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陆军(上)

第一节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民国元年一月至六月)

一、中央统帅机构

南京临时政府,为时甚暂,仅有三个月,连同黄兴与南京留守府加起来为六个月又十四天。但它终是中华民国最初的一个阶段,不得不略作说明。

中华民国元年元月一日,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正式诞生。军事幕僚机构为参谋部,掌军令之权,策划国防用兵事宜。陆军部、海军部管军事行政,掌军政之权。

当时参谋总长为黄兴、陆军总长亦为黄兴,参谋部设于总统府内,无特殊作为。另有大本营之设,筹划北伐用兵事宜,黄兴任大本营兵站总监。管补给与运输。其指挥单位如下:

南京卫戍总督:徐绍桢(原新军第九镇统制)。

江北(皖)第1军司令官:柏文蔚。

江北(苏)第2军司令官:徐宝山。

淮南各军司令官:孙岳。

淮北援军司令官:顾忠琛。

江南宁镇淞澄四路要塞总司令官:官成鲲。

长江上游水师(湘、鄂、赣):李燮和。

长江下游水师(苏皖)总司令:张通典。

二、陆军部与中央陆军

(一)陆军部(民国元年元月至三月底)

陆军总长黄兴,次长蒋作宾,辖军衡、军务、军械、军需、军学、军医、军法等7局;副官、秘书2处,及陆军军官学校,军需学校,宪兵营等。

(二)中央陆军各军(民国元年元月至六月)

第1军(镇军),军长柏文蔚,初辖陆军第1、第2、第3师,后改辖陆军第1、第4、第9师,驻浦口,后移安庆,兼皖军总司令;

第2军(杨军),军长徐宝山,辖陆军第11、第12师,驻扬州或苏北。

第3军(桂军),军长王芝祥,辖陆军第8师、第17师,驻南京;后遣散或由江苏省军改编。

第4军(粤军),军长姚雨平,参谋长李济深,辖陆军第22师、第24师,驻南京,后遣散或调回广东。

第5军(浙军),军长朱瑞,辖陆军第6师、第2师,后调回浙江。

(三)中央陆军各师

陆军第1师:林之夏(后高佐国),宁军,辖:步兵第1、第2旅,旅长高佐国、伍崇仁。步兵第1、第2、第3、第4团,骑兵第1团,炮兵第1团,工兵第1营,辎重兵第1营。

陆军第2师:杜淮川(后朱先志),沪军,辖:步兵第3、第4旅,旅长,李玉昆、戢翼翘。步兵第5、第6、第7、第8团。

陆军第3师:陈懋修,浙军,辖:步兵第5、第6旅,旅长米占元、张斯。步兵第9、第10、第11、第12团,骑兵第3团,炮兵第3团,工兵第3营,辎重兵第3营,陆军第3师交通团、电信营。

陆军第4师:孙,苏皖合军,辖:步兵第7、第8旅,旅长袁家声、杨冠英。步兵第13、第14、第15、第16团,骑兵第4团,炮兵第4团,工兵第4营,辎重兵第4营。

陆军第5师:刘之洁,苏沪合军(后刘毅),辖:步兵第9、第10旅,旅长朱熙、袁化达。辖:步兵第17、第18、第19、第20团,骑兵第5团,炮兵第5团,工兵第5营,辎重兵第5营。

陆军第6师:朱瑞(后顾乃斌),浙军,辖:步兵第11、第12旅,旅长(缺)、叶颂斌。步兵第21、第22、第23、第24团,骑兵第6团,炮兵第6团,工兵第6营,辎重兵第6营。

陆军第7师:洪承典,沪赣合军,辖:步兵第13、第14旅,旅长夏尊武、邓文辉。步兵第25、第26、第27、第28团,骑兵第7团,炮兵第7团,工兵第7营,辎重兵第7营,第7师宪兵营。

陆军第8师:陈之骥,湘桂军,辖:步兵第15、第16旅,旅长陈裕时、赵恒惕。步兵第29、第30、第31、第32团,骑兵第8团,炮兵第8团,工兵第8营,辎重兵第8营。

陆军第9师:冷(菊),徐州军队,辖:步兵第17、第18旅,旅长许殿爵、张性。步兵第33、第34、第35、第36团。

陆军第10师:吴绍,沪军,辖:步兵第19旅、第20旅,旅长华振基、田应昭。步兵第37、第38、第39、第40团,骑兵第10团,炮兵第10团,工兵第10营,辎重兵第10营,陆军第10师卫队营。

陆军第11师:章梓,杨军(原镇军林述庆部),所辖缺资料。

陆军第12师:杨军,驻江北,所辖缺资料。

陆军第13师:驻江西,所辖缺资料。

陆军第14师:驻福建,师长许崇智,所辖缺资料。

陆军第15师:驻安徽,所辖缺资料。

陆军第16师:驻江苏,所辖缺资料。

陆军第17师:不设师长,由王芝祥统领,桂省巡防营改编,辖:步兵第33、第34旅,旅长程子楷、宋南杰。步兵第65、第66、第67、第68团。

陆军第19师,驻江苏,所辖缺资料。

陆军第21师,杨荩诚(臣),黔军,辖:步兵第42旅,杨荩诚(兼)。

陆军第22师,林震,粤军,辖:步兵第43、第44旅,旅长罗炽扬、张我权。步兵第85、第86、第87、第88团,骑兵第22团,工兵第22营,辎重兵第22营,陆军第22师机关枪团。

陆军第23师,黄郛,辖:第45、第46旅,为浙东部队,蒋志清(中正)、张群先后任该师团长,后缩编为独立团。

陆军第24师,北援粤军,所辖无资料。

陆军第25师,浙军部队,后缩编为独立旅,旅长张载阳。

陆军第26师,杜淮川,驻南京,所辖缺资料。

三、各省革命军

(一)华中地区

1.湖北省。革命初起,都督黎元洪、参谋长张振武,第1军总司令杜锡钧,辖:第1师唐克明(黎本唐)、第2师张廷辅、第3师窦秉钧、第4师邓玉麟、第5师吴兆麟、第6师王安润、第7师唐义支、第8师季雨霖,第1混成旅何锡番、第2混成旅刘佐龙。

民国元年元月7日,编为北伐三军,第1军吴兆麟、第2军李烈钧、第3军赵恒惕;稍后将8师2混成旅,缩编为5师2混成旅:第1师唐克明、第2师黎天才、第3师石星川、第4师蔡汉卿、第5师吴兆麟,第1混成旅徐镇坤、第2混成旅游犹龙。

2.湖南省。督都谭延、参谋长程潜。北伐第1军白瑞琮;第1师余钦翼,长沙;第2师赵春霆,衡阳;第3师曾继梧,岳州;第4师王隆中,永靖;第5师梅馨,长沙;第6师程潜,常德。

3.江西省。都督李烈钧,北伐第2军李烈钧(兼);第1师欧阳武,第2师刘世钧,第1混成旅方声涛。

4.安徽省。初都督孙毓筠,淮上军司令王庆云、浔军司令黄焕章、皖军总司令柏文蔚、青年军总监韩衍,后柏文蔚任都督,将安徽军队编为2师1旅:第1师胡万泰、第2师(原淮上军)王庆云、第2旅龚振鹏。

(二)华东地区

1.江苏省。都督程德全,各部队皆编成中央陆军,尚存江北都督蒋雁行,临淮总司令林述庆两部。

2.浙江省。初汤寿潜、蒋尊簋为都督,后朱瑞率第5军回浙,出任都督,所部编为1师1旅,第6师吕公望,浙江独立旅(原第25师)张载阳。

3.福建省。都督孙道仁,福建第1师许崇智。

4.上海。都督陈其美,参谋长黄郛,部队与中央陆军合并。

5.淞沪宁扬镇5路军,辛亥年十一月为北伐而组成。总司令孙岳,镇军司令林述庆、苏军司令刘之洁、锡军司令吴浩、淞军司令钮永建、扬军司令徐宝山、粤军司令龙济光、沪军司令洪承典、宁军司令柏文蔚、光复军总司令李燮和,民国元年三月二日裁撤,并入中央直辖各军师。

(三)华南、西南地区

1.广东省。都督胡汉民,后陈炯明代,部队2师1旅:第1师钟鼎基、第2师苏慎初、独立旅黎萼,各地民军:顺字军王和顺、明字军黄明堂、兰字军陆兰清、康字军周康、福字军李福林、香军任鹤年、肇军曾传范、惠军洪兆麟、福军朱全福。

2.广西省。初都督沈秉,民国元年二月陆荣廷继任,将部队初编为7军:第1军谭治明、第2军林维廷、第3军龙觉光、第4军宋安樟、第5军刘古香、第6军陈昕政、省防军秦步衢。稍后缩编为2师,第1师陈炳,第2师谭浩明。

3.四川省。民国元年二月两个军政府(蜀-重庆,大汉-成都)合并,都督尹昌衡,辖:重庆镇抚总长夏之时,四川陆军军团长胡景伊;第1师宋学泉、第2师彭光烈、第3师孙兆鸾、第4师刘存厚、第5师熊克武。

4.云南省。都督蔡锷,辖:第1师韩建铎、第2师李根源;腾冲民军李汉兴、永昌民军李学诗、北伐军司令唐继尧。

5.贵州省。初都督杨荩臣,辖:新军第1、第2、第3、第4标,旧军5路(前后左右中)巡防军。民元年二月,刘世显、唐继尧入黔,唐为都督,刘为民军总司令。

(四)西北、华北地区

1.陕西省。都督张凤、兵马大都督张云山。辖:第1军张钫(东路征封),潼关;第2师张云山(西路左翼征讨),乾州;第3师陈树蕃(西路右翼征讨),凤翔。

2.山西省。都督阎锡山,陆军总司令姚以价,辖:南路军刘汉卿,北路军张瑜,运城河东军政府,兵马节度使王用坚,大同军政府都督李德懋。

3.新疆省。都督广福、杨缵绪为总司令,步兵1旅1标,骑兵1旅,炮兵1团。

4.山东省。都督刘义舟,后胡瑛,革命军总司令连城基,文登民军刘义舟,鲁东民军吴大洲,沪军北伐先锋军刘基炎。

5.河南省。张钫由陕入豫西,自称河南都督,援豫威武军总司令张国威(由上海赴豫)。

6.宁夏。孙延寿组军政府,任革命军大元帅,无实力。

7.北军大都督(滦州起义),王金铭、施从云皆战死,冯玉祥逃。

以上各省革命军,多成为后来民国初年省军。

第二节
北京政府

一、袁世凯时代(民国元年三月至五年六月)

(一)中央统帅机构

1.军令系统。参谋本部,参谋总长:黄兴(未就),徐绍桢(民国元年三月三十一日任,四月四日辞),黎元洪(民国元年四月十三日任)。次长陈(民国元年四月十六日任),辖:第1至第7局、制图局。

2.军政系统。陆军部,陆军总长:段祺瑞(民国元年三月三十日任),次长:蒋作宾,辖:军衡、军务、军械、军学、军需、军医、军法、军马(军牧)等8司。

3.海陆军大元帅统率办事处。民国三年五月十二日成立,原为袁编并军队之机构,由参谋总长、陆军总长、海军总长、总务厅长等人组成,办事员黎元洪、段祺瑞、刘冠雄、荫昌、萨镇冰、王士珍,辖3所1厅,及参议若干人。民国五年六月十日,黎下令裁撤。

(二)中央陆军

1.中央陆军各师

中央陆军第1师。原清末陆军第1镇,民国元年八月改镇为师。师长何宗莲(民国元年八月至三年九月),蔡成勋(民国三年八月至十三年十二月),辖:步兵第1、第2旅,旅长李奎元、于富有。步兵第1、第2、第3、第4团,骑兵第1团,炮兵第1团,工兵第1营,辎重兵第1营,驻防张家口、多伦、归化等地。

中央陆军第2师。原清末陆军第2镇,曾参加武汉镇压革命军作战,民国元年八月改镇为师,师长王占元(民国元年八月至五年一月)、王金镜(民国五年一月至九年七月),辖:步兵第3、第4旅,旅长:王金镜、鲍贵卿。步兵第5、第6、第7、第8团,骑兵第2团,炮兵第2团,工兵第2营,初驻保定、永平、抚宁,二次革命,进驻湖北武汉。

中央陆军第3师。原清末陆军第3镇,曾参加山西镇压革命军作战,民国元年八月改镇为师,师长曹锟(民国元年八月至九年七月),辖:步兵第5、第6旅,旅长:王学谦、陈文运。步兵第9、第10、第11、第12团,骑兵第3团,炮兵第3团(团长吴佩孚),工兵第3营,辎重兵第3营,初驻南苑,民国二年一月,移湖南岳阳,三年五月移长江上游同护国军作战,袁死后回驻保定。

中央陆军第4师。清末陆军第4镇,民国元年八月改镇为师,师长陈光远(民国元年八月至十一月)、杨善德(民国元年十一月至九年三月),辖:步兵第7、第8旅,旅长:臧致平(后王宾)、何丰林。步兵第13、第14、第15、第16团,骑兵第4团,炮兵第4团,工兵第4营,辎重兵第4营,师直属步兵第1、第2团,原驻直隶,二次革命进入南京、淞沪、浙闽,杨出任浙江督军。

中央陆军第5师。清末陆军第5镇,民国元年八月改镇为师,师长:靳云鹏(民国元年八月至三年七月)、张树元(民国三年七月至八年十二月),辖:步兵第9旅、第10旅,旅长:马良、方玉普。步兵第17、第18、第19、第20团,骑兵第5团,炮兵第5团,工兵第5营,辎重兵第5营,师属暂编第1、第2混成团(民国五年十月编成)。驻山东,为北洋六镇最弱的一镇,二次革命,一度参加攻南京城。

中央陆军第6师。原清末陆军第6镇,统制吴禄贞预备参加革命,在石家庄被刺身亡,李纯继任,民国元年八月改镇为师师长,李纯(民国元年八月至二年九月)、马继增(民国二年九月至五年三月死)、周文炳(民国五年三月至九月辞)、齐燮元(民国五年九月至十三年十二月)。辖:步兵第11、第12旅,旅长:周符麟(后张敬尧)、顾乃斌(后吴金标)。步兵第21、第22、第23、第24团,骑兵第6团,炮兵第6团,工兵第6营,辎重兵第6营。原驻河南信阳,二次革命经鄂入赣,李任赣督,六年八月入苏,李任苏督。

中央陆军第7师。民国二年八月初编,以河南护军第4师与第20师合编,师长雷震春,辖:第13、第14旅,旅长:李厚基、冯玉祥。第25、第26、第27、第28团;民国三年四月再编,陆建章任师长,九月裁撤师番号,改为第15、第16混成旅;民国五年以第6、第17旅扩编而成。师长张敬尧。除初编步兵旅团番号兵力外,另增骑兵第7团,炮兵第7团,工兵第7营,辎重兵第7营。

中央陆军第8师。民国二年九月,以原拱卫军与辅卫军扩编而成。师长:王汝贤(民国二年八月至三年九月)、李长泰(民国三年九月至六年八月),辖:步兵第15旅、第16旅,旅长:黄元恺、王学绩。步兵第29、第30、第31、第32团,稍后建立骑兵第8团,炮兵第8团,工兵第8营,辎重兵连,惟各团营多缺额,仍驻北京,民国五年初入川,后回天津,参加平定张勋复辟之役。

中央陆军第9师。民国三年三月,初次以山西第1师编为中央陆军第9师,孔庚任师长,辖第17、第18旅,旅长:刘廷森、张培梅。旋缩为第13、第14两混成旅,再缩为2个混成团;同年九月,二次改河南陆军第1师为中央陆军第9师,张锡元师长。翌年七月裁,改为河南第1、第2旅;五年一月,三次以中央陆军第11师(原江南留鄂陆军)改为中央陆军第9师。师长黎天才,辖:步兵第17、第18旅,步兵第33、第34、第35、第36团,骑兵第9团(缺),炮兵第9团(缺2营),工兵第9营(缺),辎重兵第9营(缺)。所缺师直属兵种后补齐。驻湖北襄阳,曾追剿白朗。

中央陆军第10师。民国三年五月以中央第5混成旅扩编而成,师长卢永祥(民国三年五月至十三年九月),辖:步兵第19、第20旅,旅长:臧致平、荣道。步兵第37、第38、第39、第40团,骑兵第10团,炮兵第10团,工兵第10营(缺),辎重兵第10营(缺2连)。后补齐。初驻北苑,后移防济南,民国四年十二月,移驻淞沪,八年,卢率全师入浙。

中央陆军第11师。原第11师,民国元年四月成立,五年一月改为中央陆军第9师,三月袁将其扩编为中央陆军第11、第12两师。中央陆军第11师,师长张永成(民国五年一月至六年十月),辖:步兵第21、第22旅,旅长:张纶璜、萧安国。步兵第41、第42、第43、第44团,骑兵第11团,炮兵第11团,工兵第11营,辎重兵第11营,初驻北京。

中央陆军第12师。师长陈光远(民国五年一月至十一年六月),辖:步兵第23、第24旅,旅长:张之杰(萧广传前)、岳兆麟。步兵第45、第46、第47、第48团,骑兵第12团,炮兵第12团,工兵第12营,辎重兵第12营。初驻北京,民国六年入江西,陈任江西督军。

中央陆军第14师。此为清末新军,福建第10镇,南京临时政府编为中央陆军第14师,师长孙道仁、许崇智代,辖第27、第28旅,旅长:蒋国斌、孙葆,后孙葆任师长。民国二年十一月奉令降为陆军第27混成旅,旅长李厚基。中央陆军第14师番号裁撤。民国六年四月以滇军顾品珍师为中央陆军第14师。

中央陆军第15师。护国军起兵抗袁,民国五年二月中央命令,将四川陆军第1师改为中央陆军第15师,师长周骏,八月宣布取消中央陆军第15师番号。后袁时代以刘询第5混成旅扩编为中央陆军第15师。辖:第29旅、第30旅,旅长:张国、齐宝善。第57、第58、第59、第60团,炮兵第15团。

中央陆军第20师。原清末第20镇,民国元年八月改镇为师,师长:卢永祥(民国元年八月至三年四月)、吴光新(民国三年四月至四年八月)、范国璋(民国四年八月至七年二月),辖:第39、第40旅,旅长:车云、张建功。第77、第78、第79、第80团,骑兵第20团,炮兵第20团,工兵第20营,辎重兵第20营,初驻沈阳,民国二年八月移江苏,后再移湖南。

