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刘项斗智

一、鸿门霸上双对峙,结交项伯面战端

刘邦进入咸阳后,一位姓解的儒生向他建议说:“关中是天下最富庶的地方,地形也有利于攻守。听说章邯已率秦军投降项羽,被封为雍王,就要王关中。他们来了,关中恐怕你就王不成。为了占有关中,你应急派重兵占领函谷关,不让项羽的军队进关,然后再征发关中兵以增强力量,就可以拒项羽于关外,关中就是你的地方了。”刘邦听了他的建议,就派兵去镇守函谷关。

项羽在新安活埋秦降卒20万后,就直奔函谷关而来。刘邦派来守关的军队,发现项羽的军队后,就紧闭关门,不让项羽的军队入关。

项羽见关门紧闭,派人一打听,知道刘邦已破咸阳,推翻了秦的统治,函谷关的守军正是刘邦所派。项羽见刘邦公然敢拒自己于关外,十分愤怒。他知道函谷关十分险要,正面强攻会延误入关的时间,就派英布率领一支小分队,由小道绕到关后,突然从关后发动袭击,前后夹攻刘邦在函谷关的守军,很快就攻占了函谷关。

项羽的军队入关后,就再也没有遇到任何的抵抗,急行军至咸阳郊区的戏下,驻军鸿门(今陕西临潼县东项王营村),和驻军霸上的刘邦形成对立之势。

项羽消灭刘邦镇守函谷关的军队,这是项羽和刘邦之间对立的起始,也是他们之间进行军事战斗的开始。在项梁领导反秦斗争时,经常派刘邦和项羽配合起来进行军事行动,他们之间合作得很好,成为反秦斗争的战友。以后奉楚怀王之命,一个率军北上救赵,一个率军西征,从总的战略上说,这两支军队在反秦斗争上也是密切配合的。可是秦的统治推翻不久,这两支反秦斗争的主力军队一接触,马上就变友为敌,成为新的敌对力量。

刘邦

如果刘邦不听解生的建议,不派兵去镇守函谷关,刘邦和项羽就不会发生敌对的军事行动吗?其实,不然。因为它只可能延缓他们之间的对立,而不可能消除这种对立。推翻秦的统治之后,谁是未来王朝的统治者?刘邦和项羽作为当时两支最大的军事力量,谁也不会甘心服从对方的指挥,他们必须经过一番军事和政治上的较量后,胜利者才有可能成为新的王朝的统治者,而失败者也才能退出历史的竞争舞台。所以即使刘邦没有派兵镇守函谷关,项羽在进到咸阳之前没有与刘邦发生军事冲突,他们之间的矛盾也不能缓和或消除,迟早会发生大规模的军事冲突。除非刘邦放弃争夺天下的念头,甘愿臣属于项羽。刘邦当然是不会放弃他的政治抱负而屈从于项羽的,所以刘邦与项羽之间的斗争,显然是不可避免的。刘邦派兵镇守函谷关,只是提前触发了他们之间的矛盾。

可是刘邦既然接受解生的意见,派兵去镇守函谷关,为什么又没有派得力的将领率领一支比较强大的军队,甚至在关内外的一些军事要地都没有驻兵把守呢?这说明刘邦在作出这一决定时,思想上是犹豫不定的。

从刘邦进入关中后的一系列措施看,他是想占领关中,解生的意见正合他的口味。可是他也知道,从当时的力量对比看,他想把项羽拒之关外,还做不到。正是在这种矛盾的心情下,他才一方面派了一支军队去驻守函谷关,又知道这支军队抵抗不住项羽的入关,所以并未派重兵把守,因而项羽才能一攻就破关。

刘邦的这种做法,显然是不明智的。既然知道无法抵抗项羽入关,就不应该派兵据守关口,过早地挑起与项羽的矛盾,这对处于劣势的刘邦是不利的。刘邦在占领咸阳后,为了安全上的需要,当然可以派一支军队去镇守函谷关。在项羽来到关门后,如果打开关门对项羽表示欢迎,就可能不会发生以后的鸿门宴,刘邦与项羽矛盾的爆发可能延缓或推迟,从而刘邦也就能取得更加有利的斗争环境和条件。

曹无伤是刘邦的左司马,听说项羽对刘邦不满,要发兵进攻刘邦时,为了给自己找后路,就想暗中巴结项羽,取得项羽的好感。

当时项羽有兵40万,号称百万;刘邦虽然自称有20万人马,实际上只有10万。曹无伤估计,如果项羽和刘邦打起来,刘邦肯定敌不过项羽,为了趁早讨好项羽,求得项羽对自己的理解,以后项羽能封自己官职,就偷偷派人去对项羽说:“刘邦想当关中的王,让投降的秦王子婴为相;秦朝的珍宝都归他所占有了。”

