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2 全媒体的发展历程

我国的媒体融合和全媒体发展经历了从技术融合和数字化转型发展到组织架构和功能形态的全方面融合。随着全媒体发展的深入,媒体形态从以报纸、杂志和广播电台为主的传统媒体,扩张到互联网平台、融媒体等多种媒体形态,因其各自依托的媒体特点、组织模式、定位和受众群体不尽相同,它们各自的转型战略与发展路径也不同,但整体来看依旧呈现出了一些共同的趋势,共同描绘出我国的全媒体发展图景。

1.2.1 全媒体的发展阶段

在我国,全媒体一词首先出现在家电行业。随着时代的发展,全媒体一词相继出现在房地产行业、广告行业、传媒行业、互联网行业等。

随着数字技术的日新月异,基于行业的大势所趋,全媒体从一个家电行业的小众词汇逐渐发展成为新闻与传播学界的热门关键词,其内涵与外延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全媒体主要经历以下发展阶段。

1.雏形阶段

家电行业是国内最早涉及全媒体应用的行业。全媒体最初特指家电行业的彩色电视机接收终端媒体形式的多样化,这一概念更多的是基于市场发展趋势和概念营销的需要,与当前全媒体的媒体融合发展概念相去甚远。

房地产行业和广告行业最早打造了全媒体应用的雏形。专注于房地产行业的新锐媒体联盟可以充分运用媒体平台的内容信息和渠道资源进行全方位的立体传播,更能深耕于当时蓬勃发展的房地产市场,服务各个媒体层面的受众,促进房地产行业的快速发展。而广告行业对全媒体一词还没有形成行业共识,仅是个别使用。

这一阶段媒体整合的程度相对较低,只是相同内容的宣传稿在不同媒体渠道的投放,全媒体的内涵更多指向词汇的表面意义——全部媒体或所有媒体形式。

2.数字化转型阶段

2005年,无论是报业内部还是整个媒体行业的竞争都十分激烈,报业被迫进入转型整合时代,使其不得不开启全媒体的实践探索。报业开始利用数字化技术实现信息数字化和传播网络化,在信息的传播渠道上实现了内容呈现的多屏化和终端的多元化。这一时期的报业集团转型,很大程度上强调在生产上内容集约,降低成本,增加产品种类;在分发上信息分散传播,利用信息的多形态和多渠道终端,提升受众的覆盖率。

与此同时,广电媒体开启“台网融合”之路。2005年,中央人民广播电视总台就提出了“举全台之力办网,占领新媒体制高点”,开通中国广播网银河台。中国之声等270个重点栏目实现在线点播。同时,中国广播网还对广播节目进行图文补充,填补音频媒体缺失的信息,便于网上传播。2006年,央视网开通手机电视服务,探索传播新模式。

尽管这一时期互联网开始进入广电媒体的生产与传播渠道,但更多遵循“网为台服务,台为网铺路”的原则。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博客、SNS的出现与普及,互联网在公众生活中占据的比重逐步增大,广电媒体也同时将“网”变为“台”的合作者,强调内容的分离、生产的合作和网络品牌的创建。

2010年被称为中国“三网融合”的元年。“三网融合”是指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在向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下一代互联网演进过程中,其技术功能趋于一致,业务范围趋于相同,网络互联互通、资源共享,能为用户提供语音、数据和广播电视等多种服务。“三网融合”有利于打破市场垄断,丰富内容和降低成本。“三网融合”的推广为互联网的全面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互联网媒体在相关政策的支持下开始迅猛发展。

3.“互联网+”阶段

2014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2018年3月改为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要强化互联网思维,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这标志着媒体融合被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传媒业进入“互联网+”时代。

这一时期,互联网不再只作为一种数字化的工具和渠道存在,而是一种改变社会资源配置、重构传播逻辑的社会基础设施,全媒体的发展历程也由此迎来了三大趋势。

(1)互联网深度嵌合:传统媒体重心转向,主动拥抱互联网;传媒集团开展多元合作,改变传统的媒体产业格局;互联网企业开始进军和深耕媒体产业。

(2)平台型媒体渐成规模:解决了传播上的信息聚合、渠道覆盖问题,实现了商业上的赢利增收。

(3)用户驱动发展:这一时期的媒体转型彻底突破了对信息生产端或传播端的单一创新,不再局限于信息技术的浅层接入和渠道的表层多样,而是追求深度融合,媒体成为互联网的一环。资金的支持、用户的参与本质上改变了信息的生产逻辑。