中央陆军第23师。清末陆军第23镇,民国元年十月改镇为师,师长孟恩远,辖:步兵第45、第46旅,旅长:高凤城、徐世扬。步兵第89、第90、第91、第92团,骑兵第23团,炮兵第23团,工兵第23营,辎重兵第23营。民国四年七月,改编为三个混成旅。

中央陆军第27师。此为奉天中前两路巡防,张作霖部,清末编为陆军第24镇,民国元年十月,改为暂编第27师,民国二年十二月全师扩编一次,师长张作霖,辖:步兵第53、第54旅,旅长:汤玉麟、孙烈臣。步兵第105、第106、第107、第108团,骑兵第27团,炮兵第27团,工兵第27营,辎重兵第27营,驻东北,原为地方部队。

中央陆军第28师。由奉天左路巡防改编而成,民国元年十月成师,民国二年十二月全师扩编一次,师长:冯德麟,辖:步兵第55、第56旅,旅长:张海鹏、汲金纯。步兵第109、第110、第111、第112团,骑兵第28团,炮兵第28团,工兵第28营,辎重兵第28营,后路巡防队,右路巡防队。

以上实有中央陆军16个师(第14、第15师番号已裁撤),其中袁世凯能掌控者只有12个师(第1~8师,第10~12师,第20师),第9师原为湖北革命军,黎天才亦为革命党人。第23、第27、第28师,皆为东北地方部队,第23师师长孟恩远,虽为袁小站练兵干部,此时已与袁有距离,且被迫改为3个吉林省混成旅。

2.中央陆军各混成旅

中央陆军第1混成旅。原山东第5师第10旅,参加镇压二次革命,民国三年八月扩编为混成旅,旅长施从滨,辖:步兵2团,山炮、陆(野)炮、辎重各1连,工兵1排。驻山东。

中央陆军第2混成旅。清末陆军第2混成协(奉天),民国元年十一月改协为旅,旅长吴度桐,辖:步兵2团,骑炮各1营,工辎各1连。

中央陆军第3混成旅。旅长,初为荣道,张敬尧,鲍贵卿,民国四年十二月四日撤销。是年底以江西陆军改编而成,旅长黄振魁。辖:步兵两团,骑炮各1营,工辎各1连。

中央陆军第4混成旅。民国三年八月,由中央陆军第20师步兵第39旅扩编而成,旅长伍祥桢,辖与第2混成旅同。

中央陆军第5混成旅。原为直隶混成协,民国元年六月成立,八月改第1混成旅,三年八月改第5混成旅,旅长刘询。辖步兵2团。

中央陆军第6混成旅。民国二年十月,李纯在江西招募,以丁效兰为旅长,三年四月改第9混成旅。同时以中央陆军第2师补充队扩充编成中央第6混成旅,旅长王金镜(后王懋赏),辖步兵3团,炮兵1营,机关枪3连。驻湖北各地。

中央陆军第7混成旅。民国二年七月至三年十一月招募备补第1路,改编而成,旅长唐天喜,辖:步兵2团,步兵混成团(步兵2营、骑炮各1营),机关枪1连,宪兵1连。初驻开封,民国五年三月移长沙。

中央陆军第8混成旅。由备补第2路改编而成,旅长徐占风,所辖与中央第7混成旅同。驻河南,其混成团团长为靳云鹗。

中央陆军第9混成旅。民国三年四月由江西招募之中央陆军第6混成旅改名而成,旅长丁效兰,辖步兵2团,骑炮工辎各1营。驻南昌。

中央陆军第10混成旅。民国三年十一月由中央陆军第4师第7旅第14团扩编而成,旅长唐国谟,辖步兵2团,山炮1连,机关枪兵2连。驻福州、厦门。

中央陆军第11混成旅。民国三年十月由福建原中央陆军第14师缩编而成,初称第27混成旅,后改第11混成旅,旅长王麒,辖步兵2团,炮工兵各1营,骑兵1连,机关枪兵2连。驻福建。

中央陆军第12混成旅。民国三年十月,由山西陆军第12混成旅,与陆军第9师第33团合编而成,旅长黄国梁(后孔繁),辖步兵2团,骑炮工辎各1营。驻太原。

中央陆军第13混成旅。民国四年一月,由近畿第1、第2两师各分拨一团成立,旅长李炳之,辖步兵2团,炮兵1营,机关枪2连。赴四川作战。

中央陆军第14混成旅。民国三年十一月,由中央陆军第4师第7旅第13团扩编而成,旅长黄崇仁,所辖与中央第13混成旅同。驻漳州。

中央陆军第15混成旅。民国三年十月,由新成立之第7师第13旅扩编而成,旅长贾德耀,辖步兵两团,骑炮各1营,机关枪1连。追剿白朗。

中央陆军第16混成旅。民国三年十月,由新成立之第7师第14旅扩编而成,旅长冯玉祥,所辖与第15混成旅同。

中央陆军第74混成旅。民国三年由江苏陆军第3师缩编而成,旅长赵俊卿(后陈调元),辖步兵2团。

中央陆军第75混成旅。民国二年由江苏陆军第4师分编而成,旅长方更生,辖步兵2团。

中央陆军第76混成旅。民国二年由江苏陆军第4师分编而成,旅长张仁奎,辖步兵2团。

3.陆军部所辖其他部队

近畿陆军第1旅,民国五年十月招募编成,驻通县。

近畿陆军第2旅,民国五年三月由模范团抽兵编成,驻南苑。

陆军骑兵第1旅(民国元年十一月陈文运,民国三年六月改苑尚吕),辖:骑兵2团,驻热河西林(亦称骑兵第2旅)。

陆军骑兵第2旅吴俊升(又称奉天陆军骑兵第2旅),辖骑兵两团,民国二年二月编成,驻奉天。

陆军骑兵第3旅张九卿(民国二年六月成立,四年二月解散,部队分拨中央陆军第7、第10两师)。

陆军骑兵第4旅英顺(署),民国三年九月,由黑龙江省巡防营编成,驻绥化。

陆军混成模范团,民国五年二月成立,(为袁世凯新军训练机构,袁世凯兼团长)抽调其中央各师旅下级军官集训,希望达到彼等对袁的尊重与服从。

暂编陆军混成第1团,原清末第5镇第18标演变而成,驻济南。

暂编陆军混成第2团,原清末河南新军第29协第51标,至民国五年三月改编而成,驻湖北。

二、直系、皖系与奉系

(一)直、皖、奉所统部队

袁世凯逝世,北洋系分裂,主要分成直、皖两系。皖系首领段祺瑞,直系首领冯国璋、曹锟,以及新起之奉系首领张作霖。

1.直系

所属部队:

原中央陆军各师。第1师蔡成勋、第2师王金镜、第3师吴佩孚、第6师齐燮元、第8师王汝贤、第11师李奎元、第12师陈光远、第15师刘询、第20师范国璋。

原中央陆军各混成旅。第1旅潘鸿钧、第2旅孔繁、第3旅陈光逵、第4旅(原第4旅裁撤,此为近畿陆军第1旅,于民国六年八月改编新建)张锡元、第9旅丁效兰、第12旅黄国栋、第13旅张继善、第15旅管金聚、第16旅冯玉祥、第74混成旅陈调元、第75旅方更生、第76旅张仁奎。

新增师旅:

中央陆军第13师。此为袁死后,黎元洪(民国五年八月)改编拱卫军(卫戍部队)而成,师长李进才,辖第24、第25旅,旅长:刘金标、刘富有。2步兵旅、4步兵团,师属骑、炮各1团,工、辎各1营,驻北京。

中央陆军第16师。清末禁卫军,被冯国璋带往江苏,民国六年九月,改建而成,师长王廷桢,所辖第31、第32两步兵旅,旅长:关忠和、田献章。4步兵团,师属骑、炮各1团,工、辎各1营。

中央陆军第18师。湖北督军王占元民国六年十一月以中央陆军第6混成旅及混成团合并而成,师长王懋赏,辖第35、第36两步兵旅,旅长:南元超、刘锡广。4步兵团,驻宜昌。

中央陆军第17混成旅。(原中央第9师分编第17、第18两混成旅),旅长张联升,辖步兵2团,驻郧阳。

中央陆军第18混成旅。旅长赵荣华,辖2步兵团。

中央陆军第21混成旅。湖北省防团改编而成,旅长孙传芳,辖2步兵团。

2.皖系

所属部队:

原中央陆军各师。第4师杨善德(后陈乐山)、第5师张树元(后郑士琦)、第7师张敬尧、第10师卢永祥。

原中央陆军各混成旅。第7旅唐天喜、第8旅徐占凤、第10旅贾文祥、第11旅王麒,第24旅王永泉。

新增师旅:

中央陆军第9师。原第9师分为第13、第14两混成旅,段祺瑞以袁之模范团及中央第5混成旅扩编而成,师长魏宗瀚,辖第17、第18两步兵旅,旅长:刘廷森、张培梅。4步兵团,师属骑、炮各1团,工、辎各1营。

中央陆军第17师。湖南省军,被段收编,师长陈复初,辖步兵1旅2团。

西北边防军:段祺瑞新建,为日本新式武器,编制完整,训练待遇甚优。所辖如下:

第1师曲同丰,驻近畿;

第2师马良,驻济南;

第3师陈文运,驻近畿;

第1旅朱邦翰,驻洛阳;

第2旅宋子扬,驻廊坊;

第3旅褚其祥,驻宣化、库伦;

第4旅张鼎勋,驻洛阳;

中央陆军第5混成旅。新建,旅长朱泽贯,辖步兵2团,炮兵1团。

中央陆军第6混成旅。新建,旅长何丰林,辖步兵3团。

中央陆军第14混成旅。原第10师赴闽部队扩编而成,旅长董崇仁,辖步兵1团。

中央陆军第20混成旅。近畿第2旅改编而成,旅长吴长植,辖步兵两团。

中央陆军第22混成旅。民国七年新建,旅长刘存勋,辖步兵2团。

中央陆军第23混成旅。民国七年新建,旅长汪可权,辖步兵2团。

中央陆军第24混成旅。(原边防军第5旅,亦称奉天补充旅),旅长王永泉,辖步兵2团,骑、炮各1营,调福建。

中央陆军第47混成旅。旅长施从滨,辖步兵2团,骑、炮各1营,驻山东。

3.奉系

所属部队:

原中央陆军第27师,孙烈臣;第28师,汲金纯;新建中央陆军第29师(黑省部队)吴俊升,新建中央陆军第19混成旅,鲍贵卿,辖步兵2团,骑炮各1营。其他奉系各部队皆用东三省省军番号,详省军。

4.其他占中央番号的省军

滇军顾品贞部(民国六年四月)占中央陆军第14师番号。

川军刘存厚部(民国七年一月)占中央陆军第21师番号。

川军钟本道部占中央陆军第22师番号。

(二)直系的霸权

民国九年七月直皖战争,直胜皖败。民国十一年四至五月,直奉第一次战争,直胜奉败,形成直系霸权,各系控有中央各师旅。

1.直系部队

(1)中央陆军原有各师

第1师蔡成勋、第2师孙传芳、第3师吴佩孚、第6师宫邦铎、第8师王汝勤、第9师陆锦(原皖系师长魏宗瀚职惩办)、第11师冯玉祥(原11师哗变,重建)、第12师周荫仁、第13师王怀庆、第15师刘询、第18师卢金山、第20师阎治堂。

(2)直系新增中央陆军各师

中央陆军第14师师长靳云鹗,驻河南;

中央陆军第19师师长李爽恺,江苏部队收编;

中央陆军第23师师长王承试,驻天津;

中央陆军第24师师长张福来,驻开封;

中央陆军第25师师长萧耀南,驻湖北;

中央陆军第26师师长曹瑛,驻马厂、德州。

(3)直系控制之中央混成旅

中央陆军第1混成旅潘鸿钧(守杰),山东,原非直系;

中央陆军第2混成旅胡念先(后寇英杰),湖北;

中央陆军第3混成旅张林(之杰),江西;

中央陆军第4混成旅张锡元(金标),张家口;

中央陆军第8混成旅李鸣钟,北京;

中央陆军第9混成旅陈光逵,江西;

中央陆军第12混成旅葛树屏,保定;

中央陆军第13混成旅董政国(后冯玉荣),芦台;

中央陆军第14混成旅彭寿莘(后时全胜),涿州;

中央陆军第15混成旅孙岳,大名;

中央陆军第16混成旅曹士杰,保定(此为曹锟之卫队旅);

中央陆军第17混成旅张联升,襄阳;

中央陆军第18混成旅赵荣华(后于学忠),川东;

中央陆军第21混成旅王都庆,长江上游;

中央陆军第22混成旅王鸿恩,川鄂边;

中央陆军第23混成旅王麟庆;

中央陆军第25混成旅褚其祥(后齐占元),察哈尔,由皖变直;

中央陆军第26混成旅田维勤,河南;

中央陆军第76混成旅张中立,江南南通。

以上19个师,19个混成旅,近30万大军,另外一些地方部队尚不在内,造成直系霸权,准备以武力统一中国。

2.皖系的残余部队

中央陆军第4师陈乐山,浙江;中央陆军第5师郑士琦,山东;中央陆军第7师吴新田,陕西;中央陆军第10师卢永祥,沪浙;中央陆军第5混成旅郑士琦(兼),山东;中央陆军第10混成旅臧致平(后孟昭月),福建;中央陆军第20混成旅,王裕经,山东;中央陆军第24混成旅王永泉,福建;中央陆军第47混成旅施从滨,山东。仅4个师、5个混成旅,且随时被直系吃掉。

3.奉系的势力

此时奉系占中央陆军番号为:中央陆军第16师张景惠(后邹芬),中央陆军第27师张作相(后张学良),锦州;中央陆军第28师汲金纯,承德;中央陆军第29师吴俊升,黑龙江;中央陆军第19混成旅张焕相,哈尔滨。此外另有奉天陆军第1师张景惠,北镇;及东三省陆军28个混成旅、5个骑兵旅,20余万人,准备与直系争地盘。

4.其他占中央番号之省军

中央陆军第17师沈桂英,桂军;

中央陆军第21师田颂尧,川军;

中央陆军第22师唐廷牧,川军;

中央陆军第30师邓锡侯,川军;

中央陆军第31师陈国栋,川军;

中央陆军第32师唐式遵,川军;

中央陆军第33师潘文华,川军;

中央陆军第34师袁祖铭,黔军;

中央陆军第35师憨玉琨,(刘镇华镇嵩军);

中央陆军第5混成旅马鸿逵,宁夏;

中央陆军第6混成旅张培荣,山西;

中央陆军第27混成旅孙震,川军;

中央陆军第28混成旅王陵基,川军;

以上9个师,4个混成旅,皆直系推荐中央而委任,故暂随直系。

三、临时执政府

(民国十三年十一月至十五年三月)

(一)军事势力重新分配

民国十三年九月至十月,直奉第二次战争,因冯玉祥收张作霖一百万日元,而有阵前倒戈,且返北京解决曹锟之总统府,使直系惨败。同年十二月十一日,在张作霖、冯玉祥的妥协之下,而有段祺瑞之临时执政府,同时将直系嫡系部队中央陆军第3、第9、第13、第14、第15、第20、第23、第24、第26师,以及中央陆军第12、第13、第14、第16、第25、第26等混成旅等番号撤消,直系分崩离析。此时全国最大军系为奉系张作霖,及奉系所属直鲁联军张宗昌,以及新起之冯玉祥系,此后民国十四年十月十五日孙传芳起军反奉,二十一日直军吴佩孚再起,形成全国军势重新分配,各军系军队不论使用中央番号或省军番号,但军费皆需自筹。

(二)各军系的兵力

1.张作霖与奉军。其在东北四省(辽、吉、黑、热)部队,皆用东北陆军之番号,张作霖所控主力部队:第4师张学良、第5师赵恩臻、第6师郭松龄、第7师高维岳、第10师齐恩铭、第12师裴春生、第13师张九卿,及2个炮兵旅,与工、辎各1团。

此外,驻在辽宁的有东北陆军第9师汲金纯、第11师汤玉麟、第14师穆春、陆军独立第30旅、独立骑兵第8旅,及2个骑兵游击队。

驻在吉林的有东北陆军第15师张作相、第16师于琛征、陆军独立第8旅、第9旅、第13旅、第18旅、第21旅,另2个山林警备队。

驻在黑龙江的有东北陆军第18师吴俊升、第17师万福麟、陆军独立第11旅、第17旅,独立骑兵第2旅。

驻在热河的有东北陆军第3师阙朝玺,热河第1、第2骑兵旅,热河第1、第2游击队。

奉军其他部队:

张宗昌督鲁。东北陆军第2师张宗昌,另卫队旅、补充旅,及2个梯队白俄佣兵,及山东原有部队。

李景林督直。东北陆军第1师李景林,第19师李爽恺,另有5个直隶混成旅,3个补充旅。

杨宇霆督苏。东北陆军第8师丁喜春,第20师邢士廉,另第2师第31旅。

姜登选督皖。无东北军,仅安徽4个混成旅。

2.皖系的军队。中央陆军第4师谢鸿勋,中央陆军第10师郑俊彦,被孙传芳所收编;中央陆军第5师孙宗先,中央陆军第20混成旅吴长极被张宗昌所控制;中央陆军第7师顾琢塘在汉中生存;中央陆军第1师吴金彪,原接近直系,此时以大北洋系附会北京临时执政府,部分投入孙传芳部,编为浙江陆军第4混成旅。

3.吴佩孚再起及其军队。当时吴号称14省讨贼联军总司令,然听其指挥者,只有中央陆军第25师陈嘉谟、中央陆军第8师刘玉春,中央陆军第14师高汝桐,与寇英杰的湖北省军第1师,刘佐龙湖北陆军第2师,宋大霈湖北陆军第3师。以及原中央第14师陈文钊,中央第24师王为蔚(此2师改称国民二军第4、第5师),及田维勤原中央的26混成旅(已改称国民二军第14混成旅等)。其他仅多附合拥护而已。

4.孙传芳与新直系。又称五省(苏、浙、皖、赣、闽)联军,孙以中央陆军第2师起家,在湖北被吴逼走,经赣、闽、浙、苏、皖,自闯局面,其部队除中央陆军第10师郑俊彦、中央陆军第12师周荫人、中央陆军第1师邓如琢外,皆冠以省陆军之名,如中央陆军第2师,改称浙江陆军第2师,中央陆军第4师,改称浙江陆军第4师。其部队:

