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5 如果生命是一棵树,你的种子在哪里呢?

有一个学生问王阳明:“曾参的‘吾日三省吾身’的功夫虽然真切,大概还不理解‘一以贯之’的功夫。”王阳明回答:“孔子看到曾子没有掌握用功的根本,才告诉他一以贯之的道理。学习的人如果真能在忠、恕上下功夫,难道不就是做到一贯了吗?‘一’如同树的根,‘贯’如同树的枝叶。没有种根,哪有枝叶?本体和作用出自同一个源头,本体还没有确立,作用从哪里来呢?”

关于忠恕的做人原则,来源于《论语》。《论语》里有一段,讲孔子有一次问子贡:“子贡啊,你以为我是因为博学而成了有见识的人吗?”子贡就说:“是啊,就因为您博学,才成了有见识的人。难道不是这样吗?”孔子说:“不是的,我是因为坚持一个东西贯彻始终,所以,才变得有见识。”那么,这个贯彻始终的东西是什么呢?好像子贡听完孔子的话,就明白了,所以孔子就没有接着说这个东西是什么。留下了一个谜。总之,做人,做一个有见识的人,靠学习是不够的,更需要一个一以贯之的东西。这个东西是什么呢?孔子没有说。

但在《论语》的另一段文字里,曾参把这个谜底揭示了出来:

孔子说:“曾参啊,我是有一个贯穿始终的道的。”

曾参说:“是的。”

孔子出去后,其他孔门弟子问曾参:“老师说的是什么意思啊?”

曾参说:“老师的道,就是忠恕而已。”

事实上,孔子自己并没有说一以贯之的东西是什么。是曾参自己的解释,但千百年来,中国人接受了曾参的解释,王阳明也认同这种说法,认为忠恕之道,就是最基本的做人原则,必须贯彻始终。“忠”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我想要达到的,我想要建立的,那就要帮助别人也能达到,帮助别人也能建立。“恕”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我不想的,也不能够把它施加给别人。

关于忠恕之道,《大学》里有一段话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大学》上说:“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大概的意思是,你厌恶自己的上级,因为他很傲慢,不尊重你,那么,你就更应该警惕自己,不能以这样的态度来对待你的下属,要尊重你的下属。你的下属偷懒磨洋工,你不喜欢,那么,你就不能这样对待你自己的上级。你对于前面的人的办事方法不满意,比如,和你对接什么工作的时候,留下不少首尾,那么,你对于后面的人,就不能这样留下首尾。你不希望后面的人怎么对你,你就不要这样对待你前面的人。比如说,有的领导一退休,很多人就忘恩负义,再也不去看他了,见面连个招呼也不打了。如果你不希望你的下属是以这样的态度来对待你的,那你对待你以前退休的领导,那些长辈,就应该恭敬。这些就是日常生活里的忠恕之道。

王阳明对学生讲要在“忠恕”上下功夫,就是一以贯之了。如果确定了“我应该成为一个忠恕的人”,那么,就是找到了一颗种子,一个源头,可以贯穿在我们所有的事情里。你做任何事情,都在行忠恕之道,都在做同一件事情。按照王阳明的思路,应该先确定了“我应该成为一个实行忠恕之道的人”这样的志向,才去考虑选择什么样的职业、赚多少钱之类现实的问题。

这样,一切问题都会变得容易。因为你在行忠恕之道的过程里,会产生一种吸引力,这种吸引力能够吸收正向的能量,推动你做各种事情。

一旦确定了“我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这样的志向,就像找到了生命的种子。一旦有了这一颗种子,就接通了生命和宇宙的本原,做什么事,都在做同一件事,做任何事,都会为你带来源源不断的能量。这才是王阳明所讲的立志的意思。立志就是为自己的生命找到一颗种子。这颗种子,在王阳明心学里,开始的时候叫“天理”,后来叫“良知”。王阳明认为,良知就是种子,就是我们生命的能量源。任何时候,我们只要回到了良知,透过知行合一,种子就会落地、发芽、开花、结果。

做事的背后是做人。做人的背后是天道。天道,通俗的说法是自然法则,是宇宙能量。

立志,就是把人和天道链接了起来。所以,应该经常想一想,如果生命是一棵树,你的种子在哪里呢? x/YDSSjLoX5eZBSrklgA4kZnwH4eQnzJtahVXLp8G7llHNViBV8EDCKUgZ29+6u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