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玄鸟部落到“西陲大夫”,从诸侯霸主到“天下共主”,秦人自东西迁,立足关中后又转而自西东进,直至策马中原,独步天下。
1.玄鸟陨卵生大业
秦,嬴姓,秦氏。嬴秦族群是众多嬴姓族群的一支。嬴姓族群声称其始祖是“帝颛顼之苗裔”,同出于黄帝一脉。嬴姓族群也有一个英雄始祖的神奇传说。据《史记·秦本纪》载,颛顼孙女名女修,“女修织,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大业之子大费(即伯益)因曾经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又曾为帝舜主管畜禽,因而被帝舜“赐姓嬴氏”。这是见于史籍的秦人祖先嬴姓及古代东方其他嬴姓的由来。
伯益
相传颛顼之孙大禹临死前按禅让惯例,原是将王位传给伯益,可惜被禹的儿子启所篡夺。伯益子孙沦为夏朝臣属,“或在中国,或在夷狄”。这些嬴姓子孙按照各自封邑采用不同的姓氏,据《史记·秦本纪》记载,有徐氏、剡氏、终黎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修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等。
2.“汧渭之会”邑之秦
伯益生有二子:长子大廉,次子若木。夏商之际,若木的玄孙费昌“去夏归商,为汤御”,帮助商汤在鸣条之战中大败夏桀。也许因为出自相同的玄鸟崇拜,自此以后秦人世世佐商,受到商王的重用与礼遇。商王太戊时期,大廉玄孙中衍还与商族联姻,秦人也因此得到更大发展,“嬴姓多显,遂为诸侯”(《史记》)。中衍玄孙中潏“在西戎,保西陲”,拱卫商室。商朝末年,暴纣无道,诸侯反叛,周人勃兴,但秦人仍誓死效力殷商。中潏之子名叫蜚廉(一说飞廉),蜚廉之子名叫恶来,相传“恶来有力,蜚廉善走”,父子忠心侍奉纣王。武王伐纣,恶来战死,蜚廉殉商。
造父封赵壁画
西周建立后,殷人部属包括秦人先祖,都变成了周王朝的氏族奴隶,一部分嬴姓氏族被迁往周朝西部边陲。蜚廉另有一子叫恶来革,其子名叫女防,是秦人的直系祖先。蜚廉的四世孙造父,因善于御车而颇得周穆王宠幸,曾为穆天子驾车西巡,尔后又日驰千里迅速东归,及时平定周室徐偃王之乱。本支嬴姓族人“以造父之宠,皆蒙赵城,赐赵姓”,因此,秦、赵共祖,同出自嬴姓蜚廉一脉。
女防三世孙非子居于犬丘(今甘肃东南与陕西西南交界处),因擅长饲养牲畜,被犬丘之民推荐给周孝王。孝王赏识他的才干,召他主持“汧渭之会”(指汧水和渭水交汇处,今陕西宝鸡一带)的马政,并“分土为附庸”,令其“邑之秦,使复续嬴氏祀,号曰秦嬴”。从此,历史上才正式有了“秦”的名称,嬴姓秦氏一族由此而形成。“汧渭之会”也就成了嬴秦族属的政治发祥地。秦地肥沃,宜于农耕,秦人在那里安居乐业,很快就发展强大起来。因长期与西戎杂处,秦人常与西戎通婚且多能和睦相处,但也时有冲突和战争发生。
非子玄孙秦仲之时,周厉王昏庸无道,内部国人暴动,外部西戎叛周,留居犬丘的秦人大骆一族被西戎所灭。周厉王死后,周宣王即位,“乃以秦仲为大夫”,讨伐西戎。大夫虽比不上卿和诸侯,但比起附庸还是强得多。秦仲受爵后,更是励精图治,率部族与西戎厮杀20余年,最终血染疆场。秦仲有5子,长子庄公继立。庄公兄弟5人凭借宣王拨调给他们的7000士卒,大败西戎,夺回犬丘故地。宣王将包括大骆犬丘之地的大片土地赏赐给他们,并封庄公为“西陲大夫”。庄公死后,襄公代立。秦襄公一方面将其妹缪嬴嫁给西戎丰王为妻,另一方面迁都汧邑,并节节东进。秦的地位迅速上升,逐步登上历史舞台,引起了东方诸侯的关注。
3.“尊王攘夷”开疆土
