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章
楚汉相争

一、萧何月下追韩信,韩信登坛拜大将

1.萧何月下追韩信

刘邦到了南郑后,因为部下的将士大多数是山东一带的齐国和楚国人,他们不服这里的水土,又思念故乡,情绪很不稳定,一些人常聚会在一起齐唱家乡的歌曲。一些士兵不愿再跟着刘邦待在南郑了,纷纷逃亡,跑回了自己的家乡;将领逃亡的也有数十人。韩信见此情形,十分着急,就向刘邦建议说:“项羽分封有功的诸将为王,而独封你来南郑这个边远的地方,这是对你的报复。你的将士都是太行山以东一带的人,他们日夜思念返归故乡,你利用将士们这种思乡的情绪,可以所向无敌,建立大功。等到天下安定,人们都想安居乐业生活的时候,就再也难组织起这么一支可战的军队了。你应当赶快决策东下,与项羽争天下。”韩信这时只是刘邦部下的一名治粟都尉,他的话没有引起刘邦的重视;韩信觉得跟着刘邦在南郑没有前途,也就随着别的将士逃亡了。

韩信是淮阳(今江苏清江市)人,自幼因为家贫,倍受人欺辱。项梁率起义军渡淮河时,韩信带着一把剑参加到项梁的起义军中,是一个无名小卒,一直未受重用。韩信曾多次向项羽献计策,都未被采纳,所以韩信对项羽很不满。刘邦去就汉王时,他听说刘邦很重视人才,就叛项羽而随刘邦到了南郑。他曾犯法当斩,刘邦的亲信夏侯婴恰好路过,韩信对夏侯婴大喊:“刘邦不是想争天下吗?为什么要杀我这样的壮士!”夏侯婴停下来问了他几句话,觉得韩信很有才干和见识,就救他不死,并向刘邦推荐,当了治粟都尉。这是一个专管后勤粮草的小官,刘邦还未认识到他的才干。

萧何

刘邦的丞相萧何曾与韩信交谈过几次,认为韩信是一个奇才,很佩服,他曾几次向刘邦推荐加以重用,都未被刘邦所接受。萧何一听说韩信也逃走了,怕刘邦失去这一奇才,来不及向刘邦报告,马上亲自去追赶。有人见萧何向将士逃亡的方向赶去,不了解真相,就急忙向刘邦报告说:“萧丞相也逃走了。”萧何一直是刘邦的左右手,得到刘邦的信任,去南郑就汉王位,也是萧何出的主意,刘邦料想不到现在萧何也逃走了,这无疑对刘邦是一个很大的损失和打击。刘邦觉得萧何太不够朋友了,所以听到萧何逃走的消息,心里十分愤慨。

过了两天,萧何回来了,他去拜见刘邦。刘邦一见萧何,心里十分高兴,外表又装出很愤怒的样子,责问萧何说:“你为什么也要逃亡呢?”萧何回答:“不是我逃亡,我是去追赶逃亡者。”刘邦又问:“你追谁去了?”萧何答:“韩信。”刘邦一听是追韩信,又火了,骂萧何说:“将领逃亡的已经有数十个,你一个也没有去追赶过;你说是去追韩信,怎么会让人相信呢!”萧何趁机又向刘邦推荐韩信说:“别的逃亡将领,都是普通的才干,容易得到,唯独韩信,在我们这里找不到第二个这样的人才。你如果想长期当汉王,就用不着韩信这样的人才;如果要争天下,没有人比韩信更值得依赖了。请你决定自己到底想走什么路,然后再决定用不用韩信。”刘邦说:“我当然愿意东进而争天下,哪愿意长久待在这里呀!”

萧何将刘邦不重用韩信的军,看见已见成效,就趁热打铁地说:“你既然决心东进争天下,如果能重用韩信,就能留住韩信;如果不加以重用,韩信迟早还会逃走的。”刘邦见萧何这么推重韩信,就向萧何保证说:“好,我听你的话,这就任命韩信为将。”萧何认为刘邦虽然下决心要任命韩信为将,但并未充分认识韩信的价值,所以再将刘邦的军说:“你下决心要任命韩信为将,虽然你认为已经给他很高的地位,够重用他的了,但我认为你这样做还是留不住韩信。”刘邦又提高一步说:“那任命他为大将呢?”萧何认为将刘邦军的火候已到,就拍案说:“你有这么大的气魄,太好了!”

西汉彩绘车马人物纹镜

刘邦为了向萧何表示自己重用韩信的诚意,就想说到做到,马上派人把韩信请来,任命他为大将。萧何见刘邦任命一个大将这么草率,说明他还没有充分认识韩信的可贵价值,就阻止他说:“你的缺点是对人傲慢无礼,不太尊重人才。现在任命一位大将,就像召唤一个小孩一样,这么不严肃从事,韩信仍然会认为你并没有看重他,这正是韩信之所以要逃走的原因呀!你如果真心诚意认为韩信是个大将之才,不可多得,就应选择一个良辰吉日,亲自斋戒,设立坛场,用隆重的礼节拜韩信为大将。这样韩信才会认为你看重他,一心一意为你效力,再也不离开你。”

