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文帝杨坚

一、父荫妻贵成重臣,天假良机禅北周

1.胡化汉人,父荫妻贵

隋文帝杨坚(541—604年),弘农郡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市)人。东汉太尉杨震八世孙杨铉之后。据近世史学家陈寅恪的研究:杨铉已是五胡乱华时代的人,其本人曾仕燕,其后人在西魏、北齐、北周任官,可能是胡化汉人。杨坚的祖母盖氏即匈奴羯族人,母吕氏出身寒微,可能是胡化汉女。

杨坚生于长安冯翊畿辅之地般若寺内。据传说生时紫气充庭,不久就有一个尼姑自河东来,对吕氏说:“此儿不同凡人,生来高贵,不宜养在俗间。”吕氏就让带去尼姑精舍抚养。长大后,生有异相,额上有五柱骨入顶,目露精光,闪闪外射,手上有纹似“王”字。而且躯体长得上体比下体长一些,性格深沉严肃。初入太学,和同学相处,即使最亲近的人,也总保持一段距离。

杨坚的父亲杨忠帮助宇文泰夺取西魏政权立功,被赐鲜卑姓“普六茹”。北周立国,杨忠被任柱国、大司空,封随国公。所以杨坚15岁就受父荫被封成纪县公。到17岁时北周明帝即位,又被晋封为大兴郡公。

有人在明帝前说杨郡公长得一副帝王相,明帝要一位善相的大臣赵昭前往视之。他回来后对明帝说:“杨坚的面相,最多做到柱国(国家军队司令)。”他又暗中跑去对杨坚说:“明公日后当为天下君,但必经大诛杀而后定,盼善记鄙言。”

周武帝即位时,杨坚21岁,被进位大将军,外放随州刺史。后来召还长安,恰巧坚母吕氏卧疾,杨坚侍疾3年,昼夜不离左右,被称纯孝。后周武帝聘杨坚之女为太子妃,此时杨坚不但已袭父爵为随国公,而且成为周太子的老丈人,而这时他才33岁。事实上他早已是皇亲国戚,他的妻姊是周明帝之后,明帝是武帝之兄,所以杨坚进入壮年,无赫赫功业,已成北周重臣。北周掌实权的太师大冢宰宇文护很嫉恨他,幸有大将军侯伏、侯寿处处匡护。

王弟齐王宇文宪对武帝说:“普六茹坚(指杨坚)相貌非凡,臣每见他,不觉自失。恐怕他终非人下,不如早除之。”武帝说:“他不过能带兵为将耳。”乌丸将王轨对武帝说:“皇太子恐非守社稷之主,杨坚却有反相。”武帝不悦道:“天命倘真如此,亦莫奈乎?”杨坚知道后,颇为恐惧,更加小心谨慎。

2.天假良机,受禅北周

周武帝杀太师宇文护后,始亲掌国柄。他雄才大略,颇有作为,而且性尚节俭,行阵与士卒同甘苦。乃屡兴伐齐之师,杨坚从征,方建军功。历出任定州、亳州总管(州牧),后来周灭北齐,杨坚进位柱国。周武帝以36岁壮年,于征突厥时得病,赶返长安而死。传位太子,是为宣帝,才21岁,是一位荒唐君主。武帝生前曾杖责过他,留有杖伤痕,父王一死,他抚视杖痕说:“死得太晚了。”即位一年中,一反父风,荒淫无道,诛杀宗室及忠臣,还建洛阳为东都,大治宫室。一年后禅位给子静帝,自号天元皇帝。静帝幼冲,天元帝仍问政。那时杨坚特别礼贤下士,位望甚隆,天元帝亦颇忌之。天元帝在杨皇后外另立三后,四后争宠,互相诋毁,天元帝尝怒对杨后说:“必诛杀你全家。”有一次果然召杨坚往见,先命左右侍卫说:“倘见随国公脸上有怒气,你们就给我推出斩了。”杨坚进谒,任由君王责恼,容色自若,恭敬以对,竟不让抓到把柄,天元帝也只得罢了。一年后天元帝暴卒。那时杨坚正好因足疾,以扬州总管留京未行,用事大夫郑译、刘昉,原是杨坚倾心相结之人,乃矫诏杨坚以国丈之亲,令入朝柄政,都督内外诸军事。那时杨坚40岁,正当盛年,幼帝才8岁,太后是自己的女儿,百官总己以听。算来杨坚得到这机会,说他相貌好,不如说他运气好。如果英明的周武帝不以36岁壮年而死,怎会有那荒唐君主宣帝登位的机会?假如那改号天元的宣帝不以精壮之年(22岁)暴卒,杨坚说不定还得有一番厄运。谁知老天帮了他的忙,让阻挡他好运的一英主、一昏君,都及时而死,杨坚不费吹灰之力,乃有窃篡人家帝位的大好机会,比历代权臣都幸运。王莽、曹氏父子、司马氏祖孙为这机会,都曾煞费经营,应愧不如。