西周末年,王道衰微,内忧外患频仍,终被犬戎所灭。平王东迁以后,王室困守一隅,天子权威一落千丈。与此相应,社会正进入大分裂、大动荡、大变革的重要时期。周王朝的权力不断下移,礼乐征伐再也不是自天子出,而是逐渐蜕变为自诸侯、世卿出,甚至于“陪臣执政,大夫世禄”。周朝衰落为嬴秦崛起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秦人或许从善御的祖先那里受到启迪,他们更加娴熟地驾驭时局,操控政治。两周变局之际,秦襄公应对得体,积累了雄厚的政治资本。周幽王重用奸佞,荒淫无道,宠幸褒姒,废嫡立庶,烽火戏诸侯,千金博一笑,终于酿成亡国灭身之祸。此时,诸侯对周王室多不理会,秦襄公却起而勤王,率兵救周,捍卫王室,拥立废太子宜臼(即周平王),后又亲率大兵护送平王东迁,功勋卓著。平王封襄公位列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襄公封爵赐土,嬴秦不仅斩获了重要的政治名分,还奠定了“王业之基”,从此打着天子封赐、“尊王攘夷”的旗号合法吞疆并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国角逐中叱咤风云。
立国之初,秦便东越陇阪,沿渭水而下迅速东进。秦襄公为了稳固岐西之地,“伐戎而至岐”,揭开东进序幕。由于长年征战劳累,秦襄公出师未捷身先死,怀着满腹遗憾长眠岐山。直到公元前763年,秦文公才完全占领岐山。他把岐东之地献给周天子,埋头经营岐西,收编西周遗民,发展农耕,逐步在关中西部站稳了脚跟。
秦自建国以来,一直处于戎狄势力的包围之中。自从秦德公迁雍(今陕西凤翔县)以后,秦宣公、秦成公在位的十五六年间,秦对四周戎狄势力的斗争并没有取得重大的进展。秦穆公任好即位后,锐意改革图强,广招天下贤才,“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邳豹、公孙支于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经过几代人的苦心经营,秦坐拥关中,东向结成“秦晋之好”,进而四服强晋,横扫三戎,荡平关内诸侯,直至饮马黄河。“秦中自古帝王州”,关中地区沃野千里,形势险峻,人文荟萃。这时,秦国的社会经济也有了迅速的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西方强国。这不仅使其跻身五霸之列,更实现了秦人驱逐、降服戎狄的梦想。穆公时代虽繁盛不已,但仍抱残守缺。他一世英明,临死时竟以包括贵族子弟在内的177人殉葬,引发国人对奴隶旧制的抵制和不满。此后秦国长期停滞,失去东征锋芒,甚至被强晋阻拒函谷关外,勉强维持大国地位。
4.变法图强进中原
秦国虽自襄公起就位列诸侯,但因立国较晚,僻处关中,杂居戎狄,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习俗等方面都落后于东方各国,屡屡遭受东方诸侯歧视,“夷狄遇之”,不与会盟。正当春秋战国之交东方各国忙于变法图强之际,秦国内部政局动荡,国君如走马灯似的频繁更换。
当历史进入战国时代后,秦的西方强国地位一度面临着严重的挑战。战国初年,魏文侯在魏国实行社会改革,使魏国成为战国初年最为强盛的国家。
战国初年,同魏国形势恰成对照的是,秦国自厉共公(公元前476年即位)历经躁公、怀公、灵公、简公、惠公、出子(公元前385年被杀)的90年间,庶长专权,废立国君,内乱不已,国势渐衰,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兵败于魏,丢城失地。
公元前413年,魏攻秦,败秦于郑(今陕西华县);公元前412年,魏攻占秦国的繁庞(今陕西韩城东南);公元前409年,魏文侯任命吴起为将,两年之中陆续攻取秦国的临晋(今陕西大荔东南)、元里(今陕西澄城县南)、洛阴(今陕西大荔西南)、郃阳(今陕西合阳东南)。
魏在攻占秦国这些地区后,设立西河郡(辖境相当于现今陕西华阴以北、黄龙以南、洛河以东、黄河以西地区),任命吴起为西河郡郡守。这种形势,对于秦国来说是十分严峻的。
公元前385年,秦献公(公子连)即位,在秦国实行社会改革。秦献公改革收到了富国强兵的显著成效,于公元前366年至362年对韩、魏联军的三次战争中大获全胜,初步扭转了对外战争中被动挨打的不利局面。
秦献公即位第一年便废除了人殉制,并把都城迁往栎阳,把军事指挥一线搬到了前沿阵地,以示对收复失地的决心。