浙江省:陆军第1师陈仪、第2师卢香亭、第3师周凤岐、第4师谢鸿勋;第4、第6、第7、第8、第10混成旅,旅长张庆昶、彭德铨、王金钰、颜景崇、孟昭月;督署保安队统领夏超。

江苏省:陆军第1师白宝山、第3师马玉仁、第4师陈调元,水路警备司令冷。

江西省:江西陆军第1师唐福山、第2师蒋镇臣、第3师冯绍闵、第4师赖世璜。

安徽省:安徽陆军第1、第3、第4、第5混成旅,旅长:倪朝荣、王普、马祥斌、毕化东。

福建省:福建陆军第1师张毅、第3师李凤翔,福建陆军第1、第2、第3、第4、第5旅,旅长:蒋启凤、董胜标、苏挺、张庆昶、吴大洪。

5.新兴之冯玉祥系。又称西北军或国民军。冯玉祥以中央第16混成旅,中央陆军第11师起家,附在直系之内。第二次直奉战时叛直自成一系,其部队称国民一军:

第1师鹿钟麟,第1旅韩复榘,第2旅过之纲;

第2师刘郁芬,第3旅孙良诚,第4旅张维玺;

第3师郑金声,第5旅宋庆林,第6旅李西峰;

第4师宋哲元(原中央陆军第11师),第21旅佟麟阁,第22旅陈毓耀;

察哈尔都统张之江,中央第7混成旅葛金章,暂编第5混成旅刘玉山;

绥远都统李鸣钟,中央第8混成旅石友三,暂编第4混成旅石敬亭;

多伦镇守使兼骑兵旅长张树声,骑兵第1旅张之江(兼),骑兵第2旅王镇淮,炮兵旅孙连仲,卫队旅冯治安。

6.国民二军。由陕西陆军第1师胡景翼部,随冯玉祥叛直返河南扩编收编而成,计10个师,17个混成旅,除少数原直系有战力部队外,多乌合之众。胡景翼死后,由岳维峻任军长,其部队:

第1师胡景铨代,第1旅胡景铨,第2旅李培芬;

第2师岳维峻,第3旅史宗法,第4旅田生春;

第3师田玉洁,第5旅王文秀,第6旅党廷佑;

第4师陈文钊,第7旅徐寿椿,第8旅阎日仁,补充旅高汝桐;

第5师王为蔚,第9旅孙耀齐,第10旅张志远;

以上第1、第2、第3师,为陕军第1师扩编而成;第4、第5师原为直军中央陆军第14、第24师,部队较为整齐。

第7师邓宝珊(瑜),第13旅郑思成,第14旅刘继邦;

第8师冯毓东;

第9师李纪才,第17旅李凌云,第18旅张乃威;

第10师李云龙,第19旅丁增华,第20旅潘占魁;

第11师蒋世杰;

以上第9、第10师,原为陕军,分驻开封、西安,为国民二军精锐;邓宝珊、蒋世杰原为岳维峻两个旅长,分别调出扩编,冯毓东则为胡景翼第5混成旅旅长。

第1~4混成旅,第6~18混成旅,旅长分别为:马华瑜、曹士英、赤亚武、刘鹏、弓富魁、唐振邦、王相贤、赵树勋、杨世昌、麻镇武、卫定一、马志敏、田维勤、袁家声、郭振才、马吉第、李鸿翥。

以上各旅包括陕军、河南旧军、刘镇华镇嵩军,及直军,其中以田维勤旅(原中央陆军第26混成旅)为最强。

国民二军附合部队:毅军米振标,辖4个混成旅,为清末流传下来的军队;建国豫军樊钟秀,辖3旅。

7.国民三军。中央第15混成旅孙岳部,随冯军叛直,扩编而成,初驻保定,后被李景林(直督,奉系)所逼移陕西,军长孙岳,副军长叶荃,其部队:

中央暂编第4师何遂,第7旅顾占鳌,第8旅门炳岳;

中央暂编第1混成旅徐永昌(后改称第1师);

中央暂编第2混成旅庞炳勋;

中央暂编第3混成旅刘廷森;

中央第15混成旅袁廷杰;

以上1师4混成旅,皆原第15混成旅扩编而成。

第2师叶荃(后孙魁元),辖5旅及1补充旅,其旅长:万选才、蒋天章、孙魁元(兼)、林茂阴、樊青山、王振,为豫西土匪。

第3师杨虎城,原靖国军,曾降镇嵩军,此时归属国民三军。

8.阎锡山之晋军。阎氏乘北方动乱之机,民国十三年冬至十四年间,将军队大加扩充,其部队:

陆军第1师商震,第1旅傅存怀,第2旅王嗣昌;

陆军第2师孔繁,第3旅李维,第4旅谢濂;

陆军第5、第6、第7、第8、第9、第10、第11旅,及手掷弹旅,其旅长:丰玉玺、杨爱源、杨中科、丰羽鹏、荣鸿胪、蔡荣寿、李德懋、张振万。

第三节
北方动乱与军政府

一、北方的动乱

(一)联合讨赤

此后冯玉祥在北方行为乖张,叛直后再促成郭松龄、李景林反奉,又不守对郭、李承诺,从热河攻奉军;且进攻李景林,强占天津出海口,希望接受大量俄国军火,并用大量苏联顾问,训练军队,引起众怒,故北方各军“联合讨赤”,进攻冯军。

段祺瑞临时执政府的生命,寄托在张作霖、冯玉祥两军系之间的平衡,然张、冯两军在北京附近火并,至十五年三月十五日,段想在北京用张军驱除冯军,引起冯军鹿钟麟部发动政变,段逃入东交民巷使馆区,至此执政府实已瓦解。然在此前后,有民国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二日郭松龄反奉之战,民国十五年一月,北方各军系——张作霖、吴佩孚、张宗昌、阎锡山等军,联合“讨赤”。

(二)冯(赤)军实力

民国十四年底,冯以西北边防督办名,所部占有热、察、绥、甘等省,及北京地区,自称西北陆军。计步兵9师,骑兵2师,炮兵2旅,交通1团。

西北陆军第1师韩复榘。第1、第2、第3旅,旅长:张汝奎、程希贤、丁汉民。

西北陆军第2师孙良诚。第3、第4、第5旅,旅长:梁冠英、吉鸿昌、安树德。

西北陆军第3师郑金声。第6、第7、第8旅,旅长:徐以智、葛运隆、许让云。

西北陆军第5师石敬亭。第13、第14、第15旅,旅长:宋式颜、陈毓耀、张自忠。

西北陆军第6师石友三。第16、第17、第18旅,旅长:陈嘉宾、张凌云、许长林。

西北陆军第7师马鸿逵。此为宁夏回教马福祥之部队,非冯军嫡系。

西北陆军第8师谭庆林。非冯军嫡系,原为直军口北镇守使。

西北陆军第10师门致中(后刘汝明)。第28、第29、第30旅,旅长:张万度、胡长海、王义元。

西北陆军第11师佟麟阁。第31、第32、第33旅,旅长:张瑞堂、赵景文、李向寅。

骑兵第1师张树声。骑兵第2师孙连仲,炮兵第1旅张之江(兼),炮兵第2旅王镇淮,卫队旅冯治安,交通团冯安邦。

民国十五年一月,与八月,分别编成西北陆军第12、第13师,师长:蒋鸿遇、张维玺。

民国十五年一月,北方各军以讨赤之名,进攻冯军,冯辞去西北边防督办,退居幕后,并将军队扩编为陆军8个军,骑兵2个集团。

第1军郑金声,辖原第3、第10、第11师。

第2军方振五,副孙连仲,方非冯军部队。

第4军徐永昌,副弓富魁,原国民三军、国民二军部队,非冯军。

第5军石敬亭,辖3旅。

第6军石友三,辖原第5、第6师。

第7军蒋鸿遇,辖原第12师(此师民国十五年一月建立)。

第8军韩复榘,辖原第1师。

第9军王镇淮,辖原步兵第13、第14旅,骑兵5个旅。

骑兵第1集团赵守钰,骑兵第2集团杨兆林。

(三)讨“赤”联军

1.张作霖与奉军

郭松龄叛奉,使奉军元气大伤,此时正整理编练,在讨赤(攻冯军)之战,奉军出兵两个方面军。其部队:

第3方面军张学良,辖:

第8军万福麟。指挥步兵第23旅,骑兵第5、第6、第8旅;

第9军高维岳。指挥步兵第5、第27、第40旅;

第10军于珍。指挥步兵第4、第12旅,骑兵第6旅;

第11军赵恩臻。指挥步兵第2、第26、第46旅。

第4方面军韩麟春,辖:

第15军汲金纯,指挥步兵第14、第36旅;

第16军胡毓坤,第17军荣臻:指挥步兵第5、第16、第19、第23、第45旅,骑兵第6旅。

炮兵司令邹作华,辖炮兵第2、第3、第4、第5、第7、第9团,及重炮团;

工兵司令柏桂林,辖工兵第1、第2、第3、第4、第5、第6营;

辎重兵司令牛元峰,辖辎重兵第1、第2、第3、第4、第5、第6营。

2.吴佩孚与讨贼联军

吴号称十四省,实只有鄂、豫两省而已,其讨“贼”初指张作霖,复转指冯玉祥,在参加讨赤之战(民国十五年三月)时,由靳云鹗任第1军总司令,率第1路王为蔚、王维城,第2路田维勤,第3路魏益三路主攻。其实有部队:

总司令吴佩孚,副总司令靳云鹗,辖:

(1)湖北省

湖北督理兼中央陆军第25师,师长陈嘉谟,辖2旅,武汉。

中央陆军第8师,师长刘玉春。第15旅刘玉春(兼),第16旅张辅臣,宜昌。

中央陆军第14师,师长高汝桐,辖2旅,汉口。

中央陆军第18师,师长卢金山,辖2旅,宜昌。

中央陆军第18混成旅,旅长于学忠,施南。

中央陆军暂编第5师,师长张联升,襄阳。

中央陆军暂编第7师,师长王都庆,沙市。

湖北陆军第1师,宋大霈(原湖北第3混成旅扩编),鄂东。

湖北陆军第2师,刘佐龙,汉口。

湖北陆军第3师,孙建业(原湖北第1混成旅扩编),德安。

湖北陆军第4师,陈德麟,武昌至岳阳线。

湖北陆军第2混成旅,夏斗寅,浏阳。

(2)河南省

河南督理兼河南陆军第9师师长寇英杰,第1旅贺国光,第2旅贾万兴,开封。

河南陆军第1师,郭振中,归德。

河南陆军第2师,阎日仁,许昌。

河南陆军第3师,吴俊卿,巩县;

河南陆军第10师,任应歧,光山(原建国豫军)。

河南陆军第11师,苏运昌,周家口。

河南陆军第1混成旅,袁家声,拓城。

河南陆军第2混成旅,薛传峰,朱仙镇。

河南陆军第3混成旅,李鸿翥,太康。

河南陆军第5混成旅,袁家骥,驻马店。

河南陆军第6混成旅,王相贤,道口。

此时河南军队多而乱,一个部队同时可能有三种以上番号,国民二军、吴军、直鲁联军,以及稍后的奉军,与河南保卫军(靳云鹗)及冯玉祥军,虽你争我夺,但无较大战争。

(3)湖南省

湖南省军依靠吴军者为叶开鑫部,称湘军总司令,辖湖南陆军第1师贺耀祖,湖南陆军第2师叶开鑫(后刘);第1、第2、第3旅,旅长:邹鹏振、刘雪轩、林拔萃。

(4)陕西省

讨贼联军陕军总司令刘镇华(详镇嵩军)。

(5)其他省军

桂军马济之武卫军,桂军韩彩凤部,桂军沈鸿英部,粤军陈修爵部。

3.阎锡山与晋绥军

民国十五年一月,阎与奉张、直吴联合“讨赤”(进攻冯玉祥军),并进行第三次扩军,将所部改称晋绥军,计8个军,18个步兵师,1个警卫旅,8个炮兵团,约12万人,其部队如下:

第1军商震。第1师李培基、第3师杨士元;

第2军杨爱源。第2师赵承绶,第6师孙楚;

第3军徐永昌。第1旅黄胪初,第2旅黄德馨(每旅3个步兵团),骑兵旅吕汝骥,炮兵团梁鉴堂。为国民三军投阎部队;

第4军谢濂。第4师傅作义,第10师卢丰年;

第5军傅汝钧。第5师傅汝钧(兼),第16师吴作藻;

第6军傅作怀。第11师杨效欧,第13师丰玉玺;

第7军阎锡山(兼),副军长张荫梧实际负责:第14师李服膺,第15师李远生;

第8军谭庆林:骑兵第3师孙长胜,第16师杨兆林(原为旧直系部队,投入晋军);

另总部直属第17师孟兴富,警卫旅杜春沂,炮兵司令周玳(八个炮兵团)。又冯玉祥军石友三、韩复榘、陈希圣、张自忠、张万庆等军、师,一度降晋。

4.张宗昌与直鲁联军

因直督李景林参与郭松龄叛变,民国十五年五月去职,由褚玉璞继任。张宗昌因地缘关系,讨“赤”最积极,并亲临南口前线指挥,此一军系,稍后脱离奉军自成一系,至民国十六年初,发展到30万人以上。其部队如下:

总司令张宗昌,副总司令褚玉璞,辖:

第1军方永昌,原张宗昌卫队旅;

第2军张敬尧,原皖系中央陆军第7师;

第3军程国瑞,原张宗昌第2师第28旅;(程任连长时,代张杀陈其美)

第4军孙宗先,原中央陆军第5师;

第5军王栋,原张宗昌第31旅;

第6军徐源泉,原山东陆军第5混成旅;

第7军许琨,原张宗昌第29旅;

第8军毕庶澄,原张宗昌第32旅;

第9军朱泮藻,山东旧直军投张宗昌;

第10军杜凤华,原张部第29旅第44团;

第11军张宗辅,原山东土匪刘荆山部改编;

第12军寇英杰,原吴佩孚部,吴再起失败后投张宗昌;

第13军刘志陆,原林虎旧部改编;

第14军孙魁元,原国民三军降张宗昌;

第15军褚玉璞,原张宗昌第2师第3旅;

第16军袁振清,原天津镇守使;

第17军曲同丰,张宗昌收容皖系军事干部;

第18军毛永恩,吴佩孚再起第18师师长,吴败投张宗昌;

第19军贾济川,镇嵩军第4混成旅旅长;

第20军李藻麟,原直系彭寿莘旧部;

第21军王振,镇嵩军第5师师长,及第3军军长;

第22军柴云升,镇嵩军第2师师长,及第1军军长;

第23军杨清臣,直军吴佩孚旧部;

第24军潘鸿钧,原山东第1混成旅;

第25军袁家骥,河南民间武装;

第26军张万信,原直军田维勤旧部;

第27军李耀昌、张宗昌旧部;

第28军纪元林,张宗昌旧部;

第29军马济,原陆荣廷旧部

第30军毛思义,原张敬尧旅长;

第31军武衍周,原镇嵩军旧部;

第32军张继武,原毅军第1混成旅长;

第33军陈文钊,吴再起后,河南保卫军第3军军长;

第1挺进军梅发魁,原镇嵩军第4军军长;

第2挺进军姜明玉,原镇嵩军第3军军长;

第3挺进军憨玉珍,原镇嵩军第6师师长。

二、其他的军系

(一)孙传芳与五省联军

孙军未参加讨赤之战,且占全国富饶地区,发展较快,惟受新兴起之国民革命军威胁最大。民国十五年间,约有20万大军,虽号称五省,孙自承,只有四省半而已(福建半省),其部队:

五省联军总司令孙传芳,南京。

1.浙军总司令卢香亭,辖:

浙江陆军第1师,陈仪,徐州;

浙江陆军第2师,卢香亭(兼),杭州;

浙江陆军第3师,周凤岐,南京;

浙江陆军第4师,谢鸿勋,沪宁铁路;

浙江陆军第4混成旅,张庆旭,汀州;

浙江陆军第6混成旅,彭德铨,调安徽;

浙江陆军第7混成旅,王金钰,从湖北移入;

浙江陆军第8混成旅,颜景崇,调安徽;

浙江陆军第10混成旅,孟昭月,南京;

浙江省长兼警备司令夏超;

浙江陆军炮兵司令张国威。

2.苏军总司令郑俊彦,辖:

中央陆军第10师郑俊彦,清淮;

江苏陆军第7师,冯绍闵,原中央陆军第1师部队改编,泗阳;

江苏陆军第1师,白宝山,后改称江苏陆军第5师,海州;

江苏陆军第3师,马玉仁,扬州;

江苏陆军第1旅,杨庚和,原皖系杨化昭旧部;

江苏陆军第2旅,李启佑,原皖系臧致平旧部;

江苏陆军第3旅,马登瀛,原张宗昌旧部改编;

江苏陆军炮兵旅魏朝彦。

3.皖军总司令陈调元,辖:

中央陆军第6师,陈调元,蚌埠;

安徽陆军第1混成旅,倪朝荣,蚌埠;

安徽陆军第2混成旅,马祥斌,南宿;

安徽陆军第3混成旅,王普,芜湖;

安徽陆军第4混成旅,毕化东,寿州;

安徽陆军第5混成旅,杨广和(广化),邳县;

安徽陆军第6混成旅,彭德铨;(浙江调入)

安徽陆军第7混成旅,杨镇东;

安徽陆军第8混成旅,颜景崇;(浙江调入)

安徽陆军第9混成旅,张中立;

安徽陆军补充旅,刘凤图。

4.赣军总司令邓如琢,辖:

中央陆军第1师,邓如琢,原中央第9混成旅改编,驻南昌至九江;

中央陆军第2师,杨如轩(亦称中央暂编第6师,原滇军杨希闵旧部),赣南;

江西陆军第1师,唐福山,原江西陆军第3混成旅,萍乡;

江西陆军第2师,蒋镇臣,原江西陆军第2混成旅,吉安;

江西陆军第4师,赖世璜,原李烈钧赣军,赣粤边境;

云南陆军第1师,杨池生,原滇军杨希闵旧部,三南;

中央陆军第9混成旅,张凤歧,万载;

江西陆军第3混成旅,刘宝超,鄱阳;

山东陆军第1混成旅,张克瑶;

驻赣桂军林虎。

5.闽军总司令周荫人,辖:

中央陆军第12师周荫人,福州,第23旅李春生,福州,第24旅刘俊,延汀;

中央陆军第11混成旅,王麒,福宁;

中央陆军第29混成旅,孔昭同,漳水;

中央陆军第30混成旅,苏挺,延建;

福建陆军第1师,张毅,漳龙;

福建陆军第2师,李凤翔,汀龙;