韩信确实是秦末战乱中一个难得的人才,以后的实践证明了这一点。但人们发现和认识人才有一个过程。萧何认识和发现韩信这一人才较早,但他的认识一直未被刘邦所接受。在秦末群雄竞争天下的情况下,一个人才的得失,往往可以决定一个竞争者的成功或失败。刘邦没有认识韩信,萧何认为如果再等待刘邦的认识,可能就会失去韩信,这对刘邦是个极大的损失。萧何为了让刘邦尽快认识韩信的价值,就借韩信逃亡的机会,一再将刘邦的军,迫使刘邦认识和重用韩信。从刘邦当时接受萧何重用韩信的建议看,刘邦显然还有不少勉强的成分,并没有在萧何的紧逼下完全认识韩信。但刘邦还是尊重了萧何的意见,答应隆重任命韩信为大将。以后的实践证明,萧何的意见完全正确,他没有看错韩信。刘邦的高明之处也在于,他虽然还不完全认识韩信的价值,但他相信萧何,尊重萧何对韩信的评价,因而挽留了韩信这一人才,为他以后的打天下起了重要作用。

后来的实践证明,韩信确实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但萧何是怎么认识这个人才的,历史无记载。一个人才的显露,无非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认识,另一个是实践。当时韩信在实践中还无突出的表现,因为他还没有得到实践的机会,所以韩信的表现主要在认识上。他的认识可能确有高明之处,所以夏侯婴和萧何一与他交谈,就认为是一个奇才,而一再向刘邦推荐。

2.韩信拜将

刘邦令将士们清理出一片空旷的场地,用土筑成一个高坛,通知大家说准备拜大将用。一些有功的将领听到要拜大将,人人都以为自己有可能,所以大家都兴高采烈地去参加。到了拜大将的那一天,刘邦沐浴斋戒之后,到拜大将准备好的坛场,很隆重地把韩信请上坛台,宣布任命韩信为大将。别的将领一听,都大吃一惊,谁也没有想到会是韩信。因为他只是一个小小的治粟都尉,并没有立下多大的战功,平时也未露出有什么才华,刘邦为什么一下子看中了他,拜为大将呢!

举行完拜大将的仪式后,刘邦请韩信上坐,向他请教说:“萧丞相一再向我推荐你,说你很有才干,不知将军有什么高明的计谋,可以供我采用?”韩信感谢了刘邦对自己的任命后,没有直接回答问题,而是反问刘邦:“你东进争夺天下的对手,是不是项羽呀?”刘邦点了点头说:“当然是项羽。”韩信接着又问:“你自己敌得过项羽的勇敢强悍吗?”刘邦想了想回答说:“不如项羽。”韩信听到刘邦敢于直说自己的弱点,十分高兴。他对刘邦说:“我也认为你在这些方面不如项羽。但是我曾经当过项羽的部下,对他有所了解,请你听听我所知道的项羽为人,你就会增强战胜项羽的信心。”

韩信详细对刘邦分析了项羽的以下弱点:

第一,项羽勇敢善战,打起仗来,一声呼喊,能吓得敌人不寒而栗,但是他却不能重用好的将帅,所以他只是一个勇敢的战士,而不是一个好的统帅。

拜将台

第二,项羽对部下很慈爱,说话和气,待人有礼貌,很关心部下,遇到有人生病,总是问长问短,把自己吃的东西分送给病人,如果病死了,他会很悲痛。可是对有功劳的将领,应当封赐爵位时,常常是印信都准备好了,就是拿在手中舍不得授人。所以他只是在小节上能关心和爱护部下,在大的政治上并不能关怀他们,可见他是一个没有政治远见的人。

第三,项羽虽然分封诸侯,称霸天下,但他不居关中这样的要地,反而去建都并不十分重要的彭城;他又背弃了楚怀王先入关者王之的约定,而分封了一批自己的亲信,因为分封不公平,造成了诸侯间的矛盾;各个诸侯见项羽把义帝赶到江南,他们也仿效他的做法,驱逐其主人,自己占领好的地盘称王。所以项羽的称霸,不可能持久。

第四,项羽的军队虽然很多,但纪律不好,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激起了百姓的不满。他见百姓不支持,就用武力强制,施行高压政策。他虽然名义上称霸全国,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天下民心,得不到百姓的支持。所以他现在是表面上显得很强大,实质上很脆弱。

韩信上述对项羽的分析,实际上是指明项羽个人虽然勇悍善战,但得不到部下的支持,所封诸侯也跟他离心离德,更得不到百姓的拥护,所以是不难战胜他的。

韩信在刘邦承认自己弱点的基础上,又用对比的方法,分析了刘邦的长处。认为他只要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就可以用己之长对敌之短,最终战胜项羽。

韩信把刘邦的长处,归结为以下几点:

第一,刘邦应一反项羽之道,广招天下武士,发挥他们的才能,充分予以信任;虽然个人不如项羽勇悍,但依靠大家的力量,还有什么不可攻克和战胜的地方。

第二,以天下的城邑,分封给有功的将士,不要像项羽那样舍不得分封和赏赐,那样你的将士就都会佩服你,听从你的命令和指挥,都肯为你打天下卖命。

第三,你的将士都是太行山以东的人。都很思念故乡,想打回老家去。如果能充分利用大家的这一思归故乡的情绪,把大家团结起来,就会战而无敌,败而不散。

第四,项羽在关中分封的三个王,都是秦的降将,他们率领秦兵镇压反秦斗争好几年,杀害了无数起义的将士和百姓,又欺骗秦的士兵投降了项羽,结果20万秦的士兵在新安被项羽活埋,唯独他们三个人不但无事,还被封为王,秦的父老兄弟认为他们出卖了秦的士兵,换取了自己的富贵,所以对他们恨之入骨。现在项羽虽然强封这三个人为王,但秦的百姓并不支持他们,他们的地位极不牢固,容易将他们击败。

第五,你入武关之后,军队的纪律一直很好,对秦百姓秋毫无所犯,又废除了秦苛法,与民约法三章,得到了秦百姓的拥护,都愿意你王关中。而且根据楚怀王之约,你本来应当王关中,这个关中的百姓都知道。项羽不封你王关中,反而失约分封你到汉中去,关中百姓无不对此失望,恨项羽的不公正。你只要率兵东进,关中一带用不着费很大的军事力量,就可以传檄而定。