阎立本《历代帝王图》中的隋文帝

杨坚入朝柄政后,得谋臣高颎、李德林,大将韦孝宽、贺若谊、梁睿等之助,不但先后讨平相州总管尉迟迥、郧州总管司马消难、蜀州总管王谦的叛乱,而且立刻大施惠政,清简法令,蠲灭赋役,躬行节俭,使天下悦服。那时周室宗亲,早有惶惑不安之状,杨坚乃以千金公主将迁嫁突厥为辞,征宗室五王入朝,准他们履剑上殿,入朝不趋。又任汉王宇文赞为右大丞相,但只进以美妓而不予实权。这些亲王都是些无能之辈,欲谋刺杨坚,而却泄谋,反被杨坚执杀。太史大夫庾季才以“天象已定”劝进,并州刺史李穆以熨斗为赠,劝以“愿执威柄以熨安天下”。连他的独孤夫人也私下鼓励他说:“大事已看得清楚,骑虎之势,必不得下,好自为之吧!”于是周大象三年(581年)杨坚于晋爵随王后五个月受周禅位于长安而称隋帝,改年号“开皇”元年。

杨坚篡周而定中国北方,第九年又驱师灭南方的陈国,于是一统天下,使汉族衣冠文化重光于宇内。他勤政养民,躬自省俭,又外服突厥,拓展疆土,重振华夏声威,开创“开皇之治”。如果他不是因为性格上矜持自囿,以致“有刻薄之资,无宽仁之度”,兼以“素无术学,不能尽下”,“雅好符瑞,暗于大道”,又要“听哲妇之言(指独孤后),惑邪臣之说”,“灭父子之道,开昆弟之隙”,弄到“坟土未干,子孙屠戮……天下已非隋有”(《隋书·高祖纪》),就不致只创立了一个中国历史上另一个短暂的王朝。

二、诛灭宇文开盛世,混一宇内建树多

1.诛灭宇文,民阜物丰

隋文帝

隋文帝登基后,第一考虑到的是稳固自己的帝位。他有五个儿子,皆独孤皇后所生,长子杨勇立为皇太子,其次杨广为晋王,杨俊为秦王,杨秀为越王,杨谅为蜀王,分镇山西、陕西、江南和四川诸重地。其他如幽州、楚州、庐州、定州,皆派猛将驻守。然而周室的苗裔还在,那静帝虽已降为介国公,年纪尚幼,但其他年长的宇文氏王公尚多,使他放心不下。因为杨氏世受周室厚恩,今在孤儿寡妇手中夺人天下,岂得人心之平,连自己的女儿周室杨皇后,本性素来柔婉,也愤怨不平。隋文帝心中有愧,把杨皇后迎回娘家,改封为乐安公主,还想把她改嫁,因她尚很年轻,谁知她誓死不从。这和王莽女嫁西汉平帝,曹操女嫁东汉献帝,同样发挥了中国儒教传统从一而终的妇德,让当时的须眉愧对。文帝后来果然尽诛宇文氏王公,使鲜卑拓跋族的宇文氏为之灭族。

