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姿势

“这些形式并不是获得正确心态的手段,采用这个坐姿本身就是获得了正确心态。没有必要再去追求某种特殊的心态。”

现在我想谈谈打坐的姿势。当你选择结跏趺坐,你把左脚放在右大腿上,右脚放在左大腿上。当我们像这样交叉双腿时,尽管我们有左右两条腿,它们却浑然一体了。这个姿势表达了二元合一:不是二,也不是一。这是最重要的教法:不是二,也不是一。我们的身和心不是二,也不是一。假如你认为你的身和心是二者,那你错了;假如你认为它们是同一个,那你也错了。我们的身和心既是二,也是一。我们经常这样想,如果某个东西不是一,那它就大于一;如果它不是单数,那就是复数。但在实际经验中,我们的生命不仅是复数,同时也是单数。我们每个人都是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赖的。

若干年后我们都会离开人世。如果认为死亡就是生命的终结,那就错了。但是反过来,如果认为生命没有死亡,那也错了。我们将死,我们又将不死。这才是正确的理解。也许有人说逝去的只是肉体,而我们的心与精神不灭。但这不完全对,因为身与心都有尽头。而同时,它们确实都可以永续。尽管我们分别说着身与心,但它们是一枚硬币的两面。这是正确的理解。如此,我们选择这种坐姿是象征了这样一个道理。当我把左脚放到身体的右侧,而把右脚放到身体的左侧,我便分不清谁是左谁是右了。如此左便是右、右便是左。

谈到打坐的姿势,最重要的是保持脊柱挺直。耳朵和肩膀应该在一条直线上。放松肩膀,后脑勺向上朝向天花板。下巴向回收。如果下巴是向上的,那你的坐姿就没有力量;你可能是睡着了。同样是为了坐姿有力量,可以将横膈膜下压丹田或下腹部。这将有助于你保持身体和精神的平衡。当你试图保持这个姿势时,起初会感觉很难自然呼吸,但习惯之后,你的呼吸会自然而深长。

你的双手应该结“禅定印”。左手放在右手上面,左右中指的中间指节相触,大拇指轻轻相接(好像你在它们中间夹着一张纸),你的手比画出一个美妙的椭圆形。你要极为专注地保持这个常见的手印,就好像双手在捧着一个珍贵的东西。双手应该贴住身体,大拇指大约位于肚脐高度。保持手臂自由而放松,微微离开身体,就像你两边腋下夹着鸡蛋,不要压碎它们。

你的身体不要歪向一侧,不要后仰或前倾。你要坐得笔直,就像要用头颅去支撑天空。这不只是形式或呼吸,它传递了佛法的核心要义。它是你佛性的完美展现。如果你想真正理解佛法,就应该这样修习。这些形式不是获得正确心态的手段,采用这样的坐姿本身便是修习的目标。当你有了这样的坐姿,就有了正确的心态,就不再需要达到什么特别的状态。当你试图去得到什么,你的心就开始四处游离。当你无所祈求,你的身心便安居当下。一位禅师会说:“遇佛杀佛!”如果佛不在当下,那就遇佛杀佛(禅宗的一种修习方法,意在打破对佛的执着,以达到心灵的自由和解脱)。遇佛杀佛,你才能重见自己的佛性。

我们的本性体现在行事之中。我们的存在不为其他,是为我们自身。这是我们遵守的形式中蕴含的基本佛法。恰如静坐,我们立于禅堂有相应的规矩。但是立规矩不是为了整齐划一,是为了使每个人都能最自由地表达他的自我。例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站立姿势,这种站姿是由每个人的身体比例决定的。当你站立,脚跟间距应为一拳左右,大脚趾与乳尖呈一直线。像坐禅一样,力量沉于腹部。同样地,你的双手也应当有自我表达。左手抵胸,四指握住大拇指,右手置于其上,大拇指向下,两侧小臂与地面平行,你的感觉是环抱着一些圆柱——庙宇中的大圆柱——这样你的身体就不会向下耷拉或向一侧歪斜。

这里最重要的点是控制住自己的身体。身体坍塌了,自我也将丢失,你的心将四处游离;你无法安住在自己的身体里。此非正道。我们必须活在当下,当下!这是关键所在。你必须拥有自己的身与心。万物皆应各得其所,各得其法。然后诸事平顺。好比我用的麦克风,如果我说话时它在别处,那它就发挥不了作用。如果我们安顿了我们的身与心,其他诸事便各得其所,各得其法。

但我们通常意识不到这一点,我们试图改变自身之外的东西,试图去处置身外之物。如果自身杂乱无章又怎能使身外井然有序。如果自己能在正确的时间正确行事,则诸事皆得安顿。你是“大老板”,老板安睡,诸事平息;老板行事正确,则众人行诸事皆无意外。这是佛法奥义。

所以,你要一直努力保持正确的姿势,不只是在修禅的时候,而是在所有的行动中。开车时要采取正确的姿势,阅读时也一样。如果你以一种颓废的姿势读书,就很难保持长时间的清醒。去试一下,你会发现保持正确的姿势有多么重要。这是真实的教法。写在书上的教诲未必是真实的教法。书上的道理是你大脑的一种养料。为大脑补充养料当然是必需的,但通过正确生活的修习成为你自己是更重要的。

这就是为什么佛陀不能接受他那个时代已经存在的各种宗教。他学习了许多宗教,但对这些宗教的修习都不满意。他无法在苦行或哲学中找到人生答案。他感兴趣的不是某些形而上的存在,而是此处与此刻自己的身与心。当他发现了自身的时候,他也发现了众生的佛性。这就是他的开悟。开悟不是某种愉悦的感觉或某种特殊的心的状态。你以正确的姿势坐着,那时的心的状态本身就是开悟。假如你对自己打坐时心的状态不满意,这说明你的心仍然在四处游离。我们的身不摇动、心不游离。保持着这种姿势便无须讨论何为正确的心态。你已然具备了它。这就是佛法的结论。 u/SJUKQqbAFonrJA4rOyoJ1hhg/hY6IlIf5+ICnArS25IzxB6Jnr1BVV7bsjGg3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