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太宗贤明开盛世

唐太宗李世民(598—649年),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人。唐朝第二位皇帝(626—649年在位),唐高祖李渊嫡次子,母为太穆皇后窦氏。李世民是初唐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有经天纬地之才,气吞山河之志。早年南征北战时,他就是大唐一统天下不可或缺的战将。“玄武门之变”后,他励精图治、锐意中兴,开启了唐王朝四海归服、九州升平的盛世局面。

一、济世安民身非凡,四方征战立奇功

李世民于隋文帝开皇十七年(598年)十二月出生在武功的李家别馆,父亲是时任隋朝官员的李渊,母亲是北周皇族窦氏。李世民4岁的时候,家里来了一位自称会相面的书生,对其父李渊说:“您是贵人,而且您有贵子。”当见到李世民时,书生竟说:“龙凤之姿,天日之表,等到20岁时,必能济世安民。”李渊便采“济世安民”之义为儿子取名为“世民”。童年时代的李世民聪明果断,不拘小节,接受儒家教育,学习武术,擅长骑射。

隋炀帝大业九年(613年),李世民娶高士廉的外甥女长孙氏为妻。

大业十一年(615年),李世民参加云定兴的军队,去雁门关营救被突厥人围困的隋炀帝。

大业十二年(616年),父亲李渊出任晋阳留守,李世民跟随到太原并随父多次出征,平定发生在今山西省内的各种叛乱和抗击东突厥人的入侵。

义宁元年(617年),李世民鼓动父亲李渊起兵反隋,是为晋阳起兵。李渊封李世民为敦煌郡公、右领军大都督,统率右三军,起兵攻入长安,并且灭隋。李世民官拜光禄大夫、唐国内史,徙封秦国公,食邑万户。

义宁元年(617年)十二月,李世民为右元帅,徙封赵国公,率兵10万进攻隋朝的东都洛阳,不克而还,设三路伏兵于三王陵,击败隋将段达。

武德元年(618年)五月,李渊废黜杨侑,称帝,改国号为唐。封李世民为尚书令、右翊卫大将军,进封秦王。

唐朝建立后,疆土只限于关中和河东一带,尚未完全统治全国,因此,李世民经常出征,逐步消灭各地割据势力。自武德元年(618年)起,李世民亲自参与四场大战役。

其一,破薛举,浅水原之战平定陇西薛仁杲(薛举之子),铲除了唐朝来自西方的威胁。

其二,击败宋金刚、刘武周,收复并、汾失地,巩固唐朝的北方。

其三,在虎牢之战中,一举歼灭中原两大割据势力:河南王世充和河北窦建德集团,使唐朝取得了华北的统治权。

其四,重创窦建德余部刘黑闼和山东的徐圆朗。

自此李世民威望日隆,尤其是在虎牢之战后班师返京时,受到长安军民的隆重欢迎。武德四年(621年)十月,封为天策上将,领司徒、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位在王公上,食邑增至三万户。李渊又下诏特许天策府自置官属,李世民因此开设文学馆,收揽四方彦士入馆备询顾问。文学馆与秦王府相结合,俨然形成一个小政府机构。

二、太子之位摇欲坠,兄弟联合抗秦王

李渊当皇帝以后,根据立长不立幼的传统习惯,在武德元年(618年)册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并封李世民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

武德二年(619年),司竹地方发生动乱,一个叫祝山海的人,聚集1000多人造反闹事。唐高祖李渊颁布诏书,命李建成率领将军桑显和等人前往征讨。祝山海变乱平定后,凉州(今甘肃省武威县)人安兴贵率众归降,唐高祖又命李建成前往原州(今甘肃省固原县)接应。李渊所以接二连三地委托李建成以军国大事,就是想在大臣和诸子中树立他的威望,巩固他的太子地位,为将来他继承帝业打下基础。谁知,李建成往原州接应安兴贵时正值夏季,天气酷热。他一边赶路一边打猎,兵士们疲劳过度,不堪忍受,大部分逃散了。李建成回到长安时,队伍七零八落,溃不成军。李渊见此非常生气,把李建成狠狠地骂了一通。此后,为了让李建成熟悉国事,提高处理政务的本领,李渊每次临朝,都让他坐在自己附近,参加各种问题的讨论,遇到不太重要的问题,唐高祖李渊还让他亲自处理。此外,李渊又命礼部尚书李纲、民部尚书郑善果为东宫官员,帮助李建成出谋划策,决断各种机要问题。

