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周王室内乱
周王室进入春秋以后,实力已经远远不如大的诸侯国了。即便在这种情况下,周王室内部仍然爆发了多次王位争夺战:周庄王时期的王子克之乱,周惠王时期的王子颓之乱,周襄王时期的叔带之乱,周景王时期的三王之乱,等等,这些变乱都加速了周王室的灭亡,让本来尚可以苟延残喘的周王室,多次面临灭亡的危机。本来就羸弱不堪的周王室,为何会频繁爆发王位争夺战,其中又蕴含着怎样的玄机呢?
其实爆发这么多次叛乱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周王室不想被强大的诸侯们压制,想重新恢复先祖的统治,想发展壮大自己。但是纵观东周20多位君主,没有一个是有德明君,没有一个是有能力重整朝纲的人。其他诸侯国基本上都出现过有能力的明君,但是周王室却没有出现中兴之主。周王室立储都是严格遵循嫡长制,完全不看个人能力,只要是嫡长子没有夭折,王位的继承人就是确定好的。这样的制度虽然避免了王位的争夺,但是也把周王室推向了深渊,让没有能力的王子即位,必将会让周王室越来越衰败。这一任周天子没有能力让周王室发达兴旺,他必将会寄希望于下一代。然而下一代的储君如果也是毫无大志,远远不如其他王子,这种情况下周天子就会有所考虑,但是又不能违背祖宗礼法,毕竟废长立幼是大忌。所以周天子不得不辅以兄终弟及的继承法,但就是这种继承制度让周王室多次爆发王位争夺战。
(1)王子克之乱。
王子克是东周第二代天子周桓王姬林的次子,自小聪明过人,周桓王对其宠爱有加,曾在不同场合暗示日后将王位让给克。但是,当时历代挑选王位继承人还是采用“嫡长子继承制”,即由正妻所生长子继承王位。王子克因此不能成为合法的继承人,周桓王对此忧心忡忡。周桓王二十三年(公元前697年),在其临死前,专门把大臣周公黑肩叫到床前,特别嘱托道:“立子以嫡,礼也,然而次子克,朕所钟爱,异日兄终弟及,赖卿大力成全。”尽管周桓王一心想让次子克继承王位,但他还是不想打破“嫡长子继承制”的传统,希望在其长子死后,让其次子克继位。
周桓王临终前的安排,为嬖嫡之争埋下了祸根,正像《左传·闵公二年》所说的那样,“嬖子配嫡,大都耦国,乱之本也”。周桓王姬林死后,众臣依照惯例拥立长子姬佗继承周天子的王位,这就是周庄王。但是,王子克和大臣周公黑肩等人争夺王权心切,暗中积蓄力量,勾结有势力的诸侯国伺机行动,夺取王位。
周庄王四年(公元前693年),周公黑肩认为发动政变的时机已经成熟,想一举杀掉周庄王,另立王子克为王。但是,周公黑肩与王子克的阴谋诡计被周大夫辛伯识破,辛伯曾劝谏周公黑肩:“并后匹嫡,两政耦国,乱之本也。”周公黑肩一意孤行,不听劝阻。辛伯无奈,只好向周庄王报告周公黑肩和王子克图谋不轨的行为。周庄王采取紧急行动,先发制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杀死了周公黑肩及其死党,镇压了这次以庶篡嫡的政变。王子克得知周公黑肩被杀的消息,自知阴谋败露,立即只身逃离王城,渡过黄河,寻求燕国的庇护。这场庶孽之乱最终以策划者王子克的失败而告结束。
(2)王子颓之乱。
王子颓为周庄王庶子,受宠。周惠王即位后侵夺一些贵族的宫室、田地和秩禄,引起强烈不满。公元前675年,蒍国、边伯、石速、詹父、子禽祝跪等五大夫奉子颓以攻伐周惠王,未克,遂出奔苏氏的温邑,子颓又在苏氏支持下逃卫。子颓联合卫国、燕国军队伐周。被立为周王。次年春,郑厉公居中调停周惠王与子颓的关系,未果,郑遂接周惠王暂时居郑的栎邑。子颓占据王城,志得意满,歌舞不倦。郑厉公闻之,往见虢公,指出子颓逐周惠王,居王城是“奸王之位”,劝虢公与郑联合平定子颓之乱。公元前673年春,郑厉公和虢公在弭(今河南密县境)相约。这年夏天,郑厉公与虢公同伐王城,郑军护送周惠王从王城南门攻入,虢公自北门攻入,杀子颓及五大夫。子颓之乱前后历时3年,极大地削弱了周王朝的实力。
