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大变局下的“中国指引”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种新旧问题与复杂矛盾叠加碰撞、交织发酵。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不稳定、不确定、难预料成为常态。

站在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人类面临两种截然不同的取向:一种是重拾冷战思维,挑动分裂对立,制造集团对抗;另一种是从人类共同福祉出发,致力团结合作,倡导开放共赢,践行平等尊重。两种取向、两种选择的博弈和较量,将深刻影响人类和地球的未来。

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目的就是回答“人类向何处去”的世界之问、历史之问、时代之问,为彷徨求索的世界点亮前行之路,为各国人民走向携手同心共护家园、共享繁荣的美好未来贡献中国方案。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推动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把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

“五个世界”的中国主张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着眼全人类的福祉,既有现实思考,又有未来前瞻;既描绘了美好愿景,又提供了实践路径和行动方案;既关乎人类的前途,也攸关每一个体的命运。

10多年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不断丰富和发展。从习近平主席2013年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首次提出,到2015年在第七十届联大一般性辩论上提出“五位一体”总体框架,再到2017年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提出建设“五个世界”的总目标,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思想内涵不断深化拓展。

10多年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稳步推进。从双边到多边,从区域到全球,这一理念取得全方位、开创性的丰硕成果,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落地生根,给世界带来的是繁荣稳定的巨大红利,创造的是扎扎实实的民生福祉。

10多年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越来越多国家和人民认识到,这一理念符合全人类共同利益,反映了世界人民追求和平、正义、进步的心声,汇聚了各国人民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超越利己主义和保护主义,打破了个别国家唯我独尊的霸权思维,反映出中国对人类发展方向的独到见解,对于推动各国团结合作、共创人类美好未来具有重要意义。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开放包容,坚持互利共赢,坚持公道正义,不是以一种制度代替另一种制度,不是以一种文明代替另一种文明,而是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历史文化、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利益共生、权利共享、责任共担。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为国际关系确立新思路,为全球治理提供新智慧,为国际交往开创新格局,为美好世界描绘新愿景。

坚持对话协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纵观人类文明发展进程,尽管千百年来人类一直期盼永久和平,但战争从未远离。当今世界,人类所处的安全环境仍然堪忧,国际安全形势动荡复杂,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持续不断,恐怖主义仍然猖獗。20世纪上半叶,人类遭受了两次世界大战的劫难。从20世纪40年代后期开始,延续40余年的冷战,也给世人留下惨痛的教训。进入21世纪以来,战争的阴影依然笼罩着人类。

维护和平是每个国家都应该肩负起来的责任。各国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大国要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管控矛盾分歧,平等对待小国,不搞唯我独尊、恃强凌弱的霸道。任何国家都不能随意发动战争,不能破坏国际法治,不能打开潘多拉盒子,要共同维护比金子还珍贵的和平时光。各方要秉持和平、主权、普惠、共治原则,把深海、极地、外空、互联网等领域打造成各方合作的新疆域,而不是相互博弈的竞技场。

坚持共建共享,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世上没有绝对安全的世外桃源,一国安全不能建立在别国不安全之上,别国面临的威胁也可能成为本国的挑战。邻居出了问题,不能光想着扎好自家篱笆,而应该去帮一把。各方应该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恐怖主义、难民危机等问题都同地缘冲突密切相关,化解冲突是根本之策。各国应该以合作谋和平、以合作促安全,坚持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反对动辄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反对为一己之私挑起事端、激化矛盾,反对以邻为壑、损人利己。各国一起走和平发展道路,才能实现世界长久和平,才能让和平的阳光普照大地,让人人享有安宁祥和。

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实践表明,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世界已经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球村,各国经济社会发展日益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推进互联互通、加快融合发展成为促进共同繁荣发展的必然选择。当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普遍存在,如果奉行零和博弈、赢者通吃的老一套逻辑,采取尔虞我诈、以邻为壑的老一套办法,结果必然是封上了别人的门,也堵上了自己的路,侵蚀的是自己发展的根基,损害的是全人类的未来。