曹无伤的话更激怒了项羽,这时范增也趁机劝项羽说:“刘邦在山东的时候,贪财好色,没有大的政治抱负;可是他进入关中后,一反常态,秦朝的大量珍宝,他一点儿也没有动;秦宫中的数千美女,他一个也没有要。从这个变化看,他已经立下大志,想当皇帝。现在他羽翼尚未丰满,要尽快对他发动攻击,消灭他的力量,千万不可失去这个时机。”项羽接受范增的意见,下令连夜给将士们开饭,准备天一亮就进击刘邦。

项羽的叔父项伯,年轻时因为杀人,逃到张良处,曾受到张良的保护,所以一直很感激张良。他见项羽连夜备战,准备第二天攻打刘邦,担心在刘邦那里的张良跟着刘邦受害,就连夜偷偷跑到张良那里,告诉他项羽要攻打刘邦的情况。项伯估计刘邦打不过项羽,为了免于受害,劝张良连夜跟着自己逃走,不要跟着刘邦送死。

张良一听项伯的劝告,十分吃惊。他觉得刘邦对自己不错,在他危急的时候逃走,太不够朋友。张良就对项伯说:“我受韩王命令跟着刘邦反秦,现在刘邦危急,不告诉他一声而自己逃走,太不够义气。”于是张良马上去见刘邦,把项伯讲的情况报告给他。

刘邦听了张良讲的情况,大惊失色,不知如何是好。他问张良:“这该怎么办呢?”张良反问他:“你真想背叛项羽吗?”刘邦老实回答:“解生对我说,派兵守住函谷关,不要让项羽入关,我就可以在关内称王。我是听了他的话才干的。”张良又问:“你自己考虑,能敌过项羽吗?”刘邦反复考虑了很久才回答说:“敌不过项羽。可事已至此,又有什么办法呢?”张良说:“没有别的办法。只有请你去见项伯,说明你并没有背叛项羽之意,不知他信不信?”刘邦又问:“你怎么与项伯认识的?”张良说:“我们在秦朝统治时就是好朋友。有次项伯杀了人,是我救了他。现在有急事,所以特意来告诉我,怕我受害。”刘邦又问:“项伯与你比谁的年纪大?”张良说:“项伯比我大。”刘邦说:“你把项伯请进来,我要以兄长的礼对待他。”

张良出来请项伯去见刘邦。项伯因为是偷偷来关照张良的,怕见了刘邦后张扬出去,项羽知道了对自己不利,所以不愿见刘邦,但张良硬是带着他去了。刘邦见了项伯,对他很恭敬,以兄长礼对待,向他敬酒祝寿,还答应把自己的女儿嫁给项伯的儿子为妻,两人结为亲家。

刘邦与项伯客套了一番交情后,就向他表白自己的心意说:“我进入关中后,安定吏民,封存府库,什么东西都没有敢动,就是等候项羽进关后处理。之所以派兵去把守函谷关,目的并不是抗拒项羽,而是防备其他的盗贼。我日夜都在盼望着项羽的到来,哪能反对他呀!请你代我向项羽言明,我决不会背叛他。”项伯觉得刘邦说得很诚恳,就相信了他的话,并表示愿意向项羽转达他的意思。可是项伯觉得如果刘邦不亲自向项羽解释,还是难于消除项羽对他的误会,所以他向刘邦建议:“明日一早来拜会项羽,亲自向他说明情况。”刘邦答应了。

项伯连夜又从刘邦那里返回鸿门,找到项羽,把自己会见刘邦的情况向他做了报告,转达了刘邦的意思,还帮着刘邦对项羽说:“如果刘邦不先攻击关中的秦军,你能这么顺利地进入关中吗?刘邦在反秦斗争中有大功,你出兵攻他是不义之举,不如解除误会,还是与他和解为好。”项羽这时显得很没有主见,他听了项伯的一番话后,就相信了刘邦,决定第二天不再出兵打刘邦。