福建陆军第3师,刘俊,由原中央陆军第12师第24旅扩编而成,延汀;

福建陆军第1旅,童胜标,莆田;

福建陆军第3旅,张庆昶,汀州;

福建陆军第5旅,吴大洪,泉州;

福建陆军补充旅,蔡启凤,惠安;

海军陆战队旅,林忠,马尾;

闽北警备队统领,何麓昆,建瓯。

(二)刘镇华与镇嵩军

刘是比较小的军系,民国元年以豫西绿林起兵参加革命,生存在豫陕两省边区,初依附袁世凯,后依存在皖、直两大军阀之间。民国十一年五月,刘镇华出任陕西督军,将所部镇嵩军编为3师6混成旅。

镇嵩军总司令刘镇华,辖:

第1师柴云升,凤翔;

第2师张治公(又称陕西陆军第2师),豫西;

第3师憨玉琨(又称中央陆军第35师),后梅发魁,洛阳;

陕西陆军第1混成旅,马河清,渭南,樊钟秀旧部;

陕西陆军第2混成旅,严际明,咸阳,管金聚旧部;

陕西陆军第3混成旅,麻振武,邰阳,郭坚旧部;

陕西陆军第4混成旅,贾济川,同州;

陕西陆军第6混成旅,侯保杰,蒲城,陈树藩旧部;

陕西陆军第7混成旅,邓全发,蓝田,罗玉田旧部;

陕西卫戍司令,韩凤楼,西安。

直奉第二次战后,河南有胡(景翼)憨(玉琨)之战,憨军(即镇嵩军)败,刘退居天津,军队部分被国民二军收编,部分退豫西、陕南或陕北保存,吴佩孚再起后,刘出任讨贼联军陕甘总司令,并对国民二军作战,初组六个师,旋改五个军:

第1军柴云升,后万选才;

第2军张治公,后张德胜;

第3军王振,后姜玉明;

第4军梅发魁,后刘茂恩;

第5军张德胜,后梅发魁。

三、军政府与安国军

(一)军政府建立

民国十六年六月十八日,张作霖在张宗昌、孙传芳、张作相、吴俊升、褚玉璞、韩麟春、汤玉麟、张学良等拥护下,在北京怀仁堂就任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公布军政府组织令,以潘复为国务总理,军事总长(即参谋总长)何丰林,陆军总长张景惠。军政府以“讨赤”为主要目标——“南赤蒋中正”、“北赤冯玉祥”。同时简化军事指挥系统,废除各军名称,一律统称安国军。

(二)安国军组成

民国十六年六月后,安国军先后组成,并在河南、山东、苏北等战场使用,分七个方面军:

1.第一方面军,军团长孙传芳,辖:

第1军孙传芳(兼),济宁,第4师上官云相、第8师崔锦枝、第9师段承泽、第13师陆殿臣、第15、第18混成旅,王雅之、唐庆珊。

第2军郑彦俊,济宁,第7师梁鸿恩、第10师郑俊彦(兼)、第14师刘士林、第15师李福荃、第6、第13混成旅,吴瓒周、王东善。

第3军李宝章,兖州,第2师李宝璋(兼),第11师马宝珩、第12师苏荣桂、第29、第30混成旅,张学骞、徐松林;

直辖补充第1旅邵泽瀛,补充第4旅林山。

2.第二方面军,军团长张宗昌,辖:

第1军张宗昌(兼)(驻济南及周边地区),第11师卞英杰,第13师顾震,第17师田公齐,第32师董鸿逵,第64师宫梅峰,第69师祝祥泰,第70师张学成,第71师杜广乾,第72师郭敬臣,第74师陆裕光,及暂编第1师齐玉珩,共11个师,为张宗昌军主力。

第2军张敬尧,辖3个支队,袁家骥、郭大胜、刘锡庆。

第3军程国瑞(驻临城、枣庄),辖3个支队,黄凤岐、吴杰、何长保。

第4军方永昌(驻郯城、临沂),辖3个支队,沈明德、李保昌、□□□。

第5军王栋(临城、枣庄),辖2个支队王宝庆、朱玉贤。

第7军许琨(台儿庄),第5、第27、第47师,张继善、段麟祥、姚钰;第7、第122、第143、第257旅,刘子彬、孙百万、皮华清、褚敬坤。

第8军柴云升,第28、第29、第80师,王振亚、贾锡坤、朱光琮。

第10军英奠卿(锦庄、沙沟),辖4个支队,高文成、姜文彬、郭继昌、□□□。

第11军张宗辅,第114、第117、第160、第163旅,杨树藩、傅金声、史祝华、刘金山。

第12军寇英杰,第5、第9师,门锡光、□□□。

第13军刘志陆(郓城),第61师谢文炳、第63师陈修爵。

第15军陈文钊,辖2个支队,刘培绪、许宝祥。

第23军杨清臣(郓城),第3师、第5师、第6师,门庞九、范宁玉、王一峰;另2个旅,张心一、关德铭。

第30军毛思义(夏镇、微山湖),第17、第18师,刘福、毛思义(兼)。

第31军武衍周(枣庄),第31、第33师,武衍周(兼)、史青山。

挺进军总指挥王振,第2、第12、第66、第76、第78、第79师,贾济州、刘老九、郭载明、李万如、孙猛、李文彦。

挺进军军长梅发魁,10个步兵旅、3个山东保安旅、卫队、炮兵、兵站守备旅各1。

第2军团直属部队:第13混成旅(王友和),另义威军1旅1团、工兵集团、骑兵集团、铁甲队、航空队。

3.第三方面军,军团长张学良,辖:

第8军万福麟,步兵第17师马占山、步兵第11师李振堂、步兵第25师安锡嘏、骑兵第17师苏锡林、卫队骑兵旅王以哲、炮兵旅王永清。

第9军高维岳,步兵第16师郭希鹏、步兵第22师窦联芳、步兵第44旅韩云鹏、骑兵第1旅董怀青。

第10军王树常,步兵第11师刘辅廷、步兵第21师李万福、步兵第28师郜汝廉、骑兵第6旅张树森。

第15军汲金纯,步兵第15师汲金纯(兼),步兵第14旅杨复生、步兵第36旅白文琳、骑兵第2旅。

第20军于学忠,步兵第25师马廷福、步兵第26师杨殿云、炮兵旅。

炮兵集团邹作华,炮兵第1旅金镜清、炮兵第2旅冯秉权、重炮兵第3旅王致中。

第3、4方面军联合军团,交通旅蒋斌、卫队旅刘多荃、工兵集团柏桂林、辎重兵团牛元峰。

东北铁甲车队。

4.第四方面军,军团长杨廷宇(兼),辖:

第16军胡毓坤,步兵第14师陈在新,另刘金声旅、廖恩邦旅。

第17军荣臻,步兵第19师应振复、步兵第21师尹占有、步兵第27师丁喜春。

第29军戢翼翘,步兵第13师富占魁、步兵第15师黄师岳、步兵第23师何柱国。

军团直辖:第1混成旅王子佑,骑兵第7、第21、第24旅。

第3、4方面联合军团,卫队旅张学成。

5.第五方面军,军团长张作相,辖:

第11军富双英。

第12军汤玉麟。

第20军于芷山。

第31军郑泽生。

步兵第15师王树林,步兵第16师李振声,步兵第18师孙德全,步兵第29师孙旭昌。

骑兵第1师史文会,骑兵第2师□□□,骑兵第13师张九卿。

步兵第1旅吉兴,步兵第10旅张舟,步兵第19旅张英彬,步兵第26旅李桂林。

骑兵第8旅梁开甲,骑兵第9旅陈玉昆,骑兵第10旅常尧臣,骑兵旅杨遇春。

炮兵第3、第4、第10、第12团。

警备旅延龄,护路队张焕相。

6.第六方面军,军团长吴俊升,辖:

留守后卫军齐思明。

步兵第1师吴希贤、步兵第18师吴泰来。

步兵第13旅吉兴,步兵第15旅梁中甲,步兵第17旅李振声,步兵第18旅丁超,步兵第21旅李振声、步兵第30旅齐占九,骑兵第12旅程志远。

7.第七方面军,军团长褚玉璞,辖:

第6军,徐源泉,新编师赵金熙,步兵第23、第33、第55、第63、第83旅,旅长:金广印、秦毅、丁来源、倪占魁、王殿臣;新编旅岳景盛、骑兵第5旅李福和、卫队混成旅陈永田。

第14军,孙殿英(魁元),第35师孙殿英(兼),另步兵五旅,旅长:胡惠风、李金源、李勋、郑九如、刘鸿勋。

第18军,袁振清,第25师袁振清(兼),第115旅王范奎、第135旅王琦、直隶第1旅马龙章。

军团直辖:直隶第1师谢玉田、直隶第2师于世铭(代),直隶暂编第1师曾景玉,第3师张逊廷,第57旅褚玉璋,卫队第1、第2旅:刘世安、何其昌,直隶混成旅刘振邦,直隶第6旅张冠五,直隶补充旅赵嬴、直隶装甲车司令孙裳洲。

以上第1军团为孙传芳五省联军残部,第2军团与第7军团为直鲁联军主力,第3军团、第4军团全部,及第5军团第11军,为安国军在河南作战主力,其他第5、第6军团为其留守东北之部队。

(三)吴佩孚军的蜕变

张作霖组安国军时原约吴佩孚参加,吴以“英雄本色”而拒绝,其部队在国民革命军、奉军、冯玉祥军、张宗昌军四方进攻下,已现崩溃。民国十六年一月,靳云鹏以直系为主,加上河南地方武装,组河南保安军,编成十六个军,其番号:

总司令靳云鹏,副田维勤、魏益三、米振标,前敌总指挥高汝桐。

第1军王为蔚,副秦德纯;

第2军高汝桐,副刘培绪;

第3军陈文钊,副阎日仁;

第4军阎治安,副安俊才;

第5军于学忠;

第6军王维城,副徐寿椿;

第7军田维勤,副张万信;

第8军魏益三;

第9军庞炳勋;

第10军梁寿,副马吉第;

第11军任应歧,副吴俊卿;

第12军张治公,副梅发魁;

第13军柴云升,副王振;

第14军陈德麟,副林振亚;

第15军贺国光;

第16军朱振标,副张继武。

这些军队在北伐河南混战时,分别投入直鲁联军、奉军、冯玉祥军,或国民革命军。

(四)奉军退守东北

民国十七年五月九日,张作霖通电退兵停战,六月四日张作霖乘车返沈阳之际,被日本关东军在皇姑屯炸伤,翌日不治,张学良率奉军退守东北,拒直鲁联军撤入,而五省联军、直鲁联军则被国民革命军击溃或收编。

十月二十日,东北军整编完成,从原来45万人,减为30万人,且分为国防军与省防军。

1.国防军

(1)国防军步兵旅,计25个旅。

东北陆军步兵第1旅,王以哲,沈阳;

东北陆军步兵第2旅,丁喜春,黑山;

东北陆军步兵第3旅,何柱国,义县;

东北陆军步兵第4旅,刘翼飞,兴城;

东北陆军步兵第5旅,董英斌,锦州;

东北陆军步兵第6旅,李振唐,绥中;

东北陆军步兵第7旅,赵维祯,五常;

东北陆军步兵第8旅,丁超(后李桂林),长春;

东北陆军步兵第9旅,李杜,依兰;

东北陆军步兵第10旅,张作舟,永吉;

东北陆军步兵第12旅,张廷枢,锦州;

东北陆军步兵第13旅,吉兴,延吉;

东北陆军步兵第14旅,徐永和,开原;

东北陆军步兵第15旅,梁忠甲,满洲里;

东北陆军步兵第16旅,应振复(后缪澄流),彰武;

东北陆军步兵第17旅,韩光第,海拉尔;

东北陆军步兵第18旅,张焕相,哈尔滨;

东北陆军步兵第19旅,孙德荃,盘山;

东北陆军步兵第20旅,富占魁(后黄显声),洮南;

东北陆军步兵第21旅,赵芷香,宁安;

东北陆军步兵第23旅,马廷福,山海关;

东北陆军步兵第24旅,黄师岳,辽源;

东北陆军步兵第25旅,孙旭昌(后姚东藩),辽阳;

东北陆军步兵第26旅,邢占清,哈尔滨;

东北陆军步兵第27旅,刘乃昌,山海关。

(2)国防军骑兵旅,计6旅。

东北陆军骑兵第1旅,郭希鹏,新民;

东北陆军骑兵第2旅,程志远,泰来;

东北陆军骑兵第3旅,张树森,新立屯;

东北陆军骑兵第4旅,常尧臣,长岭;

东北陆军骑兵第5旅,李福和,开鲁;

东北陆军骑兵第6旅,白凤翔,通辽。

(3)国防军炮兵团。第1~10团,团长:王绍云、黄永安、谢绪哲、王和华、张福山、汲绍岚、刘翰东、张思恭、朴炳珊、穆纯昌,分驻:山海关、北镇、北镇、锦县、北镇、锦县、锦县、北镇、泰安、长春。

(4)国防军工兵营:第1~8营。

(5)国防军辎重兵队:2个队。

2.省防军。详见省军与保安部队两章。

第四节
国民政府与北伐

一、孙中山与海陆军大元帅

(一)孙中山在广州军政活动

民国六年八月二十五日,南下广州之国会议员召开临时非常会议,三十一日公布“中华民国军政府组织大纲”,翌日建立中华民国军政府,通称护法军政府,孙中山出任海陆军大元帅。

民国七年五月十日,广州非常国会会议修正通过“军政府组织大纲”,将军政府大元帅制改为总裁制,二十日选出孙文、伍廷芳、唐绍仪、岑春煊、唐继尧、陆荣廷、林保怿等7人为总裁。依大纲规定,每次总裁会议,轮推一人为主席。六月五日,军政府政务会议,选出岑春煊为主席总裁,此与“修正大纲”(大元帅制改总裁制)不符,孙中山离粤赴上海。

民国十年四月七日,国会非常会议,在广州召开参众两院联席会议,议决通过“中华民国政府组织大纲”七条,军政府再改组重建,中华民国军政府,实行总统制,四月十日,孙文当选大总统,五月五讲四美三热爱日就职,参军长徐绍桢,军政部长陈炯明(后程潜代)。

(二)桂林大本营与北伐军

民国十年十月八日,广州非常国会通过孙中山提出的北伐案,十二月四日孙在桂林组大本营,建北伐军。指挥如下:

云南军总司令顾品珍。

贵州军总司令卢焘。

四川军总司令刘湘。

江西军总司令彭程万。

中央直辖黔军,总司令谷正伦,第1独立旅彭汉章、第2混成旅王天培。

广西陆军第1师,师长刘震寰,步兵第1旅韦寇英、步兵第2旅严兆丰。

粤军总司令陈炯明。

北伐左路军总指挥许崇智,粤军第2军许崇智,粤军第1师梁鸿楷。

福军军长李福林。

北伐中路军总指挥李烈钧,滇军总司令朱培德、赣军总司令彭方程。

北伐右路军总指挥黄大伟,粤军第1路黄大伟。

(三)陈炯明叛孙后粤军

民国十一年四月二十二日,孙中山以陈炯明阻挠北伐,回师广州,移大本营于韶关,改道北伐。六月十六日,陈炯明叛孙,占广州石井兵工厂,围攻总统府,炮击观音山,孙中山脱险抵珠海,后乘永丰(中山)舰抵黄埔。八月转赴上海,时粤军分两支:

1.陈炯明系粤军,总司令陈炯明,总指挥林虎,辖:

第1军林虎,2师4旅,师长:黄业兴、黄任寰,旅长:翟崇亮、黄其祥、苏世安、王定华。

第2军刘志陆,1师2旅,师长:黎生,旅长:张化如、张振中。

第3军尹骥,2师3旅,师长:李方复、谢文炳,旅长:丁春廷、陆学文、刘乾甫。

第4军李易标,1师1旅,师长:黄广其,旅长:麦胜芳。

第5军熊略,1师1旅,师长:林烈,旅长:林国光。

第6军杨坤如,2师3旅,师长:骆凤翔、钟子廷,旅长:李祥、李克成、杨启明。

第11师陈修爵。

2.许崇智系粤军,参谋长蒋中正,辖:

第1军黄大伟,辖4旅,旅长:王懋功、陈得平、邱鸿钧、龚师曾。

第2军许崇智(兼),辖5旅,旅长:许济、孙本戎、陆学文、张民达、张毅。

第3军李福林,辖5旅,旅长:林驹、吴近、袁德、郑永珍、彭智芳。

第12师陈演维,辖1旅,旅长:马雄韬。

第13师陈子云,辖1旅,旅长:谢膺白。

3个独立旅,旅长:罗献祥、颜国华、叶伯质。

3.中央直辖第4军:

第4军梁鸿楷,辖3师2独立旅。

第1师李济深,第1旅卓仁机、第2旅陈济棠。

第2师周之贞,第3旅周之贞(兼)、第4旅陈煦和。

第3师郑润琦,第5旅李雄伟、第6旅张祖荣。

独立第1旅梁振楷、独立第4旅张振武。

(四)海陆军大元帅大本营

民国十二年三月二十一日,孙中山返粤,三月二日组成海陆军大元帅大本营,名义上所辖军队(民国十二年三月至十三年六月委任):

1.中央直辖陆军

第1军,朱培德,第1师王均,辖:第1旅高培臣、第2旅廖刚;

第2军,黄明堂;

第3军,卢师谛;

第4军,梁鸿楷,第1师李济深、第2师尹骥、第3师郑润琦;

第5军,李锡标;

第6军,沈荣光;

第7军,刘玉山,第2师刘玉山(兼)、第3师陈天太、第1混成旅何可夫、第4独立旅张振武;

警备军姚雨平,广东宪兵司令陈可钰。

2.桂军总司令沈鸿英(后刘震寰)。辖:

第1军,陈天太(代);

第4军,钟明阶。

3.川军总司令刘成勋,川军讨贼军总司令熊克武,川军讨贼军总指挥赖心辉。

4.湘军总司令谭延,湘军总指挥鲁涤平。辖:

第1军宋鹤庚,第1师方英鼎、第9师张辉瓒;

第2军鲁涤平,第2师戴岳;

第3军谢国光,第3师谭道源、第6师王得庆;

第4军吴钊学,第4师吴家铨;

第5军蔡巨猷;

第6军陈嘉佑。

5.粤军总司令许崇智,辖:

第1军梁鸿楷,第1师李济深、第2师周之贞、第3师郑泊琦;

第3军李福林;

