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从“逐水而居”到“逐绿而居”

中国传统村落特别是江南传统民居自古以来“逐水而居”,因为人类祖先起初多以部落群居为主,河水边相对开阔地段成为适宜群体聚居的首要选择,而生存最主要的条件是便于取水饮水。长此以往,临水而建、逐水而居不仅是人类生存生活所需,无形之中也形成了借水抒意的居住情结,进而成为对人类文明延续的一种传承。

“逐水而居”是指追逐着水流更换居住地。水是生命之源,万物之源。水以其无穷的魅力为万物注入生机与活力。万物因水而生,因水而兴。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在道家学说里为至善至柔之物,水的特性就是能容纳万物,滋养万物,又与人无争,所以人们常把水的这种特性用来比作人的道德。

一部文明史,其中半部是水历史。纵观人类乡村文明的发展,从起源到聚集,到迁移,再到定居和流动,其间关于疾病与健康,战争与和平,交流与繁荣,所有这一切,都和水有关!

四大文明古国因水而兴。古代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两河流域文明,就是最初的苏美尔人在美索不达米亚南部平原开掘沟渠,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第一次利用水的重力灌溉农田。尼罗河是孕育古埃及文明的摇篮,古埃及人依赖于尼罗河生存和发展,并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尼罗河文明。其实早在公元前1500年,古埃及人就发现混凝沉淀,优先考虑饮用水的安全性。在古印度文明中,恒河扮演着关键的角色,被誉为“印度的母亲”。恒河的神圣化和神话传说贯穿着古印度文明的历史和文化。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根脉,是中华文明的起源。中华文明五千年的传承和发展都离不开黄河的重大贡献。黄河已成为华夏各民族共享的根源性文化符号。中国最早的地理学著作《山海经·西山经》里有“河出昆仑”之说。被李约瑟称之为中国第一部区域地理名著的《尚书·禹贡》第一次在古代中国版图上定位了禹河故道的地理坐标,《汉书·沟洫志》中进一步把黄河尊为百川之首。古代黄河泛滥给当时的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但其以强大力量形成的黄河两岸及华北大型冲积扇平原,又成为最适合古代人民进行最早农业革命的地方。黄河在世界大河中具有最为伟大的塑造平原的能力,它加快了“游荡的人”变成“聚落的人”的历史速度(宫崎市定,2018),进而使中国在世界版图上率先发展出人类的定居模式和文明社会。

同样在长江下游文明中,良渚文化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早期文明的开始,最早的良渚人就创造了在山体间的沟谷地带堆筑水坝的前例,良渚文化的社会制度、宗教信仰、文化艺术等都对后来的中华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打破了华夏文明的黄河起源一元论。“上山”文化遗址就位于钱塘江支流浦阳江上游,一万年前当地人就会种水稻,会用石磨棒和石磨盘磨稻谷脱壳,这是整个中国东南地区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一般来讲,文明越是先进发达,水资源的利用和管理模式就越充分有效和丰富多样,而乡村的发展也就有了更多的“源头活水”。

由此可见,自古以来人类生存与发展一直遵循着“逐水而居”的基本规则,因为“逐水而居”为人类方便地获取到“生命之源”,从而为整个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各种便利的条件。四大文明古国的文明表明,东西方文化虽有差别,但对“逐水而居”的解读却有着惊人的相似性。水文化正越来越大地影响着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现在与未来。

万水千山,细水长流。在大江大河的上游,在支流的细小分支上,分布着众多大大小小的河与溪,河溪边有着无数的古村落,宛如浩瀚苍穹中数不清的星辰。几乎所有的古村落都会选择依山傍水,依水而居,依水生活,只不过溪流有大小,居住的生态环境有好坏而已。河流、池塘、水井、水田等构筑起古村落的天然水环境体系。

今天,我国提出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是在现代化视域下对古人“逐水而居”思想的进一步升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对“逐水而居”的“逐水而思”,便是“逐绿而居”,即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原则,走绿色发展之路,让绿色成为发展与生活的最美底色。“逐绿而居”的实质就是“逐水而居”,是对“逐水而居”自然生态边界的外扩和内拓,通过不断扩大生态资源优势,给大自然以绿水青山的广阔空间,从而让未来乡村生活更加充满勃勃生机。2013年,金华市打响浙江省“五水共治”第一枪,以治水为突破口,打造八婺大地“水清岸绿”的全图景。如今,浙中地区每一条河流都串接成链,建成浙中生态大走廊,在“水清岸绿”的河流湖泊两岸与周边都建有休闲娱乐文化体育设施,每一条河流都成了乡村村民劳动、生活和娱乐的幸福长廊。因为治水,所以绿满山川;因为山川更绿,所以水源更广。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家园更美,未来乡村清晰可见,触手可及。

毗邻“上山”遗址的浦江县嵩溪村,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是一座有着8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嵩溪有明暗两溪穿村而过,景色独异,十分引人注目。明溪和暗溪一年四季都有着水流潺潺、藤蔓垂挂的特点,明暗两溪阴阳互补,生趣盎然。桥上建房,打开房中窗户,听得见溪水哗哗作响,看着溪水潺潺流去,恍如进入童话世界。望远处山清水秀,晨昏自然变化,正应了林则徐诗句“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的意境。到了夏季,暗溪内部凉爽宜人。劳作之余,许多村民将桌子、躺椅、板凳带进暗溪,享受清凉的水上露营。小孩子们在溪水里捉鱼、捉虾,畅快地玩耍,充满了欢声笑语。秋天的金黄树叶覆盖在青石小径上,鳞次栉比的黑色瓦片屋顶古朴典雅,不远处丰收之后的水田生机盎然,明暗溪里清澈见底的溪水,都被映照得金黄一片。行走在这里,人们心里品味着江南水乡特有风貌的醇厚味道。

无论是东方“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居住文化,还是西方的经典现代建筑“流水别墅”,人类对水岸居邸生活的追求从未停止过。从“逐水而居”到“逐绿而居”,是乡村生命成长的希望,更是深厚的乡村文化生产基因,成就了人类生生不息的文明传递,大自然无意间所馈赠的江、海、湖、河、溪,不断创造了历经千万年流转的生态美景,在现代人类社会里,乡村更具备了与生俱来的“自然竞争力”。 Gkk0cOWjr6p8/X2IT+W8N1FwD4t0BxUEJieuWPEXvJfEcnOGJRksOTb72PTWJ6S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