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反因循:给你的人生更多的可能性

想要立命,先决条件是“反因循”。

“因循”这个词字面上的意思是沿袭、守旧、懒惰、不愿意改变。那么,从字面上说,“反因循”就是愿意去改变,愿意去创造。这是一个先决条件,如果你都不愿意改变,也不愿意去创造,那怎么可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袁了凡说:“天下聪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业不加广者,只为‘因循’二字,耽搁一生。”天下聪明俊秀的人很多,却很少有人愿意去修养自己的德性,通过学习提升自己的素质,只是因为被困在了“因循”这两个字里,而耽搁了一生。

这句话里有两个含义:第一,再聪明的人,如果不愿意在自己的品德上不断精进,在学业上不断学习,那么也很难过好这一生。第二,不愿意精进和学习的原因,是困在了“因循”这两个字里,而不愿意精进和学习,所以耽搁了一生。“反因循”意味着这样一个信念:通过精进和学习,我们可以让自己变得更好。这个信念也可以这样表述:每一个人的才能、命运都不是固定的,只要你愿意终身学习,就可以改变你不如意的状况,过自己想过的生活。

袁了凡这个信念,是被云谷禅师的一句话点醒的。云谷禅师对袁了凡说了这么一句话:“汝二十年来被他算定,不曾转动一毫,岂非是凡夫?”你二十年来被一个算命先生算定了,一点儿都不曾想到可以有别的活法,难道不是一个凡夫吗?云谷禅师为什么要对袁了凡说这句话?这要从袁了凡的经历慢慢说起。

袁了凡,原来的名字叫作袁表(后来改为袁黄),号学海,一般人叫他袁学海。明朝嘉靖十二年十二月十一日(公元1533年12月26日)出生在浙江省嘉善县的魏塘镇东亭桥,祖籍是江苏吴江。在他十四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按照父亲生前的心愿,他走上了学医的路。

不久,一位算命的孔先生与他相识,说袁学海是当官的命,并且精确地说出了他什么时候会考取什么功名,什么时候能当上什么官。于是,袁学海走上了科举和当官的道路。神奇的是,他走的每一步,都逃不出孔先生算出来的命数。因此,他觉得人生就是那么回事,一切都是命定的。也正是在这个时候,袁学海前往南京栖霞寺拜访了老乡云谷禅师。云谷禅师知道他的情况后,首先就对他说:没有想到你不过是一个凡夫俗子,二十年来的人生居然被一个算命先生给算定了。

这句话传达了很强烈的信息:

一般人之所以一辈子过得平庸,甚至不如意,是因为他们把自己框定在一个叫“命运”的格局里。

这句话犹如当头一棒。

袁学海决定改变自己,于是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了凡”,意思是要了结凡夫的生活。今天,很多人遇到逆境,会请大师改名,以为改名就会带来好运。改名会不会带来好运呢?会,又不会。如果你只是请人改名,但是并没有改掉你原来的心念和行为,那么改名只是起到心理暗示作用,因为你相信改名会有好运,所以会觉得改名之后,顺利了很多。但这样的结果往往是,因为你并没有真正改变什么,过一段时间后还是会遇到不顺利的事情,然后你会觉得是这个名字不灵了,这个大师不灵了,便再去找新的大师,找新的改运方法,最终一辈子就在求神拜佛中浑浑噩噩地度过。只改了名,实际上还是命运的奴隶。

袁了凡改名,改掉的不是一个名字,而是改掉了旧我。但他仍保留了本来的姓氏“袁”,因此他其实是在接纳了我之所以作为我的基础上,又重生一个新我。他改名“了凡”,想了断的,无非就是因循的轮回,是附加在生命之上的框框和桎梏。

从袁学海到袁了凡,是从因循到反因循,这就非常简单地指出了两种人生道路:一种是相信命运,固定在某种格局里,是被规定的,是因循的道路;另一种是相信生命,相信生命的系统是开放的,不断成长的,是由自己去创造的,是反因循的道路。