迁都之后,秦献公励精图治,锐意改革。秦国的军力和国力逐渐增强,在洛阴、石门先后大败魏军,扼制住了魏军咄咄逼人的态势。
经过这两次胜利,各诸侯国对于重新崛起的秦国也刮目相看。魏军不再进攻,只是盘踞在秦被占领的土地上,构筑城防。而秦此时也无力收回失地。
秦铜量
公元前362年,秦献公死。第二年,其子渠梁即位,是为秦孝公。秦孝公痛定思痛,决心变法图强。
就是秦孝公在秦国的危亡之秋适时的出现,并以自己的力量推动秦国变法图强,为以后秦的宏图霸业夯实了基础。
秦孝公即位后便深刻认识到了秦国制度上的落后,奴隶制秦国在此刻的众诸侯眼中,就相当于戎狄一样的存在。所以,必须改变这种落后的体制和政治面貌。
改革需要人才,于是孝公发布了求贤令,许诺无论是谁,不管他什么身份地位,只要能使秦国强盛,就能得到高官厚禄。
秦孝公不拘一格的召令,果然吸引了不少人前来投效,虽然其中不少人是浑水摸鱼,但也不乏才智之辈,其中就有卫国的没落贵族公孙鞅,即著名的商鞅。
商鞅在卫国得不到重用,投奔魏国又碰了壁,于是便跑到秦国来碰碰运气。这次运气还不赖,真让他得到了秦孝公的接见。
商鞅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心中自有丘壑。第一次面试就把自己的才华展现了出来。
商鞅知道秦孝公最关心改革之事,却苦于无从着手,于是就对孝公说,一个国家要想富强,必须注重基础农业;要想军队战斗力强,就必须奖励将士,赏罚分明;要想治理好国家,吏制就必须清明无私,这样朝廷才有威信,新的制度才容易推行。
商鞅的一席话,深深触动了秦孝公,孝公不仅完全同意商鞅的主张,对他的才能也是深信不疑,当即就决定任用商鞅来进行变法。
但任何一次改革,附带的都会侵害到保守势力的利益,这次也不例外。秦孝公的决定遭到了众多贵族和大臣的竭力反对。
秦孝公即位不久,众怒难犯,只得把改革的事暂时搁置下来。
这一等就是两年,当秦孝公觉得自己的实力已经足够,便以强硬姿态正式起用了商鞅,拜他为左庶长,将改革制度的重任完全交托与他,给了他绝对的行使权力。
商鞅见孝公如此信任他,觉得自己这两年隐忍没有白费。因此在推行新法之前,商鞅就做了一件树立信誉的事情,这就是著名的“南门立木”。
商鞅叫人在秦都城南门竖立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然后在旁边贴上告示,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就赏10两金子。消息传出,南门口顿时聚集了很多看热闹的人,大家议论纷纷,就是没有一个人愿意上去试试。
老百姓们都觉得区区一根木头谁都拿得动,根本用不着赏金10两,所以谁也不信。但商鞅相信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干脆又把赏金提高到50两。
这下,人群顿时炸了锅,随即就跑出来一个人,把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大喜,当着众人的面,将许诺的50两黄金赏给这个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这件事很快就成为了最炙手可热的消息,被那些或后悔不迭或艳羡的人传了开去,一下子轰动了秦国,为商鞅树立了莫大的信誉。这下可以颁布新法令了。
商鞅的第一条法令就是奖励军功,废除旧日奴隶主贵族的世袭制。并制定秦国20级爵位,号召凡参军立功者,均按功劳大小赏赐。
例如,凡杀敌一人,赏爵一级,赐田百亩,当俸禄50石的官。
这样在秦国想要获得官爵,便得和军功结合起来。再富有的人如果没有军功,也就没有了社会地位。
其次,商鞅大力提倡百姓从事农耕、纺织等生产活动。还规定凡是努力从事农业生产,使粮食和布帛的产量提高者,可以免除劳役和赋税。这就使那些不安心务农或游手好闲的人,因贫穷而沦为奴仆。
这样,在秦国若要得到富贵,除了耕战两条路,就没有第三条路可走了。
商鞅变法不仅是一场巨大的经济制度改革,也是一场政治改革。对于秦国奴隶主和贵族们来说,这无疑是一场可怕的灾难,那些老祖宗传下来的高官厚爵、富贵荣华在这场风暴中一下子被扫荡一空。但是,没有人甘心引颈受戮,因此不断起来反抗。
