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走向成熟的第一件事,是接受“有条件的爱”

思考一个问题:你能接受亲人和伴侣对你的爱,是有条件的吗?或者我换个说法:你能接受在这个世界上能得到的爱,都是有附带条件的吗?

很多人可能都会认同朋友和其他外人对我们的善意是有条件的,但是当要接受亲人和伴侣对我们的爱也是有条件的时,很多人都会觉得有些不舒服:因为在很多人的观念中,来自父母和伴侣的爱,都应该是无私的。

而一旦自己的想法和现实情况出现了冲突,有些人就会体验到极强的失落感,甚至有一种被背叛的愤怒。

我就接到过两个类似情况的咨询,一位25岁的咨询者去年10月遭遇了公司裁员,失业后她觉得当时就业市场不稳定,想趁自己年龄还小,追求一份更稳定的工作,于是就回家和父母住在一起,全职备考。

在家的这段时间,她本来是不觉得有什么问题的,早上被父母叫起来一起运动,陪着父母买菜,帮助父母准备一日三餐,整理家里。而父母这段时间,一直也没说什么,也没有为难自己。

但是等到过年的时候,她的小姨来家里拜年。小姨和妈妈在卧室聊天的时候,因为房子隔音不太好,所以她听到了几句关于她的讨论。结果她发现妈妈一直在向小姨诉苦,说她没出息,别人家的孩子过年都带着钱回家,都有自己的工作和对象,不用家里操心,而她现在还需要家里养着,二十多岁的人了,还不能独立生活。言语当中透露出满满的失望。

而另一个咨询者的情况也类似,他本身是做生意的,前几年条件好的时候年收入动辄过百万,那个时候不管是家里人还是自己的老婆,永远对自己都是一副笑脸。但是这两年大环境不好,他也受到了影响,从原来的水平下降到了年收入一二十万,偶尔还会亏本一两个月。

他就发现,家里人和老婆对他的态度,都没以往那么尊重了。自己一直以来也没什么不良嗜好,就喜欢打打网游、钓钓鱼。以前自己赚钱快的时候家里人对此毫无意见,可是现在不管是家里人还是老婆,都会在他玩游戏时说他不务正业、不成熟。家里的矛盾,自从他收入下滑后,开始变得与日俱增。

这两位咨询者在和我聊天时,都有一样的愤怒和委屈:作为家人或伴侣,难道不应该是无条件地爱我、包容我吗?而且我并没有做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情,我也在好好生活,为什么他们会对我那么不满?

其实作为咨询师,我想说一个很扎心的事实:从理性和现实的角度来看,从来就没有长时间、真正、无条件的爱。

有的人可能不接受这一点,会反驳说他体验过,但实际上能体验到这种所谓“无条件的爱”的情况,无非也就是三种:

第一种是,对方对你的期望足够低,甚至没有任何期望:就好像婴儿刚出生的时候,什么也指望不了他,父母对他的爱,自然也不会有什么条件可言。

第二种是,对方的感性远远大过理性:比如一对恋人刚确定关系,对方对你的爱就大概率是无条件的,因为这个时候他的感性占据了压倒性的优势,无论你价值高低、做或不做什么行为,对方都能接受。

第三种是,其实你已经在享受有条件的爱了,只不过你还没有失去那个所谓的“条件”:就好像当时还有工作,每个月还能往家里寄钱的第一位咨询者,和当时年入百万,能保障家里人优渥生活条件的第二位咨询者。

但是,一旦环境发生变化,作为当事人的我们失去了那个所谓的“条件”,我们很快就会意识到:无论是父母,还是伴侣,他们都有自己的利益诉求,而他们对我们的爱,自然也是带有条件的。

其实老话已经说得很明显了:久病床前无孝子。

父母对子女的爱,伴侣对另一半的爱,是人性;但是,趋利避害,本身也是人性。

这听起来好像很负能量,让人很消极,但是我想和各位说的是:往往我们在感情世界里走向成熟的第一件事,就是接受“爱是有条件的”这一事实。

当一个人开始步入社会尝试建立关系的时候,最大的感触往往是:这个世界是讲究等价交换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需要利益来绑定的。

我们的父母和伴侣,本质上也是个普通人,只不过父母的关系没得选,伴侣的关系相比普通朋友更深几个层次而已,但只要是普通人,就一定离不开价值交换这个最基础的关系经营准则。

理解这件事并不一定会让人变得消极,像我的一位朋友说过:他从小就意识到了,当自己成绩好的时候,父母会更爱自己一点。但是这种认识并没有让他消极,反而让他更清醒地知道——就连父母都尚且如此,其他人更不会无缘无故地对自己好。这种对真实的接纳不仅不会让人消极,反而能给人以力量感。

他以这种清醒的认识为指导,一直都督促自己努力工作、好好锻炼、待人和气。既然别人对自己的好感和善意都是有条件的,那就得让自己有能力有条件满足别人的期待。他现在生活得很开心:父母慈爱、妻子温柔、朋友众多,从通常角度上来看,也是个妥妥的人生赢家了。

我的一位朋友,她今年已经37岁了,始终未婚、未育,工作是自由职业。在别人为房贷、车贷、孩子教育发愁时,她把工作赚来的钱全用在了自己的爱好和保险上,所以她的状态轻松自由,让人羡慕。

当然,我不是鼓励你模仿她过这种特立独行的人生,而是期望你能学习她对自己的宽容和“溺爱”。

过分地给予自己无条件的爱,容易偏离社会主流而有社会压力和未知风险;过分地迎合他人期待追寻有条件的爱,则容易迷失自我,陷入抑郁。

无论是向外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还是向内活出真实自我,这两种方式都能让我们感受到爱。

所以,意识到我们接受的他人之爱都是有条件的,未必是一件消极的事情,反而可能是我们认清世界、活出自我、改善亲密关系的开始。 mQ44flHacXl3gSS/Iky9qqy7jO64nzMi5pRo8v0O3Fx5GA+SeIBnX3+k4KHrO88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