尽管高祖想方设法提高李建成的威信,但李建成还是辜负了高祖的厚望。他在东宫不习诗文,不理政务,整日无节制地饮酒,还搬弄是非,在兄弟之间制造不和。李纲对此非常不满,多次劝诫又不见成效,便在武德二年十二月(620年1月),以年老体衰为由,辞职离开了东宫。

唐太宗

武德四年(621年),北方稽胡族首领刘企成统率所部几万人骚扰唐朝边境,使许多百姓流离失所,一时间边关告急。唐高祖李渊命李建成统率10万大军前往征讨。最后,刘企成被打败,并表示投降。不料,李建成竟以“恐有变乱”为借口,把已经投降的几千人全部坑杀。刘企成也被逼逃到了梁师都那里。这样,唐朝北方的边境并没有得到安定。因为这件事李建成处理不妥,高祖李渊对他的看法更坏了。李建成的处境日益不妙,而李世民却逐渐受到高祖的重用。武德三年(620年),李世民奉李渊之命平定了刘武周割据势力,收复了并州、汾阳广大地区。武德四年(621年),李世民又奉诏消灭了窦建德和王世充两支劲旅,极大地巩固了李唐政权。这一年七月,当李世民胜利返回长安时,他身披黄金甲,后面紧随着25员大将和1万匹铁骑,鼓乐喧天,人声鼎沸,好不威风!李世民受到了高祖和满朝文武大臣的隆重欢迎。这时候,李世民已经滋长了当天子的念头。据说,在平定王世充时,李世民曾和他的谋士房玄龄穿戴普通人的衣服,拜访了一个名叫王远知的道士。道士在迎接他们时说:“你们两人中有个圣人,莫非是秦王吗?”李世民见道人认出了自己,便以实情相告。后来,当李世民、房玄龄告辞时,道士再三地叮嘱李世民说:“您就要做太平天子,望多多自重。”从此,道士的话就经常萦回在李世民脑海中。李世民这次凯旋而归,长安全城为之轰动,他感到无比骄傲,仿佛已经感受到那神圣的皇帝的威严。

李建成对李世民威望日益提高非常不安,便拉拢李元吉一起对付李世民。李元吉是高祖李渊的第四子,勇猛过人,也立过战功。但他骄淫放纵,名声不好。尽管如此,李元吉心灵深处也在想着皇位的继承权。他不止一次地私下均衡李建成和李世民的实力及影响,以便自己决定投靠哪一方。经过周密的考虑,李元吉最后选择了李建成。李元吉认为,如果他跟随李世民,显然不能实现自己谋得帝位的野心,如果投靠李建成,或许还有得到帝位的希望。李元吉还想,只要先除掉李世民,再干掉李建成就易如反掌了,到那时,太子的位置也就唾手可得。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当李建成对李元吉有所表示时,李元吉立即站到了李建成一方。

李建成、李元吉为了给高祖李渊一个好的印象,就积极争取后宫的支持,和嫔妃们拉关系,给她们送礼物,在她们面前说李世民的坏话。这一办法果然见了效。原来后宫嫔妃对李世民的印象就不好。为什么呢?那还是在武德四年(621年)李世民打下洛阳以后,李渊派嫔妃们前往选阅宫人和府库珍宝。有的嫔妃乘机向李世民索取宝物,有的为自己的亲戚请求官职。由于李世民已经把宝物和官职分给了自己的部属,所以未能满足这些嫔妃们的要求,她们便对李世民产生了怨恨情绪,只不过长时间来没有发泄的机会。李建成给了后宫嫔妃们好处以后,后宫的势力便完全倒向了李建成、李元吉一边。从此,嫔妃们常在高祖李渊面前说李世民的坏话。

