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信因果:为你的人生确立基本准则

想要立命,必须遵循一个基本的逻辑,就是因果法则。

“因果”这个词可以简单拆分为“原因”和“结果”,它传递着一个简单的信念:世界上的各种事情既不是偶然的,也不是杂乱无序的,而是存在着因果联系的,只要我们找到因果联系,就能够认识这个世界。因此,几乎全世界的宗教和信仰都相信一个法则: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叫因果报应,也是《了凡四训》里“立命”的逻辑基础。要立命,就要遵循因果法则。种豆得豆,种瓜得瓜,播下什么样的种子就会开什么样的花。

当袁了凡说起孔先生已经算定他做不了更大的官,也不会有儿子时,云谷禅师只反问了一句:“汝自揣应得科第否?应生子否?”你自己估量自己是不是应该继续科考做更大的官?是不是应该生儿子?这个反问转变了袁了凡的思路。在孔先生的命运话语里,一个人的命是注定的,是与生俱来的;一个人的运是有变数的,是出生之后遇到的各种环境和状况。那么,这个命是由什么注定的呢?这里必须提到中国传统文化里的一个概念:天命。与我们对自身的认识相对,“天”是一种外在的影响因素,是一种神秘的自然力量,而“命”由天注定。即使孔子,在无可奈何的时候,也只能感叹:“丘之不济此,命也夫!”

云谷禅师抛出这么一句反问,显然是不赞成孔先生的,是袁了凡的命数注定了他不能做更高的官且没有儿子吗?这个反问很像六祖惠能听到两个和尚在争论:到底是风在动还是幡在动?惠能忍不住说了一句:幡也没有动,风也没有动,是你们的心在动。把看问题的视角从外在引入内在。云谷禅师的这个反问实际上也是在引导袁了凡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就是这样一个反问点醒了袁了凡,他略略思考就明白过来,做了这么一番回答:“不应也。科第中人,类有福相。余福薄,又不能积功累行以基厚福,兼不耐烦剧,不能容人,时或以才智盖人,直心直行,轻言妄谈,凡此皆薄福之相也,岂宜科第哉!”他觉得自己确实不应该继续参加科考。在他看来,考中的人都有福相,而他自己却十分福薄。他既没有积累功德善行使自己的福德根基更加厚实,又不愿意做过于烦琐的事情,不能包容别人,且心胸狭窄,经常恃才傲物,说话轻率,随意议论,这些都是福德浅薄的表现。这样的自己又怎么能够考取功名呢?

至于为什么没有儿子,袁了凡自己又分析了六个原因:“‘地之秽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无鱼。’余好洁,宜无子者一。和气能育万物,余善怒,宜无子者二。爱为生生之本,忍为不育之根,余矜惜名节,常不能舍己救人,宜无子者三。多言耗气,宜无子者四。喜饮铄精,宜无子者五。好彻夜长坐,而不知葆元毓神,宜无子者六。其余过恶尚多,不能悉数。”袁了凡觉得大地上越是污秽之处,越是能够生长作物,水太清了就没有鱼能够生存,而自己是一个有洁癖的人,这是没有儿子的第一个原因。和气才能化育万物,他自己却经常发怒,这是没有儿子的第二个原因。慈爱是生生不绝的根本,残忍是不育的根本,他自己因为爱惜名节,常常不能舍己救人,这是没有儿子的第三个原因。说话太多就会消耗元气,而他很爱说话,这是没有儿子的第四个原因。他很喜欢喝酒,这是没有儿子的第五个原因。他还喜欢熬夜,不懂得养育心神,这是没有儿子的第六个原因。

一旦把这些貌似命中注定的事归因于自己,那就没有不可改变的事了,你也不会再相信有一个外在的主宰在操控着我们的命运。这里要提到佛教关于命运的说法。佛教也认为有“命”这样一种与生俱来的东西,但“命”不是由上天决定的,而是由你自己的业力决定的。“业”的本义是造作,是古代印度各种宗教共同使用的一个概念。在佛教里,这个词的基本含义是,只要意识(心)缘起,必会引发产生果报的行为、语言、意志等。《成唯识论》说:“能感后有诸业,名业。”意思是能够感应招惹来果报的业,才是佛教所说的业。

佛教把“业”进行了细致的分类。一是按最普遍的身、口、意来划分。身体行为形成的业力,称之为“身业”;语言行为形成的业力,称之为“口业”;心理(意识)行为形成的业力,称之为“意业”。也可以说,身体的行为带来身业,口的行为带来口业,意的行为带来意业。

二是按照“业”的性质划分。善业:我们造作的一切行为、事情,将来会形成好的果报。恶业:我们造作的一切行为、事情,将来会形成恶的果报。无记业:我们造作的一切行为,既不是善的,也不是恶的。

