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问题是全球性挑战。中国在发展公共卫生事业、履行国际义务、参与全球公共卫生治理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全面展示了秉持国际人道主义和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2014年埃博拉病毒在西非肆虐之际,中国率先驰援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三国,开展了新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援外医疗行动,先后提供了四轮总价值7.5亿元人民币的紧急援助,派出1000多人次专家和医疗人员赶赴一线参与救援,在疫区及时援建治疗中心,在国际援非抗疫行动中发挥了示范作用。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各国之间的正常交往按下了“暂停键”,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叠加百年未遇之大灾疫,引发了全球性危机。新冠疫情大流行再次表明,人类生活在一个地球村,各国休戚相关、命运与共。
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中国发挥政治优势和体制优势,迅速采取了最全面、最严格、最彻底的防控措施,在最短时间内构建起全民动员、联防联控、公开透明的防控体系。经过艰苦努力,率先控制住了疫情,取得了重大战略性成果。同时,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经济率先恢复增长,是2020年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彭博社报道称,对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来说,以更大的经济规模走出疫情,是这戏剧性一年的顶点。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第一人口大国,做好国内疫情防控本身就是对全球公共卫生安全治理的重大贡献。
中国在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同时,以实际行动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投身于抗疫国际合作中,引领抗疫国际合作方向。习近平主席密集开展元首外交,多次出席国际会议,仅2021年就同外国领导人及国际组织负责人视频会晤、通话100多次,传递中国与世界同舟共济、携手抗疫的坚定决心,倡导共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在2020年3月召开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应对新冠肺炎特别峰会上,习近平主席提出四点倡议:一是坚决打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全球阻击战;二是有效开展国际联防联控;三是积极支持国际组织发挥作用;四是加强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
在2020年5月18日开幕的第七十三届世界卫生大会上,习近平主席深入系统阐述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提出要全力搞好疫情防控、发挥世界卫生组织领导作用、加大对非洲国家支持、加强全球公共卫生治理、恢复经济社会发展、加强国际合作等六点建议。在主持中非团结抗疫特别峰会时,习近平主席倡议,要尽最大努力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降低疫情负面影响。坚定不移携手抗击疫情,坚定不移推进中非合作,坚定不移践行多边主义,坚定不移推进中非友好。
2020年2月27日,在韩国首尔,中国驻韩国大使馆紧急筹备的医用口罩准备运往大邱。箱子外包装上写着“道不远人 人无异国”“守望相助 共克时艰”等支持性的话语。(新华社发中国驻韩国大使馆供图)
在这场史无前例的抗疫斗争中,中国开展了大规模的全球人道主义行动。中国累计向153个国家和15个国际组织提供数千亿件抗疫物资,与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10多个国际组织共同举办疫情防控、医疗救治等技术交流活动300余场,向34个国家派出38支抗疫医疗专家组,向1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了23亿剂新冠疫苗,是对外提供疫苗最多的国家。 中非建立了45个对口医院合作机制,中国援建的非洲疾控中心总部大楼项目已于2023年1月竣工。中国全面落实二十国集团“暂缓最贫困国家债务偿付倡议”,总额超过13亿美元,是二十国集团成员中落实缓债金额最大的国家。 中国以公开、透明、科学、负责的态度,同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社会携手抗击疫情,第一时间发布病毒基因序列等关键信息,向世卫组织和联合国全球人道主义应对计划提供资金援助。中国积极支持并参与疫苗国际合作,加入世界卫生组织“新冠肺炎疫苗实施计划”,将疫苗作为全球公共产品。
在全球健康峰会上,习近平主席指出要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着力提高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和水平,并提出五点意见:一是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二是坚持科学施策,统筹系统应对;三是坚持同舟共济,倡导团结合作;四是坚持公平合理,弥合“免疫鸿沟”;五是坚持标本兼治,完善治理体系。中国的这些倡议和行动为坚决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注入了强大的信心与动力。
人类健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类似新冠疫情这样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会是最后一次。秉承团结合作精神,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才能共佑人类共同的地球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