不用担心!我们事先都作过预测。尽管,颐和苑在最初几年要处于亏损的状态,但我可用其他地产的盈利来填补它。这是我早就有准备的。况且,颐和苑是在政府扶持和监管下运行的。我创办颐和苑,是作为一项公益性非营利的项目来做的,所收取的费用比同档次的养老机构要低。机构的营运费用,除了入住者所交费用,还可以争取到政府相关部门的补贴,只要做到不亏本就行了。这样可以让更多具有中等养老金收入的长者来这里安度晚年,这也是我的一种心愿。”

这一番入情入理的话语深深地打动了我们的心,我们还有什么不放心的呢?!“心结”化解了,还犹豫什么?于是,我们新来的几家当场交了订金,真心实意地把这里当作第二个新家了。

小周也为我们找到新家而感到高兴,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OFaawtsqRMw0609oofU60xadU5Z9rxUGBGIscI3twM9si4iTbB0k17sLh77njY7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