从当时军队的数量和战斗力来看,刘邦远不是项羽的对手,所以项羽出兵打刘邦,刘邦十有九会被击败,甚至可能溃不成军,再也形不成一支力量。如果是那样的话,项羽分封之后与他对抗的,就不再是刘邦,而是其他的力量了。只是因为项伯与张良的私人交情,项伯连夜采取了一些个人的行动,他的行动是违反当时的军纪的。可正是这一违纪的偶然行为,消除了迫在眉睫的一场大战,才使刘邦的力量得以保存下来,成为项羽日后的主要劲敌。

这场战争的消除虽然有很大的偶然性,但从刘邦与项羽来说,也有一定的必然因素。刘邦的最大优点是能屈能伸,当他估计到形势对自己不利时,可以做出低三下四的屈辱可怜样子,以取得对方的同情。在这次事件中,他一听到项羽打自己,而自己又不是项羽的对手时,他可以马上降低身份,对项伯献各种殷勤,争取项伯的同情;接着又冒可能被项羽扣留或杀头的危险,亲自去拜见项羽,以求得项羽的信任。而项羽是一个在性格上没有主见的人,容易感情激动,也易于轻信人言,改变自己的主意。他听了曹无伤的话,马上就要发兵打刘邦;听了项伯的话后,又立刻改变了打刘邦的决定。项羽在性格上的这种不坚定性,与刘邦的善于随机应变一接触,项羽就会因为轻信刘邦的花言巧语而受骗上当,而刘邦却可以利用项羽的不坚定性,投其所好,轻而易举地改变项羽的决定。刘邦与项羽在性格上的这种不同反差,是导致刘邦以弱胜强的一个重要心理原因。

二、鸿门宴刘项斗智,得益助沛公脱身

刘邦自知不是项羽的对手,为了求得项羽的谅解,按照项伯的意见,第二天一早就赶到鸿门,亲自来拜见项羽。他怕引起项羽的猜疑,所以只带了100多名卫士。

项羽接见刘邦的时候,刘邦不等项羽发问,就主动地向项羽解释说:“我与将军协力攻秦,你率军北上解了赵国之围,我率军西征,想不到能先进入关中,推翻秦的统治,在咸阳与将军会面。我们本应在一起庆贺反秦斗争的胜利,可现在有小人制造谣言,挑拨我们两人之间的关系,使我们之间产生了误会。”

项羽听了刘邦的这番自我表白,就相信了刘邦不会反对自己,解除了对刘邦产生的误会,他坦率地对刘邦说:“你的左司马曹无伤对我讲,你反对我进入关中,所以我才信以为真。不然的话,我怎么会对你产生这些误会呢?”项羽过于天真,他这么一说,等于把信任自己的曹无伤送上了死地,以后刘邦部下的人,谁还再敢向他通风报信呢?项羽从此断绝了来自刘邦阵营的情报来源。

刘邦的一番表白,消除了项羽的误会,项羽就宴请刘邦一行,以示双方的和解。宴会是在军帐中进行的,项羽和项伯是主人,坐在东边,范增南面陪坐;刘邦坐在北面的客人席上,张良陪坐在西边。

范增是项羽的主要谋士,项羽很尊敬他,以叔父辈称之。范增知道刘邦说的不是真话,他以后会成为项羽称霸天下的主要对手,所以想借机把刘邦除掉。他在宴会上,一再以目示意项羽,并举所佩的玉玦三次,要项羽按原定的计谋击杀刘邦,但项羽轻信了刘邦的解释,对范增的示意没有反应。

鸿门宴

范增见项羽已被刘邦的花言巧语所迷惑,很着急,就借故离开宴席,把项羽的从弟项庄叫来,对他说:“项羽不忍心杀刘邦,会为我们留下一大祸害。等一会儿你进来为大家祝贺,然后请以舞剑助酒兴,在舞剑的时候趁机杀了刘邦。如果不杀了刘邦,以后我们都会变成他的俘虏。”

项庄以善舞剑著名。他听了范增的话,就进入正在举行宴会的军帐,以祝贺反秦斗争取得胜利为名,向项羽和刘邦等人敬酒,然后对项羽建议:“你在宴请刘邦,军中没有什么可助兴的,我愿献丑舞一段剑,以助大家的酒兴。”项羽不知道项庄的用意,就同意说:“很好。”

项庄拔剑起舞,项伯见他的剑尖常指向刘邦,就感到其中含有杀意。他和刘邦已经结为亲家,怕伤害了刘邦于自己不利,也拔剑与项庄对舞,一再拨开项庄指向刘邦的剑锋,以身体来保护刘邦,项庄不能得手。