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大势,促成了贸易大繁荣、投资大便利、人员大流动、技术大发展。各国应该坚持你好我好大家好的理念,推进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创造全人类共同发展的良好条件,共同推动世界各国繁荣发展,让发展成果惠及世界各国,让人人享有富足安康。各国应该坚持开放的政策取向,旗帜鲜明地反对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提升多边和双边开放水平,推动各国经济联动融通,共同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各国应该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减少负面外溢效应,合力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各国应该推动构建公正、合理、透明的国际经贸规则体系,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促进全球经济进一步开放、交流、融合。

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中国有句古话:“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文明的繁盛、人类的进步,离不开求同存异、开放包容,离不开文明交流、互学互鉴。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多种宗教,一部人类史就是一幅不同文明交流、互鉴、融合的宏伟画卷。不同文明凝聚着不同民族的智慧和贡献,没有高低之别,更无优劣之分。傲慢和偏见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最大障碍,平等和尊重才是文明交流互鉴的前提。历史呼唤着人类文明同放异彩,不同文明应该和谐共生、相得益彰,共同为人类发展提供精神力量。我们应该坚持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文明是多样的理念,让人类创造的各种文明交相辉映,编织出斑斓绚丽的图画,共同消除现实生活中的文化壁垒,共同抵制妨碍人类心灵互动的观念纰缪,共同打破阻碍人类交往的精神隔阂,让各种文明和谐共存,让人人享有文化滋养。

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类未来,建设美丽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共同呵护好地球家园,是为了我们自己,也是为了子孙后代。我们应该坚持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理念,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对自然心存敬畏,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共同保护不可替代的地球家园,共同医治生态环境的累累伤痕,共同营造和谐宜居的人类家园,让自然生态休养生息,让人人都享有绿水青山。各方应倡导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面向未来,中国愿同各方一道,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共筑生态文明之基,全面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改革和完善国际治理体系提出了中国方案。这一重要理念,汇聚了各国人民求和平谋发展盼稳定的最大公约数,画出了不同文化背景和发展程度国家之间的最大同心圆,超越了零和博弈、强权政治、冷战对抗的各种陈旧思维,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总目标,成为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前进方向的鲜明旗帜。

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和平发展超越冲突对抗,以共同安全取代绝对安全,以互利共赢摒弃零和博弈,以交流互鉴防止文明冲突,以绿色发展呵护地球家园,顺应了世界大势和人心所向。面对层出不穷的全球性挑战,只有各国行天下之大道,和睦相处、合作共赢,繁荣才能持久,安全才有保障。新时代中国愿同世界各国一道,以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为根本路径,以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为重要依托,以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为价值追求,携手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浓缩着新时代中国领导人对世界的深邃思考,体现了中国这个大国、中国共产党这个大党的天下情怀,蕴藏着人类从何处来、向何处去的历史密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目标,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跑才能实现。中国将与各国一道,在和平与发展的马拉松跑道上奋勇向前。

新时代中国的“世界观”

2020年3月21日,中国赴塞尔维亚抗疫医疗专家组从广州出发飞抵贝尔格莱德,支援当地疫情防控工作。随后的一幕令很多中国人为之动容: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不仅亲自到机场迎候中国医疗专家组,并现场向五星红旗献上深情一吻。

突然而至的疫情令塞尔维亚医疗系统承压,检测手段有限,病例快速增长,整个国家面临“最为困难的时刻”。中国专家组几乎走遍塞尔维亚所有疫情严重的城市,给当地带来疫情防控的宝贵知识和经验,更给塞尔维亚民众带来了战胜疫情的信心和动力。

中国没有忘记,在中国疫情吃紧的关键时刻,塞尔维亚政府在财政并不宽裕的情况下给予中国紧急医疗物资援助,在首都贝尔格莱德还专门举行了一场声援中国抗疫的音乐会。

肆虐全球的新冠疫情以一种极端和特殊的方式告诫世人:人类生活在一个互联互通、休戚与共的地球村里。

2020年3月21日晚,中国援助塞尔维亚抗疫医疗专家组一行6人乘专机抵达塞首都贝尔格莱德,前来迎接的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左)与医疗专家组成员“碰肘”致意。(新华社记者石中玉摄)