三是以“共业”与“不共业”来划分。共业:我们造一些业,互相影响,关系密切,大家一起受果报,称为共业。不共业:我们造一些业,只影响个人的身心,个人受报,称为不共业。

四是以“定业”与“不定业”来划分。定业:“果报”与“受报的时间”都能够确定的业,称为定业。不定业:“果报”与“受报的时间”都不确定的业即不定业,但不定业并不意味着没有“报”,只是时候未到罢了。

此外还有“引业”和“满业”,等等。不管怎么划分,“业”的核心都不会变,那就是缘起。缘起之后产生感应,招来报应,而这个缘起就在你自己身上。业力确实带来了好像不可改变的框架,但由于这个框架本身由你自己造就,所以你可以改变自己的业力,创造新的命运。

佛教的因果论延伸出一个重要的实践口诀,值得我们牢记在心:因上努力,果上随缘。

对于既成事实的结果要随缘,把努力的重点放在造成各种结果的原因上。

禅宗达摩的修行方法有“四行”,很简单,讲求的是实用。第一叫报冤行。遇到倒霉的事情,就想这是我过去所造的恶业带来的,相当于欠了债,现在还清了,所以不抱怨,不消极,甚至有还债之后的轻松。第二叫随缘行。遇到好运的时候,就想这是我过去的善业带来的,善的果报就好像存在银行里的钱,用一笔少一笔,所以好运来了也不必得意,反而因为少了一笔存款而更加努力。第三叫无所求行。不要去求外在的,而在内因上下功夫。第四是称法行。你的行为要如其本然,顺因本心,这样方能变得清净,获得解脱。

回到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安迪其实迎来过一次转机。一个新进的囚犯汤米告诉安迪一个惊天秘密:他认识的一个罪犯亲口承认曾枪杀了一对情侣,根据他的描述那正是安迪的妻子和她的情夫。汤米的话让安迪看到了希望,如果能让这个罪犯认罪,那他自己就能洗刷冤屈,顺利出狱。没有想到监狱长看上了安迪的能力,想让安迪一直留在身边帮他洗钱,便找了个借口把安迪关进了禁闭室,并引诱汤米越狱,同时趁机将汤米射杀。这断绝了安迪最后的希望。两个月后安迪从禁闭室出来,和雷德聊起自己的冤案时,说了这么一段话:“老婆说她很难了解我,我像一本合起来的书,她整天这样抱怨。她很漂亮,该死,我是多么爱她啊。我只是不善表达。对,是我杀了她,枪不是我开的,但我害她离我远去,是我的脾气害死了她。”

雷德安慰说:“你不是杀人犯,你或许不是个好丈夫而已。”

安迪却接着说:“没错,是别人干的,却由我受罚,大概是我命薄。谁都可能遇到霉运,刚好轮到我,我被卷入龙卷风,只是没想到刮了这么久。我告诉你我要去哪里,齐华坦尼荷,在墨西哥,太平洋边的小地方,那是没有回忆的海洋,我要在那里度过余生。在海边,开一个小旅馆,买条破船,整修一新,载客出海。人反正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忙着死,要么忙着活。”

这是安迪心境的重大转变。安迪之前一直认为自己太倒霉了,运气很差,莫名其妙地就被当作了杀人犯。现在他承认自己其实很爱妻子,但是因为自己的脾气,将妻子越推越远,最终害死了她。一个人一旦把原因归结于自己,实际上就完成了自我的救赎,一个新的自我就诞生了。

安迪的心态转变和前面袁了凡的转变一样:在自己身上找到原因,就会对这个世界释怀,逐渐把注意力聚焦于自己的成长,才能找到一个个出口。

安迪的冤案一方面是由于司法人员的懒惰、监狱的腐败造成,但另一方面,也和他的性格有关系。假如他没有被强烈的嫉妒心占据头脑,假如他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爱,那么当他的妻子提出离婚的时候,他就不会那么耿耿于怀而迟迟不肯离婚,也就不会有后面的悲剧。假如他不被愤怒的情绪控制,喝得酩酊大醉,也就不会成为警方的第一怀疑对象,也不会惹上这个官司。

云谷禅师这样总结他所理解的因果法则:“世间享千金之产者,定是千金人物;享百金之产者,定是百金人物;应饿死者,定是饿死人物。天不过因材而笃,几曾加纤毫意思?”世间享有千金财产的人,一定是配得上千金财产的人;饿死的人,一定有饿死的原因。上天对待一切从根本上说是公平的,顺应自然的因果规律,便不会有丝毫的错失。总之,一切都有原因,而这个原因一定就在我们自己身上。 ynxEmwp2f1SsTB8OkuuZOHp0mw3AMM2d7K4s4UjzONQAml0dKBAvHICJF9SsMDR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