你想要走哪一条道路呢?袁了凡告诉他的儿子,很多人以为只能走因循的道路,但其实他们只要愿意,都可以走反因循的道路,都可以让自己过得更好。

因循与反因循的划分跳出了关于命运的传统话语模式,完全不理会命运到底是先天决定的,还是后天决定的,而是把“命运”还原为“生命”本身,回到生命本身具有不断成长的特性这个基本点,专注于如何让生命成长。就生命成长而言,不同的“相信”开启不同的人生模式,也就是说并不存在固定的命运。命运是一个变量,你怎么理解它,就会有什么样的命运。

不知道你有没有看过电影《肖申克的救赎》?这是一部改编自美国作家斯蒂芬·金小说的电影,被认为是电影史上堪称完美的作品之一。我很喜欢这部电影,每年都会重温一遍。电影的剧情并不太复杂,讲的是一个叫安迪的人,因为妻子和她的情夫一起被谋杀,而被怀疑是凶手。虽然安迪并没有杀人,但在所有证据都指向他的情况下,还是被作为杀人犯关进了监狱,开启了痛苦且了无尽头的服刑生活。但安迪坚信自己是清白的,并凭借自己的信念和耐心,最后不可思议地逃出了监狱。

这部作品带有寓言色彩。在某种意义上,我们活在世俗社会里,活在各种制度下,其实就是活在各种“监狱”里,普遍患有“体制症候群”。小说借叙述者雷德之口这样描述“体制症候群”:“我曾经试图描述过,逐渐为监狱体制所制约是什么样的情况。起先,你无法忍受被四面墙困住的感觉,然后你逐渐可以忍受这种生活,进而接受这种生活……接下来,当你的身心都逐渐调整适应后,你甚至开始喜欢这种生活了。什么时候可以吃饭,什么时候可以写信,什么时候可以抽烟,全都规定得好好的。”大多数人的一生,就是这样被模式化的、被规定的一生。

但是这个世界上仍然生活着像安迪那样的人——“有些鸟儿天生就是关不住的”——他们在努力克服这种“体制症候群”。因循的道路就是被体制化的道路,反因循的道路就是反体制化的道路。体制化、因循意味着被工具化,反体制、反因循即拒绝工具化。我们要做一个活生生的人。

因循和反因循也可以说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因循是固定型思维,反因循是成长型思维。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提出“终生成长”的概念,认为人的命运之所以不一样,是由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造成的,一种思维模式是固定型的思维模式,一种是成长型的思维模式。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以为智力是与生俱来的,因此放弃了学习和挑战,经常一蹶不振;而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相信智力是可以提升的,因而会抓住一切学习和挑战的机会,不断找到下一个努力的方向。

一旦选择了因循的路,你的人生就已经失去了希望;而当你跨出去,走出反因循的第一步,你的人生就有无限的可能性。 JQ7ah0Vi2SPaP4bq4UVksq94WLhrFCWXHFESZkky+Ym+Lub6neG0vSifhON5JEJN



2.信因果:为你的人生确立基本准则

想要立命,必须遵循一个基本的逻辑,就是因果法则。

“因果”这个词可以简单拆分为“原因”和“结果”,它传递着一个简单的信念:世界上的各种事情既不是偶然的,也不是杂乱无序的,而是存在着因果联系的,只要我们找到因果联系,就能够认识这个世界。因此,几乎全世界的宗教和信仰都相信一个法则: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叫因果报应,也是《了凡四训》里“立命”的逻辑基础。要立命,就要遵循因果法则。种豆得豆,种瓜得瓜,播下什么样的种子就会开什么样的花。

当袁了凡说起孔先生已经算定他做不了更大的官,也不会有儿子时,云谷禅师只反问了一句:“汝自揣应得科第否?应生子否?”你自己估量自己是不是应该继续科考做更大的官?是不是应该生儿子?这个反问转变了袁了凡的思路。在孔先生的命运话语里,一个人的命是注定的,是与生俱来的;一个人的运是有变数的,是出生之后遇到的各种环境和状况。那么,这个命是由什么注定的呢?这里必须提到中国传统文化里的一个概念:天命。与我们对自身的认识相对,“天”是一种外在的影响因素,是一种神秘的自然力量,而“命”由天注定。即使孔子,在无可奈何的时候,也只能感叹:“丘之不济此,命也夫!”