李世民当陕东道行台时,高祖李渊诏示他有权处理管辖内事务。当时,正好淮安王李神通有功,李世民便赏赐给他几十顷好地。后来,高祖妃子张婕妤的父亲看中了这些地,让张婕妤私下向高祖奏请,把这些土地赏赐给他。高祖不知这里的究竟,也没有向李世民了解情况,便写了一个手诏,让地方官把这些土地赏给张婕妤的父亲。张婕妤父亲拿着高祖的手诏,去向李神通要地。李神通以秦王李世民的教令在前,对张婕妤父亲的要求和高祖的手诏没有理会。这下惹恼了张婕妤。一天夜里张婕妤陪侍,她乘机向高祖李渊进谗言说:“您给我父亲的土地,被秦王夺去给了李神通。”高祖听了大怒,第二天他召见李世民,捋起袖子斥责说:“我的手诏不管事,你的指令下面州县就能执行,这成什么体统?”高祖还叫着李世民的小名,对大臣裴寂说:“这孩子常在外边带兵,已经形成了专制作风,全是让那些谋士给教坏了,真不像我过去的那个儿子。”

高祖还有一个宠妃叫尹德妃,她的父亲名尹阿鼠,是个仗势欺人、横行不法的家伙,许多人都吃过他的苦;一天,李世民的部属杜如晦经过尹阿鼠家门前没有下马,尹阿鼠的家仆便一拥而上,把杜如晦从马上拉下来,又拳打脚踢地痛打一通,嘴里还不住地骂道:“我是什么人,敢经过我们府前不下马?”后来,尹阿鼠怕这件事高祖知道后会怪罪下来,便采取了恶人先告状的办法,让德妃禀奏高祖说:“秦王左右的人非常凶暴,他们竟敢欺负我年迈的父亲。”高祖听后大怒,也不进行调查,就把李世民召进宫中痛斥说:“你的属下竟敢欺负我嫔妃的父亲,对一般百姓,就更不知有多厉害呢!这还了得?”李世民站一旁,几次想申述事实,都没被允许。此后,后宫的嫔妃们又乘机对高祖说:“您万岁以后,如果秦王得志,我们和孩子们肯定会被害死的。”一边说着,一边还哭哭啼啼。她们还对高祖说:“太子为人宽厚、慈孝,一定能养育我们。”高祖李渊听后,无限伤感。从此以后,他对秦王李世民越来越疏远和淡漠,对李建成、李元吉则越来越宠爱。

三、明争暗斗下黑手,玄武兵变定尘埃

李建成、李元吉勾结后宫嫔妃,加紧了对李世民的陷害。一次,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兄弟三人跟随高祖外出打猎,高祖命他们骑马比箭。李建成故意让李世民骑一匹难以驯服的烈马,以至李世民反复三次,才把这匹马驯服。李世民对身边的宇文士及说:“他们想乘机害死我,但死生有命,对我一点也没有伤害。”后来李建成知道了这些,就让后宫嫔妃们告诉高祖说:“秦王说他有天命,一定会坐天下,怎么能轻易死呢?”李渊听后非常生气,在召见李世民时斥责道:“天子是上天决定的,不是耍一点小聪明就能得到的,你也太心急了。”李世民只好脱下帽子,向高祖请罪。恰好这时有人向李渊报告突厥入寇的消息,李渊才改换笑容,安慰李世民,并命他戴上帽子,准备出征。

又有一次,李建成召李世民夜饮,想用药酒毒死李世民。李世民没有准备,举起酒杯一饮而尽。不一会儿,李世民突然感到胸口疼得厉害,接着就大口大口地吐血。幸好淮安王李神通在场,急忙把李世民扶往西宫,经过紧急治疗,李世民才脱离了危险。事后,高祖到西宫探望李世民病,知道了他们喝酒的情况,对李建成说:“秦王不能喝酒,以后不准在夜间聚饮。”高祖还曾对李世民说:“你们兄弟不和,一个住东宫,一个住西宫,近在咫尺。我想让你出居洛阳,主管河、洛以东的地区,你的意见怎么样?”李建成和李元吉知道了这一消息,认为李世民如果到了洛阳,今后就会更不好除掉。于是,他们加紧策划害死李世民的阴谋。

兄弟们之间的争斗逐步升级,一场刀光剑影的厮杀在即,高高在上的父皇在干什么?他是怎么驾驭儿子们、控制局势的呢?