隋文帝用高颎、苏威、牛弘等辅政,刑政度支大小,无不与谋,鼎革数年间,天下晏安。帝性严肃,勤于政事,每天上朝,自晨至暮,忘其疲劳,五品以上朝臣随时传见论事,当侍卫的“传飧而食”。有一位御史柳彧看不过上谏道:“比见陛下留心治道,无辞疲劳,皆因群臣惧罪,不敢自决,乃一唯取判天旨,以至营造细小之事,进出轻微之物,均以奏闻,一日之内,酬答百司,日暮忘食,入夜未寝,动以文簿忧劳圣躬,诚非所宜。伏愿少减烦劳,但决国之大事,其余细务,责成有司。”可见隋文帝奋励为政,达于苛细,勤则勤焉,导致群臣都不敢负责任,失其法度。又本性俭啬,布衣粗食,宫中器御车驾,一任蔽旧,非宴会,食只一肉,后宫所服,都浣洗之衣,既非绮罗,又无金玉之饰,带扣帽簪之类,都只用铜铁角骨。如此提倡俭德,乃使国家仓廪丰溢,户口滋藩。受禅之初,全国民户不满400万,到仁寿末年(604年)时,却已超越890万。以五口之家计,那时中国的人口是4450万,可称民阜物丰。

2.混一宇内,建树良多

隋文帝另一大功业,就是征伐南朝陈国成功,使宇内混一,重现秦汉统一之局。他伐陈用高颎之计,早在沿江一带用疑兵及劫粮游击战略,时动而时退,使陈人生惰心,疏于防备。开皇八年(588年)乘陈后主(陈叔宝)遣使聘隋之际,文帝发水陆大军51.8万人,以晋王杨广、秦王杨俊及清河公杨素为三行军元帅,从六合、襄阳、永安、江陵、蕲春、庐江、广陵、东海分八路进军,皆受晋王杨广节制。同时发玺书30万张,历数陈后主荒淫无道20大罪状,遍谕江南,先作宣传攻势。冬十一月誓师,至次年正月初四日,新年方过,陈后主宿酒未醒,隋师贺若弼、韩擒虎的精兵,已分别从蒋山(即钟山)和采石矶攻入建康城,一从北掖门入,一从朱雀门进,韩擒虎在陈宫景阳井中取出躲藏的陈后主和其爱妃张丽华及孔贵妃。陈后主投降,江南乃定。

隋文帝在全国境内推行均田制,使全国成年男丁及丁妇皆有地可耕;又实行兵农合一的府兵制,使全国纳入严密组织。他推行“大索貌阅”,不许隐报人丁。

隋文帝即位之初,就制定了保闾制度,以加强政府对于户口的控制,进而扩大税源。

保闾制度规定,县以下五家为一保,五保为一闾,四闾为一族。设置保长、闾正、族正等职,分级负责检查户口。585年,又下令在全国整顿户籍,要求各州县按照户籍上的资料逐户核对,如有谎报掉队以逃避课役的情况,一经查出,其保长、闾正、族正等都要受到处罚。朝廷鼓励民间互相检举不实的户籍情况。同时,规定自堂兄弟以下都必须分居,另立户籍。这些措施完善了封建的户籍制度,打击了豪强的经济势力,也使国家的赋税大大增加。

隋文帝喜欢亲审囚犯,并规定天下死罪,诸州不得案决,必送大理复判,而且要奏闻三次,方可行刑,可算顾恤民命。但对官吏贪污舞弊,不稍宽贷,小罪常用重典。他脾气峻急,大怒之下,往往在朝廷上亲自杀廷臣。

在建设方面,开通长安到潼关的广通渠,在各地建粮仓,又修筑自灵武到榆林的长城以御外。

这一系列措施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要算建立科举制度了。隋朝以前,政府选用官员用的是九品中正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门第出身,名门望族的子弟可以被选为上品做高官,庶族寒门出身的人只能被选为下品小官,以致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