这些保守派中的代表人物,便是秦孝公儿子嬴驷的两个老师,公子虔和公孙贾。在他们两人的号召下,上千旧贵族旗帜鲜明地反对新法,诋毁商鞅。
为了贯彻变法令,商鞅抵住重重压力,坚决按律法办事。不仅把公子虔判处了劓刑(割鼻子),还把公孙贾处以黥刑(脸上刺字),并在渭河河畔一口气处死700多名反抗新法的积极分子,将渭水河都染成了红色。
在商鞅这种毫无情面的铁血手段下,再也没人敢以身试法。
不过,在这场浩大的改革中,我们还应注意到秦孝公起到的重要作用。秦孝公用人不疑,大胆放权。不仅让商鞅放手改革,在变法的20年间,更不加怀疑和干涉。能做到这种程度,不仅有相当胆魄,还可以说如果不是秦孝公这位慧眼识才的伯乐,无论商鞅这匹千里马多么有才华,恐怕也得不到施展的机会。
秦国经过变法图新,变得越来越富强。
公元前330年,秦国终于破茧重生,从此以后被动挨打的局面被彻底扭转过来,拥有了攻打魏国的实力。
于是秦主动出击,在雕阴大胜魏军,俘虏魏国大将龙贾,杀敌4.5万人,迫使魏国将河西之地献出,终于实现了几代秦王收复失地的夙愿。
至此,秦国傲踞诸侯之上,独霸天下的雄心逐渐显露出来。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太子嬴驷立,是为秦惠文王。
1.车裂商鞅
这时受商鞅新法“迫害”而被剥夺政治特权的旧贵族一起发难,发起针对商鞅的反攻倒算。嬴驷为太子时,一度触犯了禁条。当时正值有人反对新法,法令行不通。商鞅说:“法令行不通在于王公贵族的干扰。国君果真要实行法治,就要先从太子开始。太子不能受墨刑,就用墨刑处罚他的师傅。”这样一来,法令便畅行无阻,秦国越治越好,但却得罪了太子。等到秦孝公去世,太子登位,一想起当年受罚之事就很不高兴。加之这时商鞅威望极高,家家户户都知道商君之法,惠文王对商鞅有所顾忌,公子虔等一帮人就乘机捏造谣言说商鞅造反,于是,惠文王便借此将对秦国有功的商鞅车裂而死,并族灭其家。秦惠文王在除掉商鞅后,以商鞅造反查无实证,公子虔和公孙贾纯属陷害为由,顺手除掉了二人及其大量党羽,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权利和地位。
商鞅虽死,但“秦法未亡”,秦惠文王继续奉行商鞅变法以来的国策,对外发展。
2.东进攻魏
嬴驷在巩固权力之后,继承孝公遗志,东进攻魏。秦惠文王八年(公元前330年),秦国大良造公孙衍破魏军于雕阴(今陕西甘泉县南),魏以河西地予秦。秦惠文王九年(公元前329年),秦军攻魏,取河东的汾阳(今山西万荣县西南)、皮氏(今山西河津市)及焦(今河南三门峡市西南)、曲沃(今河南三门峡市西南)。次年秦军乘胜攻魏,取魏蒲阳(今山西隰县)。魏国在秦军数次强大攻势之下,又被迫割让上郡15县(今陕西东北部地区)给秦。从此,秦国不仅把魏国黄河以西的地盘全部吞并,而且在黄河的东岸建立了东进的前进阵地。
3.灭蜀败楚
秦惠文王十四年(公元前324年),嬴驷仿山东六国做法,亦自称为王,改元为更元元年。秦惠文王更元八年(公元前317年),魏、赵、韩、燕、楚五国联合攻秦,秦惠文王派庶长樗里疾破魏、赵、韩三国军于修鱼,斩首8万。暂时抵挡住东方联军的进攻。但西方的义渠又发兵袭破秦军于李帛。在东西夹攻之下,秦惠文王及时改变战略,于秦惠文王更元十年(公元前315年),用司马错之策攻蜀,破蜀军于葭萌关,伐灭蜀国。秦惠文王更元十三年(公元前312年),遣张仪自秦赴楚,阴行反间,诱使楚国绝齐。然后又设计激怒楚怀王,诱使楚国冒险出兵攻秦,使秦军在丹阳(指今陕西、河南二省间丹江以北地区)大败楚军,得楚地汉中。解除了楚国对秦国本土和巴国、蜀国的威胁。楚国从此一蹶不振。这样,秦国的关中、汉中、巴蜀连成一片,秦国对六国形成了居高临下的压迫形势。秦惠文王不仅在军事上取得了胜利扩大了疆域,而且针对犀首并相六国,发动东方诸国合纵攻秦的形势,采用了张仪的连横之策,实行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策略,打退了六国的进攻,取得了政治外交上的胜利,为后来秦王嬴政扫灭六国创造了有利条件。
4.伐取义渠