李世民在东宫喝酒中毒吐血以后,李渊去看了看,却没有责备太子,只是说:“看你们兄弟似不相容,都住在京城容易生事,你就回行台去吧!住在洛阳,自陕以东都归你管辖。”可是建成、元吉不赞成让世民同他们分主东西的解决办法,特别怕李世民有了土地甲兵再没法制服。于是扬言秦王左右的人都欢呼雀跃,肯定是一去不返了。皇帝听到了便改变主意,又不让李世民去洛阳了。这确实是皇帝为缓和儿子们的紧张关系做的唯一一次努力,却又是不成功的立即放弃了的努力。实际上这样裂土分封可能导致国家分裂的办法,也决不可能是长治久安的办法。

当时东宫和秦王府为了迎接决斗,都暗暗准备了私兵。东宫的长林兵数达2000,秦王府也有800人马。李建成还密使可达志去幽州招募300突厥骑兵补充东宫卫队,“将攻西宫”秦王府。此事被告发后,皇帝只是面责建成,流放可达志,并未深加追究。两家的私兵都隐藏下来,留到后来玄武门事变时好派用场。

李世民

杨文干在庆州起兵的事变,有人证物证是太子指使,他并准备在长安里应外合的。庆州与仁智宫只有一道子午岭相隔,李渊紧张得夜不安寝,怕遭偷袭,他每晚出宫,游动在山中躲藏。这时他一面将李建成召到仁智宫监禁起来,一面又命李世民带兵攻打庆州,许愿说:“回来后立你为太子。”不出10天,李世民得胜回来后像没事一样,立他为太子的话没下文了。原来又是妃嫔们和李元吉、封伦的说项使皇帝改变主意,以兄弟失和,将李建成和李世民两人的部下各处理几个了事。这样各打50板使秦王十分委屈,而且像废立储君这样大事信口乱说出尔反尔的做法,无异是在给已经势同水火的兄弟关系火上浇油了。

武德九年(626年)突厥来犯,唐高祖不考虑让李世民领兵去打,明显地表现了对他的不信任,心里是怕他利用过去通过刘文静和突厥结下的“香火情”,里外勾结,反戈一击,颠覆自己,并且睁一眼闭一眼地放纵李元吉和李建成去实施消灭世民和秦王府将领的计划。李建成和李元吉都相信,杀了世民之后报告是意外暴亡,皇帝不会不信。一场腥风血雨眼看要来临了,李世民已被置于束手待毙的窘境中。

秦王府得到太子宫丞王晊密报的太子和齐王准备在为征突厥的大军饯行时下毒手的消息后,将士们个个如热锅上的蚂蚁。李世民的妻兄长孙无忌主张抢先下手,干掉他们。见李世民犹豫不决,尉迟敬德急了,说秦王再不行动是非智非勇,和长孙无忌等一起叫嚷要窜身草泽,散伙逃命去了。就这样,李世民还是下不了决心。

一肚子花花肠子的侯君集猜到秦王顾虑的是怎么对付父皇。皇帝的态度显然已完全倾向太子一边,不反他是不行了;可是作为自己的生父,反又反不得,因为当时社会观念以孝为百行之本。过去李渊葬母,赤着脚走20余里,“足皆流血”;李世民丧母,守灵三年,“杖而能起”。现在自己若落下“不孝”的十恶不赦的罪名,将来如何做人君临天下?于是侯君集用舜和瞽瞍的故事点破这层关系。舜的父亲瞽瞍,一个瞎了双眼的老人,竟不顾父子情谊,几次三番设计要害死舜。一次想把舜封死在井里,一次要把舜烧死在粮仓里。舜不肯听命,设法自救,逃了出去,后来成就一番大事业,不失为万世帝王之表。意思是说,对要害自己的父亲,是不必恪守孝道、唯命是从的。这一席话促使李世民下定与父皇和兄弟作一场殊死斗争的决心。

