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淮海战役(国民党称为徐蚌会战)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之一。

淮海战役是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抵商丘,北自临城(今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域内进行的。

国民党军在这个战役中先后投入的兵力计有: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副总司令兼前进指挥部主任杜聿明指挥下的四个兵团(第二、七、十三、十六兵团)和三个绥靖区(第三、四、九绥靖区,战役中第四绥靖区改编为第八兵团,第九绥靖区改编为第六兵团),以及第十二兵团,总共为七个兵团一个绥靖区,三十个军七十五个师,另外还有数量较大的直属部队,总兵力号称八十万人。这些部队分布在津浦、陇海两铁路相交的“十字架”上。

中国人民解放军参战部队计有:华东野战军十六个纵队(相当于军的战力)、中原野战军七个纵队,加上豫皖苏军区、豫西军区、陕南军区、冀鲁豫军区和江淮军区的地方武装,总共六十万人左右。

国民党军的战役意图一直是摇摆不定,几经演变:在战役开始之前犹疑于“将主力退守淮河作河川防御”和“以主力集中于津浦路徐蚌段”两个方案之间,直至十一月五日才按“集中兵力作决战防御配备,待机决战”的意图下达命令,把兵力集中于津浦铁路徐州至蚌埠段两侧地区;由于第三绥靖区主力部队的起义,第七兵团的被歼、第十二兵团的被阻以及津浦线徐蚌段的被截断,国民党军的这个战役意图发生了动摇,而改为放弃徐州,保存兵力,绕道南撤,退守江淮;但在主力撤退过程中,又突然改变决心,妄图以决战挽回败局。

两个小战斗揭开了战役的序幕:一个是国民党第一八一师米文和部在商丘以东马牧集附近被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原野战军歼灭,一个是国民党山东保安团队王洪九部在郯城被华东野战军歼灭。紧接着何基沣、张克侠等率领第三绥靖区主力部队起义,在国民党军的防线中打开了一个缺口。解放军乘胜南下,截断了黄百韬兵团西撤的退路,形成合围态势,威胁徐州,迫使邱清泉、李弥两兵团不敢全力援救黄百韬兵团。不久孙良诚的第一〇七军又被迫于徐州东南的大王集投降,敞开了徐州的东南大门。

战役自一九四八年十一月六日开始,到一九四九年一月十日结束,历时六十五天。战役进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一九四八年十一月六日起至同月二十二日止,解放军在碾庄圩地区,全歼国民党第七兵团黄百韬部并孤立了徐州;第二阶段,自一九四八年十一月二十三日(黄维兵团是十八日在蒙城与解放军发生全面战斗)起至同年十二月十五日止,解放军在蒙城、双堆集地区,全歼国民党第十二兵团黄维部,在孟集以西地区,歼灭国民党第十六兵团孙元良部并合围了杜聿明集团;第三阶段,自一九四八年十二月十六日(杜聿明集团是十二月一日从徐州全面撤退),在徐州西南、永城东北的青龙集、陈官庄地区,杜聿明亲自率领的第二兵团邱清泉部、第十三兵团李弥部以及直属部队等被解放军全歼。

战役结果是:全歼国民党精锐部队五个兵团二十二个军(计五十六个师,其中有四个半师起义),约五十五万五千人,另外还击退了两个兵团的增援部队。战役的实际指挥者杜聿明被俘,被歼灭的国民党五个兵团司令官中,有两个战死,两个化装逃跑,一个被俘。解放军消灭了国民党军南线的主力并解放了长江以北豫皖苏的大部分地区,构成了横渡长江、解放全国的有利态势,迫使蒋介石宣告引退,而南京国民党政权也随之陷于土崩瓦解的危局。

淮海战役是国共双方武装斗争中决定全局胜负的一个规模最大的战役。这个战役充分反映了国民党发动反共反人民战争之不得人心,其失败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同时也从另一面显示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伟大和英明。为了研究这段历史,我们收集、整理了有关资料并编纂此书,以供兵家和史学家参考。收入本书的资料,均为参加淮海战役的原国民党军将领所提供,是他们亲身经历的记录。为了如实地反映淮海战役中国民党军的实际状况,在编审过程中,我们对有分歧的重要问题,一时难于核实的,则多说并存,以待研究;各个军的史料,只选登有代表性的,以免重复。

为了便于阅读和研究,我们特地搜集了一些历史资料图片,编写了《淮海战役国民党军大事记》,核定了《淮海战役国民党徐州“剿总”参战部队战斗序列表》《国民党徐州“剿总”直辖部队及有关单位表》和《淮海战役国民党参战和被歼部队军、师番号表》,绘制了淮海战役各个阶段的要图。

本书的问世,曾得到许多单位和个人,特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徐州市委员会的大力支持,谨此一并致谢!

由于时间仓促和编者水平所限,难免有疏漏或错误之处,请批评指正。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淮海战役亲历记》编审组
一九八二年十二月 nDEUf8zjIXo6AybxaYIQl0nKG+oLqVcvU6Jiowg5Mtq6y8wQIxRFvvTE9kdjtGx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