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 诸夏之居与仰韶文化遗址

东夏的遗址,今日所发现者为数极少,且均属于仰韶时期以前者,至仰韶以后之遗址,则至今尚无所发现。此种考古学上的缺失,最易使人误会东夏之族在仰韶时期以后即尽族西徙于甘肃。盖仰韶以后的文化,皆发现于甘肃也。

唯吾人从考古学的发现与夏代传说之相互印证中,察知东夏之族不但未曾中断其发展,而且经过仰韶以前之发育滋长,到仰韶以后,其族类逐渐繁衍,而分化为许多氏族。此等氏族在中国典籍上称之为诸夏之族。诸夏之族在传说中之夏代的中叶,即带着仰韶文化沿黄河而东下,分布于河南中部及山东半岛一带,成为中国新石器时代中原文化的主人。

到新石器时代的晚期,亦即相当于传说中之“夏桀”的时代,由于殷族的西渐,驱散了诸夏之族占领了中原。于是诸夏之族除一大部分以杞、鄫为中心而仍然散布中原与殷族混合以外,其余则或由苏、皖而徙江、浙,是为后来之吴、越。或由豫西而徙于鄂西,是为后来之荆、楚。或由原路而退回西北,是为后来之鬼方。

在仰韶时代的前后,东夏之族与西夏之族确有接触,这从鼎鬲文化之由河南传播于甘肃已经获得确证。但吾人并不能因此而遂谓东夏之族尽族西徙,而只能说东夏之族与西夏之族有着文化的乃至血统的交流之事实。

以吾人之研究,东夏之族分布甚广,固不仅限于山西、河南一隅之地。其族类所布,实已东至于海,西及甘肃,北至山西中部,南达长江流域。在其迁徙过程中,曾与史前渤海系诸氏族发生冲突,亦曾与南太平洋系的史前诸氏族发生接触,所以禹征三苗,启伐有扈,皆非完全无根之说。

诸夏之族,在山西、河南交界处一带曾有长期之住留,吾人可由仰韶遗址分布与有关夏族的传说获得证明。

山西夏县西阴村曾发现仰韶遗址,而传说中尧、舜、禹的都城都在这个遗址的附近。《尚书·五子之歌》云:“维彼陶唐,有此冀方。”《竹书纪年》云:禹“居冀”。《竹书纪年》笺注引《世纪》云:“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相去不盈二百里,皆在冀州。” [1] 又《帝王世纪》云:“禹都平阳,或在安邑、或在晋阳。” [1] 据《郡县志》云:“安邑故城在陕州夏县东北十五里。” [1] 安邑既在夏县,而尧、舜的都城又与安邑相去不盈二百里,则传说中之尧、舜、禹时代安邑附近,亦即西阴村仰韶遗址附近,已有诸夏的分布。

其次渑池县曾发现仰韶遗址两处,而在传说中渑池县有夏后皋之墓。《左传》僖公三十二年传云:“殽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避风雨也。”《后汉书·郡国志》谓:“渑池……有二殽”,而《清一统志》又谓“渑池故城在今县城西”。故《左传》所谓“郩有二陵”之郩,当即在今日渑池县仰韶遗址附近。此间在春秋时即有夏的传说,足证仰韶村所发现之史前遗物属于夏族。此外包围于仰韶遗址,尚有许多传说。如:

在渑池之西的陕州有莘国的遗址,据《世本》云“莘,姒姓,夏禹之后。” [2]

在更西则有崇国,而崇为“鲧”封。《国语·周语》称“鲧”曰“有崇伯鲧”。

又有丰国,而丰有禹绩。《诗经·文王有声》云:“丰水东注,维禹之绩。”

渑池之南,则嵩山有夏后启的传说。《汉书·武帝纪》云:“朕用事华山,至于中岳,……见夏后启母石。”

在渑池之东,则伊洛有太康的传说。《尚书·五子之歌》云:“太康尸位……畋于有洛之表,十旬弗返……厥弟五人,御其母以从,畋于洛之汭。”

洛阳附近有夏族的故城。《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相州滏阳县西南五十里有九侯城,亦名鬼侯城,盖殷时九侯城也。” [3] 按殷时鬼方,即夏族的遗裔,故殷时的九侯城,实即鬼侯城,亦即夏之故城。

最后在河阴县仰韶遗址的周围,亦有夏族传说。按河阴县在伊洛以东,此间正是夏族东徙之根据地。夏族与渤海系史前诸氏族初期的冲突,大概都发生在这一带。《尚书》中曾有启与有扈之战的传说。 [4] 王国维谓有扈所在,即今怀庆府原武县。 [5] 又传说中又曾有太康被拒于有穷后羿的故事。《尚书·五子之歌》云:“有穷后羿,……距(太康)于河。”《左传》襄公四年传云:“昔有夏之方衰也,后羿自鉏迁于穷石,因夏民以代夏政。”据此,则太康与有穷氏相拒之处,必为穷石附近之黄河沿岸。穷石在何处,无从考证,但在鉏之西则无可疑。鉏之所在,据《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故鉏城,在滑州卫城县东十里。”正在河阴县史前遗址之东北,故当地之有夏民可因,夏政可代,实与考古学的发现相符合。 Ltp/NFMHbkNMrOnbjs5n142Z0sDHewdpuELWaq4o3YelJqDAued1lfu46NKCSgK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