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9 在做官、讲学中做人,在做人中成圣

弘治十七年(1504)是一个转折。这一年,养病后回到北京的王阳明,获得一个差事,主考山东乡试。在《山东乡试程文》中,王阳明第一次提出了“心学”这个概念,意思和后来他提倡的心学不太一样,只是指帝王的养心制心。但到了山东以后,王阳明的思想发生了微妙而深刻的变化。山东是孔子的故乡,是儒家文化的原乡,泰山是中华文化的一个象征。王阳明登上了泰山,写了五首诗歌《登泰山五首》,把泰山放在中华历史的大背景里,对于儒释道三种思想源流进行了思考,最后定格于孔子的形象。几天后,又写了一篇《泰山高》,礼赞了孔子,把孔子比喻为高不可及的泰山。

从九华山、茅山到泰山,王阳明完成了一次心路历程:从佛、道、儒家三者混合到定位于儒家的转化。登泰山,不只是一次游览,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自此,孔子的形象,成为王阳明自我认同的一个标杆。从山东回到北京,他的同事李梦阳,也是一个很有名的文学家,在弘治十八年(1505)的二月写了一篇奏章,要求弹劾一个腐败官员。李梦阳在这篇奏章里,批评了当时的皇帝明孝宗迷恋佛教和道教。王阳明表示了赞同,而在不久前,也就是弘治十七年(1504)的八月,王阳明在一篇文稿里,还提倡儒佛道合一,不主张把佛老看作异端。而赞同李梦阳的奏章,却已经把儒家看作是正统,而佛老是异端。这是一个很大的转变。经过兜兜转转,经过反复的摸索,王阳明最后把儒家看作是自己的归宿,他在佛、道所吸取的养分,也都用来浇灌他的儒家的自我形象。这个形象,既不同于他父亲,也不同于朱熹。

1505年还发生了两件重大的事情,标志着王阳明人格的种子彻底形成,或者说,他找到了他的人设。第一件是和湛若水一起提倡圣学。湛若水,号甘泉,所以也叫湛甘泉,广东增城人。他的老师是陈白沙。陈白沙是一个了不起的思想家,真名叫陈献章,出生于宣德三年(1428),去世于弘治十三年(1500)。他是广东新会人,但十岁就迁居江门的白沙村,所以后人尊称他“白沙先生”。

他创立了“江门学派”和“白沙学说”。在明朝万历年间,第一次让“地处江湖之远”的广东儒学得到了举国前所未有的尊崇。中国儒学,在宋元时代理学兴盛,代表人物是朱熹;明代是心学兴盛,代表人物是陈白沙和王阳明。陈白沙去世的时候,王阳明二十多岁。

“他有一个弟子,湛若水,号甘泉,亦是广东人,与他齐名。当时称陈湛之学,或称湛王之学。甘泉做的官很大(礼部尚书),去的地方亦很多,所到之处,就修白沙书院,陈学的光大,算是靠他。甘泉比(王)阳明稍长,甘泉三十余岁,阳明二十余岁,同在北京做小京官,一块研究学问。阳明很受甘泉的影响,亦可以说很受白沙的影响。”(见梁启超著《儒家哲学》)

在静中养出端倪。这是陈白沙倡导的方法,强调自得之学,一个人要立诚、立志向,要在宇宙之中张扬个体的价值。“天地我立,万化我出,而宇宙在我矣。”又强调自然为宗:“道本自然,人不可以智力与,才欲自然,便不自然。”

陈白沙一生中很长一段时间在家乡的春台设馆讲学,弟子遍天下,是一个优秀的教育家。他的教学方法可以归纳为:

1.先静坐,后读书

2.多自学,少灌输

3.勤思考,取精义

4.重疑问,求真知

5.诗引教,哲入诗

王阳明和湛若水一起倡导圣学,可以说是王阳明开启了自己的心学之旅,意义重大。

1505年另外一件事是,王阳明在京城开始接受学生,也就是带徒弟,像孔子那样做老师,关于如何做人的老师。这两件事,意味着王阳明走出了青春时期的迷茫和探索,把关于做圣贤的种子,真正落实到了自己的生活中,从此,他的自我形象从未改变过。从此以后,王阳明一生,都在践行知行合一,培植“良知”这颗种子,而在世间的社会角色,一直是尽责的官员和不懈的教师,做官和讲学,是他“成圣”的直接途径。一直到去世,都没有改变:在做官、讲学中做人,在做人中成圣。 fBVhKlvOXoNHNwE+Z/H+WAErBdWSFSOlI3/RTfbkBHpv0OO1FFbrpWotX8+0FDs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