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 ① ,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② 。”
①北辰:北极星。我国古代天文学,认为北极星处在星空正中,静止不动,其他星辰都环绕着它。
②共:通“拱”,拱卫,环绕。
孔子说:“用道德来治理国政,便会像北极星一样,静静地处在它应处的位置上,众多星辰都环绕着它。”
儒家以民为本,强调以德治国。
2·2 子曰:“《诗》三百 ① ,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② 。”
①三百:《诗经》今存 305 篇(另有笙诗 6 首),三百是举其整数而言。
②思无邪:这三个字取自《诗经·鲁颂· 》。此为借《诗经》中的句子来概括《诗经》的思想特色。
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不邪僻’。”
2·3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①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② 。”
①免:避免,逃避。耻:羞耻心,是一种自觉的道德感情。
②格:至,归服。
孔子说:“用政令来治理他们,用刑罚来整顿他们,人民只求避免罪罚,却没有廉耻心;如果用道德来治理他们,用礼来整顿他们,人民就有廉耻心,而且诚意向善。”
孔子重以德治国而轻视刑罚,虽然出于仁爱心,但是有其片面性。应该以法治国,辅以道德建设,两者互相结合。
2·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①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②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①立:独立。主要指能懂得“礼”(社会行为规范)。本书《泰伯》说:“立于礼。”《季氏》说:“不学礼,无以立。”
②耳顺:朱熹解释为:“声入心通,无所违逆。”郑玄解释为:“耳闻其言而知其微旨。”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略有建树;四十岁,不受迷惑;五十岁,了解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领会精神,分辨是非;到了七十岁,便能随心所欲,言行不越出规矩。”
2·5 孟懿子问孝 ① 。子曰:“无违。”樊迟御 ② ,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①孟懿子:鲁国大夫。姓仲孙(鲁国三家之一),名何忌。谥号“懿”。
②樊迟:孔子学生,姓樊,名须,字子迟。
孟懿子向孔子询问孝道。孔子说:“不要违背礼节。”樊迟替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说:“孟孙向我问孝道,我答复说,不要违背礼节。”樊迟问:“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父母活着,按礼侍奉他们;死了,按礼埋葬他们,按礼祭祀他们。”
2·6 孟武伯问孝 ①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② 。”
①孟武伯:鲁国大夫,姓仲孙,名彘,谥号“武”。他是孟懿子的儿子。
②其疾之忧:忧其疾,宾语前置。“其疾”有两种解释。东汉著名经师马融说:“言孝子不妄为非,唯疾病然后使父母忧。”(见何晏《论语集解》)。《淮南子·说林训》:“忧父之疾者子,治之者医。”高诱注:“父母唯其疾之忧,故曰忧之者子。”马融认为“其”代表儿子,高诱认为“其”代表父母。今从马说。因为孔子最担心鲁国三家大夫僭礼妄为。
孟武伯向孔子询问孝道。孔子说:“使父母只为儿子的疾病发愁(不用操别的心)。”
2·7 子游问孝 ①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② ;不敬,何以别乎?”
①子游:孔子学生。姓言,名偃。熟悉文献辞令。
②犬马,皆能有养:有三说,一理解为犬马能养活人,二理解为犬马也能养活自己的爹娘,三理解为人能饲养犬马。从第三说。
子游问孝道。孔子说:“现在的所谓孝,只能说养活爹娘而已。连狗马都能得到饲养;若不敬重孝顺父母,那养活爹娘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分别呢?”
为子女者,要认真反思!
2·8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 ①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 ② 。曾是以为孝乎 ③ ?”
①色:指对父母和颜悦色,恭敬有礼。又有人认为指父母的容色。
②先生:年长的人。馔(zhuàn):吃喝。《鲁论语》作“癦”。
③曾(céng):副词,竟然。
子夏问孝道。孔子说:“在父母面前经常和颜悦色是难能可贵的。有事情,晚辈效劳;有酒菜食物,年长的人先吃喝。仅仅做到这样竟可以认为是孝吗?”
2·9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 ① ,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 ② ,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①回:颜回,字子渊,孔子最得意的门生。
②省其私:指颜回反省实践所学的东西。另一种说法是,孔子省察颜回的行为(朱熹)。
孔子说:“我整天和颜回谈话,他从不反对怀疑,像个蠢人。他退回去研究实践,却颇能发挥,可见颜回并不愚蠢。”
2·10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① 。人焉廋哉 ② ?人焉廋哉?”
①所:结构助词,跟后面的动词或者介词组合在一起,具有指代作用。这句中“所以”的“以”是动词,通“与”,交与,结交。由:经过。“所由”即经历,过去的表现。安:安心,满足,追求。
②焉:疑问代词,何,什么。廋(sōu):隐藏。
孔子说:“考查一个人所结交的朋友;观察他过去的表现;了解他追求什么。那么,这个人怎能隐藏什么呢?这个人在人品方面能隐藏什么呢?”