第7旅许济、第8旅杨锦龙。

6.滇军总司令杨希闵,辖:

第1军杨希闵:第1师杨池生(后赵成梁)、第2师杨池轩(后廖行超);

第2军范石生:第3师范石生(后杨廷培);

第3军蒋光亮:第4师王汝为(后朱世贵)、第5师胡思舜。

7.各路北伐军

(1)西路北伐军总司令刘震寰:第1师韦冠英、第2师严兆丰、第3师黎鼎鉴、第4师伍毓瑞、第5师黄丝。

(2)东路北伐军总司令许崇智:第3军李福林、第4军梁鸿楷、第1师杨虎。

(3)江西北伐军总司令魏邦平。

(4)四川北伐军总司令熊克武:第1军吕超、第3军石青阳、第1师汤子模、第2师郑启和、第3师周西成、第1混成旅贺龙、补充第1、第2、第3、第4旅,旅长:李昌权、朱经华、邹畏之、王纲。

(5)湖南北伐军总司令谭延:

湘西第1军蔡巨猷、湘西第2军陈渠珍;

湘南第1军谢国光、湘南第2军吴钊学;

湘中第1军宋鹤唐、湘中第2军鲁涤平;

湘东第1军陈嘉佑。

(6)山陕北伐军总司令路孝忱。

(7)湖北北伐军总司令孔庚,第1路刘鸿逵。

(8)皖苏北伐军,第2军柏文蔚、第3军胡谦、第4军颜忠琛。

(9)闽浙赣边防督办李烈钧。

以上北伐军皆以讨贼军名义,由大元帅任命,然军队良莠不齐,且以少报多。

民国十三年九月后,大元帅大本营下令,北伐各军一律改称“建国军”(人事变动颇大,但时间甚暂,从略),并增加建国豫军。

建国豫军总指挥樊钟秀,第1师任应歧、第2师陈青云。

二、国民政府与北伐

民国十二年十一月三日,中国国民党发表改组宣言,翌年一月十九日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筹组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蒋中正为筹备委员会委员长,从此创校建军,后孙中山总理北上逝世,党军第一次东征,回广州靖乱,民国十四年七月一日,组成国民政府,粤军改组,第二次东征,八月组成国民革命军。

(一)北伐前的国民革命

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蒋中正。

第1军何应钦(党军),第1师王柏龄、第2师刘峙、第3师谭曙卿、第14师冯轶裴、第20师钱大钧。

第2军谭延(湘军),第4师张辉瓒、第5师谭道源、第6师戴岳。

第3军朱培德(滇军),第7师王均、第8师朱世贤、第9师朱培德(兼)。

第4军李济深(粤军),第10师陈铭枢、第11师陈济棠、第12师张发奎、第13师徐景唐。

第5军李福林(粤军),第15师李群;第16师陈炳章。

第6军程潜(湘军),第17师邓彦华、第18师胡谦、第19师杨源浚。

以上6个军、20个师、60个步兵团(缺第27团),番号统一,前5个军为民国十四年八月编成,第6军为民国十五年一月编成,第7、第8两军为民国十五年三月与六月分别编成,仍维原有编组与番号。

第7军李宗仁(桂军),第1旅李明瑞、第2旅夏威、第3旅刘日福、第4旅黄旭初、第5旅伍廷、第6旅韦云淞、第7旅胡宗铎、第8旅钟祖培、第9旅吕焕扬(每旅2团)。

以上第1、第2、第7、第8旅组成第7军,另3旅留守。

第8军唐生智(湘军),第2师何键、第3师李品仙、第4师刘兴、第5师叶琪、教导师周斓、鄂军第1师夏斗寅。

独立第1师赖世璜(赣军)。

(二)北伐时期军队快速成长

经民国十五年八月至十六年五月,国民革命军因收编各省省军,大量扩充、快速成长。

1.各军编成及演变

第9军彭汉章(黔军),第1师贺龙、第2师杨其昌、第3师何厚光、教导师李晓炎、混成旅杨济襄,民国十六年二月彭汉章被唐生智逮捕,八月被杀。此军编入第31军,另建第9军顾祝同(党军);第10军王天培(黔军),第28师王天赐、第29师杨胜治、第30师王天生,教导1师吴勉安、教导2师顾德基、教导3师潘善斋。民国十六年八月,王以作战不利处死,由杨胜治接任。

第11军,初方本仁(未成军),改派陈铭枢(粤军),第1师陈可钰、第2师蒋光鼐、第3师朱日晖、第10师蔡廷锴、第24师戴戢。

第12军任应歧(豫军),第1师颜芝兰、第2师赵之山、第3师安荣昌。教导师文清林、第1混成旅张遇顺、第2混成旅李茂森,第3混成旅戴民权、第4混成旅李振中、第5混成旅娄希道。

第13军樊钟秀(豫军),第1师李山林、第2师赵天清、第3师赵振江、第1混成旅邱文彬、第2混成旅李万铃,稍后并入第12军,后白崇禧另组第13军。

第14军赖世璜(赣军),暂编第1师易简,第1师吴建中(后熊式辉)、第2师谢杰(后吴珍),后赖被桂系在南京以“畏缩不前,克扣军饷”处决,陈嘉佑继任。

第15军刘佐龙(鄂军),第12师余殿甲(后刘鼎甲)、独立旅严敏,后并入第19军;桂系黄绍另建第15军,自任军长。

第16军范石生(滇军),辖3师,王三衍、甘芳、杨秦。

第17军曹万顺(闽军),第1师余仲麟、第2师杜起云、第3师李德铭;民国十六年十二月唐生智部扩编,另建第17军,周斓为军长。

第18军夏超(浙江),夏为浙江省长投国民革命军,被孙传芳击败死,后改任陶钧(桂军)为第18军军长。

第19军陈仪(浙军),第1师余宪文、第2师石铎;后改胡宗铎(桂军),并将第15军并入。

第20军杨森(川军),第1~9师:白驹、吴行光、杨汉域、何金鳌、杨干才、包晓南、范绍增、王文俊、郭汝栋。后郭汝栋任军长。

第21军刘湘(川军),第1~7师:唐式遵、罗伟、王陵基、王缵绪、向成杰、潘文华、蓝文彬,独立第1、第2师魏楷、王正钧。

第22军赖心辉(川军),第1~3师:李宏锟、范世杰、张英,独立第1、第2师:周化成、陈兰成,混成第1~3旅:黄毓英、何济民、甘泽震。

第23军刘成勋(川军),第1师贺中强、第2师孙涵、第3师□□□,后部队被刘文辉接收。

第24军刘文辉(川军),第1~4师:唐瑛、杜云根、林梅枝、张清平。

第25军周西成(黔军),第1师毛光翔、第2师犹国材、第3师王家烈。

第26军周凤岐(浙军),后陈焯,第1师伍崇仁(后赵观涛)、第2师斯烈(后邢震南)、第3师张国威(后文鸿恩)。

第27军王普(皖军),辖3旅,后并编遣散,改委夏斗寅(鄂军)为军长,第65师万耀煌、第66师张森,独立第3师陈耀汉。

第28军邓锡侯(川军),第1师李家钰、第2师黄隐、第3师陈鼎勋、第7师马毓智、第12师罗泽洲。

第29军田颂尧(川军),第1~5师:董衍、曾宪栋、罗乃琼、王铭章、黄正贵。

第30军魏益三(东北军郭松龄部),第1师闻捷、第2师郝梦龄、第3师薛毓,教导师刘凤池。

第31军郑绍虔(苏军),后被缴械解散,改任金汉鼎(滇军)为军长,第27师杨轩如、第28师韦杵、第29师周志群。

第32军钱大钧(党军),第20师蔡忠笏、第69师蔡熙盛、第3师钱大钧(兼)。

第33军柏文蔚(皖军,后张克瑶),第70师黄家声、第71师岳相如、第72师张克瑶,教导师潘宝斋。

第34军阮玄武(皖军),第88师王日新、第89师黄秉道、第90师徐岱东。

第35军何键(湘军,唐生智第8军扩编),第1师叶琪、第2师刘建绪、第3师陶广、第4师刘。

第36军刘兴(湘军,唐生智第8军扩编),第1师廖磊、第2师唐哲明、第3师周维寅、第4师刘兴(兼),教导师周斓。

第37军陈调元(皖军),第79师丁翰东、第80师谈国经、第81师岳盛宣,教导师范照绩。

第38军龙云(滇军),后胡瑛,第97师胡瑛、第98师卢汉、第99师朱旭。

第39军胡若愚(滇军),后孟坤,第100师孟坤、第101师张凤春、第102师张冲。

第40军贺耀祖(湘军),第82师李益滋、第83师杨永清、第84师陶峙岳,教导师毛炳文。

第41军鲍刚(皖军)(初苏宗辄),第91师王占林、第92师冯华堂、第93师石斗川。

第42军马文德(方振武留鄂部队),第94师傅丹墀、第95师余亚农、第96师袁秉道。

第43军李(黔军),第1师杨光琼、第2师张廷光、第3师雷世光,教导师谢沛生。

第44军叶开鑫(湘军),第1师邹振鹏、第2师蒋助欧。

第46军方英鼎(党军),新编第4师唐星、新编第5师李亚芬、新编第6师高霄。

第47军高桂滋(陕军),第107师王守义、第108师邢肇堂、第109师刘天禄。

第48军徐源泉(直鲁联军),第1师孙魁元、第2师徐源泉(兼)、第3师张冠五。

第49军刘志陆(孙传芳军),第1师谢文炳、第2师陈修爵,后并入第48军。

2.各独立师收编

独立第1师熊式辉(赣军)。

独立第2师罗启疆(黔军)。

独立第3师陈耀汉(鄂军),后并入第27军。

独立第4师张贞(闽军)。

独立第5师马祥斌(皖军,马阵亡),后刘鼎和。

独立第6师陈汉章(湘军)。

独立第7师刘士毅(赣军)。

独立第8师刘春荣(豫军)。

独立第9师周朝武(豫军)。

独立第11师白驹(川军),杨森之师长。

独立第15师陈仪(浙军),由第19军缩编,后并入第26军。

独立第16师文鸿恩(浙军),后编入第26军第64师。

独立第17师袁家声(皖军)。

独立第18师张汝骥(滇军),后被卢汉所击溃。

独立第19师许克祥(湘军)。

(三)各集团军及各路军编成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主席,国民革命军兼北伐全军总司令蒋中正。

1.各集团军

(1)第一集团军:总司令蒋中正,辖:第1、2、3、4军团及总预备队,与后防警备部队。

第一军团总指挥刘峙,辖4军:

第1军刘峙,第1师蒋鼎文、第2师徐庭瑶、第22师胡宗南、独立第4师张贞(闽军留闽)(黄埔军);

第4军缪培南,第12师吴奇伟、第25师李汉魂、第26师陈芝馨、教导师邓龙光(粤军张发奎部);

第9军顾祝同,第3师涂思宗、第14师黄国、第21师陈继承(黄埔军);

第10军杨胜治,第28师王天生、第29师陈克逊、第30师裴正鑫(黔军);

第二军团总指挥陈调元,辖3军:

第17军曹万顺,第53师余仲麒、第54师李明扬、第55师李德铭(闽北军与苏军合编);

第26军陈焯,第62师赵观涛、第63师邢震南、第64师文鸿恩(浙军);

第37军陈调元(兼),第79师岳盛宣、第80师丁翰东、第81师谈经国(皖军)。

第三军团总指挥方鼎英,辖3军:

第40军谷正伦,第82师李益滋、第83师杨永清、第84师陶峙岳、教导师毛炳文(湘军贺耀祖部);

第33军张克瑶,第70师袁家声、第71师张克瑶(兼)、第72师岳相如、教导师潘善斋(皖军);

第27军夏斗寅,第65师万耀煌、第66师张森、独立第3师陈耀汉(鄂军)。

第四军团总指挥方振武,辖4军:

第34军阮玄武,第88师王日新、第89师袁秉道、第90师徐岱东(方振武军);

第41军鲍刚,第91师王占林、第92师冯华堂、第93师石斗川(方振武军);

第42军马文德,第94师傅丹墀、第95师余亚农、第96师魏光武(此师留鄂,后归第4集团军)(方振武军);

第47军高桂滋,第107师王守义、第108师邢肇棠、第109师刘天禄(陕军)。

总预备队总指挥朱培德,辖两军两独立师:

第3军王均,第7师王均(兼)、第8师朱世贵、第9师杨池生(滇军);

第31军金汉鼎,第27师杨如轩、第28师韦杵、第29师周志群(滇、黔合编)。

独立第37师熊式辉(赣军);独立第7师刘式毅(赣军)。

后方警备部队司令钱大钧,第20师蔡忠笏、第69师蔡熙盛、第3师钱大钧(兼)(黄埔军)。

第一集团军直辖部队:

第12军任应岐(辖四师五混成旅),第1师顾芝兰、第2师赵青山、第3师安荣昌、教导师文清林、第1、2、3、4、5混成旅:张遇顺、李茂森、戴民权、李振中、娄希道(豫军樊钟秀部)。

第46军方鼎英,新编第4师唐星、新编第5师张春浦、新编第6师高霁(黄埔军)。

第48军徐源泉,第1师孙魁元、第2师徐源泉(兼)、第3师张冠五(直鲁联军)。

炮兵司令官樊煦、警卫军司令官陈诚、铁甲车司令官屠金声。

以上约55万人。

(2)第二集团军,总司令冯玉祥,辖9个方面军:

第1方面军总指挥孙良诚,辖3军:

第3军孙良诚(兼),第2师梁冠英、第18师程心明、第19师吉鸿昌(冯军);

第4军马鸿逵,第1师马腾蛟、骑兵师马鸿逵(兼)(宁夏马福祥军);

第5军石友三,第9师许长林、第6师丁汉民、第71师孙光前(冯军)。

第2方面军总指挥孙连仲,辖3军:

第1军韩占元,第29师杜光明、第30师耿幼麟、第31师安树德(冯军);

第14军秦德纯,第4师魏凤楼、第5师韩德元、第12师高树勋(旧直军王为蔚师);

第23军冯治安,第32师田种玉、第36师董振堂(冯军警卫旅)。

第2方面军直属部队:独立第70师张子厚、独立第6混成旅芮宝树、独立骑兵第1旅林福顺。

第3方面军总指挥韩复榘,辖1军:

第6军韩复榘(兼),第1师张凌云、第14师曹福林、第15师孙桐萱、第38师谷良民(冯军)。

第4方面军总指挥宋哲元,暂编第1师田春芳、第3师徐以智、第8师周永胜、第22师马鸿宾、骑兵师张万庆(宁陕地方部队),后马鸿宾部升为军,周永胜师与骑兵第5师(师长王金銮)编为军,军长陈毓耀。

第5方面军总指挥岳维峻,辖4军(国民二军):

第7军李云龙(国民二军);

第5军邓宝珊(国民二军);

第3军卫定一(国民二军);

第1军岳维峻(国民二军)。

第6方面军总指挥石敬亭,辖3军3师:

第1军井岳秀(驻榆林原陕军);

第2军田玉洁(驻泾阳原陕军);

第3军吴新田(驻南郑原皖系北洋军)。

独立第1师吴耿庄(驻朝邑地方军);

独立第2师甄寿山(驻两金屯地方军);

独立第3师冯子明(驻蒲城地方军)。

后指挥第10军杨虎臣(城)之陕军,第2师孙蔚如、第54师冯钦哉、第55师姬汇伯。

第7方面军总指挥刘郁芬,辖2军:

第11军佟麟阁,辖3师:冯军与地方(甘肃)部队混合;

第13军张维玺,辖3师:冯军与地方(甘肃)部队混合。

第8方面军总指挥刘镇华,辖3军(镇嵩军):

第23军刘镇华(兼),第76师徐鹏云、第8混成旅贺有德、第9混成旅李相青、第10混成旅姚北辰;

第26军刘茂恩,第75师武庭麟、第76师刘茂恩(兼);

第28军万选才,第73师石振青、第74师薛传峰、补充旅万品一。

第9方面军总指挥鹿钟麟,辖6军:

第2军刘汝明,第8师张麟祥、第10师刘汝明、第53师(改编中)(冯军);

第18军鹿钟麟,第68师程希贤、第69师葛运隆(云龙)、第89师沈克(冯军);

第20军庞炳勋,第58师谭秉衡、第59师马法五(国民三军);

第21军吕秀文,第85师吕秀文、第64师张兴科(直鲁联军投冯);

第27军王鸿恩,第53师王鸿恩、第57师萧之楚(国民二军,原北洋第22混成旅);

第30军刘骥,第23师童玉振、第60师张汝奎、第35师常廷选(冯军)。

第二集团军直辖部队:

骑兵第1军郑大章,第3师张万慵、第4师刘凤岐、第10旅王鸿勋。

骑兵第2军席液池。

铁甲车集团司令刘自珍。

总兵力约50万人以上。

(3)第三集团军,总司令阎锡山,辖10军:

第1军商震,第1师李培基、第3师杨士元、骑兵第2师郭凤山(晋绥军);骑兵第11师张砺生(后改隶第1集团军,编为骑兵第2师);

第2军杨爱源,第2师赵承绶、第6师孙楚、第12师杨效欧、第1混成旅黄守清、第2混成旅齐用宏、骑兵第7师李德懋(晋绥军);

第3军徐永昌,独立第1旅黄胪初、独立第2旅黄德新、独立第4旅王志祥、独立第6旅王凤飞(国民三军);

第4军傅存怀,第7师张会诏、独立骑兵第2旅郭殿丞(晋绥军);

第5军傅作义,第9师吴藻华、骑兵第6师杨兆林(晋绥军);

第6军丰玉玺,第16师高鸿文、第13师丰玉玺(兼)(晋绥军);

第7军张荫梧,第5师王靖国、第14师李服膺、第15师李生达(晋绥军);

第8军谭庆林,骑兵第3师孙长胜、独立骑兵第1旅韦盛勤(旧直军);

第10军李维,骑兵第4师李维、骑兵第10师李竟容(晋绥军);

第12军方玉晋,第10师卢丰年、第17师孟兴富(晋绥军)。

总预备队:独立第8师关福安、独立第11师杜春沂。

炮兵司令周玳、工兵司令杨澄源、辎重兵司令宁钊。

以上10军,其兵力约为24万人。

(4)第4集团军,总司令李宗仁,辖16军6独立师:

第2军鲁涤平,第4师王捷俊、第6师戴岳、第23师朱耀华、独立第5师刘、教导师唐振铎、新编第1师刘鸿逵(湘军,谭延部);

