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2 十二岁的王阳明确立了成圣的志向

十二岁的王阳明确立了成圣的志向。这个志向一下子把王阳明和同时代人拉开了距离。如果我们了解历史,就会知道王阳明生活时代社会的特点,一方面是商业的觉醒,是向着海洋的远行,另一方面是封闭,是政治的残酷。残酷到什么程度呢?和王阳明同时代的文徵明(1470—1559)在北京期间给岳父写过一封信,提到短短几天内,官员被杖死者十六人,充军者十一人,削官为民的四人。所以,文徵明不敢再待在官场,找了借口向皇帝请辞,回到老家苏州,把园林当作了桃花源。

那个时代的读书人都通过科举实现自我价值,但这个自我价值只是为了做官;读书已经不是为了人格的完善,而是为了做官。王阳明却从少年时代就在寻求一种“一以贯之”的东西。十二岁的时候,他在北京读私塾,却不好好读书,总是和一群孩子玩军事方面的游戏,他父亲就训斥他:“我们家世代读书,你怎么去玩这些?有什么用呢?”王阳明反问:“读书有什么用?”他父亲回答:“读书可以做大官,可以像父亲我那样中状元。”王阳明又问:“那么,状元可以传多少代呢?”他父亲回答:“当然只能一代,我是状元,不能传给儿子。”王阳明就说:“只能维持一代,那就没有什么好稀罕的。”

只有一代,就没有什么好稀罕的。一个十二岁的少年,想要的是能够超越时间的东西。而在一年前,十一岁的王阳明写出了这样一首诗:“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努力超越空间的局限,获得一种更开阔的视界。

那么,对于个人来说,怎么样才能超越空间和时间呢?还是在十二岁那一年,少年王阳明给出了回答。十二岁的王阳明问私塾老师:“什么是最重要的事呢?”老师不假思索回答:“读书做官啊。”但王阳明反驳说:“恐怕不是吧,应该是读书做圣贤。”梁启超说:“这一问一答,问出了三百年的启蒙思潮。”梁启超是从历史的角度,评价了王阳明这个回答里包含的“人人皆可成圣贤”的理念,对于中国文化的重大意义。对于王阳明个人来说,这个回答奠定了他一生的基础,也是心学的起点。是做官,还是做圣贤(圣人)?听起来好像只是做什么的不同,但实际上差别巨大,会把人带向完全不同的生存状态。

王阳明的立志成圣,既没有走上退隐的路,也没有走上绝大多数人走的做官的路,而是走了一条自我人格完善的路。其实是回到了儒家的初心,恢复了儒家的源流:要做人,做你应该成为的那种人。

儒家从创始人孔子,到孟子,再到宋明理学,一直认为三代(尧、舜、禹时代)和周文王时代,是理想的和谐社会,如何回到那个和谐社会?他们开出的药方是:个人的德性。也就是每个人注重道德修养,成为君子,成为圣人,整个社会就可以变得很美好。那么,怎么才能让个人变成君子,变成圣人,儒家逐渐形成了一套教育体系,体现在四书五经里。

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也有说六经的,还有一部失传了的《乐经》。这几部经典包括了历史、哲学、文艺、礼仪等,是儒家教育的基本典籍。

四书是《论语》、《孟子》、《大学》(出自《礼记》,据说由曾参整理成文,程颢、程颐把它当作孔门的入门读物)、《中庸》(出自《礼记》,据传是孔子曾孙子思所作,被认为是孔门心法)。朱熹最早把这四本书编在一起,从此成为儒家的基本教材,尤其是《大学》,更是如何成为圣人的教科书。

《大学》一开篇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成为儒者一生所要成就的基本目标,被称为三个纲领,大意是,成为一个圣人的根本方法,或者说,人生的大道,就是要弘扬内心光明的德性;在亲民,朱熹解释为“在新民”,让人民不断自我革新,而王阳明认为应该解释为“在亲民”,按王阳明的意思,人生的大道,就是要与民众仁爱无间;就是要达到最高的善,最完美的境界。

在接下来的论述中,又陆续提出了“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三个纲领,加上八个条目,强调的是修己,是自我修养,自我修养完善之后,才能治人,所以,修己的目的是治国平天下。儒家通过这三个纲领、八个条目,把个人的自我道德完善和治国平天下结合在了一起,把个人、家庭、国家统一为一体。

所以,就像我们刚才说的,王阳明的立志成圣,只不过是回到了儒家的初心。王阳明讲的立志,并不是我们一般人讲的人生理想,更不是具体的做什么职业的理想。立志,并不是确定这一辈子要做什么职业,要赚多少钱,或者要读什么大学。王阳明讲的立志,不是这个意思,而是“种子”的意思。在王阳明看来,在我们决定要做什么职业之前,在决定要赚多少钱之前,在决定要读什么大学之前,首先要立志,就是确定我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为什么而活着,我最终安身立命的地方在哪里,我的信念是什么,我的价值观是什么。不是“我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而是“我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首先要明白“我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然后才能清楚“我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立志,也可以说是种子法则的第一个要点。王阳明反复强调立志的重要性。在《示弟立志说》里,开篇即说:“夫学,莫先于立志。志之不立,犹不种其根而徒事培壅灌溉,劳苦无成矣。”大意是学习做人,必先立志,若不立志,就像没有种种子,而徒做表面的培植灌溉,那么再辛苦也不会有任何收成。种子法则的第一个要点是立志。寻找自己的种子,一定是从立志开始的。 FC1K0JkvlGE4661wxutqKMCHXP0TV7tf9LIKCl74E52Kl4BLC+P+m8wwBFCGb+d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