“人类是一个整体,地球是一个家园。面对共同挑战,任何人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人类只有和衷共济、和合共生这一条出路。”2021年7月6日,习近平主席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讲话中这样说。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数年间,习近平主席在一系列重大国际场合、从多个角度深刻阐述中国的主张和理念,为世界提供应对和解决“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世纪命题的中国方案。

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总目标引领下,根据不同领域和议题,可从多个维度来观察中国方案。

——倡导平等、开放、合作、共享的全球经济治理观。

“当前,经济全球化虽然面临不少阻力,但存在更多动力,总体看,动力胜过阻力,各国走向开放、走向合作的大势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习近平主席说。

一方面,为应对疫情冲击、促进经济复苏、维护世界稳定,国际社会作出了艰苦努力;但另一方面,一些地方战乱和冲突仍在持续,饥荒和疾病仍在流行,隔阂和对立仍在加深,各国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呼声更加强烈。

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促进了商品和资本流动、科技和文明进步、各国人民交往。经济全球化也是一把“双刃剑”,反全球化的声音也反映出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足。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中国主张充分利用一切机遇,合作应对一切挑战,同世界各国合作,共同引导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习近平主席指出,全球经济治理需要与时俱进、因时而变。全球经济治理应该以平等为基础,更好反映世界经济格局新现实,增加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代表性和发言权,确保各国在国际经济合作中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

全球经济治理应该以开放为导向,坚持理念、政策、机制开放,适应形势变化,广纳良言,充分听取社会各界建议和诉求,鼓励各方积极参与和融入,不搞排他性安排,防止治理机制封闭化和规则碎片化。

全球经济治理应该以合作为动力,全球性挑战需要全球性应对,合作是必然选择,各国要加强沟通和协调,照顾彼此利益关切,共商规则,共建机制,共迎挑战。

全球经济治理应该以共享为目标,提倡所有人参与,所有人受益,不搞一家独大或者赢者通吃,而是寻求利益共享,实现共赢目标。

——提倡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观,实现各国经济社会协同进步,解决发展不平衡带来的问题,缩小发展差距,促进共同繁荣。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中国始终认为,大家一起发展才是真发展,可持续发展才是好发展。

中国秉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拓展务实合作空间,助力全球经济复苏、民生改善。

中国古人说:“适己而忘人者,人之所弃;克己而立人者,众之所戴。”发展是世界各国的权利,而不是少数国家的专利。中国致力于推动各国加强发展合作、各国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提升全球发展的公平性、有效性、协同性,反对任何人搞技术封锁、科技鸿沟、发展脱钩。

中国将继续同国际社会加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共同为促进全球互联互通做增量、做加法。以开放、融通、互利、共赢的合作精神,拒绝自私自利、短视封闭的狭隘政策,维护世界贸易组织规则,支持多边贸易体制,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

在经济全球化遭遇“逆风”的当下,中国用行动表明,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这是中国基于发展需要作出的战略抉择,也是顺应经济全球化大势的务实行动。

——践行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全球安全观,摒弃冷战思维、集团对抗,反对以牺牲别国安全换取自身绝对安全的做法。

共同,就是要尊重和保障每一个国家的安全,安全应该是普遍的、平等的、包容的;综合,就是要统筹维护传统领域和非传统领域安全,通盘考虑安全问题的历史经纬和现实状况,多管齐下、综合施策,协调推进地区安全治理;合作,就是要通过对话合作,促进各国、各地区和全球的安全,通过对话沟通,增进战略互信,求同化异,和睦相处;可持续,就是要发展和安全并重,以实现持久安全,发展是安全的基础,安全是发展的条件,应该聚焦发展主题,改善民生,缩小贫富差距,夯实安全的根基。

应对恐怖主义挑战,没有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反恐是各国的共同义务,要加强协调,建立全球反恐统一战线。