韩信的上述分析很符合当时的实际,他既指出了刘邦的不足,又看到了刘邦的长处。只要刘邦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攻击项羽的短处,刘邦就有战胜项羽的可能。韩信的这一正确分析,对正在犹豫苦闷中的刘邦来说,无疑是给他吃了一剂兴奋剂,给他指明了下一步的出路,所以刘邦听了十分高兴,自认为了解韩信太晚了。他马上按照韩信的计策,部署部下做东进出击的准备。

其实韩信的分析,并没有出人意料的见解,他只不过进一步论证了刘邦东进取得胜利的可能性,强化了刘邦东进的决心。因为在汉中不能久留,必须尽快东进关中,否则刘邦的力量将会溃散,这是刘邦集团中上下一致的看法。但是什么时候东进,东进有没有取得胜利的把握,这在刘邦集团中却有不同的看法。一些将士的逃亡,就说明有些人再也等不得拖延了。刘邦和萧何等人,当然看出了这一点,但他们顾虑项羽力量的强大,拿不定出兵东进的机会。韩信的分析,只是使刘邦尽快地下定了马上出兵东进的决心。从时机上来说,当时的选择是恰当的。如果再拖延,刘邦的力量可能会进一步涣散,关中三个王的力量会得到加强,因而迅速占领关中地区就可能不那么容易。如果关中的三王得到项羽力量的支持,刘邦不能马上占领关中,再和项羽对峙也就相当困难了。

拜韩信为大将,这是刘邦东进的序幕。张良已经告别刘邦随韩王成去就国,而萧何、曹参等人又不善于军事,刘邦当时正缺乏有深谋远虑的将才,韩信的被发现和重用填补了这一空缺,对刘邦以后的军事行动有重大的意义。萧何那么重视和向刘邦推荐韩信,就有这方面的考虑,因为他深知自己不是将才,而刘邦身边又缺乏这方面的人才。尽管在韩信的将才尚未经过实践验证的情况下,这一决定显然具有很大的冒险性,但在当时不冒险就难以迈出第一步。

二、刘邦暗度据关中,项羽枉杀韩王成

1.刘邦暗度陈仓

刘邦是汉元年(公元前206年)四月去南郑就汉王位的,到八月他就做好了东进的准备,开始向关中进军,破坏项羽分封所形成的政治格局了。

刘邦让丞相萧何留守巴蜀和汉中,经营后方,支援前线。他自己率大军出故道(今陕西宝鸡市南),暗度陈仓(今陕西宝鸡市东),突然进入关中。陈仓是雍王章邯的地盘,他急忙率兵迎敌,被刘邦在陈仓击败,章邯退守好畤(今陕西乾县),又被刘邦军所败,章邯再退守废丘(今陕西兴平市)。

刘邦没有再以主力围攻退守废丘的章邯,而是只派了一部分兵力加以牵制,使其困守废丘,不让其出兵干扰刘邦的其他军事行动,同时集中军力消灭了章邯的其他力量,占领了咸阳,全部控制了章邯的封地。这样,章邯在废丘就成了孤立无援的一个据点,无法再对刘邦形成威胁。

刘邦基本消灭了章邯的力量,解决了雍王的问题后,接着又迫使塞王司马欣和翟王董翳投降,不到一个月就基本占领了关中,设置了陇西、北地、上郡、渭南(后改名京兆)、河上(后改名冯翊)、中地(后改名扶风)等六郡。从此刘邦就以关中这六郡为根据地,再加上原来的汉中、巴、蜀等地,与项羽展开了全面的楚汉战争。

古汉台

从刘邦暗度陈仓,率兵东进后的军事发展形势看,与韩信的估计完全一样。项羽分封的关中三王,都得不到当地百姓的支持,互相又不能协调力量联合起来对付刘邦。刘邦暗度陈仓以后,首先集中力量对付三王中力量最强的章邯,连续将其击败,迫使他退守废丘;然后再解决其他两个比较弱的封王的问题。除了退守废丘的章邯,一时未加以解决外,其他进军关中的问题都解决得比较顺利。仅用了不足一个月的时间,就突破了项羽设置的阻止刘邦进入关中的障碍。这不仅是项羽分封的时候没有想到的,连刘邦也没有预计到会这么顺利,但韩信事前却估计到了,这正是韩信比他们高明之处。

刘邦进占关中,这是他在与项羽斗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第一步。这一步选择的时机好,进展很顺利,没有费多大的力量,就占据了有利的地位。这也是他在与项羽的斗争中,由被动变主动的第一步,它对刘邦以后的胜利,具有关键性的意义。

项羽分封刘邦到巴、蜀一带,本来是为了借巴、蜀与关中的交通不便,将刘邦的力量封闭起来,让他无法再到中原地区与项羽争天下。项羽的这一策略如果执行得当,很可能从此就将刘邦的力量驱逐出中原,再也构不成对项羽的威胁。但可惜的是项羽在执行这一策略时,犯了几个重要的错误,使他未能达到原来设想的目的。

第一个错误是把汉中也封给刘邦。汉中是巴、蜀与关中来往必经的要地,如果项羽控制了汉中,就堵住了刘邦进出巴、蜀的咽喉,对刘邦十分不利;可如果刘邦控制了汉中,就让他掌握了进出关中的跳板,他随时可以通过汉中进入关中。项羽本来不打算把汉中封给刘邦,可经过项伯为刘邦说情后,作了让步,把汉中让给刘邦,这无疑给刘邦打通了进入关中的通道,破坏了自己封闭刘邦的策略。

