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平津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三个具有决定意义的大战役中的最后一个战役,是人民解放军在华北地区东起唐山、西至张家口长达五百公里战线上对国民党军进行的一次大歼灭战。

一九四八年七月,解放战争进入第三个年头。八月,国民党军被迫改取重点防御的战略方针。整个形势对国民党极为不利,政治的、经济的危机也愈益加深,民心失尽,内部矛盾加剧,国民党的统治已处于总崩溃的前夕。

十一月二日,辽沈战役结束,东北全境解放。此时,国民党军在数量上长期占有的优势,急速地转为劣势。十一月六日,解放军又发起了淮海战役,徐州“剿总”刘峙集团告急。华北“剿总”傅作义集团,面对东北、华北解放军即将联合作战,以优势兵力压境的不利态势,是固守,还是南撤?国民党统帅部与傅作义各有不同打算。

蒋介石的基本方针是,弃守平津,让傅集团南撤,以利于加强淮海战场及其长江防线的战力。为此,蒋对傅许以高官重权。当然,对弃守平津之影响,蒋介石也有所顾虑。

傅作义则设法保全实力,不离察绥,以便在而后军事、政治局势急骤变化的情况下,无论是守,是退,还是和,均能处于有利地位,同时,为自身利害计,也深虑南撤后将受制于蒋系,实力终将为蒋所吞并。因此,傅主张固守平津,认为固守华北是全局,退守江南是偏安,南撤方案非万不得已时,不宜实行。

由于蒋介石、傅作义在东北野战军何时入关的判断上,都错误地认为“需要有三个月到半年的休整时间”,“平津尚不致逮受威胁”,抓紧调整部署,尚有可为。遂决定了暂守平津,保持海口,扩充实力,以观时变的作战方针。他们认为,这个方针可牵制东北、华北解放军不能迅速南下,便于蒋介石取得部署长江防线的时间,也利于傅作义获得美国的军援,扩充部队。

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从战争全局出发,高瞻远瞩,深谋远虑,制定了将傅作义集团抑留华北,分割包围,就地歼灭的作战方针。为了防止傅部南撤或西退,调东北野战军迅速入关,立即发起平津战役。

战役前,双方根据各自的作战方针,作了精心的部署。

十一月六日,傅作义由南京返平。他一方面积极调整部署,收缩兵力于张家口、北平、天津、塘沽、唐山之线(蒋系部队配置在平津塘唐线,傅系部队集中在平张线);同时拟订了扩兵计划,要绥远筹集粮草,将张家口守军眷属东移津、塘,还为“剿总”司令部迁津选择地址,等等。另一方面,又密觅渠道向中共试探和谈的可能性。

十一月间,中共中央军委一方面采取了命令华北人民解放军撤围归绥,停攻太原,令已入关隐蔽在冀东的东北野战军先遣兵团,勿过早包围唐山等一系列军事行动,以麻痹傅作义,使其既不能集中兵力,又难下西退或南撤的决心。另一方面令东北野战军主力停止休整,提前于十一月下旬隐蔽入关。

国民党军投入战役的兵力计有:华北“剿总”所辖的四个兵团和一个警备司令部,共十二个军(不含重建的两个军部)、四十二个师(不含战役中新建和重建的十三个师)、四个旅,连同“剿总”配属的特种兵部队,共六十余万人。

人民解放军参战部队计有:东北、华北解放军四个兵团,共十九个纵队(军)、四十八个师、二十个旅(相当于师),连同炮兵、装甲兵、铁道兵、工程兵等特种兵部队以及华北各军区的参战部队,共约一百万人。

战役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一九四八年十一月二十九日至十二月二十日。解放军引傅作义西顾,东北野战军隐蔽疾进入关,将傅部全军分割包围在张家口、新保安、北平、天津、塘沽五个孤立点上。

十一月底,解放军包围张家口。十二月五日,傅作义惊悉东北野战军攻占密云,威胁北平,急令增援张家口的第三十五军(两个师)星夜撤返北平,途中遇解放军阻击,被抑留新保安,后多次向东猛冲夺路,终不得逞,旋陷入重围。奉命由怀来西出接应第三十五军的第一〇四军和在康庄的第十六军(各两个师),在接应作战受阻和突围后撤往北平途中,大部被解放军追歼。解放军对张家口、新保安采取暂时“围而不打”的方针,使傅作义不好下从海上逃走的决心。这期间,东北野战军主力先后到达冀东地区,并于十二月中旬包围了北平,切断了平津线和津塘线,形成对平津塘“隔而不围”的态势。傅作义西退绥远和东移从海上南撤的通道都被封堵,局势顿形严重。傅作义于十二月中旬,密派代表出城找到解放军平津前线司令部进行谈判,提出建立华北联合政府。因双方条件距离太远,谈判陷入僵局。