张良看见形势十分危急,项伯稍有疏忽,刘邦就会死在项庄的剑下。他借故离开军帐,见到在外面侍候的樊哙。樊哙不了解宴会上的情况,问张良:“今天的事情怎么样?”张良说:“十分危急!现在项庄舞剑,其目的是想借机杀害刘邦。”樊哙听了,也顾不得什么礼节,就边对张良说:“紧迫了,不能再等,我进去与他们拼了。”边带着剑和盾闯进宴会的军帐。守门的卫士要阻止樊哙入内,樊哙以盾把卫士撞倒在地,闯进宴会的军帐中,站在张良的后边,怒目而视项羽。

项羽见突然闯入一个全副武装的壮士,对自己怀着敌意,不知是什么人,就手握剑柄跪起来厉声问:“你是什么人?”张良怕发生冲突,赶忙向项羽解释说:“他是刘邦的参乘樊哙。”

项羽见樊哙一表威武的勇士风度,称赞说:“真是一名壮士,请他喝酒。”把一斗酒送到樊哙面前,樊哙向项羽拜谢后,一饮而尽。项羽见他好酒量,又对部下说:“送他一个猪肘子吃。”有人拿给樊哙一个生猪肘子,樊哙把盾放在地上,再把生猪肘子放在盾上,用剑切着把它吃了。项羽见他吃得痛快,就又问:“壮士,还能喝酒吗?”樊哙趁机对项羽发了一番议论说:“我死都不怕,还怕喝酒吗!秦的统治者心怀虎狼之心,杀人如麻,刑法残酷,所以大家都起义反秦。楚怀王在发兵前曾与诸将相约:‘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现在刘邦率军先破秦进入咸阳,封闭了秦的宫室和宝库,丝毫没有敢动它,驻军霸上,就是等待你的到来。所以派人镇守函谷关,是防备其他的敌人。刘邦有这么大的功劳,还没有得到什么封侯的报酬,而我却听人们在背后议论,你想杀这样有功之人。这是被推翻的秦统治者的做法,我想你不会这么办。”项羽听了樊哙的一番话,默然不语,好久才对樊哙说:“请坐。”樊哙于是坐在张良的后面。

过了一会儿,刘邦见敌对的形势有所缓和,就借出去上厕所的机会,把张良和樊哙一起叫出来。樊哙建议刘邦马上离开这一险境,刘邦觉得出来是上厕所,并未向项羽辞行,擅自离开不合适。樊哙说:“办大事就不能苛求细节,讲大礼就不拘小错。现在人家剑拔弩张要杀我们,我们像放在肉案上的鱼肉一样,人家随时可以任意宰杀,还讲什么辞行的礼节呢!”于是刘邦才决定不辞而别。

刘邦让张良留下来,对项羽的招待表示感谢,并解释他离去的原因。张良问:“你带来什么礼物了吗?”刘邦说:“我带来白玉璧一双,想送给项羽;玉斗一双,要送给范增。因为看见他们很愤怒,没有敢拿出来。请你代我送给他们吧。”张良说:“很好。”

鸿门距霸上约40里地,刘邦为了行动迅速方便,不引人注意,不坐来时的车骑,只带着樊哙、夏侯婴、靳疆、纪信四人,持剑盾步行,穿过骊山上下的小道,平安返回了霸上的军营中。

刘邦怕项羽发现自己逃走后派兵追击,临行前对张良说:“我从小道走,到我们霸上的军营不过20多里。你估计我们已经到了军营后,再进去向项羽说明。”

刘邦上厕所,项羽左等右等也不见他回来,就派都尉陈平去叫刘邦。这时张良估计刘邦已返回霸上,就进来向项羽道谢说:“刘邦酒喝多了,不能来辞行。他让我代他向大王奉献白玉璧一双,向大将军范增奉献玉斗一双,表示感谢!”项羽问:“刘邦现在什么地方?”张良回答说:“他听说你不能原谅他的过失,现在已独身返回霸上军营中。”项羽这时已经谅解了刘邦,不想再杀他,所以也没有责怪刘邦的不辞而别,就接受了刘邦送的一双白玉璧,把它放在案上。范增则对没有杀了刘邦,让他只身跑了,感到非常遗憾。他把刘邦送的一双玉斗放在地上,拔剑将它击碎,愤慨地说:“唉!项羽这个人头脑太简单,不听我的计谋,受了刘邦的骗。今后与他争天下的,必定是刘邦。他斗不过刘邦,我们这些人今后都将成为刘邦的俘虏。”