隋文帝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命令京官五品以上,和地方总管、刺史等官员,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两个条件举荐人才,也就是要德才兼备的人。他希望通过这一制度缓和江南汉人的不满情绪,给中下层读书人提供入仕之途。考生不分出身,地位一律平等。到了隋炀帝杨广即位后,又创置了进士科,国家用考试的方法以才取人,考取的就可以到中央或地方政府中做官。

隋文帝的年号是“开皇”,历史上就将隋文帝统治的这20年称为“开皇之治”。

三、多措并举固统治,躬行节俭严执法

隋文帝统一全国以后,一面躬行俭朴,一面采取了许多有利于巩固政权的措施。

隋文帝感到自己得国太容易,怕人心不服,常存警戒之心,寻求保国之法。他得出两条保国法,主要的一条是节俭。他教训太子杨勇说:“从古帝王没有好奢侈而能久长的。你当太子,应该首先崇尚节俭。”其次的一条是诛杀。他假托年幼时,相面人赵昭曾秘密告诉他说:“你将来该做皇帝,必须大诛杀才得稳定。”他实行节俭,因而对民众的剥削大为减轻。他实行诛杀,因而豪强官吏不敢过分作恶,也就有助于节俭政治的施行。隋文帝在位24年,这两条贯穿着他的全部行政。《隋书》说他“躬节俭,平徭赋,仓廪实,法令行,君子咸乐其生,小人各安其业,强无凌弱,众不暴寡,人物殷阜,朝野欢娱,二十年间天下无事,区宇之内晏如也”。

1.奖励良吏,严惩不法

581年,隋文帝下诏褒扬岐州刺史梁彦光。后来又褒扬相州刺史樊叔略、新丰令房恭懿。591年,临颍令刘旷考绩为天下第一,擢升莒州刺史。596年,汴州刺史令狐熙考绩第一,赐帛300匹,布告天下。594年,下诏公卿以下各官按品级分给职田,停止放债扰民(旧制,京内外长官都有公廨钱,放债取利息)。州县官直接治民,隋文帝采取奖励良吏,给田养廉等措施,虽然官吏未必就此向善称职,但朝廷既明示改善吏治的方向,对民众还是有益的。

隋文帝对待臣下极严,经常派人侦查京内外百官,发现罪状便加以重罚。他痛恨官吏的贪污行为,甚至秘密使人给官吏送贿赂,一受贿赂,立即处死刑。他的儿子秦王杨俊,因生活奢侈,多造宫室,被他发觉,勒令归第(禁闭)。大臣杨素劝谏,说罚得过重。他说,天子犯法,与民同罪,照你说来,为什么不别造皇子律?任何人犯罪,都得按法律惩罚。600年,他发觉太子杨勇奢侈好色,废黜杨勇,立杨广(隋炀帝)为太子。他把一些左右亲信当作发觉臣下罪过的耳目,这就使得他不能不信谗言、受蒙蔽。杨广奢侈好色,至少同杨勇一样,只因善于伪装,独孤皇后、杨素都替杨广说好话,终于夺得了太子的地位。杨素广营资产,京城和京外大都会,到处有他的邸店、磨坊、田宅,家里有成千的上等妓妾,又有成千的奴仆,住宅华侈,式样模拟皇宫,隋文帝还以为杨素诚孝,信任有加。隋文帝凭个人的权术,以暗察为名,功臣旧人,多因罪小罚重,杀逐略尽,却剩下一个最凶狡的杨素。吏部尚书韦世康请求退休,对子弟说,禄不可太多,多就得早退,年不待衰老,有病就得辞官。这说明当时朝官,有些不愿冒险做官,有些不敢进忠言怕招祸,能做大官并取得信任的人自然只能是杨素一类的奸人。隋文帝考核官吏,严惩贪污是必要的,但考核流为猜忌,严惩流为苛刻,那就无益而反有害了。不过,由于他执法严明,一般的官吏有所畏惧,贪污行为确是减少些,对民众还是有益的。