第6军胡文斗(原程潜),第17师张其雄、第18师张轸、第19师胡文斗(湘军,程潜部);

第7军夏威,第33师李明瑞、第34师李朝芳、第35师尹承纲(桂军);

第8军吴尚(原李品仙),第1师熊震、第2师程泽润、第3师阎仲儒(湘军,唐生智部);

第12军叶琪(周维寅代),第1师门炳岳、第2师何宣、第3师危宿钟(湘军,唐生智部);

第13军白崇禧,第2师张定、第4师侯莅霜、第3师王应榆(留粤)(其他为白崇禧在京沪收编黔——王天培、赣——赖世璜各军);

第14军(原称13军)陈嘉佑,第5师成光耀、第8师李韫珩、第39师岳森(湘军,谭延部);

第17军周斓,第1师彭位仁、第2师罗霖、第3师魏镇藩(湘军,唐生智部);

第18军陶钧,第1师林逸圣、第2师严敬、第3师李石樵(桂军扩编部队);

第19军胡宗铎,第1师李思炽、第2师李宜煊、第3师郑重(桂军扩编部队);

第21军向成杰代,第1师向成杰(川军刘湘部);

第30军魏益三,第1师闻捷、第2师郝梦龄、第3师薛毓、教导师刘凤池(郭松龄东北军);

第35军何键,第1师戴斗垣、第2师刘建绪、第3师陶广、教导师王东原(湘军,唐生智部);

第36军廖磊(前刘兴),第1师颜仁毅、第2师凌兆尧、第3师张节(原湘军,唐生智部,并入桂军);

第43军李,第1师杨光琛、第2师张廷玉、第3师雷世光、第4师谢汝霖、新编第5师朱昌渤、教导师杨其昌(黔军,袁祖铭、彭汉章部);

第44军邹鹏振(前叶开鑫),第1师王、第2师龚仁杰、第3师李亚萍(湘军,叶开鑫部)。

直辖部队:独立第2师罗启疆、独立第5师刘和鼎、独立第6师陈汉章、独立第8师刘春荣、独立第9师周朝武、独立第17师陈渠珍。

以上共16军59师,约30万人左右。

2.各路军

(1)第8路军总指挥李济深,辖5军:

第4军陈济棠,第11师余汉谋、第12师香翰屏、第25师陈章甫(粤军,李济深部);

第5军徐景唐,第13师云瀛桥、第15师邓彦华、第16师李群、第18师李务滋(粤军,李福林部);

第11军陈铭枢,第10师蔡廷锴、第24师黄质胜、第25师颜德基、补充师李拯中、新编第6师何春帆(粤军,李济深部);

第15军黄绍,第43师黄旭初、第44师伍廷、第45师吕焕炎、补充师吕光烽、教导团刘日福(桂军);

第16军范石生,第46师范石生(兼)、第47师曾日唯、第48师许克祥、教导师胡凤璋(滇军、湘军)。

以上李济深所统粤桂滇军部队5军21师,约近14万人。

(2)第6路军总指挥刘湘(川军),除统辖其第21军外,其他川军乃各自为政。

(3)第7路总指挥邓锡侯(川军),除统辖其第28军外,其他川军互不所属。

时川军尚有:第20军杨森、第20军郭汝栋、第22军赖沁辉、第24军刘文辉、第29军田颂尧。

(4)第9路军总指挥周西成,辖第25军(黔军)周西成。

(5)第13路军总指挥龙云(滇军),第38军龙云、第39军孟坤(前胡若愚)。

第五节
中原大战后的陆军

国民革命军北伐成功,经编遣会议,引发桂系反抗中央,冯军异动,终至演变成中原大战,此后第2、第3、第4集团军相继蜕变,全国陆军形成中央军与东北军双大之局面。

一、中央直辖部队

(一)陆军第1至第14师

第1师刘峙(胡宗南代),第1旅胡宗南、第2旅黄杰、第3旅彭进之(中央军)。

第2师顾祝同,第4旅楼景越、第6旅柏天民(中央军)。

第3师陈继承,第8旅李玉堂、第9旅林思(中央军)。

第5师熊式辉,第13旅胡祖玉、第14旅周浑元(原赣军,已成中央军)。

第6师赵观涛,第17旅樊崧甫、第18旅陈时骥(原浙军,已成中央军)。

第7师王均,第19旅曾万钟、第20旅陈学颜、第21旅李文彬(滇军朱培德部,已成中央军)。

第8师毛炳文,第22旅向超中、第24旅陶峙岳(中央军)。

第9师蒋鼎文,第25旅甘丽初、第26旅李延年、第27旅苏荫森(中央军)。

第10师杨胜治,第28旅陈明仁、第29旅李伯华、第30旅李正华(原黔军王天培部,已成中央军)。

第11师陈诚,第31旅萧干、第32旅李明、第33旅周至柔(中央军)。

第12师金汉鼎,第34旅唐淮源、第35旅张兴仁、第36旅马昆(代)(滇军朱培德部,已成中央军)。

第13师夏斗寅,第37旅万耀煌、第38旅夏鼎新、第39旅朱怀冰(原鄂军,已成中央军)。

第14师钱大钧,第1旅胡伯翰、第2旅李及兰、第3旅霍揆彰(中央军)。

以上缺第4师,属粤军。

(二)陆军第15至第33师

第15师王东原,第43旅侯鹏飞、第44旅□□□、第45旅王之斌(湘军何键部)。

第16师彭位仁,第46旅章亮基、第47旅成铁侠、第48旅刘济人(湘军何键部)。

第17师孙蔚如,第50旅马青苑、第51旅□□□、补充第1至第4旅曾释文、张鸿达(代)、姚舟峰、杨榘统(陕军杨虎城部)。

第18师张辉瓒,第52旅戴岳、第53旅王捷俊、第54旅朱耀华(湘军鲁涤平部)。

第19师李觉,第55旅段珩、第56旅邓南骥、第57旅陶柳(湘军何键部)。

第20师孙桐萱,第59旅赵心德、第60旅马进功(韩复榘军,投中央)。

第21师刘珍年,第1旅刘珍年(兼)、第2旅梁立柱、第3旅张銮基、教导旅赵振起(留鲁直鲁联军,投中央)。

第22师谷良民,第64旅宁纯孝、第65旅唐尧逊、第66旅李益智(韩复榘军,投中央)。

第23师李云杰,第1旅吕必幕、第2旅俞卓云、第3旅黄徽东(原湘军,已成中央军)。

第24师许克祥,辖2旅(原湘军,已成中央军)。

第25师孙连仲(后李松昆),第73旅董振堂、第74旅季振同、第75旅李昆松(孙连仲军投中央军)。

第26师郭汝栋,辖2旅(川军)。

第27师高树勋,第79旅池峰城;第80旅施积枢(未到任)、第81旅王恩布(孙连仲军投中央军)。

第29师曹福林,第85旅李汉章、第87旅荣光兴(韩复榘军,投中央军)。

第30师吉鸿昌(后彭振山、孙连仲),第88旅张金照、第89旅侯镜如、第90旅李俊荣(冯军投中央军,后由孙连仲指挥)。

第31师张印湘(后李敬明),第91旅张性孝、第92旅刘恒德、第93旅康法如(冯军投中央军,后由孙连仲指挥)。

第32师梁冠英(冯军,投中央军)。

第33师葛云龙(运隆)(冯军,投中央军)。

(三)陆军第43至第57师

第43师郭宗华,辖2旅(中央军)。

第44师萧之楚,第130旅陈永、第131旅辛明利、第132旅王金镛(旧直军,已中央化)。

第45师卫立煌,第133旅李默庵、第135旅李杰三(中央军)。

第46师范熙绩,第136旅王潘庆、第137旅陈九畴、第138旅陈众孚(陈调元军,已中央化)。

第47师王金钰(后上官云相),第139旅郭宗华、第140旅苏棕荣、第141旅唐庆珊(孙传芳军,已中央化)。

第48师徐源泉,第142旅张振汉、第143旅徐继武、第144旅韩昌俊(直鲁联军投中央,已中央化)。

第50师岳森,第148旅彭璋、第149旅朱刚伟(湘军,已中央化)。

第51师范石生,第151旅张浩、第152旅李柱中(滇军)。

第52师卢兴邦(后李明),第154旅张忠、第155旅孙常钧(闽军,已中央化)。

第53师李韫珩,第157旅张敬兮、第158旅李韫珩(兼)、第159旅周启铎(湘军,已中央化)。

第54师郝梦龄,第160旅张鸾诏、第161旅王育德、第162旅李文鸣(魏益三军,已中央化)。

第55师阮肇昌,第163旅杨名芳、第164旅李松山、第165旅张彬(陈调元军,已中央化)。

第56师刘和鼎,第166旅陈万泰、第167旅刘尚志、第168旅桂振远(桂军,投中央军)。

第57师岳盛宣,第169旅宋润田、第170旅梁鸿恩、第171旅王乐善(陈调元军,已中央化)。

(四)陆军第59至第77师

第59师余汉谋,第117旅李振球、第118旅叶肇。

第60师蔡廷锴,第119旅沈光汉、第120旅区寿年。

第61师戴戟,第7旅华振中、第8旅毛维寿、第9旅张炎。

第62师香翰屏,第123旅张枚新、第124旅张达。

第63师李扬敬,第125旅黄延桢、第126旅黄质文。

以上五师为粤军。

第64师马腾蛟(原马鸿逵),第120旅马英才、第121旅车有德(宁夏回军)。

第65师阮勋,三团师(镇嵩军)。

第66师徐鹏云(原刘茂恩),三团师(镇嵩军)。

第67师武庭麟,三团师(镇嵩军)。

第71师冯钦哉,三团师(陕军)。

第72师马全良,第1旅卢忠良、第2旅马宝琳(宁夏回军)。

第73师展书堂,第217旅刘维礼、第218旅张茂德、第219旅运其昌(韩复榘军,投中央)。

第74师乔立志,第220旅马贯一、第221旅傅国曾、第222旅陈德馨(韩复榘军,投中央)。

第77师罗霖,第229旅易秉乾、第230旅胡玉良、第231旅席秉钧(湘军,已中央化)

(五)教导师、警卫师、骑兵师

教导第1师冯轶裴,6团师,步兵3团,骑、炮、野炮各1团(中央军)。

教导第2师张治中,第1旅汤恩伯、第2旅关麟征(中央军)。

警卫师冯轶裴(由教导第1师改编而成),第1旅孙元良、第2旅蒋伏生(中央军)。

骑兵第1师刘凤岐,骑兵第1、第2旅(中央军)。

骑兵第2师张劢生,第3旅戈武城、第4旅张书田(中央军)。

骑兵第3师张占魁,辖二旅(冯玉祥军,投中央)。

(六)新编师、暂编师

新编第1师张贞,第1旅张贞(兼)、第2旅杨逢年、第3旅王澄云(闽军)。

新编第2师李云龙(陕军)。

新编第5师公秉藩,第9旅王懋德、第10旅乔松(陕军)。

新编第6师李其相(鄂军)。

新编第10师谢彬(黔军李部)。

新编第11师赖心辉(川军)。

新编第12师袁英,第1旅侯镇华、第2旅余芬、第3旅洪善亭(豫军)。

新编第13师邓英,第1旅王劲修、第2旅邓英(兼)(陕军,李纪才部)。

新编第16师杨鼎中(桂军)。

新编第18师马文德(方振武留鄂部队)。

新编第25师戴民权,第73旅李玉山、第74旅戴竭诚、第75旅王俊卿、补充旅夏绍唐(豫军樊钟秀部)。

新编第26师陈耀汉,第76旅赵忠田、第77旅张明镜(接近桂军)。

新编第31师陶广,第1旅钟光仁、第2旅陈渥(湘军何键部)。

暂编第4师秦庆林,第1旅王玉山、第2旅段东岭、第3旅韩聘三(皖军)。

(七)独立旅

独立第1旅张瑞贵(粤军陈济棠部)。

独立第4旅王乃文。

独立第6旅马吉第(豫军)。

独立第7旅陈光中(湘军何键部)。

独立第8旅李穆明(湘军)。

独立第9旅童琨(湘军)。

独立第10旅戴恢恒。

独立第14旅彭启彪(后周志群)(黔军王天培部)。

独立第15旅唐云山(中央军)。

二、张学良所辖之部队

(一)入关之东北防边军

东北边防军第1军于学忠,辖:东北陆军第5旅董英试、第6旅李振唐、第27旅刘乃昌,骑兵第1旅郭希鹏、第6旅白凤翔。

东北边防军第2军王树常,辖:东北陆军第2旅丁喜春、第4旅刘翼飞、第12旅张廷枢、第15旅姚东藩,骑兵第5旅李福和。

(二)民国二十年春之东北军

陆军独立第7旅王以哲;

陆军独立第8旅丁喜春;

陆军独立第9旅何柱国;

陆军独立第10旅刘翼飞;

陆军独立第11旅董英斌;

陆军独立第12旅张廷枢;

陆军独立第13旅李振唐;

陆军独立第14旅陈贯群;

陆军独立第15旅姚东藩;

陆军独立第16旅缪澄流;

陆军独立第17旅黄师岳;

陆军独立第18旅杜继武;

陆军独立第19旅孙德荃;

陆军独立第20旅常经武;

陆军独立第21旅赵芷香;

陆军独立第22旅苏德臣;

陆军独立第23旅李桂林;

陆军独立第24旅李杜;

陆军独立第25旅张作舟;

陆军独立第26旅邢占清;

陆军独立第27旅吉兴;

陆军独立第28旅丁超;

陆军独立第29旅王永盛;

陆军独立第30旅于兆麟;

陆军独立第31旅富春;

陆军第36师汤玉麟,第106旅张从云、第107旅董福亭、第108旅刘香九;

陆军骑兵第3旅张树森;

陆军骑兵第4旅郭希鹏;

陆军骑兵第5旅李福和;

陆军骑兵第6旅白凤翔;

陆军骑兵第7旅常尧臣;

陆军骑兵第8旅程志远;

陆军骑兵第9旅崔新五;

陆军骑兵第10旅石文华;

陆军独立炮兵第6旅王和华;

陆军独立炮兵第7旅乔方;

陆军独立炮兵第8旅刘翰东;

另独立炮兵2团、工兵3团、辎重兵队、战车队、铁甲南队、通信大队、交通队(蒋斌)、探照灯队。

(三)张学良收编节制阎、冯各军

1.阎锡山军。阎军无向中央军投降者,经张学良收编改为4军8师,初称第4~8军,第3~10师。民国二十年六月调为中央番号:

陆军第32军商震,陆军第66师杨效欧,第67师冯鹏翥;

陆军第33军徐永昌,陆军第68师李服膺、第69师杨澄源;

陆军第34军杨爱源,陆军第70师王靖国、第71师杨耀芳;

陆军第35军傅作义,陆军第72师李达生、73师傅作义(兼)。

以上兵力约10万人。

2.冯玉祥军。冯军在中原大战前,或战争期间,已有多人:韩复榘、石友三(战前)、吉鸿昌、郑大章、梁冠英、葛运龙、孙连仲、高树勋(作战期间)等投降中央,另有大批人员:张维玺、冯治安、田金凯、邓宝珊、任应岐等在新郑被缴械遣散。所剩部队被张学良收编。

(1)陆军第29军宋哲元(副刘汝明),陆军第37师冯治安、第38师张自忠(此为冯军嫡系,每师3旅,维持4万人以上之战力)。

(2)陆军第40军庞炳勋,陆军第39师庞炳勋(兼)(庞为国民三军追随冯军者)。

(3)陆军第41军孙魁元,陆军第40师孙魁元(兼),孙为豫西土匪,被张宗昌收编,追随冯军者。

三、西南各地陆军

(一)广东地区

粤军总司令陈济棠,辖:

第1军余汉谋,第1师李振球、第2师叶肇、第3师张瑞贵;

第2军香汉屏,第4师巫剑雄、第5师李汉魂、第6师邓龙光;

第3军李扬敬,第7师黄廷桢、第8师黄质文、第9师缪培南;

独立第1师黄任寰。

(二)广西地区

桂军总司令李宗仁,副白崇禧,辖:

第4军张发奎(后吴奇伟),第10师黄鹤龄;

第7军廖磊,第19师廖磊(兼)、第21师杨腾辉、第24师程树芬;

第8军李品仙,第51师李品仙(兼)、第53师刘兴;

第15军黄旭初,第43师贺维珍、第44师王赞斌、第45师莫树杰。

(三)四川地区

各军分据局面,以刘湘势力最强。

第20军杨森;

第21军刘湘;

第22军赖心辉;

第23师刘存厚;

第24军刘文辉;

第28军邓锡侯;

第29军田颂尧。

(四)贵州地区

第25军毛光翔(后王家烈),第1师毛光翔(兼)、第2师王家烈(后何知重)、第3师犹国才。

五、云南地区

第60军卢汉,第98师卢汉(兼)、第99师朱旭、第100师张凤春、第101师张冲、第7师唐继麟。

第六节
抗战前的陆军

一、“安内攘外”时期的陆军

(一)军事指挥单位

1.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中正——最高统帅。

2.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委员长何应钦——应付日军侵略。

3.各靖公署主任

南宁:李宗仁太原:阎锡山西安:杨虎城

驻鄂:何成浚驻豫:刘峙驻甘:朱绍良

4.各剿共总部

(1)赣粤闽湘鄂剿共军——东、西、南、北路及预备队总司令:蒋鼎文、何键、陈济棠、顾祝同、陈调元;第1、2、3、4、5、6、7路总指挥:顾祝同(兼)蒋鼎文(兼)、陈诚、张治中(前蔡廷锴)、卫立煌、薛岳、毛维寿。

(2)四川剿共——总司令刘湘;第1、2、3、4、5、6路及预备队总指挥:邓锡侯、田颂尧、李家钰、杨森、唐式遵、刘邦俊、潘文华。

(3)鄂湘边区剿共军总司令,徐源泉。

(4)川康边防总指挥,刘文辉。

(5)第20路军总指挥张钫。

(二)陆军各军

1.第1军至第20军

第1军陈继承,中央军;

第2军李延年,中央军;

第3军王均,滇军,朱培德部;

第4军吴奇伟,已中央化;

第5军薛岳,中央军;

第6军韩复榘(时称第3路军),冯军韩复榘部;

第7军冯钦哉,陕军;

第8军赵观涛,浙军,已中央化;

第9军郝梦龄,已中央化;

第10军徐源泉(时称第16路军),已中央化;

第11军马鸿逵(时称第15路军),宁夏回军;

第12军孙桐萱,韩复榘部;

