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Reading Passage 3

篇章结构

体裁

主题

结构

议论文

错误信息

第一段:错误信息的传播由来已久
第二段:现代社会信息传播的方式是巨大的隐患,也是可能的救赎
第三段:错误信息的最大危害
第四段:值得关注的三个问题
第五段:两位名家关于人类认定信息正误的方式之争,而近期研究支持了一方看法
第六段:媒体无法事先审核信息的原因
第七段:需要提升大众分辨真假信息的能力
第八段:我们正在积极寻找应对错误信息之道,这需要持久努力

解题地图

难度系数: ★★★★★

解题顺序: MULTIPLE CHOICE → SUMMARY COMPLETION → YES/NO/NOT GIVEN

友情提示: 本文的解答难度较高,一方面在于文章本身的叙事风格比较曲折委婉,长难句很多,另一方面则在于三种题型本身的解答难度也不低。第一个题型是“最熟悉的陌生人”——单选题,因为阅读量大、遭遇生词概率高,一向不好处理。第二个题型是给出选项词库的摘要填空题。虽然填空这个大类以顺序出题为主,但带词库的填空题却是个异数,往往会有乱序出题的情况或相邻两道题的定位处在原文中距离较远,而且还需要考生在找到原文中的答案词后多做一步,对照词库选择正确选项,进一步提升了对考生词汇认知的要求,因此是填空题中的高难度类型。第三个题型是判断题,极致考查考生对原文细节的准确阅读和理解,需要在定位大致范围后比较仔细地读题读文,方能提升解题正确率。不过,虽然本文已经是一套试题中的最后一篇,追求高分的考生仍然可以考虑采用平行阅读的策略,在每大致读完一段原文信息后,依次对比三个题型的相关部分,遇题解题,一次性照顾所有题型内容,最终得到兼顾正确率和做题速度的理想成果。

必背词汇

1 identify v. 辨别

First of all, we must identify the problem areas. 首先,我们必须找出问题所在。

Passengers were asked to identify their own suitcases before they were put on the plane. 乘客被要求先确认自己的旅行箱再将其带上飞机。

2 solution n. 解决方案

Attempts to find a solution have failed. 试图找到解决办法的种种努力全都失败了。

There's no simple solution to this problem. 这个问题没有简单的解决办法。

3 alter v. 改变

It doesn't alter the way I feel. 这并没有改变我的感受。

The landscape had been radically altered , severely damaging wildlife. 地貌彻底改变,严重危害了野生生物。

4 accurate adj. 正确无误的;精准的

Accurate records must be kept. 必须保存准确的记录。

My watch is not very accurate . 我的表走得不太准。

5 outline v. 概述;勾勒外形

We outlined our proposals to the committee. 我们向委员会提纲挈领地讲了讲我们的提案。

They saw the huge building outlined against the sky. 他们看见了在天空的映衬下那座巨大建筑的轮廓。

6 distinct adj. 截然不同的

The results of the survey fell into two distinct groups. 调查结果分为截然不同的两组。

rural areas, as distinct from major cities 完全不同于大城市的农村地区

7 exposure n. 接触;暴露

prolonged exposure to harmful radiation 长时间接触有害辐射

the company's exposure on the foreign exchange markets 公司面对外汇市场的风险

8 oppose v. 反对

This party would bitterly oppose the re-introduction of the death penalty. 该党会强烈反对恢复死刑。

I would oppose changing the law. 我将反对改变这项法规。

9 overcome v. 克服

She overcame injury to win the Olympic gold medal. 她战胜了伤痛,赢得了奥运会金牌。

The two parties managed to overcome their differences on the issue. 两个政党设法弥合了在这个问题上的分歧。