——树立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文明的繁盛、人类的进步,离不开求同存异、开放包容,离不开文明交流、互学互鉴。人类只有肤色语言之别,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文明交流互鉴应该是对等的、平等的,应该是多元的、多向的,而不应该是强制的、强迫的,不应该是单一的、单向的。

中国主张各国秉持相互尊重、开放包容的精神,多沟通、多对话、多协商、多合作,树立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肩负起各国应有的责任与担当。

——“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是当代中国人权观的凝练表达。多年来,中国是全球人权治理体系的共同建设者,更是增益世界人权事业发展的行动派,为实现“人人得享人权”的世界愿景贡献了实实在在的中国力量。

——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中国坚定践行多边主义,努力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

中华民族始终遵循“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自然观,践行“钓而不纲,弋不射宿”的生态观,体现了对天地宇宙的敬畏和热爱、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追求。

中国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道路,努力开创美丽中国建设新局面,推动国际社会加强绿色合作,共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推动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倡导公平正义的国际秩序观,始终做国际关系准则的捍卫者、多边体系的维护者、国际秩序的稳定锚。

中国反对一切形式的单边主义,反对搞针对特定国家的阵营化和排他性“小圈子”,反对打着所谓“规则”旗号破坏国际秩序、制造“新冷战”和意识形态对抗的行径。

中国坚持世界只有一个体系,就是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只有一个秩序,就是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只有一套规则,就是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

——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不断改革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推动各国携手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是国际社会大家的事,全球事务应该由各国人民商量着办,需要积极推进全球治理规则民主化,通过充分协商达成共识和一致行动。国家之间要坚持求同存异、聚同化异,以交流促合作,以合作促共赢。各国也应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大国更应有大国的责任和担当,提供更多全球公共产品。要坚定维护和践行多边主义,保障各国平等发展权利,促进共同繁荣发展,共享全球发展成果。

中国倡导高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旗帜,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坚持以公平正义为理念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

——推动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各国应如何相处,应该遵循什么样的准则,需要构建怎样的国际关系,是个重大课题。

习近平主席在倡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理念的同时,开创性地提出推动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目标和方向,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就是前提和路径,其实质就是要走出一条国与国交往的新路,并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辟道路、创造条件。

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敏锐把握国际形势新变化,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赋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新的时代内涵,推动国际社会朝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崇高目标不懈努力。中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推进大国协调和合作,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周边外交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秉持真实亲诚理念和正确义利观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是中国外交理论和实践的重要创新,是当代国际关系理念的重要突破,成为中国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新路径和通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起点。

——坚守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

2015年9月28日,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习近平主席指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

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客观存在共同利益,必然要求共同价值。中国所主张的共同价值,不是要把哪一方的价值观奉为一尊,而是倡导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充分尊重文明的多样性,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而不是唯我独尊,将自己的政治理念和制度模式强加于人。

新加坡国立大学亚洲研究院研究员马凯硕曾这样表达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看法:这个理念很好地捕捉了世界的变化,过去几十亿人生活在190多条独立的船上,随着全球化,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变得更加相互依赖,如今人们住在同一条船上的190多个船舱里,现在的处境是相同的,我们不应该只是关心自己的船舱,而是应该关心整个船只,因为我们有共同的未来。

中国方案 天下情怀

当今世界,是各国人民的世界。世界的命运必须由各国人民共同掌握。今天的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有条件朝着和平与发展的目标迈进。世界面临的困难和挑战需要各国人民同舟共济、携手应对,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才是人间正道。

我们所处的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时代。“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成为关乎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课题。面对时代之问,中国的回答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源于对国家交往关系的合理性设计,源于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和共同期盼,也源于中国的大国责任和担当。