2.改良统治,厉行节俭

隋文帝对待民众比较宽平。581年,制定隋律,废除前朝酷刑。民众有枉屈,本县官不理,允许向州郡上告,最后可上告到朝廷。穷苦人虽未必能到朝廷上告,但在对待官吏极严的当时,也多少起些保护民众的作用。583年,又删削刑条,务求简要。592年,下诏:诸州死罪囚,不得在当地处决,须送大理寺(最高司法机关)复按,按毕,送尚书省奏请皇帝裁定。596年,下诏:死罪囚要经过3次奏请才行刑。《隋书》说他留意民间疾苦。594年,关中饥荒,他派人去看百姓所用食品,是豆粉拌糠。他拿食品给群臣看,流涕责备自己无德,命撤销常膳,不吃酒肉。他率领饥民到洛阳就食,令卫士不得驱迫民人,遇见扶老携幼的人群,自己引马避路,好言抚慰。道路难走处,令左右扶助挑担的人。他这些表现,在帝王中确是罕见,因为他深知要巩固政权,首先必须取得民众对自己的好感。

隋文帝之所以要把节俭当作治国的法宝,是因为他长期生活在上层贵族当中,深切地认识到那种奢侈糜烂的生活,既消磨了人的意志,养成了懒惰享受的恶习,又会对百姓搜刮太凶,激起民众的反对。这些都是导致国家灭亡的祸根。

隋文帝厉行节俭,以身作则,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还是在做辅政大臣的时候,隋文帝就开始提倡节俭的生活了。做了皇帝之后,就更加注意。隋文帝自己居住的地方,就布置得比较简单朴素,不像别的皇帝那样,弄得富丽堂皇,排场奢靡,宫廷中的嫔妃,也都穿着普通的布衣,不允许穿华丽娇艳的服装。隋文帝所乘坐的车子,都已陈旧。即使坏了,他也不换新的,而是让工匠们修理修理,反复使用。平时所吃的饭菜也较为简单,不过是几样素菜。他明确规定,每餐的荤菜只能有一样,多了就须撤掉,还要惩办违反规定的厨师。

有一次,相州(今河南安阳)刺史进宫拜见隋文帝。为了拍隋文帝马屁,就准备了不少绫罗绸缎,献媚地说:“皇上,小人特地带了些好衣好料,献给皇上享用。”隋文帝十分生气,大声喝道:“朕奉行节俭政策,难道你不知道吗?重打50大板!”两旁随从应命而出,将那刺史按倒在地,狠狠打了50大板,打得那家伙屁滚尿流,无地自容。隋文帝仍不解气,又命道:“把绢帛全给我烧了。”一把大火就在殿堂上燃烧起来,那些绫罗绸缎转眼之间便成了灰烬。从火光中,人们看到了隋文帝推行节俭政策的决心,看到了他严于律己的精神。

正因为隋文帝带了个好头,底下的人也就不敢违抗规定,表现得都很节约,所以节俭的政策得到了有效的实施。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良好的风气。当时一般的读书人,平常所穿的衣服都是普通的粗布,佩戴的衣饰也只用些铜铁、骨角之类的东西,而不用金银美玉等贵重物品。从这些细节中,不难看出当时的社会风尚。

隋文帝躬行节俭,能深刻体察百姓的疾苦,对改善政治就有了良好的基础。他每天亲自上朝处理各种政事,从一大早入朝,直到太阳落山才下朝。虽然十分辛苦,但隋文帝始终做得认认真真,不敢有丝毫的放松警惕,把疲倦、劳累丢在了脑后。有时他坐着车子外出视察,只要在路上见到了拿着状纸要去上告的人,他就命随从停下马车,亲自过问一番,打听打听是怎么一回事。有时,他还悄悄地派出一些人,去观察民情风俗、百姓疾苦,考核各地官员的政绩得失,以了解一些社会的真实情况。