2·11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① 。”
①以为:以之为,省略了“之”。“之”代表“温故知新”。
孔子说:“温习旧知识,就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可以凭借这种能力成为老师了。”
温习,既是巩固旧知识的方法,也是学习新知识的基础。
2·12 子曰:“君子不器 ① 。”
①器:器皿。朱熹说:“器者,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体无不具,故用无不周,非特为一才一艺而已。”
孔子说:“君子不像器皿那样只有狭隘用途。”
2·13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贡问怎样才能做一个君子。孔子说:“行为要在言语前面,做到了然后再说。”
2·14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孔子说:“君子广泛团结人,而不互相勾结;小人相互勾结,而不广泛团结人。”
“君子”和“小人”,在孔子以前的时代,主要是指社会地位的高低;从《论语》开始,主要是指人品的高低。
2·15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① ,思而不学则殆 ② 。”
①罔(wǎng):迷惑。
②殆(dài):危险,不安。或解释为“怠”,疲惫而没有收获。
孔子说:“学习却不思考,就会糊涂迷惑;空想却不学习,就会危险不安。”
不思考,就成为书呆子;不学习吸收前人的知识而空想,就会迷失方向。正确处理“学”与“思”的关系,是做好任何事情的关键。
2·16 子曰:“攻乎异端 ① ,斯害也已 ② 。”
①攻:攻击,批判。异端:不符合正道的言论。
②已:停止。或认为,“攻”是研治的意义,“也已”是语气词,那么此句意义则为:“认真研究并实行异端邪说,那是很有害的。”
孔子说:“批判不正确的言论,那么祸害就可以制止了。”
2·17 子曰:“由 ① !诲女知之乎 ②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①由:仲由,字子路,一字季路。孔子的学生,为人好勇。
②诲(huì):教导。女:通“汝”,你。知之:关于知道的知识。语录告诫弟子,诚实、虚心是唯一正确的求知态度,决不可冒充知识里手。
孔子说:“由(子路)!教给你什么叫知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正的知啊!”
2·18 子张学干禄 ① 。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 ② ,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①子张:孔子学生,姓颛孙,名师,字子张。干禄:求取官职俸禄。
②殆:危险,不安。王引之认为,“疑”与“殆”,互文同义。
子张向孔子学习求官职得俸禄的方法。孔子说:“多听,有怀疑的地方,让它空着;谨慎地说出其余能确信的部分,就能减少错误。多看,有不安的地方,让它空着;谨慎地实行其余能心安的部分,就能减少懊悔。言语少错误,行动少懊悔,官职俸禄就在这里面了。”
2·19 哀公问曰 ① :“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 ② ,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①哀公:鲁国国君,公元前 494—公元前 466 年在位。
②举:提拔,任用。直:正直的人。错:通“措”,放置。诸:“之于”的合音,“之”作代词,“于”作介词。枉:邪曲不正的人。
鲁哀公问孔子说:“要做些什么事才能使百姓服从呢?”孔子回答说:“提拔正直的人,把他放在邪曲的人之上,那么百姓就服从;若是提拔邪曲的人,把他放在正直的人之上,那么百姓就会不服从。”
2·20 季康子问 ① :“使民敬、忠以劝 ② ,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①季康子:季孙肥,鲁哀公时担任正卿,掌握全国大权。
②以:与,和。劝:勉励。
季康子问:“要使人民恭敬严肃、尽心竭力和互相勉励,应该怎么办呢?”孔子说:“你对待人民庄重,他们就会恭敬严肃;你孝顺父母,慈爱幼小,他们就会对你尽心竭力;你提拔好人,教育能力弱的人,他们就会互相勉励。”
2·21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 ① ?”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 ② 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①奚:何,为什么。
②引文见《尚书·君陈》。施:用,推广。
有人对孔子说:“你为什么不参政?”孔子说:“《尚书》上讲,‘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并将其推广应用到政治上。’这就是参政呀,为什么一定要做官才算参政呢?”
2·22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 ① ,小车无 ② ,其何以行之哉?”
①大车:牛拉的车。 (ní):把驾牲口的横木固定在大车车辕前端的插销。
② (yuè):小车(马拉的车)上的插销。
孔子说:“作为一个人,却不讲信誉,那就不知他还有什么可以肯定的地方。就像牛拉的大车没有给横木安装 ,或像马拉的小车没有给横木安装 ,那靠什么拉车前进呢?”
2·23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 ① ?”子曰:“殷因于夏礼 ② ,所损益 ③ ,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①也(yē):读“耶”,表示疑问语气。
②因:继承,沿袭。
③损:减去。益:增加。
子张问:“今后十代的情况可以预先知道吗?”孔子说:“殷朝沿袭夏朝的礼仪制度,废除什么,增加什么,是可以知道的;周朝沿袭殷朝的礼仪制度,废除什么,增加什么,也是可以知道的。那么,假定有人继承周朝的礼仪制度,即使一百代以后的情况,也可以预先知道。”
2·24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孔子说:“不是自己应该祭祀的鬼神,却去祭祀他,这是谄媚。看见符合道义的事,却不去做,这是没有勇气。”
成语“见义勇为”源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