云谷禅师抛出这么一句反问,显然是不赞成孔先生的,是袁了凡的命数注定了他不能做更高的官且没有儿子吗?这个反问很像六祖惠能听到两个和尚在争论:到底是风在动还是幡在动?惠能忍不住说了一句:幡也没有动,风也没有动,是你们的心在动。把看问题的视角从外在引入内在。云谷禅师的这个反问实际上也是在引导袁了凡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就是这样一个反问点醒了袁了凡,他略略思考就明白过来,做了这么一番回答:“不应也。科第中人,类有福相。余福薄,又不能积功累行以基厚福,兼不耐烦剧,不能容人,时或以才智盖人,直心直行,轻言妄谈,凡此皆薄福之相也,岂宜科第哉!”他觉得自己确实不应该继续参加科考。在他看来,考中的人都有福相,而他自己却十分福薄。他既没有积累功德善行使自己的福德根基更加厚实,又不愿意做过于烦琐的事情,不能包容别人,且心胸狭窄,经常恃才傲物,说话轻率,随意议论,这些都是福德浅薄的表现。这样的自己又怎么能够考取功名呢?

至于为什么没有儿子,袁了凡自己又分析了六个原因:“‘地之秽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无鱼。’余好洁,宜无子者一。和气能育万物,余善怒,宜无子者二。爱为生生之本,忍为不育之根,余矜惜名节,常不能舍己救人,宜无子者三。多言耗气,宜无子者四。喜饮铄精,宜无子者五。好彻夜长坐,而不知葆元毓神,宜无子者六。其余过恶尚多,不能悉数。”袁了凡觉得大地上越是污秽之处,越是能够生长作物,水太清了就没有鱼能够生存,而自己是一个有洁癖的人,这是没有儿子的第一个原因。和气才能化育万物,他自己却经常发怒,这是没有儿子的第二个原因。慈爱是生生不绝的根本,残忍是不育的根本,他自己因为爱惜名节,常常不能舍己救人,这是没有儿子的第三个原因。说话太多就会消耗元气,而他很爱说话,这是没有儿子的第四个原因。他很喜欢喝酒,这是没有儿子的第五个原因。他还喜欢熬夜,不懂得养育心神,这是没有儿子的第六个原因。

一旦把这些貌似命中注定的事归因于自己,那就没有不可改变的事了,你也不会再相信有一个外在的主宰在操控着我们的命运。这里要提到佛教关于命运的说法。佛教也认为有“命”这样一种与生俱来的东西,但“命”不是由上天决定的,而是由你自己的业力决定的。“业”的本义是造作,是古代印度各种宗教共同使用的一个概念。在佛教里,这个词的基本含义是,只要意识(心)缘起,必会引发产生果报的行为、语言、意志等。《成唯识论》说:“能感后有诸业,名业。”意思是能够感应招惹来果报的业,才是佛教所说的业。

佛教把“业”进行了细致的分类。一是按最普遍的身、口、意来划分。身体行为形成的业力,称之为“身业”;语言行为形成的业力,称之为“口业”;心理(意识)行为形成的业力,称之为“意业”。也可以说,身体的行为带来身业,口的行为带来口业,意的行为带来意业。

二是按照“业”的性质划分。善业:我们造作的一切行为、事情,将来会形成好的果报。恶业:我们造作的一切行为、事情,将来会形成恶的果报。无记业:我们造作的一切行为,既不是善的,也不是恶的。

三是以“共业”与“不共业”来划分。共业:我们造一些业,互相影响,关系密切,大家一起受果报,称为共业。不共业:我们造一些业,只影响个人的身心,个人受报,称为不共业。

四是以“定业”与“不定业”来划分。定业:“果报”与“受报的时间”都能够确定的业,称为定业。不定业:“果报”与“受报的时间”都不确定的业即不定业,但不定业并不意味着没有“报”,只是时候未到罢了。

此外还有“引业”和“满业”,等等。不管怎么划分,“业”的核心都不会变,那就是缘起。缘起之后产生感应,招来报应,而这个缘起就在你自己身上。业力确实带来了好像不可改变的框架,但由于这个框架本身由你自己造就,所以你可以改变自己的业力,创造新的命运。