六月初一,直奔长安而来的突厥军队已入塞进围乌城(在今陕西定边或横山一带)。这一天和六月初三连续在白昼见到太白星,太史令傅奕解释,太白见于西方秦分,是主秦王当有天下的星象。古人信天人感应,星象预示着人事的吉凶。李渊接到这个星象主兵丧、更王,是凶兆的奏报,立即召秦王入宫,给他看了傅奕的报告。李世民一看就明白,这是指责自己犯了谋反、谋大逆的死罪,面临的是一场末日审判。在父皇严厉目光的审视下,李世民沉着地为自己辩解,申说自己所作所为并无丝毫有负于兄弟之处,但一直遭他们算计谋害。今天要杀我,又好像是为王世充、窦建德报仇。李世民摆出自己建立的不世之功后又说:臣今天冤枉而死,永违君亲,魂归地下,实在是耻于和那些盗贼相见。但这些话仍不能打动父皇,于是又机智地以攻代守,向父皇密奏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种种不法行为,揭发了他们和后宫嫔妃的不正当关系,并向高祖陈述说:“儿臣于兄弟之间没有半点儿负心,可太子和齐王总想谋害我。如果他们的阴谋得逞,那就永远见不到父皇了。”高祖听后,大吃一惊,决定第二天上朝审理此事。后宫张婕妤探听到了李世民的活动,立即派人报告给李建成。李建成随即找李元吉商量。李元吉提出:“要赶快布置好兵马,同时称病不上朝,观察一下动静再说。”李建成却认为:“怕什么,这里都是我们的军队守卫,他们能怎么样?”

可事情的发展恰恰出乎他们的想象。

李世民脱身出来后,有了一天的喘息时间,用这点宝贵的时间发动酝酿成熟的政变是足够了。回去以后他立即召房玄龄、杜如晦化装成道士入府,连夜擘画了次日的行动。

翌日,六月初四黎明前,李世民一行9人全副武装悄悄往宫中走去,玄武门守将敬君弘、常何开门放他们入宫隐蔽在一片小树林里,秦府的800军兵分别埋伏在玄武门、芳林门等处。清晨,李建成和李元吉大模大样地过来了,随行的70人被敬君弘截留在玄武门外,李建成和李元吉进宫以后到临湖殿前发觉情况异常,急忙反身想回东宫齐王府,但为时已晚,从小树林里闪出的秦王府将士堵住了他们的退路。史书记载上没留下当时双方还有没有过对话,瞬息间就见李建成、李元吉俩双双死在李世民和尉迟敬德的箭下。东宫和齐王府兵闻讯奋起冲击玄武门,与秦王府兵马大战,把玄武门守将敬君弘打死。但终因太子和齐王已死,群龙无首,徒有优势兵力,无法拿下玄武门。

慌乱中逃避在海池游船上的唐高祖,随即被擐甲持矛的尉迟敬德劫持监视起来,被迫下敕平息了东宫齐王府兵的战事。惊魂未定,他又只好接受了萧瑀、陈叔达两位宰相的意见,立秦王为太子,委以国事。为此下了三道诏书:六月初四当天的第一道书,谴责李建成和李元吉,“二凶”悖逆,自取灭亡;六月初七又连下二诏,违心地称颂秦王李世民“功高四履,道迈二南”,立他为皇太子,军机庶政,事无大小,都委他断决,被迫交出了全部权力。这期间,政变成功的李世民曾赶往长安北渭水边,与突厥颉利可汗一阵密谈后,风尘仆仆而来的突厥骑兵竟悄然退去了。七月,重新改组中央政府,任房玄龄为中书令,高士廉为侍中,封德彝为尚书右仆射。八月,李渊正式退位,彻底退出政治舞台,以太上皇身份,了却残生。至此,玄武门事变完成了全部既定目标,最后落下帷幕。第二年正月,改元贞观,李世民当了名实相符的皇帝。

事后,李世民杀了李建成、李元吉诸子,并将他们从宗籍中除名。对于太子集团的其他文臣武将,只要他们表示愿意和秦王合作,都被任用,并给以应得的礼遇。例如,魏征与薛万彻都担任了重要官职。秦王这样做,团结了大多数,扩大了他的政权的基础。

四、偃武修文多措举,贞观之治创盛世

李世民登基后,推行“偃武修文”、使百姓安乐的方针,采取轻徭薄赋、整饬吏治、健全法制等政策,努力做到虚怀纳谏、知人善任、以古为镜,取得显著效果,社会上出现兴旺景象。