第二个错误是分封三个秦降将王关中。关中是对刘邦逐鹿中原的第一道封锁线,如果在关中设置一个强大的诸侯王,用以扼制刘邦出汉中,那也可以把刘邦封闭在巴、蜀、汉中一带,使他无法进入中原争夺天下。当时只有项羽的力量可以起这个作用,所以如果项羽自己王关中,就会使刘邦进入关中遇到很大的困难。这是封闭刘邦力量的上策。即使项羽自己不愿王关中,他也应分封其他的得力将领如英布等王关中,更不应将关中分割为三块,削弱关中封王的力量。

特别是分封三个秦降将王关中,这是最不好的下策。因为这三个降将在关中百姓中既无威信,又无军事力量,只靠临时招募和组织起来的一点兵力,当然不是刘邦这支久经战斗的军队的对手。所以项羽分封这三个降将王关中,无异于把关中送给刘邦。而如果刘邦据有了关中,项羽再想收拾刘邦就不容易了。

项羽所犯的这两个错误,正好给处于劣势的刘邦以复苏的条件和机会。他到了汉中四个月,一举就成功地进入了关中。进入关中一个月,就基本消灭了三王的力量,占领了全部关中。从刘邦进入关中和占领了关中看,在军事上并没有遇到太大的阻力,总的说来比较顺利。这与半年前刘邦被迫就王汉中,项羽可以左右天下的形势,已经大不相同。为什么形势会发生这么快的变化,主要是由于项羽的一系列失误造成的。而其中项羽最大的一个失误,就是他自己不王关中,却把关中分封给三个秦降将。

2.项羽杀韩王成

韩王成曾协助刘邦的西征军,他的丞相张良又跟随刘邦进入关中。项羽分封时虽然仍封韩王成为韩王,但认为他是刘邦的人,就以他无战功为名,不放他归封地,而把他带到彭城,先废为侯,后来干脆把他杀了。

项羽杀了韩王成后,听到刘邦占领关中的消息,就封原来秦的吴县(今江苏苏州市)令郑昌为韩王,要他去占领韩地,以抗拒刘邦的东进。刘邦派韩的太尉韩信(与刘邦授大将的韩信不是一个人,后来被刘邦封为韩王),率兵击郑昌,郑昌战败投降。因为韩王成已被项羽所杀,刘邦就立韩信为韩王。

张良与刘邦在褒中告别分手后,就随韩王成到了彭城,他对项羽说:“刘邦去汉中就王时,烧绝了栈道,决心不再东还了。”又把他得到的齐国和赵国联合反对项羽的书信送给项羽,对他说:“齐国和赵国想联合起来消灭项羽。”刘邦占领关中后,他又对项羽说:“刘邦只想如楚怀王约定的那样,得到关中,他不会再东进了。”张良千方百计地想转移项羽的注意力,让他产生主要的对手是齐国而不是刘邦的错觉,以减轻刘邦的压力。

项羽是一个易于感情激动的人,他不认为这是张良的挑拨离间计,是在故意庇护刘邦,反而上了张良的当,果然认为齐国是自己的主要对手,集中力量先平息齐国的叛乱,因而为刘邦的发展争得了时间。

张良没有随刘邦到南郑,而随项羽到了彭城,是为了忠于韩王成。韩王成被项羽杀害后,他认为自己没有再留在彭城的必要,而且已受到项羽的猜疑,所以就逃出彭城,从小道偷偷跑回刘邦处,成为刘邦身边的重要谋士,这时刘邦已全部占领了关中。

张良是刘邦的忠实支持者,这一点项羽在鸿门宴上应当已经看得很清楚。可是项羽只认为韩王成是刘邦的人,不让他回到封地,还把他杀了。而却轻信张良的一些话,上了他转移目标的当。这说明到这个时候为止,他还没有接受范增等人认为刘邦是他的主要竞争敌手的估价,因而一再在对待刘邦的问题上,做出错误的决策。没有充分认识刘邦的野心和力量,这是项羽一再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杀韩王成对项羽来说完全没有这个必要。项羽如果认为他是刘邦的亲信,当时可以不分封他为王,就是分封以后才发现他是刘邦的亲信,不让他回封地,在彭城将他控制起来也可以,何必非要杀他?张良是忠于韩王的,项羽只要不杀韩王成,他就不会回到刘邦那里,成为刘邦身边的谋士。而项羽杀了韩王成,不但把张良推向刘邦的身边,而且失去了一批韩王成的支持者。这对项羽来说,只能造成自己的孤立,并不能达到削弱刘邦势力的目的。

三、战彭城败退荥阳,阻井陉背水列阵

1.彭城之战

项羽分封完诸侯,诸侯各前往封国,项羽将义帝迁往长沙郴县,暗中令衡山王吴芮、临江王共敖于途中将义帝杀死。

汉王元年(公元前206年)八月,齐、赵诸侯叛乱,项羽率军前往平乱,听闻刘邦已定关中,非常愤怒,封郑昌为韩王,派其前往阻挡刘邦,令萧公角阻击彭越。彭越击败萧公角后,张良伪作韩王书给项羽,说刘邦只想得关中,不会向东用兵,又伪作齐王、梁王书给项羽说齐王准备和梁王齐心协力灭掉楚国。于是项羽放心攻打齐国。项羽征召九江王英布,英布托病不出,派遣手下将领只率领几千人前往,项羽因此怨恨英布。

汉王二年(公元前205年)冬,项羽北至城阳,田荣引兵会战,被项羽击败,田荣逃往平原,被平原民杀死。项羽烧毁齐国房屋,将降卒全部坑杀。把掳掠的男女老幼全部迁往北海,被掳掠的大多数人都被残灭。齐国人因此聚在一起反叛,田横趁机收编齐兵数万反攻城阳,项羽久攻不下。

