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浙中地区的典型性

浙中地区主要是指现在的金华市区域范围,因为金华市的地理位置居于浙江中部。元末朱元璋在攻占金华后,鉴于金华地理位置的重要性,称“金华”为“浙江之心”。金华历史上一直有“历史文化之邦、名人荟萃之地”的美誉,文风鼎盛。特别是南宋时期,金华作为首都临安的“陪都”,一时间达官贵人、文人骚客汇聚。尤其是金华学派的创立与不断成熟,开始影响全国,成为“浙学”的重要源头。金华区域内山川秀美灵动,文化遗存十分丰富。截至2022年底,金华市已经拥有11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04个中国传统村落、38个浙江省历史文化名村、73个浙江省历史文化(传统)村落重点村、3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13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整村文保是传统村落保护的重要形式,金华拥有一大批如寺平村、俞源村、卢宅、郭洞村、诸葛八卦村、长乐村、“江南第一家”郑义门等在内的整村保护的传统村落。另外,传统村落里蕴藏了戏曲、舞蹈、技艺、民俗等类型众多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未来乡村文化底蕴的现代景观展现具有极为重要的研究价值。

浙中传统村落与自然相得益彰。由于金衢盆地河谷平原地带适合耕种,交通十分便利,浙中地区的传统村落大多选择在地势平坦处扎根,村落的分布较为集中,具有突出的金衢盆地的聚居性。同时,另外一些传统村落依山傍水、枕山跨水,选择丘陵与高山地带的山腰平坦处落座,其鲜明特征就是围绕山体的等高线呈条带状分布,说明古人在建筑上注重数理的科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同时,无论是哪一种分布状态,金华传统村落都十分注重“风水堪舆”营造,把人文环境放到山水大自然中融合融入,表现出传统人文精神与现代科学知识相互渗透的双重特质。尤其是诸葛八卦村、俞源太极星象村等都完美地呈现出类似八卦星象、卧龙伏虎、四象宝地等风水格局。古人的“风水”讲究既是对自然山水的环境经营,又是人文环境特色的刻意彰显。

浙中传统村落的生活气息相当浓郁。浙中传统村落内时间要素主要表现在浙中的诗意乡村、诗画乡村,这些更多体现于乡村文献与诗文中;而空间要素主要表现在村落建筑的布局,从布局看出其较强的实用性,这种实用性也就是乡村明显的生活导向。浙中传统村落建筑布局大多呈现“团块状”,村落内的建筑物、风水塘、公共空间等“团块”要素都遵循特定的建筑与山水相依的规则秩序进行分布,体现了“主从分明、尊卑有别”的等级思想。比如浙中规模较大的传统村落,一般都具有“鱼骨状”和“藤蔓状”为主的街巷格局。其中,“鱼骨状”村落街巷格局分布因建筑主路像“鱼骨”,村落向其两侧延伸而形成的空间伸展功能,十分有利于古代商贾易市、店铺开张,因而这样的村落商业氛围形成较早,且至今较为浓厚,如兰溪游埠古镇早茶,至今十分红火。“藤蔓状”村落街巷格局分布承担着村落“藏风聚气”的目的(徐笑挺,等,2018)。这一形态因风水塘、风水林、风水树以及古井、古桥、古堰、古亭等历史环境要素组成多点联网的“藤蔓状”,具有“藤蔓”一样无限生长向阳的生命力。这些既是乡村村民世代相袭的生活休闲空间,也使乡村内行路交通更加灵活畅通。

浙中传统村落表现出明显的宗法本位的空间特征。村落的中心建筑大多以宗祠为主向四方依次扩展。这样的村落文化景观大多受古代宗法礼制和儒家文化影响深远,历史上形成了多以血缘和姓氏聚居的村落,如郑义门、卢宅等一些传统村落累世同居现象明显,导致民居的建筑规模不断变大,并形成了沿溪、沿山体分布的院落式民居群。从传统村落的建筑平面分析,主要可以分为以合院式为主、以天井式为主、以组合式为主三种形态。民居选址与布局体现了古代风水学说、阴阳五行的古代哲学思想,说明受儒家和道教影响至深。村落内不同姓氏及氏族成员等级关系逐渐影响民居的布局,形成了轴线为尊、远者为卑的方位等级原则(朱晓明,等,2011)。

浙中传统村落建筑和工艺文化底蕴深厚。从浙中传统村落的建筑文化景观形态分析,很多历史悠久村落的建筑以砖木为主,装饰内涵丰富,反映了古代浙中地区的经济发展繁荣,以及村落当时所处的地区富庶程度。如东阳木雕在宋代就具备了十分娴熟的技巧。明代东阳木雕已经被用于建筑装饰,“肃雍堂”就是永乐年间建造的杰作,清乾隆年间东阳木雕走进京城修缮宫殿,也逐渐走进百姓家。村落传统工艺分布情况复杂,包括生活用品类工艺、技艺类工艺和传统美术、医药、营造技艺等杂糅类工艺等。另外,处于浙中山区的大多数村落建筑用材则以石和一般木材为主,建筑上较少有复杂精致的雕刻。这反映了当时浙中地区村落之间经济文化生活水平发展的不平衡。

总之,浙中地区传统村落文化底蕴源远流长,文化展现丰富多彩,表现出雅俗共享共融的特点,为民众所喜闻乐见。据此,本研究通过对未来乡村现代形态体系构建的重新认识,在浙中地区实践探索的基础上,从传统哲学与现代美学视角,对未来乡村的历史溯源、核心理念、显著特征、重大场景、现实挑战、生命精神、实践推进等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以探索未来乡村需要怎样的现代形态,以及通过什么路径来达成时代赋予的乡村全面振兴使命。 KMvcvZQpk+WYt9TyxMeeTxmaXksNwfkoJzlC64GmVS1XgScfg8Rmh96usAMyaBb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