第二阶段:一九四八年十二月二十一日至一九四九年一月十五日。解放军发起攻击,先后攻克新保安、张家口、天津,使北平孤立,陷于绝境。

十二月二十二日,解放军向新保安发起总攻,全歼傅系精锐第三十五军两个师一万六千余人,军长郭景云毙命。二十三日,张家口守军弃城突围,遭到解放军的围追,战至二十四日,除第十一兵团司令官孙兰峄带少数骑兵逃往绥远外,被歼五万四千余人,第一〇五军军长袁庆荣被俘。张家口宣告解放。随着战局的急转直下,傅作义复于一月上旬,派周北峰为代表出城与解放军进行第二次谈判。十日,草签了会谈纪要。但傅仍想拖延,以时间仓促为由,不肯实施。此时,天津守军陈长捷等拒绝放下武器,解放军乃于一月十四日向天津发起总攻。十五日,天津解放,全歼国民党守军十三万余人,天津警备司令陈长捷、第六十二军军长林伟俦、第八十六军军长刘云瀚、天津市市长杜建时等先后被俘。十七日,塘沽守军五万余人乘船南逃。

第三阶段,一九四九年一月十六日至一月三十一日。第三次谈判达成协议,并付诸实施,北平和平解放。

一月十四日,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发表《关于时局的声明》,天津迅速解放,促使傅作义必须当机立断。傅再派华北“剿总”副总司令邓宝珊为全权代表同解放军进行第三次谈判,十六日达成了协议。同日,解放军平津前线司令部致函傅作义,敦促其认清形势,早下决心,站到人民一边。二十一日,双方代表在《关于和平解决北平问题的协议》上签字。二十二日,傅作义公布这个《协议》的文告。从这天起,北平城区国民党军陆续开出城外,听候改编。三十一日,解放军举行入城式。古都北平宣告和平解放。

蒋介石在察觉傅作义的和平谈判活动后,于一九四八年十二月下旬和一九四九年一月上旬,连派要员和亲信徐永昌、蒋纬国、郑介民等先后来平,劝诱傅作义南撤,破坏和谈,为傅拒绝。

全战役自一九四八年十一月二十九日至一九四九年一月三十一日,历时六十四天,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五十二万余人。华北地区基本解放。

平津战役的胜利,连同辽沈、淮海战役的胜利,国民党军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华北大部分地区获得解放,大大增强了支援解放战争的力量,加速了解放全国的胜利进程。特别是在战役中创造的“北平方式”的实现,在中国人民革命战争中具有重要的军事意义和政治意义。

绥远是傅作义及其部属长时间驻守和管理的地区。在解决北平问题的谈判中,傅曾表示可将绥远一起解决。因战局的迅猛发展,首先实现了北平的和平解放。它对绥远产生了直接的重大影响。在宣布北平和平解放的当天,华北“剿总”绥远指挥所主任,国民党绥远省政府主席董其武飞抵北平,向傅作义表示愿走和平道路。一九四九年二月,中共中央提出了和平解决绥远问题的特殊政策——“绥远方式”。三月,双方指定了谈判代表,在北平起草《绥远和平协议(草案)》。四月,将协议草案送往绥远。董其武召集军、政和地方代表征求意见,大多数人表示赞同。六月上旬,双方代表在《绥远和平协议》上签字生效。随后各方面又经过几个月的工作,排除了种种干扰,同时拒绝了国民党政府要员的种种胁迫、诱骗和离间,打击了国民党特务分子的多次破坏活动,终于在同年九月十九日由董其武领衔发表起义通电,顺利地实现了绥远和平解放。

本书收录的文章,绝大部分是原国民党将领的亲身经历的记录。考虑到战役发展的特点,还选用了战役期间曾为和平解放北平进行过活动的前国民党北平市党政官员的回忆文章。鉴于绥远和平解放同北平和平解放有特殊的密切关系,能更深一层地理解平津战役胜利的深远意义,特收录了一组记述绥远和平解放的文章,单独编为一章。本书的文章生动真实地记述了战役中国民党军的军情、战况和政治斗争(特别是和平解放北平、绥远)的情况,其中包含不少军事的和政治的经验,可作为军事学家、历史学家和广大读者了解和研究这段历史的参考。

在编审中我们始终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以主要精力调查核实史实。曾组织编审人员到当年作战地区实地考察,就地搜集和核实史料。查阅了有关档案和地图、资料,对原作的失实之处进行了订正。但由于事隔多年,当事人对某些情节及人名、地名、时间等,难免记忆有误。对某些问题,一时难以核定的,采取多说并存或加注说明,以待研究。

由于篇幅所限,对各个兵团、军、师的材料,只选用了有代表性的文章,有的选用了有关章节。

为了阅读和研究的方便,编写了《平津战役国民党军大事记》《绥远和平解放大事记》,核定了平津战役国民党军华北“剿总”指挥系统表和战斗序列表,绘制了战前态势和战役经过要图,并收集了一些历史图片。

本书的出版,曾得到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区政协以及张家口市、怀来县、保定市政协的大力支持,得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五一〇五六部队、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的大力支持和帮助,谨此一并致以谢意。

由于我们的水平有限,本书难免有错误和不妥之处,恳请读者批评,并希知情者提出补充和订正。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文史资料委员会《平津战役亲历记》编审组
一九八八年七月二日 M7rQYi+PEjxA2b4rMZfTS9bs6pHGO3+4JmumtR+eXmpUtLSkKiAkI+asx9OD/aO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