刘邦率领五路诸侯兵马有56万,向东攻打楚国,项羽听闻后,留部将继续攻齐,自己亲率精兵3万去救援彭城。刘邦攻下彭城后搜集珍宝美人,大摆宴会。项羽率军从早晨开始,由萧县从西打到东,中午时打到彭城,大破刘邦军,杀死汉兵10余万。刘邦军逃往南山,项羽率军追到灵璧东阻拦,汉兵落入睢水10余万,睢水为之不流。项羽把刘邦包围了三层,却被一阵大风吹乱楚军,刘邦趁机率领数十骑兵走脱。

刘邦逃往下邑,收集败亡散卒至荥阳,各路败军先后前来会合,萧何也发动关中没有登记在册的百姓前来投奔刘邦,刘邦因此军势得以重振。项羽乘胜来战,无法取胜。刘邦彭城大败后,诸侯反叛刘邦,归附项羽。

汉王三年(公元前204年),刘邦在荥阳修筑甬道用以过河取敖地的粮食,项羽军多次侵夺甬道,刘邦军无法取得粮草补充,非常害怕,于是,与项羽议和,项羽同意。

2.井陉之战

在彭城一战中,刘邦率领的汉、魏、河南、韩、殷等诸侯军队50多万人,被项羽率领的3万精兵打得大败,刘邦狼狈逃回荥阳,凭险据守。幸好此时韩信率领一支人马赶到,方挡住了楚军西进的步伐。

刘邦在彭城失败后,原来已投降刘邦的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又背叛刘邦,投降了项羽。齐王田都、赵王歇等也反汉而与楚联合。刘邦一下子陷入困境。汉王三年(公元前204年)六月,一直跟着刘邦的魏王豹谎称要回家探望老人的疾病,向刘邦请假回家,一回到封地(在今山西南部),便派兵封锁了黄河渡口,而派人与楚联合。刘邦闻听后,派郦食其前去劝说,没有作用,因大怒,以韩信为左丞相,派他引兵击魏。

从整体战略上讲,进兵河东,并进而攻占河北,对刘邦来说非常重要,因为这样可以从侧翼对项羽形成威胁。而且,刘邦也急需利用河东和河北的人力、物力以和项羽抗衡。

井陉

同年八月,韩信率军从关中出发,兵临黄河。魏王豹急忙派遣大军驻扎到蒲坂(今山西永济蒲州),堵塞了从临晋(今陕西大荔)到蒲坂的黄河渡口。韩信将计就计,在黄河西岸布置下更多的疑兵,多陈渡船,摆出一副要从此渡河的架式。暗中却向北急行到夏阳(今陕西韩城),从这里“以木罂缻渡军”,到对岸后,直捣魏都安邑(今山西夏县)。魏王豹大惊,急忙引军回救,但军心已乱,被韩信打败。魏王豹也作了俘虏。魏地旋即被汉军占领,置为河东郡。韩信又挥兵北上,击败代王陈馀(赵王为感谢陈馀而划出一部分地盘封陈馀为代王)的守兵,并擒获了代相夏说。

此时,代王陈馀留在赵国辅佐赵王歇。韩信在击破代兵之后,和张耳引军东下,准备从井陉关(今河北井陉北)出击赵国。赵王歇和陈馀得知后,尽起国中兵,号称20万,聚兵井陉口,先抢占了有利地形,准备迎击韩信。陈馀的部下广武君李左车劝陈馀说:韩信和张耳二人去国远斗,锋不可挡。但其致命的弱点是离根据地太远,粮草不容易接济。而“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还要远行跋涉数百里。汉军的粮草必然在大军的后面。因此,他向陈馀请求假奇兵三万,从小路出击,切断汉军的粮草,而陈馀则“深沟高垒,坚营勿与战”。这样,汉军进不得前,退不得还,背后又有奇兵骚扰,粮绝无援。不出10天,必然把韩信、张耳击败。可是,陈馀是一个儒生,不懂得多少用兵之道,常称义兵不用诈谋奇计。听了李左车的建议,陈馀很不以为然,说:“吾闻兵法十则围之,倍则战。而如今,韩信的部队虽然号称有几万人,实际上只有几千人。能够这样跋涉千里来袭击我们,已经把力量都用尽了。碰到这样的敌人,却躲避开去,不和他们交战。以后碰到更强大的敌人该怎么办呢?那时候,诸侯都会认为我们胆子小,会随便来攻伐我们。”便不听从李左车的计谋。