第13军钱大钧(后汤恩伯),中央军;

第14军卫立煌,中央军;

第15军刘茂恩(时称第11路军),镇嵩军;

第16军李韫珩,已中央化;

第17军徐庭瑶,中央军;

第18军陈诚,中央军;

第19军李生达,晋绥军;

第20军杨森,川军。

2.第21军至第40军

第21军刘湘,川军;

第22军谭道源,湘军,谭延系;

第23军刘邦俊(前刘存厚),川军;

第24军刘文辉,川军;

第25军王家烈,黔军;

第26军萧之楚,已中央化;

第27军李云杰,原湘军,已中央化;

第28军刘建绪,湘军,何键部(时称第4路军);

第29军宋哲元,冯军(西北军);

第30军孙连仲,冯军,孙连仲部,已中央化(时称第26路军);

第31军梁冠英,冯军,梁冠英部(时称第25路军);

第32军商震,晋绥军;

第33军徐永昌,晋绥军;

第34军杨爱源,晋绥军;

第35军傅作义,晋绥军;

第36军周浑元,已中央化;

第37军毛炳文,中央军;

第38军孙蔚如,陕军(杨虎城,时称第17路军);

第39军刘和鼎,原桂军,已中央化;

第40军庞炳勋,西北军,已中央化。

3.第41军至第67军、新编军、粤桂军

第41军,缺(原孙魁元,民国二十三年二月五日裁撤);

第42军张印湘,冯军,吉鸿昌部(民国二十三年八月改孙连仲,后改冯安邦,已中央化);

第43军郭汝栋,川军,接近中央;

第51军于学忠,东北军;

第53军万福麟,东北军;

第57军何柱国,东北军;

第63军冯占海,东北义勇军;

第67军王以哲,东北军;

新编第1军邓宝珊,陕军;

新编第2军马步芳,青海回军;

粤桂军第1军余汉谋,粤军;

粤桂军第2军香翰屏,粤军;

粤桂军第3军李敬扬,粤军;

粤桂军第7军廖磊,桂军;

粤桂军第15军夏威(代)(九月真除),桂军。

(三)陆军各整编师

此节以“中”代表中央军,地方军加“川”、“陕”、“东北”等字,西北军再分“宋”哲元、“韩”复榘、“孙”连仲等,以资识别。

1.第1师至第33师

第1师胡宗南——3步兵旅、1补充旅、1骑兵团。中;

第2师黄杰——第4、6旅:郑洞国、罗奇、补充旅钟松。中;

第3师李玉堂——第8、9旅:许永相、陈应龙。中;

第4师冷欣——辖3旅。中;

第5师谢溥福——辖3团。中;

第6师周——第17、18旅:丁友松、翁国华。中;

第7师曾万钟——第19、21旅:李世龙、李文彬,滇。中央化;

第8师陶峙岳——第22、23、24旅;向超中、曾致远、李英。中;

第9师李延年——第25、26旅:张琼、谢辅三。中;

第10师李默庵——第28、30旅:陈沛、谷乐军。中;

第11师黄维——辖3团。中;

第12师唐淮源——第34、35旅:马昆、朱淮,滇。中央化;

第13师万耀煌——第37、38旅:潘祖信、夏鼎新,鄂。中央化;

第14师霍揆彰——辖3团。中;

第15师王东原——第43、44、45旅:侯鹏飞、张彀中、汪之斌,湘。中央化;

第16师彭信仁——第46、47、48旅:章亮基、杜道明、刘济人,湘。中央化;

第17师孙蔚如——第49、51旅:杨渠统、赵寿山,陕。中;

第18师朱耀华——辖两旅,湘。中央化;

第19师李觉——第55、56、57:段珩、邓南骥、关柳,湘。何键;

第20师孙桐萱——第58、59、60旅:张树森、赵心德、马进功。韩;

第21师梁立柱——第61、63旅:薛东阁、赵振起。鲁。刘珍年;

第22师谷良民——第64、66旅:宁纯孝、李占标。韩;

第23师李云杰——辖2旅,湘。中央化;

第24师黄子咸——第70、72旅:彭戢光、许振初,黔、湘。中央化;

第25师关麟征——第73、75旅:梁恺、张耀明。中;

第26师郭汝栋——第76、78旅:黄汉勋、王镇东。川;

第27师冯安邦——第79、80旅:黄樵松、阎廷俊。孙。中央化;

第28师王懋德——辖4团。中;

第29师曹福林——第85、86、87旅:李汉章、李孟智、荣光兴。韩;

第30师孙连仲——第88、89、90旅:张金照、侯镜如、李俊荣,孙。中央化;

第31师李敬明——第91、92、93旅:张孝性、刘恒德、康法如。西北;

第32师梁冠英——第94、95、96旅。西北;

第33师冯兴贤——三团师。西北。

2.第34师至第65师

第34师张万信——第101、102旅:张万信(兼)、姜宏模。陕,岳维峻部;

第35师马鸿宾——第103、104旅,骑4旅:马玉麟、马献文,冶成章。宁、回;

第36师宋希濂——第106、108旅:李良荣、钟彬。中;

第37师冯治安——第110、111旅:何基沣、刘自珍。宋;

第38师张自忠——第112、113、114旅:黄维纲、佟泽光、张自忠(兼)。宋;

第39师庞炳勋——辖2旅。西北,庞;

第40师孙魁元(民国23年2月5日裁撤);

第41师张振汉——第121、123旅:丁治磐、芮勤学。中央化;

第42师冯钦哉——第124、126旅:武士敏、柳彦彪。陕;

第43师邹洪——三团师。中;

第44师萧之楚——第130、131旅:杨鑫、于兆龙。中央化;

第45师戴民权——第133、135旅:谭青云、戴民权(兼),豫。中央化;

第46师戴嗣夏——第136;137旅:鲁渭平、曹典江。中央化;

第47师裴昌会——第139、141旅:汪醒吾、李笃忱。中央化;

第48师徐泉源——第142、144旅:徐继武、黄新(伯韬)。中央化;

第49师伍诚仁——三团师。中;

第50师岳森——第148、149旅:彭璋、朱刚伟。中央化;

第51师范石生——第151、152旅:王甲本、陈运泰。滇;

第52师卢兴邦——辖2旅。闽;

第53师李韫珩——第157、159旅:周启铎、李清。湘;

第54师郝梦龄——第160、161、162旅:郭贻珩、□□□、王晋。中央化;

第55师李松山——第163、165旅:杨名芳、张彬。中央化;

第56师刘和鼎——辖3旅。桂;

第57师阮肇昌——第169、171旅:施中诚、谈经国。中央化;

第58师陈耀汉——第172、174旅:李延龄、张镜明。中央化;

第59师韩汉英——三团师。中央化;

第60师陈沛——三团师。中;

第61师杨步飞——三团师。中;

第62师陶广——第184、185、186旅:钟光仁、李国钧、王育瑛。湘;

第63师陈光中——第187、188、189旅:王德彰、陈子贤、赵梦炎。湘;

第64师刘镇华——辖3旅:武庭麟、邢清忠、杨天民。镇嵩军;

第65师刘茂恩(镇华弟)——辖3旅。镇嵩军。

3.第66师至第100师

第66师杨效欧——第196、197、212旅:姜玉贞、徐岱毓、刘奉滨。晋绥;

第67师傅仲芳——三团师。中;

第68师李服膺——第200、201、213旅:刘馥、李俊功、贾学明。晋绥;

第69师杨澄源——辖3旅。晋绥;

第70师王靖国——第204、205、215旅:王廷英、田绣章、田树梅。晋绥;

第71师杨耀芳——第206、207、216:方克猷、温玉如、丁炳青。晋绥;

第72师李达生——第208、209、217旅:陈长捷、段树华、霍原璧。晋绥;

第73师傅作义——辖3旅。晋绥;

第74师李汉章——第220、221旅:李益智、马贯一。韩;

第75师宋天才——第223、224、225旅:韩文英、史克勤、卢天福。镇嵩;

第76师张访——第227、228旅:王凌云、范龙章。陕;

第77师罗霖——辖2旅。湘;

第78师文朝籍——三团师。中;

第79师樊崧甫——第235、237旅:李正兴、李祖白。中;

第80师陈明仁——第238、239旅:王、陈干裘。中;

第81师展书堂——第241、243旅:康邦植、运其昌。韩;

第82师容景芳——三团师。中;

第83师刘戡——第247、249旅:李楚瀛、陈武。中;

第84师高桂滋——第250、251旅:刘天禄、高建白。陕;

第85师谢彬——三团师,黔。中央化;

第86师井岳秀——辖2旅。陕;

第87师王敬久——第259、261旅:沈发藻、刘安祺。中;

第88师孙元良——第262、264旅:冯法圣、黄梅兴。中;

第89师王仲廉——第265、267旅:陈大庆、龙慕韩。中;

第90师欧震——辖3团,粤。中央化;

第91师冯占海——第201、202、203旅:王锡山、冯占海(兼)、赵维斌。东北;

第92师梁华盛——三团师。中;

第93师唐云山——三团师。中;

第94师李树森——三团师。中;

第95师唐俊德——三团师。中;

第96师萧致中——三团师。中;

第97师孔令恂——三团师。中;

第98师夏楚中——第292、294旅:吴继光、方靖。中;

第99师郭思演——第295、297旅:温良、莫与硕。川;

第100师马步芳——辖4旅,青、回。

4.第101师至第142师

第101师至104师、第131师、第133至138师、第140师,空。

第105师刘多荃——辖3旅。东北;

第106师沈克——三团师。东北;

第107师刘翰东——三团师。东北;

第108师杨正治——三团师。东北;

第109师牛元峰——三团师。东北;

第110师何立中——三团师。东北;

第111师董英斌——三团师。东北;

第112师张廷枢——三团师。东北;

第113师李振唐——三团师。东北;

第114师陈贯群——三团师。东北;

第115师姚东藩——三团师。东北;

第116师缪澄流——三团师。东北;

第117师吴克仁——三团师。东北;

第118师杜继武——三团师。东北;

第119师孙德荃——三团师。东北;

第120师常经武——三团师。东北;

第121师至128师,空;

第129师周福成——三团师。东北;

第130师朱鸿勋——三团师。东北;

第131师、第133至138师、第140师,空;

第132师赵登禹,时只有109旅王长海,辖2团。宋;

第139师黄光华——三团师。晋绥,商震;

第141师高鸿文——三团师。晋绥,商震;

第142师李杏村——三团师。晋绥,商震。

(四)陆军其他各师旅

1.陆军新编师——新编第15师刘邦俊,第1、2、3旅:周建臣、刘育英、刘其昌;川军,刘存厚部。

2.陆军独立旅

独立第3旅丰玉玺——步兵二团。晋绥;

独立第4旅王金镛——步兵三团。中;

独立第32旅胡达——步兵三团。湘;

独立第36旅陈雷——步兵三旅。中;

独立第37旅刘培绪——步兵三团。中央化;

独立第38旅潘善斋——步兵三团。中央化;

独立第40旅徐中岳——步兵二团。中央化;

独立第43旅刘震清——步兵二团。中央化;

独立第45旅张銮——步兵三团。中;

独立第46旅鲍刚——步兵二团一营,皖。方振武。

3.陆军新编旅、暂编旅

新编第3旅蒋作均——步兵二团一营。中;

新编第11旅石英秀——步兵二团。陕;

新编第117旅卢丰年——步兵二团。晋绥;

新编第118旅刘月亭——步兵二团。孙魁元;

暂编第4旅张连三——步兵二团。闽。

粤、桂、川、康、云、贵、新等省陆军,师以下部队,未经整理(编),乃维持省陆军番号,详省军。

二、抗战前陆军再整编

(一)60师整军计划与实施

为“攘外”抗日,民国二十四年初,蒋委员长手定60师整军计划,以中央直属33个整理(编)师,先编成2旅4团师26个,再以东北军18个整理师54个团,编2旅4团师12个。另以中央直属38个未整理(编)师186个团,编2旅4团师22个,共60个师,预计三至四年完成。

中国陆军“师”与日本“团师”人数相近,装备类同,中国军队人数是日军三倍,促使日军不敢轻举妄动。

(二)整军完成预定各省配备

江苏4师——第1、2、21、22师,分驻南京、徐海、镇江、苏州。

浙江2师——第3、40师,分驻杭州、衢州。

安徽2师——第7、38师,分驻蚌埠、安庆。

江西3师——第4、23、39师,分驻南昌、九江、赣州。

湖北3师——第5、31、32师,分驻武汉、荆州、襄阳。

湖南3师——第24、33、37师,分驻岳阳、长沙、衡州。

四川3师——第41、42、53师,分驻重庆、成都、夔州。

西康1师——第60师,驻康定。

福建2师——第16、17师,分驻福州、漳州。

广东3师——第18、43、44师,分驻广州、高州、潮州。

广西2师——第45、46师,分驻南宁、桂林。

云南2师——第47、52师,分驻昆明、大理。

贵州1师——第57师,驻贵阳。

河北7师——第9、10、11、15、20、25、26师,分驻马厂、北平、保定、滦州、通州、北平、石家庄。

河南4师——第6、12、34、35师,分驻开封、郑州、信阳、彰德。

山东4师——第8、19、29、30师,分驻济南、潍县、德州、济宁。

山西3师——第27、55、56师,分驻太原、大同、临汾。

陕西2师——第28、54师,分驻长安、潼关。

青海1师——第59师,驻西宁。

宁夏1师——第49师,驻宁夏。

甘肃2师——第51、52师,分驻兰州、天水。

绥远1师——第14师,驻归绥。

察哈尔2师——第13、36师,分驻宣化、多伦。

新疆2师——第48、58师,分驻迪化、伊犁。

(三)整军各师编制人员

每师2步兵旅、4步兵团,另师直属炮兵(山野)团、补充团、工兵、通信兵、辎重兵各1营,及骑兵连、特务连、卫生队、探照排。全师人员野炮团师17170人,山炮团师17584人。

(四)实际整编情况

1.第一次整编10个师(自民国24年下半年开始)

陆军第2师黄杰——驻徐州。

陆军第25师关麟征——驻洛阳。

陆军第36师宋希濂——驻南京。

陆军第87师王敬久——驻溧阳。

陆军第11师黄维——驻浙江。

陆军第14师霍揆彰——驻浙江。

陆军第67师罗卓英——驻金华。

陆军第94师李树森——驻浙江。

陆军第57师阮肇昌——驻嘉兴。

教导总队桂永清——驻南京。

教导总队是属于陆军军官学校,兵力大于一个师,是蒋中正重建陆军师的指标。另第2、25、36、87师,皆有战力之中央军。第11、14、67、94师,属陈诚之第18军,此为中央军分“系”之始。第57师是最成功的中央化之师。

2.第二次整编10个师

陆军第3师李玉堂——驻福建浦城。

陆军第4师王万龄——驻湖北阳新。

陆军第9师李延年——驻福建泉州。

陆军第10师李默庵——驻福建龙岩。

陆军第27师冯安邦——驻湖北公安。

陆军第79师樊崧甫——驻湖南临澧。

陆军第80师陈淇——驻福建龙溪。

陆军第83师刘戡——驻江西宁都。

陆军第88师孙元良——驻四川万县。

陆军第89师王仲廉——驻湖北通城。

此10师除第27师为孙连仲部队,已完全中央化,其他9个师为有战力之中央军。

此两批整编之20个师,于民国二十五年七至九月分别检讨后,限二十五年度完成整编,并增革单位。然因德国新装备因故未到,装备尚待更新。

3.第三次整编10个师

陆军第1师——李铁军。

陆军第5师——谢傅福。

陆军第13师——万耀煌。

陆军第16师——章亮基。

陆军第51师——王耀武。

陆军第56师——刘志尚。

陆军第58师——俞济时。

陆军第78师——丁德隆。

陆军第85师——陈铁。

陆军第98师——夏楚中。

此10师,第1、5、78、98为中央师,第51、58、85为中央扩编师,第13、16、56师,为中央化之师。不过此10师在民国二十六年上半年提出,七月即抗战爆发,未经整编,即投入战场。

三、抗战前之陆军

抗战前陆军整编,以师为单位,各军维持原状,如整理成功,且无战争,“军”司令部即可裁撤。抗战开始后,为指挥作战,“军”再扩编。

(一)陆军各军(民国二十六年四月)

1.第1军至第35军

第1军胡宗南,中;

第2军蒋鼎文,中;

第3军曾万钟,滇,中央化;

第4军吴奇伟,粤,中央化;

第5军薛岳,粤,中央化;

第6军韩复榘,使用第3路军番号;

第7军廖磊,桂;

第8军毛炳文,中;

第9军郝梦龄,东北,中央化;

第10军徐泉源,中央化(有第16路军番号);

第11军马鸿逵,宁夏,回(有第15路军番号);

第12军孙桐萱,韩;

第13军汤恩伯,中;

第14军卫立煌,中;

第15军刘茂恩,镇嵩军(有第11路军番号);

第16军李韫珩,中央化;

第17军邢震南,中;

第18军罗卓英,中;

第19军王靖国,晋绥;

第20军杨森,川;

第21军唐式遵,川;

第22军谭道源,湘,中央化;

第23军潘文华,川;

第24军刘文辉,川;

第25军万耀煌,中央化;

第26军萧之楚,中央化;

第27军刘兴,湘,中央化;

第28军陶广,湘(使用第4路军番号);

第29军宋哲元,西北,宋;

第30军孙连仲,西北,孙,中央化(使用第26路军番号);

第31军(民国二十五年梁冠英辞军长职,暂空);

第32军商震,晋绥;

第33军孙楚,晋绥;

第34军杨效欧,晋绥;

第35军傅作义,晋绥。

2.第36军至第79军

第36军周浑元,中;

第37军(因军长毛炳文已于二十五年十二月调第8军军长,副军长许克祥因病辞职,故军长职暂空),中;

第38军孙蔚如,陕;

第39军刘和鼎,桂,中央化;

第40军庞炳勋,西北,中央化;

第41军孙震,川;

第42军冯安邦代,孙,中央化;

第43军郭汝栋,川;

第44军王缵绪,川;

第45军邓锡侯,川;

第46军樊嵩甫,中;

第47军李家钰,川;

第48军夏威,桂;

第49军刘多荃,东北;

第50军杨渠统,中;

第51军于学忠,东北;

第53军万福麟,东北;

第57军董英斌,东北;

第67军吴克仁,东北;

第78军宋希濂,中;