有一年,吴中地区闹饥荒。隋文帝听说了,就派人去看看百姓们在吃些什么。派去的人回来报告隋文帝,说百姓十分艰苦,吃的是猪狗一样的东西,然后把收集来的豆皮米糠拿给隋文帝看。隋文帝看后情不自禁地流下了伤心的眼泪。

第二天一上朝,隋文帝就把豆皮米糠拿出来给大臣们看,深深自责地说:“你们看看,老百姓吃的就是这种东西,这哪里是人过的日子。我对不起百姓啊!”说着,眼泪又流了下来,大臣们也都很受感动。

隋文帝并不是装装样子,他是真伤心,是确确实实责备自己的过失。为此,他把平时已经较为简单的饭菜又减去了不少,并且不喝酒不吃肉。这样坚持了将近一年的时间。除此之外,他还亲自带领饥民到洛阳去寻食度日,命令城中的卫兵见到逃荒的人,决不允许驱赶逼迫他们。有时,隋文帝见到扶老携幼的人群,就把马匹赶到一边,让出道来,请百姓们先走,口里还说些“别担心,慢慢走”等有礼貌的话,安慰那些受苦受难的百姓。

隋文帝不仅以身作则,而且对他的几个儿子也要求很严,经常教育他们要节俭朴素。他的大儿子叫杨勇,立为太子,按照古代的规矩就是将来的皇帝。因此,隋文帝对待杨勇,又要更严格一些。他常常告诫杨勇,说:“你是太子,应该首先奉行节俭的风尚,养成节俭的品德。这样,你才能承继我的皇位,做个好皇帝。要知道,从古到今,没有哪一个图奢侈好享受的帝王是能够做得长久的!”

杨勇听着父亲的这些教导,口中答应着,心里却不以为然,暗笑父亲迂腐,太过担心。于是他背着隋文帝,照样讲排场,过着骄奢淫逸、醉生梦死的生活。隋文帝发觉了,又是开导,又是训斥,可杨勇总是阳奉阴违,屡教不改。于是,杨勇的太子身份就被隋文帝废了,另立了一个儿子杨广来代替他。

对于那些不节俭讲奢靡的人,无论是大臣百官,还是他的儿子,隋文帝基本上都能做到秉公处置,不讲私情。皇子秦王杨俊背着父亲在外面私自建造了一座华丽的府邸,并且在里面大肆挥霍,无所不为。隋文帝察觉了,就立刻取消了杨俊的爵位,并把他锁在黑房里关禁闭,不许他再出去。

大臣们见隋文帝罚了杨俊,就一起来为他说情:“秦王没什么了不起的罪过,就是多花了点钱而已。教训一顿就行了,何必要如此处罚他呢?”宰相杨素也认为罚得过重,劝隋文帝撤回处罚。隋文帝不理会,反而振振有词地说:“我是一国之主,必须依照法律秉公办事。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如果皇子犯了法可以不受处罚,那我还怎么治理天上,让大家都信服我呢?”一席话说得大臣们哑口无言。这种执法严明、严惩不贷,甚至不惜杀人的做法,正是隋文帝治国的另一法宝。不过,他有时在用刑上过于苛刻和随便,一旦生起气来,就忘了刑律,而随便杀人。当时有个掌管司法的官员叫赵绰,是个正直的人,能严格按照刑律办事。遇上隋文帝随意用刑时,他便据理力争,不少人因此而免遭枉杀。

那个代替杨勇做了太子的杨广,其实也与他的兄弟一样奢侈浮华,只不过他更狡猾,更善于掩饰自己,蒙骗了隋文帝,登上了太子的宝座。后来,等隋文帝发觉时为时已晚。阴险狠毒的杨广迫不及待地要做皇帝,就动手害死父亲,登上了皇位,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隋炀帝。 uYF2QetT9mpnYyRn2HoxknuVy8Jo2579lYOTp6ceSAB4NZarySenwvadgWg2Dy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