井陉古战场

韩信派出的谍报人员探听到这个消息后,马上还报韩信。韩信一听大喜,方敢引兵东下,在离井陉关还有30里的地方,扎下营寨。当天半夜,韩信传令调动军队。他选了2000名轻骑,每人手持一面红旗,命令他们从小路赶往赵军大营。等到望见赵军的军营,便即隐蔽起来,勿让赵军发觉。韩信特别叮嘱他们:“赵见我走,必定空壁逐我,你们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这2000轻骑出发后,他又让裨将传令军中开饭,吃完饭后立即行动,并宣布当日打败赵军后,举行大会餐。但诸将不相信会有这样轻而易举的事情,但都不敢违抗韩信的命令,只是口头上答应了。韩信又对军吏们分析说,赵军已经先抢占了有利地形,如果看不到汉军大将的旗帜,是不会轻易出击的,因为他们害怕汉军遇到险阻就往后退,他们打不着。准备停当后,韩信派1万名士兵先出发,走到井陉关下的绵蔓河边,背靠着河水摆开阵势。赵军从关上望见以后,都哈哈大笑,认为韩信不懂军事常识。因为背水为阵,根本没有退路。一旦不利,连逃的地方都没有。但他们并不理解韩信此举的深意。天刚亮,韩信建起了自己的大将旗鼓,鼓行而出,向井陉关上的赵军发起进攻。陈馀命令赵军打开营门,冲出去迎战。双方混战在一起,大战良久。韩信、张耳见时机已到,命令战士们假装战败,抛掉锣鼓旗帜,向在水边列阵的汉军那里撤退。在水边列阵的汉军把他们让过去后,迎着赵军冲了上去,双方又大战在一起。赵军看见汉军败退,锣鼓旗帜丢了一地,果然空壁而出,去抢汉军丢弃的旗帜锣鼓,并去追逐韩信、张耳,想立大功。韩信、张耳率军撤到水边以后,战士们见无路可走,便返回身去,和赵军殊死作战,赵军人数虽多,一时却难以打败他们。韩信派出去的2000轻骑在赵军营垒附近等了很久,早已急不可耐。赵军去追韩信、张耳,营壁一空,他们立刻驰入赵壁,把赵军旗帜全部抛掉,换上了汉军的红旗。赵军在河边和汉军激战了半天,还打不败汉军,捉不到韩信、张耳,斗志有些松懈,想撤回营壁。可他们一回头,见自己的营壁全部插上了汉军的红旗,不禁大吃一惊,认为汉军已经俘虏了赵王。赵军立刻陷入混乱,士兵们四散奔逃。赵军将领虽然杀了一些人,但仍然禁止不住。韩信见状,立即挥兵反攻,占领了赵军营壁的汉军也从后面夹攻,大败赵军。陈馀逃跑,至泜水(今河北境内的滏阳河)被杀,赵王歇被俘虏。李左车也被汉军抓获。韩信释放了他,待以上宾之礼。

战事结束后,汉军将领们打扫完战场,都来向韩信祝贺,并问韩信说:“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泽,今天将军令我等反背水列阵,说破赵会食,我们不服。但竟然获胜,此何术也?”韩信回答说:“这些兵法中是有的,只是诸君不理解罢了。兵法上不是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而且,我又不是平素深得众心。指挥他们打仗,实在是‘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他们人自为战,是根本不行的。给他们留下后路,他们就都逃跑了,还打什么仗?”诸将都大为佩服。

井陉之战后,汉军很快占领了赵地。河东和河北的大部分地区都落入刘邦的控制之下。而项羽的右侧翼便暴露在了汉军面前。这对刘邦在楚汉之争中从劣势转为优势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四、离间计范增被斥,划鸿沟中分天下

公元前204年初,楚军数次切断汉军粮道,刘邦被困荥阳(今河南省荥阳市),于是向项羽请和。项羽打算同意,范增说:“此时很容易就能击败汉军,如果现在把他们放走而去征服,以后一定会后悔的!”于是项羽与范增急攻荥阳。刘邦的谋臣陈平抓住了项羽多疑、自大的特点,利用反间计。离间了项羽同范增的君臣关系。项羽的使者来了,刘邦叫人准备丰盛筵席,捧着佳肴正要进献,细看使者,故意假装惊讶地说:“我们以为是亚父的使者,没想到却是项王的使者。”便更换佳肴,改以粗食供项羽的使者吃。使者回来报告项羽,项羽就怀疑范增与汉有私情,渐渐夺去范增的权柄。范增没有想到项羽竟然会怀疑自己和刘邦有勾结,十分气愤,于是告老还乡,但在途中病死。

范增是居鄛人,平时在家,好出奇计。陈胜大泽乡起义时,他年届70岁。不久,项梁率会稽子弟兵渡江而西,成为反秦斗争的主力,范增前往投奔,希望在有生之年把自己的智慧贡献给反秦事业。

范增和项梁相会于薛地。当时陈胜已被杀害,张楚大旗已倒,反秦斗争陷于低潮,项梁、刘邦等义军首领正相会于薛地,商议挽救时局的方针和策略。范增的到来适逢其时。

汉代龙纹瓦当

范增见到项梁等将领,首先分析了陈胜所以失败的原因。他认为,秦灭六国,楚人的仇恨最深,人们至今还怀念被秦人冤死的楚怀王,因而“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预言是有道理的。而陈胜失败的原因就是因为不立楚王之后而自立,不能充分利用楚国反秦的力量,导致其势不长。接着范增论证和提出了反秦的策略,他认为项梁渡江以来,楚地将领纷纷前来依附,就是因为项氏世代为楚将,人们以为他能复立楚国社稷。他建议应该顺从民众愿望,扶立楚王的后裔。项梁等人毅然接受了范增的提议,找到了在民间替人放羊的楚怀王熊槐的孙子熊心,复立为楚怀王,草创了楚国政权。

苏轼曾评价说:“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以此服从。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此始矣。方羽杀卿子冠军,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君臣之分未定也。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七十,合则留,不合即去,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虽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亦人杰也哉!”