4.智能媒体阶段

媒体平台技术、数字化传输技术、高新视频技术等传播科技的井喷式发展驱动了媒体的结构性变革,我国全媒体转型从数字化走向智能化,从技术融合走向产业融合。

2019年为我国5G商用元年。这一通信技术的普及给新闻信息产业的传受主体都带来了便利、流畅的传播体验。5G的出现支撑了虚拟现实技术在新闻报道中的落地,让沉浸式新闻成为现实。同时,它进一步加速了短视频这一媒体形态在互联网上的扩散,提升其在用户日常生活获取信息中的比重。5G的出现还促进了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无人机、可穿戴设备、传感器等进入新闻采集、接收的渠道中,扩展传播介质和传播空间,呈现了万物互联的传播景象。

在新媒体技术的支持下,各类媒体平台都大力深化技术在传播形式上的应用。2018年,新华社推出了全球首个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合成新闻主播,实现了AI与新闻产业的深度融合。2019年,多家媒体采用5G、AI、VR等新技术手段对两会进行创新报道。机器人写作也成了报业集团提升采编效率的选择。

在这一阶段,除了进行生产结构转型的传统媒体,互联网自媒体、县级融媒体、国企自媒体等都纷纷进入媒体领域,媒体的定义被泛化。

总的来说,我国的全媒体发展呈现出了以专业技术为支撑、以服务功能为核心、以传受互动为联结的形态。真正实现组织架构的优化和新型专业人才的培养,在技术赋能和功能泛化的同时坚守新闻专业主义的核心,履行媒体社会职能,主动适应新的技术环境、媒体环境和社会环境,将使各媒体组织真正把握未来的发展趋势。

1.2.2 全媒体的未来

得益于全媒体技术在工业化和信息化进程中的发挥,以及其对宣传、新闻出版等领域的重要意义,全媒体行业未来还将随着全媒体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近几年,政府给予了大量的支持,这也为全媒体行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行业未来还将迎来更多发展机遇。

1.全媒体技术开发企业竞争日益激烈

随着新技术的应用、装备与系统的改进、专业软件的不断完善,全媒体行业发展势头良好。近年来,全媒体技术的普及应用已经为全媒体行业带来了良好的增长空间,其作用也更加凸显。但随着新的全媒体技术的出现,国内众多全媒体技术开发企业纷纷投身于此,竞争也变得越来越激烈。这就要求全媒体技术开发企业不断汲取前沿的理论知识,不断更新自己的发展思路,提高技术水平,为用户提供优质的服务,以赢取更多的市场份额。

2.视频新媒体发展前景广阔

视频新媒体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空间。传统媒体向新媒体拓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包括网络视频、数字电视、手机电视、户外显示屏在内的各种视频新媒体。未来,视频新媒体的发展将催生更多的内容提供方式和信息服务形式,推动整个传媒业的全媒体发展进程。

3.媒体融合由浅入深

注重多种传播手段并列应用的全媒体新闻将发展为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融合新闻;各种媒体机构的简单叠加、组合将发展为真正有利于融合媒体运作的新型机构;全媒体记者将与细分专业记者分工合作;媒体机构将在新的市场格局中寻找自身新的定位和业务模式,搭建适应全媒体需要的产品体系和传播平台。

4.媒体形态、终端及其生产更加专业和细分

随着全媒体发展进程的不断深化,在融合的同时,各种媒体形态、终端及其生产也更加专业和细分。我国从政策层面已经明确,要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当前,从中央到地方都在推动加快媒体融合发展,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我国各级传媒集中化与融合规模化趋向十分明显。

在全媒体时代,媒体向智能化、社交化、视频化、移动化方向发展已是鲜明的趋势。越是积极拥抱新技术、运用新技术,媒体就越能在全媒体格局的激烈演变中占据先机。“5G+人工智能”将成为社会信息系统的新基础设施,媒体行业的发展将在这一新背景下展开。 xPiKBN7xqcOl9MFhVMS0A19s7hA8RSac99yRBHelgi9Fbi/EAjVgREF/TapAW+K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