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什么是“八卦”

八卦相错。

——说卦

按照朱熹老夫子的观点:“易本为卜筮而作”,就是说《易》最初的目的是占卜。在易学史上,老夫子的这个观点引起不少的讨论,赞成者有之,反对者有之。直到现在,还有很多人认为《易》就是讲算卦算命的书。大家在街上散步,如果留心的话,偶尔会发现有的小店铺挂着一面广告,上面印着太极和八卦图,写着大大的“周易算卦”或者“易理取名”等字样,各个城市大概都或多或少有这样的小店,这就是依然把《易》的主要用途看作卜筮。今日研究易学的人大多认为,即便《易》最初的用途是卜筮,经过后人一代代不断注释和阐发,《易》也逐步成为一种哲学体系,且已经成为中国人文化思想的重要来源,早已超越了卜筮的用途。春秋之时,孔夫子推崇《易》,后来经过一代代学人的推动和提倡,《易》逐步成为群经之首,在后世的地位越来越显赫,原本的卜筮作用便慢慢退居二线了。

不过,古人的占卜和今天的不大一样。古人说的占卜,其实包括了今天完全不同的两种术数方法:第一种是龟卜和筮占,类似于今天的算卦占卜;第二种是日者,就是观天象言吉凶,今天从老皇历上寻找黄道吉日,就有点这个意思。《汉书·艺文志》把数术分为六类:天文、历谱、五行、形法、蓍龟、杂占。其中,蓍龟就是讲筮占、龟卜;杂占讲其余的占卜和厌胜术。现在电视里演的一些古装戏,这个妃子和那个妃子之间有矛盾,她们就会找一个巫婆扎个纸人,上面写对方的生辰八字,在纸人上扎个针诅咒对方,这就属于杂占的厌胜术。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里面,那个胖乎乎的潇洒哥生气时候常说“画个圈圈诅咒你”,这一招应该也算“杂占”。

至于“筮”的工具,古人一般用蓍草进行“筮”,有时候也用折竹。《龟策列传》把蓍草神秘化,说它下面有茯苓、上面有兔丝,或者上面有捣蓍、下面有神龟,远远看去周边青气缭绕,一看就是非同寻常的神物。当然了,你也可以说因为当时的自然环境很好、非常环保,负氧离子很高、很养生,所以才会有青气缭绕,而不是灰蒙蒙的雾霾笼罩,才会产生这种神奇的蓍草。但如果我们今天按照这种标准去找,估计一根也找不到。

关于《易》的起源,古人说是伏羲画八卦,周文王重卦和作卦爻辞,孔子作十翼;也有说伏羲画八卦和重卦,周文王作卦辞,周公旦作爻辞,孔子作十翼。汉代人说“文王拘而演《周易》”,认为周文王被商纣王关在羑里,每日忧心如焚,思索未来的道路在哪里,哪知道冥冥之中就发明了《周易》,算出自己前途光明,要革掉商朝的命,创造一个新的世界——这就是周文王的“鼎革巨变”:一个“革”卦,一个“鼎”卦,意味着他要迎来改朝换代的大变化。这些传说让《易》的起源看上去很古老、很有传奇色彩。但近代以来学者的研究给这种传奇泼了一盆冷水:虽然《易》的起源很古老,不过今日所见的《周易》古经未必是一两个人所作,也不一定是一个时期所作,大概成于西周初期,很有可能是周王室的太卜或筮人所作;而“十翼”,就是人们称之为“易传”的文字,恐怕不是孔子所作,也非一人所作,大概在战国中期之后汇辑而成。借用李零先生在《〈周易〉的自然哲学》里面的总结来说,就是:“《易经》是西周筮占的经典,《易传》是战国秦汉新旧占卜杂交的产物,在《易传》的阐释下,《易经》才成为中国自然哲学的源泉之一。”

不管“十翼”是不是孔老夫子所作,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就是他与《易》有着极深的渊源,且对《易》满怀敬意。比如他曾经感慨道:“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意思是说,假如老天多给我几年的时间,我从五十岁开始学《易》,就可以保证自己不会犯大的过失了。孔夫子这句话还有其他断句方式和不同的解释,比如有人解释为“学《易》学到了五十岁,认为自己不会犯太大的过失了”,等等。在这里我们用前一种解释。孔子这样厉害的人物,到了这个年龄还认为要通过学习《易》才能保证自己以后不会犯太大的过失,这里面大有深意。类似的情况还有卫国大夫蘧伯玉,世人都赞叹他为了不起的贤人,但他仍然常常反思自己所犯的过失,力求不断完善自我。孔夫子赞叹蘧伯玉“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认为他严格要求自己,值得大家学习。今天的情况则反过来了,大部分有权有钱的人从来不会觉得自己有问题——你说我有问题?胡说八道,那都是别人的错,我这么英明,哪里会有错?就像有个笑话说的:“老板永远不会错。如果老板错了,请参考前面的话。”但我们不妨想一想:这些人哪里来的这种自信?是不是因为他们掌握了世间的真理、洞察了宇宙的秘密,所以才如此自信?俗话说“钱壮怂人胆”,很多人一旦失去了钱财和地位,只怕立即就现了原形。大家留心看看身边就会明白这道理。