义渠是匈奴的一个分支,是当时秦国在西北部最强大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义渠占有今天的陕西北部、甘肃中北部和宁夏等地。义渠凭借骑兵特有的机动性对秦国的边境进行劫掠,甚至曾经侵入到秦国的洛河流域。正是义渠的巨大危害性和破坏性,才使公孙衍能够说动秦惠文王暂停攻魏而转为攻义渠。秦国对付义渠这些游牧民族的办法主要是烧荒,很有效果。游牧民族不敢靠近牧草被烧光的秦国边境,以避免大批马牛羊被饿死。秦惠文王七年(公元前331年),义渠发生内乱,秦派庶长操趁其自相残杀,平定了义渠。义渠的力量遭到了很大的削弱。秦惠王十一年(公元前327年),秦国在义渠设县,义渠称臣。秦惠文王更元十年(公元前315年),秦伐取义渠25座城池。秦国在西北地区占有了大片的优良牧场。
秦国铜匜
5.任贤用能
慧眼识珠、任贤用能、甄拔人才,这是嬴驷取得重大政绩的关键。他不仅重用嬴华、异母弟公子疾等秦人,也重用了大量的外籍能臣。诸如公孙衍、张仪、魏章、司马错等魏人都能为嬴驷重用。
秦惠文王重用张仪连横破合纵,是他一生中最大的亮点。对张仪,惠文王是求之、试之、任之、信之,在秦与列国间复杂的邦交斗争中,多次逆转危势,击溃五国灭秦之兵。继孝公用商鞅之后谱写了又一页君臣合璧的华彩篇章。自此,直到秦始皇统一中国,秦国用士“不唯秦人”成为不变的路线。用张仪,又不唯采张仪之策。当张仪与司马错对是否平蜀发生激烈辩论时,嬴驷毅然委任司马错领军平蜀,展现了嬴驷审时度势、高屋建瓴的王者风范。
秦惠文王更元十四年(公元前311年),秦惠文王去世。时年46岁,葬于咸阳北原。
1.孔武好战的秦武王
秦武王嬴荡(公元前329—公元前307年),是秦惠文王与惠文后所生之子。秦惠文王死后,嬴荡即位,是为秦武王。
秦武王是个很有抱负的人。在政治上,设置丞相,驱逐张仪,结盟魏国,联越制楚;军事上,攻拔宜阳,设置三川,平定蜀乱;经济上,修改封疆,更修田律,疏通河道,筑堤修桥。
秦武王有问鼎中原之志,即位不久,就意欲攻打韩国。韩国军事重镇宜阳,是周国与韩国阻挡秦国东进最为重要的屏障,秦军若想兵出函谷关,首先必须掌控此地,才可以保证物资与兵员的输通顺畅。
秦武王借一机会请教左右丞相甘茂和樗里疾,对他意欲灭掉周王室、得到应有威望的想法有何见解,实则是询问攻打韩国夺取宜阳之计。
伐韩一事,樗里疾表示反对,因为到韩国的路途遥远,劳师费财,还不一定能有收获,万一赵、魏二国再从背后偷袭后果不堪设想。而甘茂则认为:“伐宜阳,定三川”是秦国挺进中原、成就帝业的关键所在。伐韩宜阳,必先破韩魏联盟,只要魏国助秦,赵国就不能越魏而援韩,韩一旦被孤立,宜阳虽然城池坚固,兵精粮足,但也有可能被秦军攻破。甘茂自请入魏,声言将使魏王不但不偷袭秦军,而且还会出兵助秦。武王大喜,赐予甘茂很多财物,令其出使魏国。
秦武王三年(公元前308年)秋,甘茂出使魏国,以“共享伐韩之利”为诱饵,争取魏王,并施以政治军事压力,与其建立了秦魏联盟,魏国答应出兵助秦,共伐韩国。甘茂返回秦国后,与秦武王订立息壤之盟,秦武王表示将全力支持甘茂,派其与庶长封率军攻打宜阳。
甘茂攻打宜阳五个月还未能攻下,秦国大臣樗里疾和公孙奭提出反对意见。秦武王想召甘茂回国,打算退兵。甘茂说:“息壤之盟就在那里,大王您可不要忘记。”秦武王于是增兵5万,派乌获前往协助甘茂。甘茂亦散私财以赏部下,秦军果然士气大振,击退韩国援兵。
秦武王四年(公元前307年),秦军攻克宜阳孤城,斩首6万。秦军乘胜渡过黄河,夺取武遂(今山西垣曲东南)并筑城,韩襄王被迫派公仲倗到秦国谢罪,同秦国议和。
秦武王身高体壮,孔武好战。他天生有神力,从小就喜欢与勇士们做有关力气方面的游戏。乌获、任鄙二将在秦惠文王时期就因为作战英勇而倍受宠爱,秦武王即位后,对二人更是宠爱有加。
齐国有个名叫孟贲的人,凭借力大的缘故而闻名于乡里。他听说秦武王正在招募天下间的勇士,认为自己终于有用武之地了,于是就前往秦国投奔秦武王。秦武王经过测试,知道他也是个名不虚传的人物,于是也拜为大官,与乌获、任鄙一起受宠。
秦武王四年(公元前307年)八月,秦武王与孟说比赛举“龙文赤鼎”,结果两眼出血,胫骨折断,到了晚上,气绝而亡,年仅23岁。秦武王无子,群臣迎立秦武王异母弟、在燕国作人质的公子稷回国继位,是为秦昭襄王。