秦代云纹瓦当

刘邦返回霸上的军中,立即将向项羽通风报信的曹无伤杀了,以泄心头之愤。

鸿门宴是刘邦与项羽斗争中具有戏剧性的一段插曲。如果项羽决心要杀刘邦,刘邦当时是无法逃脱的。看来,项羽是很重感情的,或者说是很讲义气的。他和刘邦在一起同生死、共患难地战斗过,刘邦在西征中又立下战功,虽然刘邦在函谷关设兵防守,曾使他对刘邦发生了猜疑,但他总认为刘邦还是反秦斗争中的盟友,所以一经解释就消除了误会,不忍对刘邦下杀手。如果项羽下了杀刘邦的决心,刘邦率百余骑进入敌营,怎么可能借上厕所的机会逃走,而项羽的部下都未能发现而加以阻拦呢?这说明项羽根本就没有采取任何防范的措施,所以刘邦才有可能只身逃走。

项羽是一个伟大的军事家,在巨鹿之战中表现出非凡的军事才干,但在政治上却很幼稚,远不如范增有眼光。推翻秦朝统治的是项羽和刘邦这两支主力军,现在摆在他们面前的是组建一个代替秦朝统治的新政权,谁是这个新政权的主人呢?从当时的力量和威望看,当然只能是项羽。可是范增已经看出,刘邦是项羽潜在的强大竞争对手,眼前他虽然力量还不足,不敢对项羽的地位提出挑战,但他的政治斗争经验,却远胜项羽,所以范增主张马上下手除掉这一潜在的竞争对手,否则以后可能败在他的手下。而项羽却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他不把刘邦看成是自己的敌手,而却看作是盟友,更不认为刘邦敢反对自己,和自己争夺天下。所以他很快就谅解了刘邦,不再同意范增杀刘邦的意见,让刘邦轻易地逃走了。这说明项羽还缺乏政治斗争的远见,过于迷信自己的武力,致使刘邦得以在困境中生存下来。这是项羽与刘邦对立之后,项羽在决策上的第一个大的失误。

三、蛮霸王火烧咸阳,自称王大封诸侯

鸿门宴后,项羽认为刘邦已经归服,自己理所当然地已成为反秦力量的主宰。于是,刘邦进入咸阳后没有敢干的事,他毫无顾忌地去办了。他带领自己的大军,以胜利者的姿态进入咸阳,放纵士兵进行烧杀抢掠。他杀了秦降王子婴和秦的全部宗室家族,对秦统治者进行了报复。他把秦宫室里的珠宝和后宫的美女据为己有,然后放了一把大火,全部烧了秦的宫室。大火烧了三个月才熄灭。

除了珍宝和美女外,他对秦的一切都很反感,都存在报复的心理,都想将它们毁掉。经过他的这一番烧杀,繁华壮丽的秦都咸阳,就变成了一片废墟。这时有人出来劝项羽说:“关中土地肥沃,人口众多。东有函谷关,南面武关,西临散关,北隔萧关,四周都以山河为塞,退可以守,进可以攻,是建都称霸的好地方。”可是这个意见提得太晚了,经过项羽的一番报复性的烧杀抢掠,这时的咸阳已经残破不堪,富饶的关中也已非昔日。

咸阳宫

项羽活埋了20万秦降卒,又在咸阳一带大肆烧杀抢掠,关中的父老兄弟当然对他很反感。这时有人说:“人们都说楚国人像猕猴,性情暴躁不定,不能久着冠带,项羽果然是这样,他长久不了。”这个话传到了项羽的耳朵中,他很愤怒,找到了说这个话的人,把他杀了。

项羽觉得关中的百姓对他持敌视的态度,关中虽然富饶,但他不愿久留关中,而却很思念故乡,所以决定离开关中,东归故乡。他对别人说:“一个人富贵了,如果不回到家乡,就像夜里穿着绣花的衣服行走一样,谁也看不见,那还有什么意思呢!”

