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学《易》不是为了当妖精

天地设位,圣人成能。人谋鬼谋,百姓与能。

——系辞下

人们一说到《易》,往往觉得很神秘。比如,民间传说《易》有辟邪的功能,因此在很多地方,人们会在家里放一本《易经》,寄予它能够镇宅、趋吉避凶。类似的做法还有家里放一本《金刚经》,希望能够给家人带来福德智慧。这些都是民间流传的说法,和《易》《金刚经》本身可能关系不大,但它们往往寄托了老百姓的某些美好愿望。美好的愿望总是让人更加期待明天的到来、给人以精进的力量,这是值得赞赏的。

京戏里,诸葛亮总是身穿太极八卦袍,象征着他的智慧和神机妙算,这小小的细节反映出一般人对《易》的观感:神秘莫测、无所不知、无所不能。鲁迅先生评价传统小说描写诸葛亮是“状诸葛多智而近妖”,就是讲把诸葛亮写得太神奇了,足智多谋到近乎妖异了。有趣的是,人们常常把诸葛亮这种足智多谋与《易》的典型象征符号联系起来,可见《易》在许多人眼中也近乎妖异了。

不过,老话说“反常即为妖”,一个人如果样样儿都算得准、事事儿都聪明绝顶,企图在充满偶然性的世界中要把控一切、满足自己所有的欲望,这种情况就是有些不正常了。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不少这样的人,他们样样儿都喜欢算计,而且似乎也算计得准,从而一步一步达到自己的目的。从外在的成就来看,他们就是人们口中常说的“人生大赢家”。但如果仅仅是为了一己私利,不惜伤害到别人和团体的权益,这种“人生大赢家”也没有什么值得羡慕的。这种做人做事的方式也说不上有什么大恶,但总不值得推荐学习。有学者把这种人称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说得很到位。

照我看来,这种做人做事的方式即是“多智而近妖”——虽然算计精明、事事儿讨巧,但在真正通透的人眼中,不过就是一个“精明的妖精”而已。当个“妖精”当然不是什么好事情,传说在修炼的过程中,越是厉害的妖精越会有麻烦,如果不改邪归正,就要遇到天雷大劫,或被打回原形,或被消灭。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是要教人体悟天地人生的道理,绝对不是教人做“妖精”,教人学狡诈。如果抱着精心算计的想法来读《易》,其实已经走偏了;如果不但是为了看破天机,而且想在看破天机之后满足一己私利,那么更是入魔障了。

当然了,古人记载了不少故事,讲有人读了《易》之后似乎确能“开天眼”,对事物未来的趋势能精准把握,有不少神通能耐,这又是另外的话题了。比如《三国志》里记载了易学大家虞翻算卦的故事:

关羽既败,权使翻筮之,得《兑》下《坎》上,《节》,五爻变之《临》。翻曰:“不出二日,必当断头。”果如翻言。权曰:“卿不及伏羲,可与东方朔为比矣。”

这个故事讲关羽战败之后,孙权让虞翻占卜一下关羽的结局会如何。虞翻算了一卦,得到《节》之《临》卦。于是他告诉孙权,不出二日,关羽必当断头。后来情况果然像他算的一样准确。所以孙权钦佩不已,表扬虞翻虽然不如伏羲,但简直可以与东方朔相比了。不过我们要知道,这就像学习知识的根本目的是知识本身,虽然知识也会带来很多利益,但那是附加值,不等同于知识本身。如果最终的目的是这些附加值而不是知识本身,那么结果有可能是忘记了知识而只追求附加值,而到最后什么都没有得到。就如同现在很多所谓的科技企业,借着科技的口号去圈钱,徒留下一个科技的空壳,害人误国不浅。虞翻的《虞氏易》精妙深邃、流传至今,可不仅仅是因为它算卦算得准。比如历史书上记载,虞翻不但是易学名家,还是孙策的重要谋臣,而且他武艺精湛,善使一柄长矛,能徒步日行三百里,妥妥的文武双全综合型高端人才。《三国志》记载了一件事,足以证明虞翻的才智和胆魄:有一次孙策讨伐山越之人,斩了他们的首领后,命令部下去追赶逃兵,却独自骑马行走山中。虞翻偶遇了孙策,一看这情况,就觉得这事挺悬啊:山中林茂草盛,冷不防窜出一群贼人,或者遇到什么紧急情况,你孙大人岂不危险?于是赶紧叫孙策下马,虞翻自己拿着长矛在前面开路,孙策牵着马步行跟在后面。来到平坦的地方后,虞翻才又叫孙策上马先走,自己在后面掩护,一直护送到安全的地方。不过虞翻性格不大好,常常直言上谏,又不分场合与领导争辩,总是让领导下不了台,因此得罪了孙权,被贬官泾县。当时有人评价他说:“虞仲翔前颇为论者所侵,美宝为质,雕摩益光,不足以损。”赞扬他如同一块美玉,虽然被人诽谤,但越雕磨越有光芒。所以即便虞翻有点小神通,我们也相信这并不是他研究《易》的目的,更不是他的人生追求。

古人讲“读易见天心”,本义是讲读了《易》之后,人便可以明了世间真正的道理,而不是追求一些小聪明和小把戏。不过到了明清之后,江湖上有一些人把这个“天心”给神秘化了,衍生出好多奇奇怪怪的意思。比如玄空学里面有一个化煞的方法,叫作“改天换心”,它认为房屋旺运有三元九运共一百八十年的变化,每二十年为一运,当每一个二十年变化之后,如果房主要继续追求旺运,就必须改造房屋,最简单的改造就是把房屋正顶上的瓦片和天井中间的砖块换掉,这就叫改“天心”。这种“天心”和古人说的“天心”相去甚远,境界高下一目了然。

宋人有一首关于《易》的诗:

双双瓦雀行书案,

点点杨花入砚池。

闲坐小窗读周易,

不知春去几多时。

我认为这个“闲”字很关键:一个人沉浸在《易》中,以闲适的心情和方式来读《易》,没有功利心、不急躁,这个时候他的身心彻底放松,平静而无欲求,对时光的流逝毫无知觉,如同释家常说的“空”的状态,这个时候也是人对人生和宇宙最敏锐的时候,以这个状态来学习《易》,大概最能激发出阅读者内心最深切的情感。

近代高僧虚云老和尚经常提到一个词——“说食数宝”,意思就是讲某些人没有吃过真正的美食,没有珍贵的财宝,但一天到晚嘴巴里宣扬自己有这样好吃的、有那样珍贵的,其实毫无意义。因此,如果天天讲自己如何懂得《易》,但没有自己的切身感悟,也用不到自己的生活之中,就毫无意思。朱熹老夫子曾感叹:

立卦生爻事有因,

两仪四象已前陈。

须知三绝韦编者,

不是寻行数墨人。

故而真正会读《易》的人,既不是泥古不化的书呆子,也不是精明而自私之人;他有毅力,能持之以恒;他有自己的原则,又善巧方便,能包容他人;他能激发出自己与他人内心中最为深切的共同情感,提出人生的价值,并用之于生活、推广于社会。这才是真正值得佩服的读《易》之人。 BOdGedKLRh8wq1LlJbia9tXnu+owPc0C4iNwMceh+d6jEO8gz/uNRC1T4YAvmm5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