第79军夏楚中,中。

(二)陆军各师

民国二十五年八月,陈济棠广东问题解决,陈氏粤军部队全部接受中央番号。民国二十五年九月至二十六年一月,实施川康军整编,川康各师亦改用中央番号。民国二十六年一月至三月,部分地方部队改为中央番号。民国二十六年四月,广西问题解决,桂系部队亦使用中央番号。时(民国二十六年四月)全国计177个陆军师,惟云南、新疆尚未整理(编),故未列。

1.第1师至第31师

第1师胡宗南——二旅四团。旅长:李正光、詹忠言。中;

第2师郑洞国——三旅七团。旅长:赵公武、罗奇、钟松。中;

第3师李玉堂——二旅四团。旅长:赵锡田、胡蕴山。中;

第4师王万龄——二旅四团。旅长:马励武、石觉。中;

第5师谢溥福——三团师。中;

第6师周——二旅四团。旅长:丁友松、翁国华。中;

第7师曾万钟——二旅五团。旅长:李世龙、沈元镇。中央化;

第8师陶峙岳——二旅六团。旅长:史策、曾致远。中;

第9师李延年——二旅四团。旅长:张琼、夏德贵。中;

第10师李默庵——二旅四团。旅长:陈牧农、谷乐军。中;

第11师彭喜——二旅四团。旅长:叶佩高、莫与硕。中;

第12师唐淮源——二旅五团。旅长:马昆、朱淮。中央化;

第13师万耀煌——二旅六团。旅长:潘祖信、夏鼎新。中央化;

第14师霍揆彰——二旅四团。旅长:方天、曾粤汉。中;

第15师王东原——二旅六团。旅长:陈孔达、张彀中。中央化;

第16师章亮基——二旅四团。旅长:何平、杜道周。中央化;

第17师赵寿山——二旅六团。旅长:□□□、耿志介。陕;

第18师朱耀华——二旅四团。旅长:黄钟、喻镜渊。中央化;

第19师李觉——二旅四团。旅长:唐伯寅、庄文枢。湘;

第20师孙桐萱——三旅六团。旅长:张清秀、赵心德、孙学发。韩;

第21师李仙洲——二旅六团。旅长:崔振东、吕祥云。中;

第22师谷良民——二旅六团。旅长:宁纯孝、李占标。韩;

第23师李必蕃——二旅四团。旅长:李严武、李若霖。中央化;

第24师李英——二旅四团。旅长:彭戢光、许振初。中央化;

第25师关麟征——二旅四团。旅长:梁恺、张耀明。中;

第26师刘雨卿——二旅四团。旅长:朱载堂、王镇东。川;

第27师冯安邦——二旅四团。旅长:黄樵松、阎廷俊,孙。中央化;

第28师董钊——二旅四团。旅长:李梦笔、张景骞。中;

第29师曹福林——三旅六团。旅长:王士琦、陈德馨、荣光兴。韩;

第30师孙连仲——二旅四团。旅长:任泮兰、侯镜如,孙。中央化;

第31师池峰城——二旅四团。旅长:黄鼎新、刘恒德,孙。中央化。

2.第32师至第65师

第32师王修身——二旅五团。旅长:时德学、高国钧。西北;

第33师冯兴贤——三团师。西北;

第34师张乃葳——二旅四团。旅长:董廷伯、薛鸿哉。陕;

第35师马鸿宾——三旅六团。旅长:马玉麟、马献文、□□□。宁、回;

第36师宋希濂——二旅四团。旅长:陈瑞河、杨光钰。中;

第37师冯治安——三旅六团。旅长:陈春荣、何基沣、刘自珍。宋;

第38师张自忠——三旅六团。旅长:黄维纲、刘振三、董升堂。宋;

第39师庞炳勋——二旅六团。旅长:刘世荣、李运通。西北;

第40师刘培绪——三团师。中央扩编师;

第41师徐源泉——二旅五团。旅长:张习崇、芮勤学。中央化;

第42师柳彦彪——二旅四团。旅长:郭景唐、王克敬。陕;

第43师周祥初——三团师。中央化;

第44师萧之楚——二旅五团。旅长:张池、于兆龙。中央化;

第45师戴民权——二旅四团。旅长:谭青云、戴民权(兼)。中央化;

第46师戴嗣夏——二旅三团。旅长:鲁渭平、曹江典。中央化;

第47师裴昌会——二旅四团。旅长:张信成、郭贻珩。中央化;

第48师徐继武——二旅五团。旅长:陶继侃、韩浚。中央化;

第49师李及兰——三团师。中;

第50师成光耀——二旅五团。旅长:彭诗圭、朱刚伟。中央化;

第51师王耀武——三团师。中;

第52师卢兴荣——二旅四团。旅长:罗景星、卢新铭。闽;

第53师李韫珩——二旅六团。旅长:周启铎、李清。湘;

第54师郝梦龄——二旅四团。旅长:孔繁瀛、王晋。中央化;

第55师李松山——二旅四团。旅长:杨名芳、张彬。中央化;

第56师刘尚志——二旅六团。旅长:汤邦桢、桂振远。桂;

第57师阮肇昌——二旅四团。旅长:施中诚、谈经国。中央化;

第58师俞济时——二旅五团。旅长:何凌霄、吴继光。中;

第59师韩汉英——三团师。中央化;

第60师陈沛——三团师。中;

第61师杨步飞——三团师。中;

第62师陶柳——二旅六团。旅长:谢龙、刘建文。湘;

第63师陈光中——二旅六团。旅长:李伯蛟、王德彰。湘;

第64师武庭麟——二旅五团。旅长:邢清忠、杨天民。镇嵩;

第65师刘茂恩——二旅五团。旅长:姚北辰、马祺臻。镇嵩。

3.第66师至99师

第66师杨效欧——二旅六团。旅长:姜玉贞、孙兰峰。晋绥;

第67师李树森——二旅四团。旅长:李芳郴、蔡丙炎。中;

第68师李服膺——二旅六团。旅长:刘馥、曾延毅。晋绥;

第69师杨澄源——二旅六团。旅长:梁鉴堂、段树华。晋绥;

第70师王靖国——二旅六团。旅长:田树梅、杜。晋绥;

第71师郭宗汾——二旅四团。旅长:陈光斗、樊钊。晋绥;

第72师陈长捷——二旅四团。旅长:吕瑞英、梁春溥。晋绥;

第73师刘奉滨——二旅四团。旅长:王恩田、葛振邦。晋绥;

第74师李汉章——二旅四团。旅长:李益智、马贯一。韩;

第75师宋天才——二旅四团。旅长:韩文英、史克勤。镇嵩;

第76师张钫——二旅四团。旅长:王凌云、王殿阁。陕;

第77师罗霖——二旅四团。旅长:胡良玉、席秉钧。湘;

第78师丁德隆——二旅四团。旅长:周士冕、李用章。中;

第79师陈安宝——二旅五团。旅长:段朗如、叶裳。中;

第80师陈琪——二旅四团。旅长:王继祥、钱东亮。中;

第81师展书堂——二旅四团。旅长:唐邦植、运其昌。韩;

第82师张刚——三团师。中;

第83师刘戡——二旅四团。旅长:李楚瀛、陈武。中;

第84师高桂滋——二旅四团。旅长:刘天禄、高建白。陕;

第85师陈铁——二旅四团。旅长:陈鸿远、郝家骏。中;

第86师高双成——二旅五团。旅长:左世允、姜占奎。陕;

第87师王敬久——二旅四团。旅长:沈发藻、刘安祺。中;

第88师孙元良——二旅四团。旅长:彭巩英、黄梅兴。中;

第89师王仲廉——二旅四团。旅长:李铣、赖汝雄。中;

第90师欧震——三团师。中央化;

第91师冯占海——三旅七团。旅长:王锡山、赵文质、赵维斌。东北;

第92师陈烈——三团师。中;

第93师甘丽初——三团师。中;

第94师朱怀冰——三团师。中;

第95师李铁军——二旅四团。旅长:徐中岳、程子宣。中;

第96师赵锡光——三团师。中;

第97师孔令恂——三团师。中;

第98师夏楚中——二旅四团。旅长:王严、方靖。中;

第99师傅介芳——二旅四团。旅长:李士林、温良。中。

4、第100师至143师

第100师马步芳——步三旅六团,骑一旅二团。旅长:马步康、马继融、韩起功、马朴。青、回;

第101师李俊功——二旅四团。旅长:王丕荣、杨维垣。晋绥;

第102师柏辉章——二旅四团。旅长:杜肇华、蒋德铭。黔;

第103师何知重——二旅四团。旅长:戴之奇、杨昭焯。黔;

第104师李家钰——三旅十团。旅长:李青廷、李宗防、陈绍堂。川;

第105师刘多荃——三旅九团。旅长:董彦平、唐君尧、高鹏云。东北;

第106师沈克——三团师。东北;

第107师刘翰东——三团师。东北;

第108师张文清——三团师。东北;

第109师贺奎——三团师。东北;

第110师张政枋——三团师。东北;

第111师常恩多——三团师。东北;

第112师霍守义——三团师。东北;

第113师李振唐——三团师。东北;

第114师牟中珩——三团师。东北;

第115师刘启文——三团师。东北;

第116师刘元勋——三团师。东北;

第117师吴光仁(兼)——三团师。东北;

第118师周光烈——三团师。东北;

第119师丛兆麟——三团师。东北;

第120师赵毅——三团师。东北;

第121师吴剑平(副牟廷芳)——三团师。黔;

第122师王铭章——三旅六团。旅长:张熙民、童澄、王志远。川;

第123师曾宪栋——二旅六团。旅长:马泽、陈宗进。川;

第124师孙震——三旅六团。旅长:吕康、曾苏元、李伟如。川;

第125师陈鼎勋——二旅五团。旅长:杨晒轩、卢济清。川;

第126师黄隐——二旅五团。旅长:龚渭清、黄鳌。川;

第127师马毓智——二旅四团。旅长:刘乃铸、李树华。川;

第128师邓锡侯——二旅四团。旅长:林翼如、黄时英。川;

第129师周福成——三团师。东北;

第130师朱鸿勋——三团师。东北;

第131师陈离——二旅四团。旅长:陶凯、杨宗礼。川;

第132师赵登禹——二旅四团。旅长:刘景山、王长海。宋;

第133师杨汉域——二旅四团。旅长:高德周、周翰熙。川;

第134师夏炯——二旅四团。旅长:李朝信、杨干才。川;

第135师杨汉忠——二旅四团。旅长:罗润德、刘席涵。川;

第136师陈光藻——二旅四团。旅长:杨学瑞、刘元。川;

第137师刘元塘——二旅四团。旅长:袁镛、杨生武。川;

第138师唐英——二旅四团。旅长:张巽中、刘元琮。川;

第139师黄光华——三团师。晋绥,商震;

第140师王文彦——三团师。黔;

第141师宋肯堂——三团师。晋绥,商震;

第142师吕济——三团师。晋绥,商震;

第143师刘汝明——二旅五团。旅长:李金田、李曾志。宋。

5.第144师至第177师

第144师郭勋祺——三旅七团。旅长:袁治、唐明昭、廖敬安。川;

第145师饶国华——三旅六团。旅长:彭焕章、佟毅、周绍轩。川;

第146师范绍增——三旅六团。旅长:刘兆藜、傅楠、孟浩然。川;

第147师杨国栋——三旅六团。旅长:章平安、石照益、蒋尚朴。川;

第148师陈万仞——二旅六团。旅长:达凤岗、潘左。川;

第149师郭昌明——三旅六团。旅长:张竭诚、陈良基、王泽浚。川;

第150师廖震——三旅六团。旅长:范华聪、汪杰、陈岳。川;

第151师莫希德——二旅四团。旅长:幸霖生、李振。粤;

第152师陈章——二旅四团。旅长:宋士台、邓琦昌。粤;

第153师张瑞贵——二旅四团。旅长:陈耀枢、欧鸿。粤;

第154师巫剑鸿——二旅四团。旅长:梁世骥、蒋武。粤;

第155师李汉魂——二旅四团。旅长:孔可权、何彤。粤;

第156师邓龙光——二旅四团。旅长:王德全、黄世途。粤;

第157师黄涛——二旅四团。旅长:练惕生、李崇纲。粤;

第158师曾友仁——二旅四团。旅长:陈绍武、曾达欤。粤;

第159师谭邃——二旅四团。旅长:罗策群、陈骥。粤;

第160师叶肇——二旅四团。旅长:邓志才、利树宗。粤;

第161师许绍宗——四旅八团。旅长:官焱森、刘若弼、杨勤安、马云平。川;

第162师彭诚孚——二旅四团。旅长:严啸虎、周成虎。川;

第163师朱兰亭——二旅四团。旅长:朱果、梁国华。川;

第164师张邦本——二旅四团。旅长:李鸿勋、杨永清。川;

第165师鲁大昌——三旅六团。旅长:梁应奎、蒋汉城、王咸一。甘;

第166师郜子举——二旅四团。旅长:宋涛、申茂生。中央扩编师;

第167师杨榘统——二旅四团。旅长:晁广顺、薛蔚英。鄂、甘合编;

第168师马鸿逵——三旅六团。旅长:卢忠良、马英才、马敦静。宁、回;

第169师武士敏——二旅四团。旅长:行占鳌、王宏叶。陕;

第170师徐启明——二旅四团。旅长:罗浩、庞汉桢。桂;

第171师杨俊昌——二旅四团。旅长:王景宗、高伫如。桂;

第172师程树芬——二旅四团。旅长:张光玮、苏新民。桂;

第173师贺维珍——二旅四团。旅长:周元、史蔚馥。桂;

第174师王赞斌——二旅四团。旅长:莫德宏、夏国璋。桂;

第175师莫树杰——二旅四团。旅长:凌压西、覃兴。桂;

第176师区寿年——三团师。粤、桂;

第177师李兴中——二旅五团。旅长:许权中、任震章。陕。

(三)陆军独立旅

独立第1旅杜春沂——步兵二团。晋绥;

独立第2旅方克猷——步兵三团。晋绥;

独立第3旅章拯宇——步兵三团。晋绥;

独立第4旅王金镛——步兵二团。中央扩编;

独立第5旅郑廷珍——步兵二团。豫、西北;

独立第6旅周志群——步兵二团。黔,王天培;

独立第7旅马延守——步兵三团。晋绥;

独立第8旅孟宪吉——步兵三团。晋绥;

独立第9旅李江——步兵二团。中;

独立第10旅马全良——步兵二团。宁、回;

独立第11旅邓国璋——步兵二团。川;

独立第12旅范南——步兵二团。川;

独立第13旅田钟毅——步兵三团。川;

独立第14旅熊玉璋——步兵三团。川;

独立第15旅穆肃中——步兵二团。川;

独立第16旅刘树成——步兵三团。川;

独立第17旅黄冈——步兵二团。川;

独立第18、19、20旅,有建制,缺资料;

独立第21旅刘正富——步兵二团。滇;

独立第22、38、41、42、43旅。空;

独立第23旅龙雨苍——步兵二团。滇;

独立第24旅鲁道源——步兵二团。滇;

独立第25旅张凌云——步兵二团。宋;

独立第26旅李九思——步兵二团。宋;

独立第27旅石振纲——步兵二团。宋;

独立第28旅柴建瑞——步兵二团。宋;

独立第29旅田温其——步兵二团。宋;

独立第30旅龚顺壁——步兵二团。滇;

独立第31旅陈新起——步兵二团。宋;

独立第32旅胡达——步兵二团。湘;

独立第33旅张冲——步兵二团。滇;

独立第34旅罗启疆——步兵三团。黔,王天培;

独立第35旅李宗鉴——步兵二团。中;

独立第36旅盛逢尧——步兵三团。中;

独立第37旅陈德法——步兵二团。中;

独立第39旅阮玄武——步兵二团。宋;

独立第40旅夏子明——步兵二团。宋;

独立第44旅张华棠——步兵二团。孙,中央化;

独立第45旅张銮基——步兵三团。中;

独立第46旅鲍刚——步兵二团。杂,宋。

(四)陆军骑兵师、骑兵旅

骑兵第1师彭毓斌——骑兵三团。晋绥;

骑兵第2师孙长胜——骑兵三团。晋绥;

骑兵第3师郭希鹏——骑兵三团。东北;

骑兵第4师王奇峰——骑兵三团。东北;

骑兵第5师马步青——骑兵二旅四团,步兵一旅二团,旅长:马禄、韩起禄、祁明山。青、回;

骑兵第6师刘桂五——骑兵三团。东北;

骑兵第7师门炳岳——骑兵三团。中;

骑兵第9师郑大章——骑兵两旅六团,旅长:张德顺、李殿林。宋;

骑兵第10师檀自新——骑兵三团。东北;

骑兵第13旅姚景川——骑兵三团。宋;

骑兵第14旅张占魁——骑兵二团。中。

(五)陆军新编师旅、暂编旅

新编第8师蒋在珍——3团师。湘;

新编第34师顾家齐——2旅4团,旅长谭文烈、刘文华。湘;

新编第10旅李贵清——步兵二团。甘;

新编第11旅刘宝堂——步兵二团。湘;

暂编第5旅柳际明——步兵二团。中;

暂编第11旅周燮钦——步兵二团。湘;

暂编第12旅李国钧——步兵二团。湘。

(六)陆军炮兵旅、团

第1旅史文桂——炮兵二团。中;

第2旅蔡忠笏——炮兵二团。中;

第6旅黄永安——炮兵二团。中;

第8旅乔方——炮兵二团。中;

另有炮兵第4、6、8、10、11、17团,团长为:孔庆柱、纪毓鲁、娄绍铠、彭孟缉、刘佩韦、叶筱泉。中;

晋绥军炮兵第20至30团,韩复榘部队炮兵3团。

(七)陆军其他独立兵种

1.工兵:独立工兵第1团——马崇仁。中;

2.装甲兵:装甲兵团——杜聿明。中;

3.通信兵:通信兵第1、2团——华振麟、孙少峰。中;

4.交通兵:(1)交通兵团——斯立;(2)铁道兵团——奚望青。中;

5.铁甲车兵:2个大队。中;

6.财政部税警团,总团长黄杰——2个支队(每支队辖3个团),支队司令:何绍周、王公亮。中;

7.陆军官校教导总队——桂永清,步兵三团。中;

8.西北补充旅杨德亮——步兵二团、骑兵二团。宋;

9.第29军特务旅佟麟阁——步兵二团。宋;

10.第3路手枪旅吴化文——步兵二团。韩。 p/yu0IuhyvqM57LYrUk70hat6+SNT4UCGg6sl53DX5E03+VZ1VIp1pR8/ytc5OK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