2.一个不简单的女人
芈八子(?—公元前265年),出生地楚国丹阳(在今湖北省),秦宣太后,战国时期秦国王太后,秦惠文王之妾,秦昭襄王之母。秦昭襄王即位之初,宣太后以太后之位主政,执政期间,攻灭义渠国,一举灭亡了秦国的西部大患。死后葬于芷阳骊山。
芈八子,拥有四重身份:秦孝公的儿媳妇,秦惠文王的后妃,秦昭襄王的母亲,秦始皇的高祖母。这就是先秦历史上著名的秦宣太后。
她对权力的欲望几乎与她的政治手腕一样强。长期于宫闱明争暗斗中的她,无疑对政治的黑暗了然于心。然而她还是积极地一头扎进这个旋涡,并且做得非常出色。
在她成为太后之前她有个称呼叫作“芈八子”。芈是楚国的国姓,由此推想,她是楚王姐妹群中的一个。八子,并不是她的名字,也不是因为她生育了八个儿子,而是她嫁给丈夫秦惠文王后得到的封号。一个外藩女人成为秦王的姬妾,这应该是一桩政治婚姻。
楚宣王末年,芈八子出生在一个楚国贵族家庭,之后,母亲又生下一子名芈戎,就是后来的秦国“四贵”之一的华阳君。几年后,芈八子父亲去世,母亲改嫁,又生一子,就是后来的秦国“四贵”之一的魏冉,也就是在秦先后5次为相计25年的穰侯。
秦孝公二十四年(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其子惠文王继位,时年17岁。他杀商鞅,任用公孙衍为大良造,攻魏。到秦惠文王八年(公元前330年),公孙衍在雕阴(今陕西鄜县北)大败魏军。次年,张仪来到秦国,靠他的三寸不烂之舌取代公孙衍,公孙衍被逼去魏。张仪来秦的第二年,继续攻魏,魏将上郡及河西地尽献秦国。当年,张仪被任命为秦国历史上第一位“相”。秦惠文王十四年(公元前324年),秦惠文君觉得自己的江山稳固了,改称为王。楚怀王在一种特殊历史背景下与秦国缔结姻亲,便将十分美貌的花季少女芈八子送到秦国,成了秦惠文王的妃子。跟着一起来的还有芈八子两个弟弟芈戎和魏冉,更有意思的是,她母亲有个亲戚的小孩向寿也跟了来。
秦孝公
芈八子与秦惠文王新婚不久就怀孕了。秦惠文王更元元年(公元前324年),芈八子就产下一大胖小子,取名为则,就是后来的秦昭襄王。
直到芈八子再次诞下二子——芾和悝,这时这个有着楚国贵族血统的女人才被封,称为“八子”。“八子”这个封号位次不高,秦国后宫分八级:皇后、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这套制度后来一直沿用到汉朝。在待遇上“八子”之封大致可比照于男性官员中的“中更”一级,比五大夫还高两级,等于侯爵。而这仅仅是物质上的,地位只是一个象征,并不能因此而去行使男人“中更”一级的权力。
到了秦惠文王更元十四年(公元前311年),秦惠文王去世,享年46岁。由于芈八子是楚人,又不是皇后,所生三个大有作为的儿子都不能接父亲的班,由惠文后的儿子荡即位,是为秦武王。
秦惠文王
此时,秦、楚关系已是十分恶化。秦惠文王一死,公孙衍回来了,与樗里疾、甘茂、公孙奭等人一起,把受宠的张仪挤兑出走。张仪是秦、楚关系走向破裂的始作俑者,张仪一走,秦、楚两国关系立即有了缓和。
秦武王重武好战,在位期间,平蜀乱,设丞相,拔宜阳,置三川,更修田律,修改封疆,疏通河道,筑堤修桥。秦武王身高体壮,喜好跟人比角力,大力士任鄙、乌获、孟说等人都因此做了大官。秦武王四年(公元前307年),武王与孟说比赛举“龙文赤鼎”,结果大鼎脱手,砸断胫骨,到了晚上,气绝而亡,年仅23岁。这真是一个笑话,当然这也是一个政治问题,因此惠文后将孟说一家满门抄斩。
3.宣太后的政治集团
武王年轻夭折,无子即位,芈八子她迅速抓住了这个稍纵即逝的机会,让弟弟魏冉立即去燕国把在那里做人质的长子公子稷接回来,再经过一番艰苦的内部政治斗争,公子稷被立为秦王,即秦昭襄王,芈八子称宣太后。由芈八子亲自辅佐刚满18岁的秦昭襄王,即史家所言的“宣太后自治”。这女人带着自信的微笑,走进了秦国政治中心的旋涡,其弟魏冉控制朝政。不久又以秦昭襄王的名义任命魏冉为将军,镇守于成阳;昭襄王元年(公元前306年),向寿便被派往镇守宜阳重镇,旋即被任为左相;昭襄王八年(公元前299年),芈戎回楚,由楚再还秦,也将其任以将军要职;他们又拉拢朝中重臣樗里疾,重新任命为相。同时,芈八子的另外两个儿子,嬴芾被封为泾阳君,后改封于宛地;嬴悝被封为高陵君,后改封于邓地。两地均为京畿要地,用以拱卫王室。同时实行秦楚二国联姻,让秦昭襄王迎娶楚国的公主为后。至此,芈八子的宣太后政治集团宣告成立,并全面把控着整个秦国的军政大权。其他如公子壮、惠文王后,以及其他的惠文王的王子们,最后都被魏冉杀尽了,甚至连秦武王的嫡后也被赶去了魏国。