关于《易》卦的图像构成,大致来说每一卦最先是由阴、阳两种图像组成,一横就是阳爻,两个短横就是阴爻。不过这种一横、两短横的符号,据说最初并没有阴阳的概念在里面。有学者认为,这只是古人在龟占之时,将龟壳上那些烧出来的纹路用相应的符号长短横线记录下来,到了后来才演变为把阴阳相对的概念结合到这些符号之中,使其具有了阴阳的意义。这些阴阳爻从下往上排列起来,就成为一个完整的卦象。按照由下往上的顺序,称之为初、二、三、四、五、上;阳爻以“九”称之,阴爻以“六”称之。比如最下面的一爻,阳爻为“初九”,阴爻为“初六”;下数第二爻,阳爻为“九二”,阴爻为“六二”,其余类此。为什么爻位要从下往上排,而不是从上往下排呢?因为《易》认为,万事万物都是从小到大、从下往上,一点点积累起来、发展起来的。《周易乾凿度》里面讲“易气从下生”,就是说易之气是从下面开始生长的。汉代的郑玄将此情况解释为:“易本无形,自微及著,故炁从下生,以下爻为始也。”这就像我们的人生和世界都是由微小而壮大、由低矮而高大。例如一棵树,总是从小小的幼苗长起,慢慢成长为参天大树;一个人,总是从小小的孩童长起,慢慢长大成人。这就是由下而上、由小而大、由微而著。另外,我们的传统观点中强调人不能忘本,这个由下而上的排序,也隐含了尊重根本、尊重低微之始的意思。当然,这种尊重事物由小而大、由微而盛的观念,后来在中国的世俗生活中慢慢包含了按资排辈、讲资历不讲才干等弊端,则走向了它自身的反面。

卦的另外一个主要的构成就是卦爻辞。所谓卦爻辞,就是置于每一卦符号下面的文字,是对每一个卦最为基本的说明。卦辞是总体说明这个卦的寓意,爻辞则说明每一爻的寓意。举一个不算恰当的例子:对一个人进行总体的描述,讲这个人长得高大勇猛或者纤细文弱,这就类似于卦辞;对一个人进行局部的描述,这个人的胳膊很粗壮,这个人的眼睛很大,这个人的头发乌黑油亮,这就类似于爻辞。

卦爻辞还有一个作用,就是占筮。古人可以根据卦爻辞来判断“吉”“凶”“无咎”“悔”等情况。比如筮到《乾》卦的卦辞“元亨利贞”,就表示大亨通、利于占卜。一般认为,卦爻辞的出现使得《易》的卦形符号与文字结合在一起,能够将文字表述与卦形符号的隐喻进行关联,使我们能够从更加广阔、深厚的角度来理解每一卦和每一爻。这个就好比如我们看电影,本来看的是无声电影,只有画面,后来加上了画外音、人物对话、音乐等元素,我们对电影的理解、欣赏,一下子就丰富起来了。

前面提到《易》除了“经”之外,还有“易传”,就是“十翼”,它包括了《彖》(上、下)、《象》(上、下)、《系辞》(上、下)、《文言》、《说卦》、《序卦》、《杂卦》等文字。

“十翼”简单展开来讲,《彖》主要是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来论述一卦的卦名、卦辞和主旨,即是“断定一卦之义”的意思,比如评价一个人,说这个人心胸宽阔、行事有度等。《象》则是解释各卦的卦象和各爻的爻象,有“大象”和“小象”之分。“大象”是从每一卦的卦象中推演出人事的意义,“小象”是从每一爻中分析背后的断爻原因。它们都有“象征”“形象”之意。《系辞》上、下两篇的篇幅都较长,讲的是六十四卦经文的基本义理,可以理解为早期的《周易》通论。《文言》是在乾坤二卦的彖、象的基础上,对其做进一步解说,所谓“文言”者,“文饰乾坤两卦之言”也。《说卦》是解释八卦取象的专论,论述了蓍草演卦的历史、八卦取象的特点、引证诸种象例,对探讨易象有着重要的价值。《序卦》说明了六十四卦的编排顺序,对这种排序的内在意义做了解释。《杂卦》与《序卦》不同,它打乱了六十四卦的顺序,按照另一种思路,所谓“杂糅众卦,错综其义”,主要以“错综”的关系来理解六十四卦的关系。

所以我们看待一个卦,不但有卦形、卦爻辞,还有“十翼”的各种解读方式。这一方面使得对一个卦的理解极为丰富多元,另一方面各种解读之间又可能出现不一致甚至相反的情况。这时候就需要我们根据自己的理解,用心去选择、去把握了。