项羽愿意不愿意留居关中,这本来是他个人的一种趋向。但是由于他不愿意留在关中,又对秦统治者的一些遗物采取了报复性的毁灭态度,结果将秦统一全国后集中在咸阳一带的大量经济和文化的财富,毁于大火,这对中华民族经济和文化的积累和发展,无疑是一个不可挽救的重大损失。特别是经过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之后,一些古代的文化典籍在民间流传已经很少,但在秦宫室和政府机构中,仍有大量的保存。如果项羽对咸阳秦的遗留物品,采取稍为克制和宽容的态度,不去有意用大火加以焚毁,就会有一部分保留下来,到了汉初开国之时,也就不会因为寻找和恢复一些古籍,要凭老儒靠记忆而口授,费那么大的劲,又给后世研究和校阅古籍造成那么大的困难了。所以项羽对咸阳的烧杀抢掠,不管是从政治上争取秦人的支持,还是从经济和文化的延续发展上,都是做了一件绝大的蠢事,对他自己和后世都产生了恶劣的影响。

项羽在得到楚怀王的同意后,自立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章邯为雍王,司马欣为塞王,董翳(yì)为翟王,魏王豹为西魏王,申阳为河南王,司马卬为殷王,赵王歇为代王,张耳为常山王,当阳君英布为九江王,吴芮为衡山王,共敖为临江王,燕王韩广为辽东王,臧荼为燕王,齐王田市为胶东王,田都为齐王,田安为济北王等18个诸侯王。

项羽分封完诸侯,诸侯各前往封国。项羽将义帝迁往长沙郴县,暗中令衡山王吴芮、临江王共敖于途中将义帝杀死。

四、烧栈道麻痹项羽,居汉中蓄势待发

项羽分封完之后,就要各个诸侯王去自己的封地就国。刘邦虽然受到不公正的分封,不想去就国,但又迫于项羽的威力,暂时还无法与项羽对抗,别无其他出路,只得去巴、蜀、汉中一带就汉王的封位。他任命萧何为丞相,带着自己的部下和亲信,从霸上出发,向汉中一带进发。

刘邦这时有10万大军,项羽为了限制刘邦的力量,只允许他带3万人马。可是刘邦的亲信和部下很多,他们都愿意跟随刘邦去汉中,还有一些楚国和各路诸侯中敬慕刘邦的人,也主动表示愿意跟他去,所以跟随刘邦去汉中就国的远远超过了项羽限定的3万人。

由关中进入汉中、巴、蜀一带,道路很难走,刘邦选择了由杜县(今陕西西安鄠邑区东)南下入蚀中(今陕西洵河上游)越过秦岭进入汉中平原的路。张良因为要随韩王成去就国,所以不能跟随刘邦到汉中。但张良对刘邦依依舍不得离开,一直把刘邦送到褒中(今陕西城固一带)。张良临别时,刘邦送给了他很多珠宝,张良后来都转送给了项伯。

到了褒中,刘邦一再请张良不要再远送,张良只得与刘邦告别。临别前他向刘邦建议说:“你去汉中的路上,经过不少栈道,都是交通险要之处。你应把所过的栈道都烧绝,一方面可以防止项羽或其他人的军队再进入汉中;另一方面也可以示意项羽,你并无再返回来的打算,使项羽不再对你有所警惕。”刘邦接受了张良的意见,把所经过的栈道都烧毁了。消息传到项羽那里,他就开始放松了对刘邦的戒心,刘邦因而得以安心在汉中、巴、蜀一带蓄积力量。

栈道是秦岭山脉中一些险要的地方,人们难以通行,就旁凿山崖,铺以木头板梁,人工修筑的通道。刘邦把这种栈道的木制板梁烧毁,就可以断绝入汉中的通路。但是这些栈道也是人工修筑的,刘邦后来在进入关中的时候,又把这些栈道修复了。所以烧绝栈道,只是暂时迷惑项羽的缓兵之计。

项羽分封之后,一些不满分封的诸侯王,不去就国而反叛项羽,使项羽一开始就处在被动之中。而项羽的主要对手刘邦,却老老实实地去封地就国,还按照张良的意见,边走边烧绝栈道,以转移项羽的视线。这是刘邦的高明之处。

石城山古栈道

因为分封之后,项羽最注意的当然是刘邦的动向。刘邦如果不去就国,项羽马上就会集中力量对付刘邦。现在刘邦不但去就国,而且烧绝栈道以表示无归意,表面上服从项羽的分封,这就可以转移项羽对他的注意,使项羽误以为刘邦并无与自己争天下的意图,因而对刘邦失去警惕。后来的事实也证明,刘邦达到了麻痹项羽的目的。

其实,刘邦去汉中就国,本身就起到了消除项羽对他的敌意的作用,张良的建议烧绝栈道,只是进一步强化了对项羽的影响。即使刘邦不烧栈道,只要他去汉中就国,项羽也不会对他采取什么行动。因为项羽一到彭城,他就无暇顾及远在汉中的刘邦了。 shlR26yEzi7jSLQ3Gwaa6gER53lg8xCwNUddjDEb+gDxOnf79sDdmPpaFFEuYSU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