秦武王四年(公元前307年),楚怀王派兵包围韩国的雍氏,长达五个月不能攻克。韩襄王多次派使者向秦国求援,但秦国军队一直不出崤山,按兵不动。韩襄王又派尚靳出使秦国,尚靳以唇亡齿寒的道理劝说秦国尽快派兵救援。而宣太后因为自己的故乡是楚国,不同意派兵救援,她召见尚靳对他说:“当年我服侍秦惠文王时,大王把大腿压在我的身上,我感到身体疲倦不能承受。而他把整个身体都压在我身上时,我却并不感觉到重,这是因为这样对我比较舒服。秦国要帮助韩国,如果兵力不足,粮草不济,就无法解救韩国。解救韩国的危难,每天要耗费数以千计的财物,这对我和秦国又有什么好处?”韩襄王于是又派张翠出使秦国。甘茂认为韩国一旦投靠楚国,楚、韩两国就会挟持魏国来危害秦国,他主张秦昭襄王立即出兵救援韩国。秦昭襄王于是下令出兵,楚国闻讯后撤军。
秦昭襄王二十年(公元前287年),齐、赵、韩、魏、楚五国合纵攻秦未能成功,诸侯在成皋(今河南省荥阳市西)停战。秦昭襄王想让韩国公子成阳君兼任韩、魏两国的国相,韩、魏两国不同意。宣太后通过穰侯魏冉对秦昭襄王建议不要任用成阳君。因为成阳君曾因秦昭襄王的缘故困居于齐国,在他穷困的时候,秦昭襄王没有任用他,而成阳君受宠,秦昭襄王又要任用他,不会使他满意;秦昭襄王任用成阳君而韩、魏两国不同意,会有损于秦国与这两国的关系。秦昭襄王听后打消了这个念头。
义渠是东周时期活跃于泾水北部至河套地区的一支古代民族,长期与秦国发生战争。秦惠文王七年(公元前331年),义渠国内发生内乱,秦惠文王派庶长操平定内乱。秦惠文王十一年(公元前327年),秦惠文王在义渠设县,义渠王向秦国称臣。惠文王更元六年(公元前319年),秦国攻打义渠,夺取了郁郅(今甘肃省庆阳市东)。作为报复,次年义渠参与了公孙衍合纵楚、韩、赵、魏、燕的五国攻秦之战。义渠趁秦军主力与五国交战之机,大败秦军于李帛(今甘肃省天水市东)。秦惠文王更元十一年(公元前314年),秦惠文王再次派兵攻打义渠,攻取了徒泾(位于今山西、陕西两省间黄河南段以西地区境内)等25座城池,义渠国力大损,但仍保留一定实力。秦昭襄王继位时,义渠王前来朝贺,宣太后与义渠王私通,生下两子。后秦昭襄王与宣太后日夜密谋攻灭义渠之策,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宣太后引诱义渠王入秦,杀之于甘泉宫。秦国趁机发兵攻灭义渠,在义渠的故地设立陇西、北地、上郡三郡。
宣太后主政时任用弟弟魏冉、芈戎以及儿子公子悝、公子芾等四贵主政。宣太后及四贵的专权极大限制了秦昭襄王的权力,造成了秦国国内只知有太后和四贵、不知有秦王的局面。魏国人范雎逃亡至秦国后,受到秦昭襄王的重用。范雎向秦昭襄王建议收回五人的权力,以免造成淖齿、李兑那样弑君篡国的祸乱。秦昭襄王采纳范雎的建议,废宣太后,将魏冉、芈戎、公子悝、公子芾等四贵驱逐出首都咸阳。
宣太后塑像
秦昭襄王四十二年(公元前265年)十月,宣太后去世,葬于芷阳骊山(今陕西西安临潼区骊山)。
在战国后期,秦昭襄王无疑是最有作为的一任国君,无论是在秦国还是在其他国家。赵武灵王只能闭门发展国力,而秦昭襄王却能向外进兵,将六国打得抱头鼠窜,即使是赵国,也没有免遭厄运。
秦昭襄王年少时,宣太后掌权,但是一些大事他还是参与的,并且占了主导权,对于楚国的攻打和对楚怀王的扣押,都是秦昭襄王的主意,当然这也要得到穰侯和宣太后的同意。宣太后与穰侯都不是为了权力而放弃国家利益的人,他们只是不希望秦昭襄王走错路,将大好江山拱手让人,只要是对秦国有利,他们也会毫不犹豫地赞成。
秦昭襄王看准了楚怀王昏庸无能,刚即位不久便对楚国进行打压,连续几次攻打楚国,皆大获全胜,不仅夺得了许多土地,更是让楚国俯首称臣,不敢对秦国不敬。