在《周易》里面有基本的八个卦,我们叫“八经卦”,由它们而构成了八八六十四卦。它们分别是:乾、坤、震、艮、坎、离、兑、巽。为了方便地记住这八个卦的形状,朱熹《周易本义》里面有一个口诀,称之为“八卦取象卦歌”:

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坎中满、离中虚、兑上缺、巽下断。

乾卦就是三条连着的横线,所以叫“乾三连”;坤卦就是六条短短的横线,中间是断开的,所以是“坤六断”;震卦好像一个钵盂朝上仰着,地下的实线代表底部,上面的虚线代表开口,所以叫“震仰盂”。其他的卦象以此类推。

上面这些这就是“八卦”。

不过,平常我们讲“某某事很八卦”“某某人很八卦”,这又是为什么呢?我猜想,因为一个卦可以出现很多种可能性,每一个卦的每一个爻也都有不同的情况,八个卦翻来覆去又成了六十四卦,这里面值得回味的内容太多了;而如果某事或者某人也复杂得很,里面弯弯绕绕,就像八卦一样翻来覆去,不容易看清楚其中的门道,值得好好琢磨,所以我们必须好好“八卦”一下。

还有,我们平常讲“错综复杂”,其实就是从卦的“错综复杂”而来。比如“错”就是指“错卦”,把原来这一卦的阴阳进行互变,如阴爻变成阳爻、阳爻变成阴爻,这就形成了“错卦”。其言外之意就是提醒我们,要看到事物隐藏的相反的可能。“综”就是指“综卦”,就是把原来的卦颠倒变成另一卦。它的言外之意大概就是提醒人们换另一个视点来看问题。我们看到有些恋人吵架,常常和对方说:“你能不能考虑到我的感受?”再比如行军打仗,古人讲知己知彼,把自己设想为敌人,也就是转换角度,从敌人的角度来分析战况。这些都有“错综卦”的意味。

清初才子纳兰性德写过一首词,其中有几句我们可以用来解释这个“错综复杂”。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何事秋风悲画扇”一句化用班婕妤被弃的典故。班婕妤是有名的才女,又以贤淑著称,她本来是汉成帝喜欢的妃子,但自从赵飞燕姐妹受宠后,班婕妤便被汉成帝冷落。因为许皇后用厌胜术咒祸赵飞燕姐妹,被汉成帝废黜。赵氏姐妹又借此诬陷班婕妤参与“巫蛊”,但没有成功。据说在审讯班婕妤之时,班婕妤回答:“妾闻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修正尚未蒙福,为邪欲以何望?使鬼神有知,不受不臣之诉;如其无知,诉之何益,故不为也。”就是讲人的寿命长短乃是命中注定,人的贫富贵贱也是上天注定,一个人坦坦荡荡、正直行事尚且不能得福,那么做坏事还能希望得到什么福分呢?若是鬼神有灵,岂肯听信不正当的祈祷?如果鬼神无用,诅咒又有什么好处呢?我不屑做这样的事。汉成帝觉得她说得有理,便赦免了她。

如果班婕妤当初受汉成帝宠幸的时候,想到后面会被嫌弃的可能,这就是理解了什么是“错卦”;如果没有想到这种情况,就是不懂得什么是“错卦”。班婕妤后来隐居深宫,写了《怨歌行》:

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

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伤感自己如同夏天的团扇,到了秋凉之后,便被遗弃不用。后世便以“秋凉团扇”作为女子失宠的典故,又称“班女扇”。从这首诗可以看出,班婕妤可能确实还不懂“错卦”的道理。

从上面的两首诗词还可以引申出一个道理,我们谈恋爱、交朋友,感情热烈、卿卿我我的时候,似乎只觉得对方好,你好完美,你好优秀,你是最合适的人选。但时间一长,就有可能出现矛盾了。这个时候注意了,要记得“错卦”和“综卦”的道理:人心哪有固定不变的?人心本来就容易变化的,变和不变都在一显一隐之间。好的时候,要记得不好时候的悲伤;不好的时候,要记得美好时候的温暖。只有这样,才能不至于陷入迷狂的情绪而不自知。

当然,“错综”之卦也象征着我们这个世界:人与人之间看似毫不相干,事实上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不但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和自己的内心之间,亦无不是“错综复杂”的关系。西人强调“原子性的个体”,但我们在这个世界,何尝能够做到彻底的“个体”和“独立”?正因为我们必须在种种“错综复杂”的关系中生活,才在种种关系中凸显了我们的“个体性”和“独特性”,也才建立起不同于他人的独特的生命意义。这可能才是真正的“原子性的个体”的意义吧! 0iAbDdj7Rqkqqm5NM9YRARJc5wnYbR8yrb7p1NpPINsMLbY3ZJSMLyr3+n9urnW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