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学而第一

1·1 子曰:“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注释】

①学:仿效,求教而获得知识、本领。而:连词,此句中表示递进关系。习:本义是鸟多次地练习飞翔,引申为练习、温习。学、习,在后代合成为一个词。

②不亦……乎:表示推测、商量的疑问语气,相当于“不是……吗”。说(yuè):通“悦”。

③而:连词,此句中表示转折关系。愠(yùn):怨恨,生气。

【今译】

孔子说:“学知识,并经常温习它,不是应该喜悦吗?有朋友从远方前来,不是应该快乐吗?人家不了解自己却不怨恨,不是君子的风范吗?”

【按语】

《论语》不是孔子自己写的,而是学生追述的。所以,大多数语录都冠以“子曰”。“子”是学生对老师的尊称,在《论语》中专指孔子。“子曰”相当于“先生说”或“老师说”。《论语》分 20 篇,篇下分章,“章”就是一段语录或记述。每篇的标题不是中心内容的概括,只是取第一条语录的开头两个字或三个字。

孔子认为,学习是做人的基础。本条语录讲的是学习可以使人获得快乐、广交善友、思想豁达。所以《论语》编纂者把本条作为第一条语录。

1·2 有子曰 :“其为人也孝弟 ,而好犯上者,鲜矣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

【注释】

①有子:孔子学生,姓有,名若。孔子死后,他曾因相貌与孔子相似而被弟子们“共立为师”(《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故《论语》尊称他为“有子”。

②孝:对父母恭敬热爱。弟(tì):即“悌”,敬爱兄长。

③鲜(xiǎn):少。

④未之有:即“未有之”,否定句中宾语前置。

⑤仁之本:做人的根本。仁,通“人”。《中庸》:“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今译】

有子说:“一个人在为人方面,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却喜欢冒犯上级的,这种人很少;不喜欢冒犯上级,却喜欢作乱的,这种人从来没有。君子从根本上努力,根本确立了,道德就会产生。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这就是做人的根本。”

【按语】

儒家认为,孝悌既是家庭和社会关系和谐的基础,而且可以“移孝作忠”,也是国家稳定的基础。

1·3 子曰:“巧言令色 ,鲜矣仁!”

【注释】

①令:美好,和善。朱熹说:“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悦人。”

【今译】

孔子说:“花言巧语,外貌和善,以讨好别人。这种人缺少‘仁德’啊!”

1·4 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

【注释】

①曾子:孔子学生,姓曾,名参,字子舆。相传儒家经典《孝经》是孔子传授给他,由他记录传世的。他是孔伋(字子思,孔子的孙子)的老师;后来,孟子又受业于子思的门人,开创儒家正统的“思孟学派”,故《论语》尊称他为“曾子”。

②省(xǐng):自我检查。

③忠:办事尽职尽心。

④传(chuán):动词作名词,指老师讲授的知识。

【今译】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不尽心竭力吗?同朋友交往不诚实吗?老师传授的学业没有练习吗?”

【按语】

自我反省,自我完善,是进德修业的重要途径。

1·5 子曰:“道千乘之国 :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

【注释】

①千乘(shèng)之国:具有千辆兵车的国家。春秋末期是中等诸侯国。乘,四匹马拉的马车,每辆叫一乘。

②时:季节。以时,指在农闲时才役使百姓,不违农业季节。

【今译】

孔子说:“治理具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应该严肃认真地办事,讲究诚信,节约费用,爱护众人,只在农闲季节役使老百姓。”

1·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注释】

①弟子:此指年轻的子弟。弟:通“悌”,尊敬兄长,引申为尊敬长辈。

【今译】

孔子说:“晚辈子弟,在家应孝顺父母;出外应敬爱兄长;应该说话谨慎,讲究信用,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力量,就用来学习文献。”

1·7 子夏曰 :“贤贤易色 ;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注释】

①子夏:孔子学生,姓卜,名商,字子夏。他曾担任魏文侯师,熟悉文献与训诂,《诗经》《春秋》等经典的传世都与他有关。

②贤贤易色:第一个“贤”作动词,有尊重的意义;色,美色。此句可作三种解释:尊重贤人,看轻女色;用尊崇优秀品德的心来代替爱好美色的心(见朱熹《论语集注》);对妻子,要重其优良品德,不重其容貌(清代宋翔凤等)。今从第三说。因为这一段话是阐述处理各种人伦关系,而夫妻关系是最根本的人伦关系。