项羽将荥阳的刘邦四面围定攻打,刘邦军势非常危急,部将纪信于是引两千军乘黄车假扮刘邦出城,说刘邦愿意投降,项羽赶来见到纪信问刘邦在哪,纪信说刘邦已经逃走了,项羽于是将纪信烧死。

汉王四年(公元前203年),项羽攻下荥阳,处死荥阳守将周苛、枞公。而刘邦走宛、叶,派人说服英布背叛项羽,进入成皋。项羽得知后迅速率兵前来攻打,夺下成皋,一路西进。刘邦逃亡巩县,派重兵阻挡,项羽无法挺进。

此时,彭越渡河攻击东阿,楚将薛公兵败身死,项羽于是亲自率军攻打彭越,彭越败走,但成皋却被刘邦趁机夺下。项羽回军与刘邦对峙于广武,相持了几个月。项羽向刘邦单挑,但刘邦不肯,于是,项羽派壮士出来挑战,但被楼烦人射杀。项羽大怒,身披铠甲手持长戟来挑战,楼烦人准备射项羽,项羽怒目而视,将楼烦人吓得不敢出来。刘邦听闻后,出来和项羽对话,项羽又向刘邦挑战,刘邦不从,项羽以弩射伤刘邦,刘邦退入成皋。

韩信于河北攻破齐、赵等国,并准备进攻楚国,项羽派大将龙且前往进攻韩信,但却被韩信所破杀,这时,彭越又于上谷城复出,项羽大怒,亲自前往救援,留大司马曹咎原地待守,并告诫他不要出战,只需守住15日即可。项羽走后,刘邦军前来挑战,曹咎大怒,引兵渡汜水,刘邦军趁机发动进攻,大破曹咎军。项羽听闻曹咎兵败,引兵而回。这时,刘邦军正于荥阳东围攻钟离眛,听到项羽回来了,非常害怕,全部退走。

十月,刘邦与项羽相持广武(今河南荥阳东北)长达3月之久,项羽自知难以得到他人援助,粮食快要用尽,又遭韩信兵的攻击,被迫与刘邦订立和约:以鸿沟(今荥阳东南)为界,中分天下,鸿沟以西属汉,以东属楚。项羽遵照和约,送还彭城大战后被俘而作为人质的太公、吕雉等刘邦家人,率军东归,返回楚地。

五、围垓下霸王别姬,愧江东乌江自刭

1.垓下之战

汉王四年十一月,刘邦听计于张良、陈平背离楚汉盟约,对鸿沟以东的项羽发动突然攻势。项羽的军队退守垓下(今安徽灵璧县南),而遭刘邦的军队围困。他兵少食尽,外无援兵,处境十分困难。

项羽这时只有不到10万的军队,而韩信则有兵30万。刘邦又让韩信为前锋,韩信的部将孔熙和陈贺为左右军。刘邦居阵中,周勃殿后。韩信先率军向项羽进攻,战斗不利,暂时退却。这时孔熙和陈贺率左右翼的军队又向项羽军进攻,项羽军迎战不利,韩信趁机率前锋军又反攻,项羽军战败,只得坚壁据守垓下。刘邦的军队借助自己数量上的优势,将项羽的军队重重包围。

刘邦为了动摇项羽的军心,找了一批会唱楚国地方民歌的将士,让他们夜里在军营中大唱楚歌。项羽听到四面皆楚歌的声音,十分吃惊。他自问:“难道刘邦已经全部占领了楚国吗?怎么会有这么多的楚人唱歌!”项羽被四面的楚歌声所感动,夜里起来在军帐中独自饮酒解闷。

垓下遗址

项羽有一个喜爱的美人姓虞,常跟随在他身边;有一匹骏马名骓,是他常骑坐的。这时美人虞姬和名马骓,都在他身边,他听到四面的楚歌声,看着自己喜爱的美人和名马,心情十分悲痛,就自编自唱了一曲慷慨悲哀的楚歌。歌词是这样的: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项羽反复唱了几遍这首自编的歌,虞姬也和唱了一首自编的歌。歌词是这样的:

汉兵已略地,

四方楚歌声。

大王意气尽,

贱妾何聊生。

霸王别姬雕像

虞姬唱完这首歌,就在项羽面前自杀而亡。项羽抚摸着虞姬的尸体,痛哭不已。左右的随从,听到项羽的歌声,都起来了。他们目睹了这幕悲痛离别的场面,都暗暗哭泣,不敢看项羽痛不欲生的样子。

项羽对自己的处境虽然很绝望,但他绝不是一个束手待擒的英雄,他还要为自己的命运去拼搏,去战斗。他骑上自己的名马骓,带领能跟随他战斗的骑兵800多人,夜里偷偷地从南部突围出来。到了天明的时候,刘邦的军队才发现项羽突围了。刘邦让骑将灌婴率5000骑兵去追击项羽。

项羽突围渡过淮河后,还剩下100多名骑兵跟着他。到了阴陵(今安徽淮南市东),迷失了道路。他们向一个田夫问路,这个田夫不知是出于对项羽的反感,还是不知道他是项羽,欺骗项羽说向左走。照他指的路走下去,结果陷入大泽中,行动很困难,所以被灌婴的骑兵追上。

项羽退出大泽后,带领部下东去,到了东城(今安徽定远县)时,只有28个骑兵还跟着他,而灌婴的数千骑兵这时已经追上来。项羽估计自己难于逃脱追兵,就停下来对他的28个部下说:“我起兵反秦到现在已经八年,身经70余战,阻挡我前进的没有一个不被攻破,我所要攻取的没有一个不被征服,从来没有吃过败仗,所以才得以称霸天下。可现在我竟被围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亡我,不是我打不胜的罪过。现在固然只有死路一条,但我愿再次快速决一死战,斩一敌将,断一敌旗,突破敌人的包围。好让你们知道,并不是我不能打胜仗,而是上天要灭亡我。”

项羽说完,就让仅存的28个骑兵,分为4队,组成一个方阵,灌婴的骑兵将他们围了数重。项羽对部下说:“我为你们斩一敌将。”他下令28骑向四面驰出,约定到山的东部合为三处。项羽大呼驰下,灌婴的骑兵都被吓得连连后退,项羽趁势杀了一名敌将。