10 exaggerated adj. 夸张的;言过其实的

He looked at me with exaggerated surprise. 他故作吃惊地看着我。

She has an exaggerated sense of her own importance. 她自视过高。

认知词汇

persistence n. 持续存在

peril n. 危险

misinformation n. 错误信息

verify v. 核实,校验

challenge n. / v. 挑战

deliberately adv. 故意地

promote v. 推广

accidentally adv. 碰巧地

inevitable adj. 不可避免的

verbal adj. 语言的

deceive v. 欺骗

motivate v. 激励

bond n. 纽带

inadvertently adv. 不经意地

inaccurate adj. 不准确的

distribute v. 分布

potential n. 潜在可能

loom v. (令人担忧的情形或事件)可能发生,逐渐逼近

means n. 手段,方式

pattern n. 模式

facilitate v. 促进

unduly adv. 过分地,不适当地

misperception n. 错误感知

detrimental adj. 有害的

consequence n. 结果

harmony n. 和谐

contemporary adj. 当代的

warrant v. 使有必要

encounter v. 遭遇

initially adv. 起初

block v. 阻挡

content n. 内容

exposure n. 暴露,接触

tremendous adj. 巨大的

estimate v. 估计

routine n. 常规,惯例 adj. 常规的

come across 偶然遇到

label v. 标注

garner v. 获得

dilemma n. 窘境,困境

conflicting adj. 彼此冲突的

prediction n. 预测

empirically adv. 实证地

robust adj. 强有力的

by default 默认,预设

separate adj. 另外的,不同的

cognitive adj. 认知的

momentarily adv. 短暂地

consistent adj. 一致的

skepticism n. 怀疑

reside v. 居于,位于

preemptively adv. 先发制人地

regulatory adj. 监管的

post hoc 事后分析

monitor v. 监控

notification n. 通告,通知

censor v. 审查

prescription n. 处方,药方

violation n. 违反

laudable adj. 值得赞美的

rhetorically adv. 在修辞学上

compelling adj. 引人入胜的,强制的

persuasive adj. 有说服力的

comprehend v. 理解

utility n. 效用,有用

literacy n. 读写能力

distinguish v. 分辨

demonstrably adv. 可论证地,明确地

process v. 加工

passionately adv. 热情地

remedy n. 治疗;纠正

arduous adj. 艰苦的

maintenance n. 维护

prominence n. 突出,显著

fallibility n. 易错,不可靠

coordinated adj. 协调的,配合的

panacea n. 万灵药

佳句赏析

1

At least three observations related to misinformation in the contemporary mass-media environment warrant the attention of researchers, policy makers, and really everyone who watches television, listens to radio, or reads information online.

☆ 参考译文 在现如今的大众传媒环境中,至少有三项与错误信息有关的观察值得研究者、决策者以及每一位看电视、听广播或在网上浏览信息的人去关注。

☆ 句型分析 本句主干为“At least three observations ... warrant the attention ...”。主语observations后面跟着后置的非谓语动词修饰成分related to misinformation和介词短语in the contemporary mass-media environment,而宾语attention后面则跟着三种人群“of researchers, policy makers, and really everyone”,表明是这三类人需要关注。最后一个人群everyone后面是一个常规的定语从句“who watches television, listens to radio, or reads information online”,表明是发出这些动作的每个人。

2

The dilemma is neatly summarized by a contrast between how the 17th-century philosophers René Descartes and Baruch Spinoza described human information engagement, with conflicting predictions that only recently have been empirically tested in robust ways.

☆ 参考译文 能干脆利落总结这种两难窘境的莫过于这样两种看法之间的鲜明对比,分别来自17世纪哲学家勒内·笛卡尔和巴鲁赫·斯宾诺莎对人类关注处理信息的描述以及随之相伴的截然相反的预测,而仅仅是在最近人们才以有信服力的方式实证检验了这些预测。

☆ 句型分析 本句的主干是一个被动语态的主谓宾结构:The dilemma is neatly summarized。从by a contrast直到全句结束的部分,都在具体阐述是如何对这个dilemma进行summarize的。contrast后面的between how the 17th-century philosophers René Descartes and Baruch Spinoza described human information engagement,由于带着介词between,所以从原本的how引导的从句变成了介词结构“between ...”; how the 17th-century philosophers René Descartes and Baruch Spinoza described human information engagement充当了这个介词结构中的“名词”成分。逗号后面由with引导直到全句结束的部分是伴随这个名词性从句的解释说明成分,表明这两位哲学家在描述人类如何处理信息的同时还给出了彼此矛盾冲突的预测;而predictions后面的常规定语从句that only recently have been empirically tested in robust ways则是在对这些预测作进一步的修饰说明。

3

In recent decades,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the research teams of Erik Asp of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and Daniel Gilbert at Harvard University, among others, has supported Spinoza's account: people appear to encode all new information as if it were true, even if only momentarily, and later tag the information as being either true or false, a pattern that seems consistent with the observation that mental resources for skepticism physically reside in a different part of the brain than the resources used in perceiving and encoding.

