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的祖先非子,在西周中期因给周王养马有功而受封于秦地(今甘肃清水县东北),属于诸侯的附庸。东周以来,秦获得了发展的机会。
战国之前,秦有两个时间不长的发展期。首先是西周末骊山之难,犬戎攻破镐京(故址在今陕西西安长安区韦曲乡西北),秦襄公率兵救援周王室,协助赶走犬戎,后又护送周平王东迁洛邑,战功显赫,被封为诸侯。秦襄公辞归前,周平王又赐给他已被犬戎占据的岐、丰之地(今陕西岐山县、西安市鄠邑区一带)。秦襄公和他的儿子秦文公为此进行了两代战争,终于打败了犬戎,夺回了这一地盘,其后建都于雍(今陕西凤翔东南)。秦国的第二个发展期是在秦穆公时代,在齐桓公、晋文公在中原相继经营霸业的同时,僻居西陲的秦穆公抱着跻身列国的雄心锐意图强,他延揽人才,扬威树德,在东境受强晋阻隔的不利条件下终也征服了周围诸戎,一时称霸西隅。
越王勾践剑
秦国原本居于戎、狄之间,国小无爵,列国几乎将其与戎、狄等视。秦襄公勤王保驾而受封,又夺得了岐、丰之地,这就密切了他和周王室的关系,提高了自身的政治地位。秦立国于周疆西陲而抗拒戎、狄,间接地保卫了中原诸国的西境安全,更使它成了受列国注重的诸侯国。
春秋争霸初入高潮时,秦国因地域偏僻、国力不逮而未能参与争霸之列。秦穆公上台后雄心勃勃,急欲扭转国家的落后局面。秦国的优势是长期与戎作战而养成了国民的强悍之性,其劣势是文化状态落后于中原诸国,国民的礼仪教化及组织状态较差。秦穆公首先采取大量引进中原人才的方针,任用百里奚、蹇叔、由余等中原政治人物治国,把向国民进行德治教化作为跻身列国的重要战略,继而成功地征服了西戎。秦国后来东向的发展虽然受挫,但其称霸西戎的地位和东向发展的势头已使它成为春秋时政治地位显赫的大国。
秦穆公之后十余位君主的苟安思想和自卑思想较强,没有大作为的气魄和勇气,不敢作出乘晋国忙于南线战事之机打出桃林寨的战略主张,有些仅仅能做到凭借川狭山险的地理条件实现自我保护,河西失守是其数代积弱的结果。
秦国的大发展是在临近战国中期的秦献公之后。秦献公曾在东线取得过一些局部性的胜利,带着远未改变本国积弱面貌的遗恨而谢世。21岁的秦孝公于公元前361年即位为君,布告国中说:“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徙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穆公之故地,修穆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史记·秦本纪》)这位满腔热血的年轻君主耻于国势衰弱,发愤继献公之遗志,振穆公之雄风,以造就一个强大的秦国,为此在执政期间相继采取了四项战略性措施:第一,下令招贤。第二,坚持而果断地支持商鞅的变法改革。第三,迁都咸阳。第四,军事上向东推进,开始征服列国。战国以来东邻魏国最强,秦国拥有雄厚的实力后,乘魏国在东线马陵失利,及时出兵伐魏,攻占吴城、夺取西河(今晋、陕间黄河左右),直逼魏都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迫使魏国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市西北)。秦对于魏的军事胜利,打通了东向发展的通道,完成了征服天下的重要一步。
春秋时期秦国金饰片
孝公之后,列国各诸侯先后称王,秦国相继为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庄襄王、秦王政为君。这百余年间,秦国利用孝公时创造的雄厚资本以多种方式积极配合兼并战争。秦惠文王任张仪为相,以连横的外交战略瓦解列国的合纵联盟,使列国对秦国的制衡一次次失败,秦国在反制衡中进一步扩张。秦昭襄王采纳了“远交近攻”的方针,把外交活动和军事斗争在战略策略上结合起来,加速了兼并列国的进程。秦王政以反间策略,收买策略配合军事斗争,“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扫灭六国,完成了统一海内的宏图大业。
秦王朝的确立,是春秋战国时代的历史性终结,也是一个新的历史时代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