今日之中国,不仅是中国之中国,而且是世界之中国。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中共二十大报告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明确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把中国的前途命运和人类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起来。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基于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源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实践,继承弘扬新中国外交的优良传统,吸收借鉴人类社会优秀文明成果,反映了全人类的普遍愿望和共同心声。这一理念汲取中国传统文化智慧,坚守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治理原则,追寻和合共生、天下大同的高远理想,日益成为时代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指当前国际政治经济运行机制中的痼疾,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向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是中国为人类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作出的重大开创性贡献。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大势出发处理当代国际关系的中国智慧,是完善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是应对21世纪各种全球性挑战的中国主张。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直指当今世界面临的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在卫生健康、气候变化、网络安全等领域提出丰富主张,转化为具体行动,为解决世界性难题作出了中国的独特贡献。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超越了集团政治的“小圈子”规则,超越了实力至上的逻辑,超越了少数西方国家定义的“普世价值”,顺应时代潮流,倡导全球协作,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中国始终坚定维护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坚定维护联合国权威和地位,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积极参与引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中国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从发展、安全、文明三个维度指明人类社会前进方向,彼此呼应、相得益彰,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依托,是解答事关人类和平与发展重大问题的中国方案。

中国提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尊重不同国家人民对自身发展道路的探索,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超越所谓“普世价值”的狭隘历史局限,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追求。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说,在习近平主席的领导下,中国已成为多边主义的重要支柱,“而我们践行多边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基于这种国际认同,这一中国理念多次载入联合国相关文件和决议,也是时代的需要。

2017年2月,联合国社会发展委员会第五十五届会议协商一致通过“非洲发展新伙伴关系的社会层面”决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首次写入联合国决议。

一个多月后,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关于阿富汗问题的第2344号决议,强调应本着合作共赢精神推进地区合作,以有效促进阿富汗及地区的安全、稳定和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首次写入安理会决议。

此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还被写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联合国大会等相关会议文件中。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安格斯·迪顿说:“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个伟大的计划,我非常希望能够实现。与此同时,中国为实现这个目标所做的努力令人钦佩。”

在第七十一届联合国大会主席彼得·汤姆森看来,中国所倡导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人类在这个星球上的唯一未来”。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署长施泰纳说,中国不仅充分拥抱了自身历史发展的新时期,也致力于推动实现联合国关注的可持续发展目标。“这标志着我们正面向一个全新时代。中国与世界,一起探索未来。”

在欧洲议会欧中友好小组秘书长盖琳看来,人类的未来,必将是世界各民族因共同命运而聚集到一起并建立一个相互合作的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无疑是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发展的“最佳选择”。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是中国为世界提供的广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10多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取得显著成效,开辟了世界经济增长的新空间,搭建了国际贸易和投资的新平台,提升了有关国家的发展能力和民生福祉,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拓展了新实践,为变乱交织的世界带来更多确定性和稳定性。共建“一带一路”,不搞地缘政治联盟或军事同盟,不以意识形态划界,更不搞“零和博弈”和“你赢我输”,因而得到国际社会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日益广泛的支持。截至2023年6月底,中国与五大洲的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形成一大批标志性项目和惠民生的“小而美”项目。

“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倡议深刻诠释了合作、和平与发展的真谛,反映了世界人民的普遍诉求。”巴基斯坦前总统阿尔维说。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展中心全球发展研究部主任卡尔·达尔曼说:“在全球经济治理变革中,中国扮演着非常特殊的角色,因为她是一个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中国家,拥有很多经验,可以将其他国家的经验、自身的经验以及其他国家需要改进之处结合起来。”

英国学者马丁·雅克也认为,中国本身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她能了解全球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问题,而发达国家却无法了解,这正是中国参与全球治理变革的优势所在。

“全球化时代,各国的利益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法国巴黎第八大学教授皮埃尔·皮卡尔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为维护人类和平与福祉所提出的重要倡议,也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哲学思想之一。

“大道不孤,天下一家。”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各国利益休戚与共、命运紧密相连。世界命运掌握在各国人民手中,人类前途系于各国人民的抉择。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是各国人民的期待。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不可阻挡。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睦邻友好必将超越以邻为壑,互利合作必将取代零和博弈,多边主义必将战胜单边主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蕴含人类共同价值和共同责任,反映各国人民的深沉追求,昭示了历史演进的基本方向,必将汇聚起强大的文明合力,引领世界向着更美好的明天迈进。 7JqELTO7JagVYJsLuIDgkaHGhHamWWK/cPTo6mJFuQgt1AIT+pqhsIeoIOFU2vf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