☆ 参考译文 在近几十年里,来自芝加哥大学Erik Asp和哈佛大学Daniel Gilbert研究团队的实证证据,以及其他一些研究成果,支持了斯宾诺莎的看法:人们似乎会将所有的新信息都当成正确的来吸收,哪怕仅仅是暂时如此,此后才会去将这条信息标记为正确或错误的,这种模式似乎与另一种观察结论相符,即负责质疑的心理资源从生理结构上看就位于不同于接收和转译功能的另一个脑区域。

☆ 句型分析 本句实际上包含由冒号隔开的两个句子。前一个句子的主干是“... empirical evidence ... has supported Spinoza's account ...”。主语evidence后面的成分虽然长,但其实只是一个介词短语from the research terms of Erik Asp of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and Daniel Gilbert at Harvard University;在谓语动词出现之前,还加了一个插入成分among others,表明这两支来自不同大学的研究组并非该领域中的唯二团队。冒号后面的句子的主干是“people appear to encode ... and later tag ...”。也就是说,主语people似乎发出了两个动作,一个是encode all new information as if it were true,此处还有一个补充说明even if only momentarily,表明即使只是短暂如此,到底也还是以标注为正确开始的;另一个动作则是later tag the information as being either true or false。在这个句子主干结束了以后,作者还意犹未尽地加上了一个同位语成分a pattern进行补充说明,pattern后面带着定语从句that seems consistent with the observation,而observation后面又跟着一个同位语从句来给出这个观察的具体内容:that mental resources for skepticism physically reside in a different part of the brain than the resources used in perceiving and encoding。这个同位语从句的主干为“mental resources ... reside in a different part of the brain than the resources ...”。最后,the resources后面又跟着一个后置定语成分used in perceiving and encoding。

4

For corrective campaigns to be persuasive, audiences need to be able to comprehend them, which requires either effort to frame messages in ways that are accessible or effort to educate and sensitize audiences to the possibility of misinformation.

☆ 参考译文 修正型举措要想具有说服力,就需要听众们有能力理解它们,这就要求要么努力把信息编辑叙述成易于理解的形式,要么努力去教育听众,让他们对可能的错误信息更能敏锐感知。

☆ 句型分析 这个句子的主干为audiences need to be able to comprehend them。第一个逗号之前的成分是目的状语,表示的是corrective campaigns如果要达成persuasive的效果,就需要发生主干所讲述的情况。主干之后从which开始直到全句结束的部分,是一个非限制性定语从句,具体说明要达成主干所说的“让听众有能力理解”,就需要“ either effort to ... or effort to ...”。其中第一个effort的内容是to frame messages in ways,而ways后面所跟的定语从句that are accessible则是在说明以什么样的方式去frame messages。

5

Future remedies will require not only continued theoretical consideration but also the development and maintenance of consistent monitoring tools – and a recognition among fellow members of society that claims which find prominence in the media that are insufficiently based in scientific consensus and social reality should be countered.

☆ 参考译文 未来的应对措施将不仅需要持续的理论思考,而且还需要发展和维护持续连贯的监控工具,以及在社会成员中达成这样一个共识:那些在媒体报道中引人注目、然而缺乏足够科学共识和社会现实支撑的宣称应当受到驳斥。

☆ 句型分析 本句主干由一个主谓结构带着三个宾语成分组成:“Future remedies will require not only ... but also ... – and a recognition ...”。也就是说,future remedies需要三样内容,其中第一样continued theoretical consideration和第二样the development and maintenance of consistent monitoring tools都不难理解;最复杂的是第三样a recognition。介词短语among fellow members of society表明需要谁来认同,其后由that引导直到全句结束的部分,是一个超长的同位语从句,表明需要社会成员认同的具体内容。这个从句的主干结构是“claims ... should be countered”。主语claims后面依次跟着两个定语从句来进行修饰说明,一个是which find prominence in the media,另一个则是that are insufficiently based in scientific consensus and social reality,表明这些claims既占据了广泛媒体关注,同时又缺乏科学共识和社会现实支撑。

试题解析

答案速查:27. D 28. A 29. C 30. D 31. G 32. J 33. H 34. B 35. E 36. C 37. YES 38. NOT GIVEN 39. NO 40. NOT GIVEN

Questions 27~30

题目类型 MULTIPLE CHOICE

题目解析 选择题原本是中国考生在阅读理解类型的考试中最熟悉的题型,但也正因为如此,一些没有经验的雅思考生在接触阅读中的选择题时,会受到过去做题甚至是“蒙题”经验的影响,误用一些不正确的方式来解答。很多选择题会非常“大方”地指点考生轻松找到原文的对应处,要么直接在题干中告知考生去哪个原文段落中阅读解题,要么包含诸如数字、大写这类比较醒目的定位词,帮助考生迅速对应到原文的段落范畴。之所以如此慷慨地直接降低考生在“定位”这一项上的难度,正是因为要阅读多个选项、逐一对应原文描述来进行细节辨析、排除混淆选项的干扰而正确取舍,这些已经是足够复杂的动作了,无需再增加“不好定位”这项指标。