王子颓之乱,这次叛乱比王子克之乱影响更为深远。郑厉公看到勤王的机会,让郑国讨了个大便宜。郑厉公拥护周惠王复位,周天子为了感谢郑国的帮助,只有把周王室的土地封赏给郑国,不仅让周王室颜面尽失,还丧失了祖宗留下来的土地。
(3)叔带之乱。
周襄王三年(公元前649年),周襄王弟叔带为篡夺王位,联络戎人,攻入周都王城(今河南洛阳王城公园一带)。秦、晋发兵勤王,击退戎军。次年,叔带畏罪逃齐。十五年,叔带被周襄王赦免,返回王城。十七年夏,出身狄人的周襄王后隗氏与叔带私通,被周襄王废黜。隗氏系狄人之女。狄人因此怨恨周襄王。周大夫颓叔、桃子乘机奉叔带联合狄军攻打周襄王。周襄王逃坎欿(周邑,今河南巩义东)。秋,狄军大败周军,俘周大夫周公忌父、原伯、毛伯、富辰。周襄王避难于郑国汜邑(今河南襄城),并遣使告难于晋、秦等国。十八年春,秦穆公领兵东进勤王。晋大夫狐偃建议晋文公独自勤王,以谋取政治优势,建立霸业基础。三月,晋文公辞退秦军,亲率晋军南下,自周邑阳樊(又作樊邑,今河南济源西南)分兵两路。一路赴汜迎周襄王;一路趋温(今河南温县西)攻叔带,将其俘获。四月初,周襄王复位,杀叔带,将阳樊、温、攒茅(今河南辉县西南)、原(今河南济源西北)四邑赐予晋文公。晋南部疆域遂扩展至今太行山以南、黄河以北一带,为其日后图霸中原提供了有利条件。
叔带之乱又让周王室丧失了大半的土地,晋文公趁机占了大便宜,从而成为继齐桓公之后又一大霸主。
(4)三王争立。
公元前441年,在位了28年的周贞定王驾崩,顿时掀起了一阵腥风血雨。按照惯例,本来应该是长子去疾继位,没想到三个月后,去疾的弟弟叔袭杀死兄长自立为王,又过了五个月,去疾、叔袭的幼弟嵬又攻杀叔袭自立,这三兄弟,后来被称为周哀王、周思王、周考王。这段兄弟相残的历史被称为“三王争立”。“三王争立”,让周王室更加动荡不堪,毫无发展的可能。而其他诸侯国则相继变法图强,发展国家实力。
春秋周王室的多次内乱,不仅让周王室丧失了很多土地,同时也加速了周王室的灭亡。
2.王室衰落的原因
春秋战争时期,乃是大争之世,不仅大国称雄称霸,许多小国、弱国,也能通过一系列的变革措施而强盛起来。春秋前期的郑国,凭借从虢、郐之君那里贿赂而来的十邑之地,兼虢并郐,其后又吞并其他周边小国。而至郑庄公在位时期,更为活跃,屡屡与宋、陈、蔡、卫等国争战,还打败了天子之师,令周王室威信扫地,郑庄公也因此被称为“春秋小霸”。
春秋后期的吴、越两国,原为东南的两个小国,较中原诸侯国极为落后,连六艺中的“射”“御”两项军事技能都完全不懂,却在晋、楚两国的扶持与襄助之下,迅速崛起,竟取代了晋、楚而成为霸主。还有战国前期的秦国,也远较东方诸侯落后,其后实行变法,竟异军突起而一并天下。那为何拥有优势政治资源的周王室,却在东迁之后一蹶不振,再难振兴呢?原因有以下几点:
其一,周王室是天下秩序的制定者,就绝不可能自坏秩序。但凡振兴图强,莫不以兼并弱小国家为途径。而天下的诸侯,皆是周王室所分封。故而,周王室不可能吞并自己分封的诸侯国,而此恶例一开,周王室也就会立即丧失“共主”的地位。
其二,周王室东迁之后,其疆域已大蹙,时不时还要犒赏“勤王”的诸侯。如:秦襄公护送周王室东迁,周平王便将残破的宗周地区赐予秦国(名义上),自此秦国才被正式列为诸侯;晋文公替周襄王平定了王室之乱,周襄王又将河内、阳樊等地赐予晋国;郑厉公勤王有功,周惠王将虎牢以东之地赐予郑国,等等。
其三,周王室世世分封,更使得其疆域越来越小,国力越来越弱。分封制乃周之宗法,而按此宗法,则要世世分封,以致周王室的直领疆域愈来愈小,制约了周王室势力的恢复。最后,周王室还分成了东周与西周两个小国。
其四,周王室的地位尊崇无比,其生存环境极其安逸,故而早已磨灭周人的雄心壮志。由于周王室乃是天下的共主,其东迁洛邑之后,位于华夏之核心,远离了戎狄部落,而周王室的周边诸侯又绝不敢轻易地打周王室的主意,致使周王室的生存环境极为安逸。长期安逸尊崇的生活环境,逐渐磨灭了周人的雄心壮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