唐太宗借鉴了隋灭亡的历史教训,制定了基本顺应当时历史发展要求的政治措施。唐初经济凋敝,人民生活十分困苦,国家财政也严重拮据。因此唐太宗首先实行了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尽量避免和减少战争,以减少军费支出,此举有力地保障了农民安居垄亩,发展了农业生产。

李世民从18岁开始到27岁登基做皇帝,一直在戎马倥偬东征西战中度过,在统一战争中,他不仅是主要的决策者,还是大唐帝业的实际创建者。他继位后,吸取了隋朝统治和隋末农民起义的经验教训,积极推行均田制等一系列有效的改革措施,虚怀纳谏、励精图治。从他继位到去世时止,唐朝的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国势极为强盛,出现了历史上称颂不绝的“贞观之治”(627—649年)。据说贞观四年(630年),全年仅“断死刑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至于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焉”。贞观八九年间,“米斗四五钱,马牛布野,外户动则数月不闭。至十五年,米每斗值两钱”。

在政治方面,英明的李世民沿用了隋朝的官吏制度并进行了一定的改革。增加了宰相的数量,提高了办事效率,也避免了宰相专权。合并了部分州县,精简了机构,并且很注意对地方官的选拔,大大提高了地方官的素质。因而使唐初吏治出现了“法平政成”的局面。法制方面,他健全了完备的法律制度,改变了隋末苛法滥刑。他本着“意在宽平”的精神,制定了《贞观律》,对后世封建法律有着重要影响。

在经济方面,他继续推行武德末期颁行的均田制,使贫困的农民获得了土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唐太宗还很重视水利建设,在朝廷设置专官,“掌天下川渎陂池之政令”,发动各地兴修水利,颇有成效。

在文化方面,唐太宗具有尊师崇儒的远见卓识,大力兴办学校。在朝廷设立国子监,收教各级官僚子弟,另建弘文、崇文两馆,专为皇亲国戚和大官僚子弟而设,他还在地方设州、县两级学校。这些学校就其规模、种类、数量和课目来说,都比前代更为进步,特别是专科性质学校的出现,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唐太宗还很重视历史对政治的借鉴作用,他说:“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因而贞观时期,在史书编纂上取得了重要的成绩。从两晋以来的各朝历史都开始重修。在修纂前代史的同时,也开始修纂国史,除纪传体的国史外,又创立了编年体的实录。

唐太宗手迹

作为政治家的唐太宗,一个重要的长处就是善于求贤和纳谏。他认为“为政之要,唯在得人”。房玄龄“善谋”,杜如晦“能断”,唐太宗以他二人为相,辅佐自己,“二人深相得,同心徇国”,辅助唐太宗,造就了贞观之治。唐太宗要求臣下推荐人才,自己也留心观察、发现和提拔有用之才,推行“任人唯贤”的用人之道。他所任用的,大多为德才兼备之士,这些人,有的是旧部下,有的是旧日敌人,也有新出现的才智之士。尉迟敬德原是刘武周手下的一员大将,后来,他与另一将领寻相一起率众投降了李世民。但不久,寻相就叛变了,为此,李世民的手下诸将便怀疑尉迟敬德,把他囚禁起来,劝李世民把他杀掉以绝后患。李世民却说:“尉迟敬德有心叛变的话,难道还会落到寻相之后吗?”他命人放了尉迟敬德,还抚慰他说:“大丈夫以义气相许,请不要把这次误会放在心里,我是不会因为旁人的几句闲话而加害良士的。”尉迟敬德对此深为感动,在以后的历次战斗中出生入死,屡建奇功。

唐太宗不但明于知人,而且善于纳谏。他鼓励臣僚“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因此,贞观时期出现了不少有名的谏臣,而魏征尤为突出。魏征原是太子李建成的心腹,曾极力劝说李建成除掉李世民。玄武门事变后,魏征成为阶下囚,但他并不贪生怕死,铁骨铮铮。李世民十分看重他的正直和才干,对他不计前嫌,以礼相待,加以重用,后来官至宰相。魏征是历史上有名的“谏臣”,在贞观年间,无论是国家政事,还是唐太宗的个人行为,只要他认为不妥的,便直言进谏,即使冒犯唐太宗,也不退却。据说他进谏200余事,大多为李世民采纳。魏征进谏,唐太宗纳谏,成为封建社会君明臣贤的美谈。唐太宗被誉为“从谏如流”的明君,是与魏征不断直谏密切相关的。贞观十七年(643年)魏征病逝,太宗哭道:“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病逝,遂亡一镜矣。”又如马周,本不知名,唐太宗见到他为将军常何写的奏事,认为很有才能,立即召见。马周确实能干有才,后来官至中书令。唐太宗就是这样,随时留心、发现和任用贤才。