本篇这四道单选题正是如此,其中两道直接告知了考生去哪一个段落中寻找,另两道也在题干中包含了容易定位的信息。但是,一来选项普遍比较长,在阅读理解准确性和阅读速度方面都向考生提出了较高要求;二来虽然考生能够利用题干对于答案出处段落的明示,直接对应到相应段落去阅读解题,但并不是只看一两句话就能顺利对应到正确答案项的。在这种情况下,考生尤其要拿出耐心来,本着宁可不完全做完、也要每看一道题都力争看懂做对的原则,反复对比原文信息并注意选项表述细节,稳步寻找正确答案。如能结合平行阅读,看一段内容时不只着眼于解答某一道题,而是同时关注是否还包含本文其他题型中的内容,则更能心平气和地逐段推进,全面照顾所有题型而规避不必要的回读浪费。

Questions 31~36

题目类型 SUMMARY COMPLETION

题目解析 “给词库选项”类型的摘要填空题,总体难度是偏高的,因为与其他类型的填空题不同,考生即便找到了原文中的答案词,解题动作也并不能结束,而是需要再多做一步:在词库中选取与原文答案词相对应的选项。如果选项中有原文答案词的原词重现,自然是皆大欢喜;反之,如果没有原文原词,则要么是出现了同义替换,要么也许是考生找错了地方。即使是前者,选项词同义替换了原文词,此时又可能面临一个新的困难:如果原文词或对应选项词是考生并不认识的生词,那么仍有可能无法顺利得出正确答案。这一点,做过以往剑桥真题的备考者应该并不陌生。不过,凡事皆有两面,词库类型的摘要填空题倒是也有一个独特优势:正确答案一定是出自词库中的选项,不会有其他范围。此时可以利用题干的上下文,预判每一个空格中所需答案的词性和词义,再根据词库中的选项,对应匹配最合适的答案,俗称“有着蒙中的可能性”。

本文的这几道词库填空题难度中等偏高。六道题的答案集中出现在文章第五段,这是有利的地方;但是每个答案句的结构都比较复杂,需要考生耐心阅读分析,且每个答案在词库中都全部或部分地被同义替换了,这对考生的词汇量提出了一定要求。不过话说回来,这些词虽然不是最基础的类型,却也算不上生僻;答案句虽然结构曲折,但耐心分析之后也是完全可以看懂的。考生只需认真阅读寻找,应当就能顺利完成解题。

Questions 37~40

题目类型 YES/NO/NOT GIVEN

题目解析 本文中的这几道判断题难度中等。首先,四道题的出处集中在全文的最后两段里,并不算难找。其次,无论题干还是对应原文的词汇难度都不高,没有对考生的单词储备提出过高的挑战。再次,题干和原文的句型都不算复杂,意思表达也比较直白,基本不会引起考生做过多联想、导致游移不定无从判断。总体看来,是一组可通过耐心阅读达成全对目标的题目。

参考译文

· 错误信息的持久与风险 ·

Brian Southwell研究了人类大脑如何校验信息,
并探讨了在对抗广为传播的各种虚假信息时面临的一些挑战

错误信息——无论是刻意散播的还是凑巧分享的——大约是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里不可避免的一部分,但它并不是一个新问题。语言交流存在的历史有多长,人们对彼此扯谎的时间大约就有多久。欺骗他人能够提供一个显而易见的契机来获得战略上的优势,激励他人采取行动,甚至是保护人际纽带。更有甚者,人类可能在不经意间已经彼此传递不准确信息达几千年之久。

然而,在我们现如今所生活的时代里,技术使得信息可以触达广泛分布在全球各处的接收者,因此,错误信息可能导致即时且大规模影响的风险也比过去更高了。不过,假以时日的话,修正错误信息的手段也许同样来自那些大众交流和促进信息传递的模式之中。