自从张仪把魏国弄得人心惶惶后,魏国也不敢与秦国敌对,不过在换了君王后,魏国又与其他国家联合起来,一起抗击秦国。秦国的士兵作战骁勇,挡住了各国的进攻。这个勇,来源于法,也是因为之前作战都是大胜,士气高涨。
在白起被任命为大将后,先是对韩、魏联军攻打,这一仗,斩杀了24万士兵,并俘虏了魏国大将公孙喜,这对韩、魏来说是不小的打击,24万士兵就在一场战役当中死去,国家已没有了更多的士兵,只能向秦国求和。
秦昭襄王不会放弃这个机会,在稳住了赵国和齐国后,连连对韩、魏进兵,攻取数座城池,令两国民不聊生,军队的士气也十分低落。
在这以后,秦昭襄王认为秦国已经足够强大,可以不将其他诸侯放在眼里,于是就派出使者到齐国,想要与齐国共同称“帝”。当时的诸侯都各自称为“王”,但是没有人称帝,这一称帝,就是在告诉大家他高人一等,这如何能让人受得了。
齐湣王本想称帝,但是在臣子的劝说下,还是打消了这个念头,秦昭襄王只好自己称帝。树大招风,称帝这样的大事,这些诸侯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坐视不理的。于是六国联合起来,准备攻打秦国,逼迫秦昭襄王取消帝号,秦国再强大,也不能以一敌六,秦昭襄王无奈,只好取消了帝号。
纵观秦昭襄王这个人,他对于外国的诸侯是很少会讲信用的,在攻败楚国后,他令秦国与楚国联姻,但是却又在楚国没有防备的时候出手,占领楚国的城池,并且骗楚怀王入秦,将他扣押起来。
在赵武灵王入秦时,在得知是赵武灵王后,竟然派人去追,这时两国还没有交战,两国交战还不斩来使,更何况是一国之君呢!关于孟尝君,想必他那一次入秦是这一生永远的噩梦吧,他本认为秦国强大,国君很有作为,希望能到秦国有一番作为。但是秦昭襄王却听信谗言,将他扣押起来,并决定问斩,后来孟尝君被放了,秦昭襄王又反悔派人捉拿。还好孟尝君的门客众多,解决了这一次的危机。
关于赵国,这事就更多了。先是和氏璧一事,秦昭襄王用15座城池的诱饵来换和氏璧,可是却不肯给出去,想想也知道真假,15座城池是个什么概念,哪能就因为一块玉璧而拱手送人呢!然后与赵国会盟,又是欺负赵王,又是派大兵跟进。如果不是赵国准备充分,赵王也会步楚怀王后尘。
秦昭襄王
不过这些都是基于秦国的实力雄厚,秦昭襄王才敢如此,他虽然不守信用,但是却能将国力大大发展起来,让六国都不敢为敌。他起用白起,将韩、赵、魏、楚打得落花流水,长平之战更是将赵国的40万军队坑杀,让赵国损失惨重。
在范雎入秦后,昭襄王重用范雎,并独自掌管大权,施行范雎的远交近攻的策略,对附近的国家进行猛攻,让对方毫无还手之力。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秦昭襄王急于求成,想趁机攻下赵国邯郸,结果秦军大败而归。但是随后,秦昭襄王就下令攻打韩国,韩国虽顽强抵抗,最终还是没有幸免于难,10多万士兵被秦军斩杀。
这一次的举动,震惊了周赧王,他秘密联合燕、楚等国,要与秦国一决雌雄。不过这事还是走漏了风声,当秦昭襄王得知后,暗下决心,决定灭掉周室。
这时的周室已经沦落为小国,就连当初的宋国也要比它强大,秦昭襄王早就想灭掉周室,但是苦于没有机会,这一次秦昭襄王就可以借题发挥了。
不过昭襄王还是没有太过分。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他派兵将周赧王掳到秦国,随后又放了他。此时的周赧王年老体衰,已没必要杀他了。秦军也顺势夺取了周室的土地,周朝名存实亡。周赧王在回到周室后一年就死去了,周朝也随之灭亡。秦昭襄王五十二年(公元前255年),秦昭襄王答应范雎辞了丞相。蔡泽继任为相国,几个月后被免职了。
此时的秦国空前强大,凭借着有利的地势,即使六国一起攻打过来,也不会讨到好处。秦昭襄王五十六年(公元前251年),在位56年的秦昭襄王嬴稷去世,时年75岁。子嬴柱嗣位,是为孝文王。
纵观秦昭襄王这一生,做了很多大事,将秦国的国力提升了好几截。后来秦始皇能顺利统一天下,很大的功劳都要归于秦昭襄王这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