此外,唐太宗在处理周边民族关系上也建树颇多。他任用李靖、李勣等为将,对不断侵扰边境的突厥予以沉重打击,将其彻底打垮,生擒颉利可汗。对西域原来受到突厥压迫的各族人民加以抚慰,受到了衷心拥戴,被尊为“天可汗”。

随后他又击败了阻碍西域交通的吐谷浑,与吐蕃和亲,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松赞干布,使边境得以安定。对于迁入内地的少数民族,他做到了一视同仁,甚至大量吸收了各民族的代表人物参加政权,密切了民族关系,促进了各族人民的交往和经济文化的发展。这种开明的民族政策为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奠定了基础。

通过这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政策的制定和推行,唐初政治空气清明,生产力得以迅速发展,经济空前繁荣,社会安定。人民获得了一个较为安定的政治环境,能够安心地从事劳动生产,从而创建了文化灿烂、国力鼎盛富强的景况,被后人誉为“贞观之治”。

五、英明神武唐太宗,废立太子两为难

贞观十七年(643年)四月十三日,长安皇宫中的两仪殿发生了一起令人震惊的事件。唐太宗李世民在接见群臣完毕,百官尽退以后,留下司徒长孙无忌、司空房玄龄、兵部尚书李勣继续议论政事。君臣说话之间,太宗突然从座位上站起,情绪异常激动地对三位大臣说:“我的三个儿子和一位弟弟竟然做出这样的事来,那我还会有什么可依靠的呢?”说完,他扑倒在床上,放声大哭,然后又抽出佩刀,朝自己的身上刺去。看到这番情景,三位大臣也顾不得什么礼了,长孙无忌赶忙上前抱住太宗,顺手夺过佩刀,房玄龄和李勣也趁势扶起太宗,说了许多劝慰的话。唐太宗坐在床上,慢慢地止住了哭声,神情显得那样凄伤。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雄才大略的唐太宗会做出这种唐突的行动?这和立太子密切相关。

唐太宗即位后,考虑到立太子是件大事,便决定立8岁的长子李承乾为皇太子。李承乾生于长安皇宫中的承乾殿,因此,母亲长孙皇后就以殿名给他取了名字。李承乾年轻时非常聪敏,很为唐太宗喜爱。唐太宗居丧期间,国家的许多政务都由他决断,唐太宗每次外出巡视,也让他留守长安,代行处理国政。不料,时光一年年过去,李承乾却逐渐变坏了。他习性散漫,生活奢侈,嬉戏无度。唐太宗对他越来越不满。

东宫太子府中有个10多岁的乐师,长得十分美丽,能歌善舞。李承乾对他十分宠爱,给他起个绰号叫“称心”,日日和他厮混在一起。唐太宗知道这件事后非常生气,派人把称心杀了,和称心有牵连的几个人也都被处死。李承乾对称心痛悼不已,便在东宫庭院中盖起一间房子,里面摆上称心的画像,又陈列了许多泥人泥马,命宫人每天早晚祭奠,他自己也常来徘徊哭泣。李承乾还把称心埋在宫中,立坟头,树石碑,并且从此长时间不上朝参拜唐太宗。

李承乾在宫中闲得无卿,就把100多个奴仆组织起来习歌练舞。这些仆人们像北方胡人那样,梳起高高的发髻,穿起五颜六色的舞衣,打着鼓,敲着锣,像巫人跳神那样疯狂地摇摆。李承乾还派人造许多大铜炉和铜鼎,让他的奴户们偷来许多牛马送进宫中,他亲自用这些炉煮牛马肉,熟了以后,就召集自己喜欢的人一起大吃大喝。吃腻了,喝烦了,李承乾就与奴仆一起装扮成突厥人模样。