对于错误信息的主要担忧在于其有可能过度影响到态度与行为,导致人们与在得到正确信息时的所思所为不甚相同,正如布里斯托大学Stephen Lewandowsky与杜克大学Elizabeth Marsh的研究团队所认为的那样,其他研究人员也不乏此论。换言之,我们担心错误信息可能会误导人们持有错误感知(或曰虚假信念),而这些错误感知,尤其是当它们出现在大规模人群中时,有可能对健康、社会和谐及政治氛围都产生有害的后续结果。

在现如今的大众传媒环境中,至少有三项与错误信息有关的观察值得研究者、决策者以及每一位看电视、听广播或在网上浏览信息的人去关注。首先,人们在遭遇错误信息时往往会相信它,至少是在最初时。第二,电子和印刷媒体通常在很多类型的错误信息出现在大众可以接触到的内容中之前并不会阻隔它们。第三,在错误信息一旦已经获得广泛曝光之后再去反斥它们将可能是一项极耗资源之举。

知晓当人们遭遇错误信息之初会发生什么,这对于预估接下来可能引发的问题来说至关重要。尽管每个人都等闲便能遭遇错误信息,但我们究竟是如何——以及何时——会在头脑中将某条信息标记为正确或错误的?这个问题获得了不少哲学争辩。能干脆利落总结这种两难窘境的莫过于这样两种看法之间的鲜明对比,分别来自17世纪哲学家勒内·笛卡尔和巴鲁赫·斯宾诺莎对人类关注处理信息的描述以及随之相伴的截然相反的预测,而仅仅是在最近人们才以有信服力的方式实证检验了这些预测。笛卡尔认为一个人仅仅是在思考过其正确或错误之后才会去接受或否定一条信息;斯宾诺莎则认为人们会先预设式地接受所有接触到的信息(或错误信息),之后才会通过另一种不同的认知过程去验证或否定它。在近几十年里,来自芝加哥大学Erik Asp和哈佛大学Daniel Gilbert研究团队的实证证据,以及其他一些研究成果,支持了斯宾诺莎的看法:人们似乎会将所有的新信息都当成正确的来吸收,哪怕仅仅是暂时如此,此后才会去将这条信息标记为正确或错误的,这种模式似乎与另一种观察结论相符,即负责质疑的心理资源从生理结构上看就位于不同于接收和转译功能的另一个脑区域。

那么我们的第二个观察,错误信息常常出现在电子或印刷媒体中而没有被事先阻隔,这又是从何说起呢?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们可以思考一下美国监管机构的性质:这里的监管部门往往聚焦于对信息传播的事后追查。诸如食品药物监管局(FDA)这样的组织发挥了相当广泛的监控和通告功能,但是这些角色通常并不包括事前审查。比方说,FDA会监视直接面向消费者的处方药广告,并建立了例如“不良广告”项目这样的机制,人们可以借此渠道举报那些明显违反了FDA对于用药风险规定的广告。这类项目,虽然值得颂扬也颇有用处,但没能将虚假广告排斥在广播电波之外。此外,即使是那些已经被成功纠正过的错误信息也有可能会持续影响人们的态度。

这就将我们引向了第三个观察:一场纠正错误信息的举动,即使在措辞上是令人信服的,也需要资源和规划来达成必要的触达范畴和频率。修正型举措要想具有说服力,就需要听众们有能力理解它们,这就要求要么努力把信息编辑叙述成易于理解的形式,要么努力去教育听众,让他们对可能的错误信息更能敏锐感知。一些听众也许根本意识不到信息存在错误的可能性,这也意味着最早从小学开始就应当利用媒体手段来提升文化素养。即使有新闻工作者和学者们在明确指出“假消息”现象,人们在浏览和处理文字信息时仍不见得会分辨明显可证的虚假故事和基于事实的消息报道。

我们生活在一个错误信息广为流传的时代。然而此时此刻,许多人也在全情投入地寻找可能的解决方案和修正措施。向前的路途无疑将是漫长而艰苦的。未来的应对措施将不仅需要持续的理论思考,而且还需要发展和维护持续连贯的监控工具,以及在社会成员中达成这样一个共识:那些在媒体报道中引人注目、然而缺乏足够科学共识和社会现实支撑的宣称应当受到驳斥。错误信息之所以出现,是人类的易错性和人类对信息需求的必然产物。要克服这种现象造成的那些最恶劣的后果,我们将需要长期协同努力,而不能期望提供什么一劳永逸的万灵药。 g4zzzLQpXPCtbFyOWiTRFMpeYNXQvWl4mC5LjiK3s1XyRHVPS3hoG8d52WzuA7J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