这时杨喜为灌婴的骑将,他见项羽杀了一名自己的战友,就愤而追杀项羽。项羽回头怒目斥之,杨喜人马俱惊,跑了数里才镇定下来。

项羽的骑兵在山的东部会合为三处,灌婴的军队不知项羽在哪一处,就把三处都包围起来。这时项羽又飞驰而出,斩了灌婴的一名都尉,杀了几十个骑兵。

项羽把分在三处的骑兵会合在一起,损失了两名骑兵,还剩下26骑。他对部下说:“你们看,不是我不能打胜仗吧!”剩下的26名骑兵对项羽的勇敢善战十分佩服,他们齐声说:“正像你说的那样。”

项羽在垓下决战时,仍有将近10万的军队,这些都是跟随他久经战场的精兵,当时虽然很疲惫,但仍有战斗力,固陵之战击败了刘邦,就说明了这个问题。项羽本应率领这支军队从固陵向彭城方向撤退,因为彭城是他的都城,一定还会有守军和物资储存,他应到彭城与留守的军队会合后,再决定下一步的战略。可他没有向彭城的方向撤退,而是到了垓下,其意图显然是想渡过淮河,撤退到江东另谋出路。这样的退却是不妥当的。

因为当时江东的经济发展还很落后,人口也稀少,如果退到江东,想依靠江东的力量与刘邦争天下,是很困难的。当然,刘邦要想渡江追击项羽,也不容易。结果可能是项羽割据江东一隅之地,老死在那里。这种结局与项羽的性格是不符合的。

项羽当然是想退到江东后,经过一番整顿和补充,像他开始和项梁率8000子弟兵渡江时一样,再返回来发展,与刘邦争天下。可此一时,彼一时,当时的情况已与项羽和项梁渡江北上时大不一样。这时刘邦已经基本上统一了中原地区,他哪能让项羽渡江后再发展,必然会集中力量一举加以消灭。

项羽未向彭城撤退,也可能彭城当时发生了变化。因为彭城一直在彭越活动的范围内,这时也可能彭越已包围彭城,或者已经占领了彭城。项羽是因为老窝被端,无处可退,才不得不退向江东。这是他不得已的选择。从项羽失败后,只有鲁地还坚守不降,没有提到彭城的战守情况看,也不是没有这种可能。

项羽当时后方的重要城市,除了彭城外,仍有不少,其中的一些还在项羽力量的手中,如鲁地的一些城市就是这样。项羽还拥有10万精兵,不管退守哪一个城市,刘邦也不易一时攻下。项羽为什么要选择退到江东的下策呢?这可能与他留恋故乡的家乡观念有关。他在进入咸阳后,就因为富贵要归故乡的思想作怪,不愿王关中,宁愿回到彭城。现在他在与刘邦争天下的斗争中失利了,可能也产生了失败也要回归故乡,宁愿葬身故土,也不愿流落他乡的想法。项羽这样留恋故乡,当然不是一个大政治家的风度。因为大丈夫应该以四海为家,这是我国优秀政治家的一贯传统,而项羽却做不到这一点。

2.乌江自刭

项羽虽然只剩下26名骑兵跟着自己,但凭着他的勇敢,又从东城突围,向东南方向退至长江边的乌江(在今安徽和县北)。他想从这里渡过长江,就可以摆脱追兵,再以江东为据点,图谋再起。

他正在找船的时候,乌江亭长听说项羽战败,很可能从这里渡江,已准备好一条船在这里等他。他见项羽果然来到这里,就驾船迎着项羽说:“江东虽然不算大,但也有土地千里,人口数十万,足以称王。这里现在只有我这条船,请你赶快乘船渡江。刘邦的追兵到了,他们找不到船,渡不过江去。”

项羽这时突然又改变了渡江的打算。他可能觉得在乌江亭长面前,自己乘船逃跑,有失自己的尊严,所以笑着对这位亭长说:“上天要灭亡我,我何必还要渡江逃命呢!我率领八千江东子弟渡江而西,参加反秦斗争,现在没有一个人跟着我回来,即使江东父老兄弟可怜我,仍然拥戴我为王,可我还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呢?就是他们看在我的面子上不说出来,我自己心里会不感到惭愧吗!”

项羽接着对这位亭长说:“你是一位长者,我很感谢你的好意。这匹马我已经骑了五年,它是一匹好马,能日行千里,跟着我出生入死,没有打过败仗。我不忍心杀了它,把它送给你,请你好好养着它。”

项羽把他的名马骓送给乌江亭长,亭长带着马驾船渡江后,他就徒步持短兵器与追兵接战,一连杀了追兵数百人,他自己也受伤10余处。这时他看见刘邦的司马吕马童也在追兵中,吕马童曾是项羽的部下,后来背叛项羽投降了刘邦,项羽就指着他说:“这不是我的老朋友吕马童吗?”吕马童因为过去项羽对他很好,可他背叛了朋友,现在见到项羽觉得很惭愧,就背过脸不敢正视项羽,对旁边的王翳说:“他就是项羽!”

项羽已经无力再作最后的挣扎,他当然也不愿做敌人的俘虏,就对这些刘邦的追兵说:“我听说刘邦悬赏千金,要购买我的头,还要封万户侯。现在我把头给你们,你们可以拿着去立功,成全了你们的心愿吧!”项羽说完,就拔剑自刭而死。

离项羽最近的王翳,见项羽自杀了,马上过去割取了他的头。别人也为了立功,争夺项羽的尸体,互相践踏、彼此残杀者有数十人。最后,杨喜、吕马童、吕胜和杨武,各争得一块项羽的尸体。他们四个人再加上取得首级的王翳,因为追杀项羽有功,后来都被刘邦封为列侯。 0MpFN9Pre9GGKDvNKEC+VnDVgwZ3eG79hGwgA4qsX3AGZ/TcW/HChM2YKKDzmRp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