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3日,著名导演徐克执导的3D版《智取威虎山》全国上映,此后,该片票房达到惊人的8.8亿元人民币。这部电影能取得这样的成绩,除了导演徐克的大名、让人惊叹的3D效果之外,其小说原著也是功不可没。
这部3D版电影《智取威虎山》改编自根据作家曲波的亲身经历创作的长篇小说《林海雪原》。小说1957年10月一问世,在当时的社会上就引起了强烈的反响。1958年改编成京剧《智取威虎山》,受到观众热烈欢迎,“文化大革命”期间,又成为“八大样板戏”之一。(“八大样板戏”是指京剧《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海港》和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及“交响音乐”《沙家浜》。)1960年改编成电影《智取威虎山》。此后,还陆续改编成连环画、评书、电视剧等众多艺术形式,都获得了大量读者、观众的喜爱。
作为红色经典小说之一的《林海雪原》,题材上很有独特性。它不同于《铁道游击队》所讲述的发生在铁路沿线的抗战故事,也不同于《野火春风斗古城》所讲述的发生在一座城市里的地下抗战故事,它所讲述的,是发生在东北大地茫茫林海雪原的剿匪斗争。解放战争初期,即1946年时,在美国的帮助下,国民党军队的主要兵力压向东北,形成了敌我双方严重对峙的局面。这时在我军后方,国民党又搜罗了一些伪满官吏、警察、地主、恶霸、流氓、大烟鬼,组织土匪武装,号称所谓“中央先遣军”,不断进行军事骚扰,使我军腹背受敌。当我军抽出力量进行扫荡后,一部分被击溃的国民党匪首又钻进了深山老林,疯狂地烧杀抢劫,凶恶之状闻所未闻。为了清除匪患,牡丹江军区团参谋长少剑波带领的三十六人的小分队,插进了林海雪原,与这些“鲨鱼性、麻雀式”的敌人进行交锋……历经五个多月的艰苦战斗,小分队与残匪斗智斗勇,终于在大部队的配合下,顺利消灭了这股敌人。而且缴获了“先遣图”,把暗藏的特务分子一网打尽。这种题材的独特性,带给读者很强的阅读“奇观”。比如土匪的“黑话”,“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这两句座山雕考察杨子荣的黑话,自小说出版之后,特别是改编成电影之后,可谓风行一时。又比如东北密林独有的“暴风雪”,“狂风卷来的暴雪,它的密度向来没有见过,空中几乎拥挤不下了,两人相隔三步的距离,这密雪就像一堵雪墙一样把两个人隔开,谁也看不到谁。……人在帐篷外甚至连几秒钟也立不住”。还有李勇奇给小分队介绍的“穿山风”,“俗名叫搅雪龙,又名平山妖”。是雪乡自然气候给人们带来的“四大害”之一。“春怕荒火,夏怕激洪。秋怕毒虫,冬怕穿山风!”李勇奇还介绍了抵抗四害的办法:“春遇荒火用火迎,夏遇激洪登石峰。秋遇虫灾烟火熏,冬遇雪龙奔山顶。”再加上白茹从蘑菇老人那里学来的“防冻秘方”,指导战士们及时用雪搓冻伤的双脚,简直可以说是全面的雪乡野外指南。最令人惊叹的,则是小分队刻苦训练,和大雪“交朋友”,掌握了滑雪技术。正如书中王团长所说:“你们在林海雪原,掌握了滑行技术,这在军事上是一大创举。”他们滑行速度快,充分利用林海雪原的特殊性,既能追击敌人的马队,又能及时撤离,把敌人耍得团团转,甚至还能滑出我军的“三三制”小组战斗队形。真像书中所说的,“我们要使雪原,变成我们的汽车公路;变成我们火车的铁轨;变成我们驱逐舰的海洋,变成我们飞机飞翔的天空”。
仅仅三十六人的小分队的故事,特别是杨子荣的“智取威虎山”的情节,极富传奇,多次改编成电影、戏剧,杨子荣“孤胆英雄”的形象给广大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但在小说中,作家更强调的是团队的协作,群众的支持。奇袭奶头山,最重要的是得到了蘑菇老人的“情报”,找到了一条“奇路”。滑雪训练,少剑波也是普通的一个兵,并没有长官的特权,必须严格听从教官刘勋苍的指挥。面对复杂的军情时,他还及时与战友们一起开“军事民主会”,集中大家的智慧。在夹皮沟,他们目睹被土匪残害的群众,面对缺乏信任的群众,他们把自己的衣服送给群众,把自己的口粮送给群众。他们与群众一起,开动了小火车,解决了群众的衣食问题。他们帮助了群众,群众也帮助他们。在突袭威虎山的进军途中,正是李勇奇提前发现了“穿山风”,使小分队逃过一劫。之后使用“调虎离山”之计,彻底毁灭大锅盔山匪巢的过程中,李勇奇的表弟姜青山又成了最好的“向导”。棒槌老人所讲的“四方台”的传奇故事,不仅使小说增加了一段美丽的民间故事,同时也让小分队获得了追击逃敌的最佳路线,为彻底消灭残匪奠定了基础。书中白茹曾这样思考:“他只有二十二岁!他哪里来的这么多的智慧,哪里来的这样大的胆魄。但他却常说:‘一切归功于党,一切归功于群众。’”这或许也正是这位十五岁就参加八路军,曾带领小分队深入林海雪原消灭残匪的作家曲波的人生信念吧。
王永洪
以最深的敬意,献给我英雄的战友杨子荣、高波等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