【今译】

子夏说:“对妻子,能重品德,不重容貌;侍奉爹娘,能尽心竭力;服侍君上,能够献身;同朋友交往,说话能诚实守信。这种人,即使没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得不错了。”

1·8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今译】

孔子说:“君子如果不庄重,就没有威严;用这种态度去学习,就不会牢固。要以忠和信两种道德为准,不要跟(这方面品质)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怕改正。”

1·9 曾子曰:“慎终 追远 ,民德归厚矣。”

【注释】

①终:指给父母送终,操办丧事。

②远:指远代祖先。

【今译】

曾子说:“谨慎地为父母料理后事,追念祭祀远代祖先,那么老百姓的德行就归向淳朴忠厚了。”

【按语】

慎终追远,是维护家族和国家团结的纽带。

1·10 子禽问于子贡曰 :“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

【注释】

①子禽:人名。或说是陈亢,或说是孔子的学生原亢禽。子贡:孔子学生,姓端木,名赐,字子贡。他善于辞令,又会经商。

②其诸:表示推测的语气词。有人认为是春秋时期齐鲁地区的方言词。乎:介词,同“于”,表示比较。

【今译】

子禽向子贡问道:“先生到达某个国家,必然能听到那个国家的政事。这是寻求来的呢,还是别人自动告诉他的呢?”子贡说:“他老人家是靠温厚、正直、庄敬、节制、谦让来取得的。他老人家寻求的方法,与别人寻求的方法大概不相同吧?”

1·11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 ,可谓孝矣。”

【注释】

①道:指合乎道义的作为。

【今译】

孔子说:“父亲活着时,观察他的志向;父亲死了,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三年不改变父亲的合理作为,就可以说他是孝了。”

1·12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注释】

①和:指适中、适度、和谐。

②之:指“和”。

【今译】

有子说:“实施礼,要以和顺适中为贵。先王主张的美好的地方就在这里;他们无论小事或大事都做得和顺适中。但如有行不通的地方,为和顺适中而和顺适中,不用礼加以节制,也是不可行的。”

【按语】

“礼”指社会规范,既以“和”为最高目的,又是“和”的保证。

1·13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

【注释】

①复:指实践诺言。

②远:使动用法。

③宗:宗主,可引申为得其归宿。

【今译】

有子说:“讲究信用并符合义,说的话就能兑现。态度谦恭并符合礼,就能够远离侮辱。依靠可以亲近的人,也就得其所了。”

1·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可谓好学也已。”

【注释】

①正:匡正,求得中正之道。

【今译】

孔子说:“君子,吃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办事勤劳敏捷,说话却谨慎,接近有道的人以匡正自己,这可以说是好学了。”

1·15 子贡曰:“贫而无谄 ,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其斯之谓与 ?”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注释】

①谄(chǎn):奉承人,巴结人。

②切、磋、琢、磨:原义都是加工磨光,区别在于针对不同的原材料。《尔雅·释器》:“骨谓之切,象谓之磋,玉谓之琢,石谓之磨。”引申义是修养提高品德或钻研商讨学问。引诗出自《诗经·卫风·淇奥》。

③斯:此,这。“斯之谓”,宾语“斯”前置,“之”是前置标志。

【今译】

子贡说:“贫穷却不奉承讨好,有钱却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可以啊。但是还赶不上虽贫穷却乐意行道,虽有钱却爱好礼。”子贡说:“《诗经·卫风·淇奥》中说:‘就像加工骨、角、象牙、玉石一样,要精益求精。’讲的就是这种意思吧?”孔子说:“赐(子贡)呀,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给你讲了前面的内容,你就可以体会出后面的道理。”

1·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 ,患不知人也。”

【注释】

①不己知:不了解自己。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己”前置。

【今译】

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按语】

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因为是金子总会发光;自己不了解别人,就不能识别人的善恶,就不能发现人才。 28+88NIHD591zNrp+r2KGSx819UmGj9X19IBEIyjIpELAVFu8VRqBXQmSnaStwJ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