佛教的因果论延伸出一个重要的实践口诀,值得我们牢记在心:因上努力,果上随缘。

对于既成事实的结果要随缘,把努力的重点放在造成各种结果的原因上。

禅宗达摩的修行方法有“四行”,很简单,讲求的是实用。第一叫报冤行。遇到倒霉的事情,就想这是我过去所造的恶业带来的,相当于欠了债,现在还清了,所以不抱怨,不消极,甚至有还债之后的轻松。第二叫随缘行。遇到好运的时候,就想这是我过去的善业带来的,善的果报就好像存在银行里的钱,用一笔少一笔,所以好运来了也不必得意,反而因为少了一笔存款而更加努力。第三叫无所求行。不要去求外在的,而在内因上下功夫。第四是称法行。你的行为要如其本然,顺因本心,这样方能变得清净,获得解脱。

回到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安迪其实迎来过一次转机。一个新进的囚犯汤米告诉安迪一个惊天秘密:他认识的一个罪犯亲口承认曾枪杀了一对情侣,根据他的描述那正是安迪的妻子和她的情夫。汤米的话让安迪看到了希望,如果能让这个罪犯认罪,那他自己就能洗刷冤屈,顺利出狱。没有想到监狱长看上了安迪的能力,想让安迪一直留在身边帮他洗钱,便找了个借口把安迪关进了禁闭室,并引诱汤米越狱,同时趁机将汤米射杀。这断绝了安迪最后的希望。两个月后安迪从禁闭室出来,和雷德聊起自己的冤案时,说了这么一段话:“老婆说她很难了解我,我像一本合起来的书,她整天这样抱怨。她很漂亮,该死,我是多么爱她啊。我只是不善表达。对,是我杀了她,枪不是我开的,但我害她离我远去,是我的脾气害死了她。”

雷德安慰说:“你不是杀人犯,你或许不是个好丈夫而已。”

安迪却接着说:“没错,是别人干的,却由我受罚,大概是我命薄。谁都可能遇到霉运,刚好轮到我,我被卷入龙卷风,只是没想到刮了这么久。我告诉你我要去哪里,齐华坦尼荷,在墨西哥,太平洋边的小地方,那是没有回忆的海洋,我要在那里度过余生。在海边,开一个小旅馆,买条破船,整修一新,载客出海。人反正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忙着死,要么忙着活。”

这是安迪心境的重大转变。安迪之前一直认为自己太倒霉了,运气很差,莫名其妙地就被当作了杀人犯。现在他承认自己其实很爱妻子,但是因为自己的脾气,将妻子越推越远,最终害死了她。一个人一旦把原因归结于自己,实际上就完成了自我的救赎,一个新的自我就诞生了。

安迪的心态转变和前面袁了凡的转变一样:在自己身上找到原因,就会对这个世界释怀,逐渐把注意力聚焦于自己的成长,才能找到一个个出口。

安迪的冤案一方面是由于司法人员的懒惰、监狱的腐败造成,但另一方面,也和他的性格有关系。假如他没有被强烈的嫉妒心占据头脑,假如他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爱,那么当他的妻子提出离婚的时候,他就不会那么耿耿于怀而迟迟不肯离婚,也就不会有后面的悲剧。假如他不被愤怒的情绪控制,喝得酩酊大醉,也就不会成为警方的第一怀疑对象,也不会惹上这个官司。

云谷禅师这样总结他所理解的因果法则:“世间享千金之产者,定是千金人物;享百金之产者,定是百金人物;应饿死者,定是饿死人物。天不过因材而笃,几曾加纤毫意思?”世间享有千金财产的人,一定是配得上千金财产的人;饿死的人,一定有饿死的原因。上天对待一切从根本上说是公平的,顺应自然的因果规律,便不会有丝毫的错失。总之,一切都有原因,而这个原因一定就在我们自己身上。 JQ7ah0Vi2SPaP4bq4UVksq94WLhrFCWXHFESZkky+Ym+Lub6neG0vSifhON5JEJ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