大约因为他几代祖先都娶少数民族女子为妻,身体内有游牧民族血统的关系,他倾慕突厥的生活习俗。铸口径八尺的铜炉和六隔大鼎,找亡命之徒去民间盗马,屠宰后亲自烹煮分食。还喜欢学突厥语,穿突厥衣服,选身边貌似突厥的人,五个为一落,梳辫子,穿羊皮袄,放羊。制作五狼头纛和其他突厥幡旗,穹庐为帐,自己住在里面,烹羊,用佩刀割肉嚼食。又对左右说:“我试作可汗,假装死了,你们按突厥习俗举丧。”而后直挺挺躺在地上,众人号哭,骑着马环绕着走,还剺面,就是用刀割自己的脸,表示悲痛。玩够了,他一下跃起,说:“一旦有了天下,当率数万骑往金河(今内蒙古呼和浩特附近大黑河)以西去狩猎,然后解发为突厥,为其首领典兵,要是独当一面,决不比别人差。”身为大唐的皇太子,却甘当番邦的部属,被认为是一种不可救药的狂愚。

这种无聊的游戏,只有和他的小叔叔汉王李元昌能玩到一起。汉王因为多次犯法生事,被唐太宗处罚,心怀不满,寻求排遣,和太子挺合得来,终日在一起胡闹。他俩将左右人员分为二队,各率一队,披毡甲,操竹,列阵交战,大声喊杀,许多人受伤流血,觉得挺好玩。有不听命参加对打的,绑在树上敲打,有给打死的。李承乾还说:“假如我今天做了天子,明天就在苑中置万人营,与汉王一人带一半,看他们战斗多开心呵!”

长孙皇后去世后,李承乾无人管束,生活奢靡,终日沉溺在声色犬马中。他怕有人向父皇报告,所以又耍两面派手法。和宫臣在一起时,高谈阔论忠孝之道,说得慷慨激昂,声泪俱下。谁要进谏劝说,他先恭敬迎拜,正襟危坐,引咎自责,说许多漂亮话,堵人家的嘴。转过脸去,回到宫中,依然故我,继续鬼混胡闹。

李承乾变坏,是不是因为太宗没有对他管教呢?不是的。最初,唐太宗为了加强对李承乾的教育,选派了许多有学问的人做太子老师。右庶子李百药是太子比较早的老师。他针对李承乾留心典籍和爱好嬉戏的特点,写了一篇《赞道赋》的文章,以古来储君成败的事迹对李承乾进行讽谏。由于李承乾毫不觉悟,两年后李百药不得不辞职。唐太宗又选中书侍郎杜正伦当太子老师。当时李承乾正犯脚病,不能上朝。太宗特意嘱咐李正伦说:“太子有病不来上朝不算大事,可他不爱惜贤才却令人担忧。如果太子不听教导,可来告我。”李承乾果然不听杜正伦教诲。为了给太子施加压力,杜正伦便用太宗的话吓唬他。谁知李承乾上表唐太宗反告了杜正伦一状,词语中还连带了唐太宗本人。一天,唐太宗责备杜正伦说:“你怎么能在太子面前泄露我的话呢?”就这样,杜正伦也没有取得成功。此后,光禄大夫张玄素又当了太子老师。鉴于李承乾久居后宫,荒废学业,张玄素便引古人“勿以小恶而不去,勿以小善而不为”的话规劝他。不料李承乾极为反感,甚至派遣自己的户奴,在更深人静的时候去打张玄素,使张玄素险些丧命。于是,张玄素也不得不辞职而去。此后,唐太宗又以散骑常侍于志宁为太子老师。一个农夏大忙的时节,李承乾不顾农时,征调大批工匠官奴在东宫营造馆舍,数月不停。于志宁对此劝谏说:“东宫是隋朝修建的,当时的人就以为很奢侈华丽的了,怎么您还在里面营造亭台呢?费那么多财帛,用那么多人力,这会败德的。”李承乾对这些话根本听不进去,还秘密地派遣刺客张师政、纥干承基暗杀于志宁。一个月色朦胧的夜晚,张师政、纥干承基偷偷来到于志宁住处。他们看见于志宁睡在茅草房中,生活很清苦,和李承乾居住的东宫相比,简直有天地之别,就没有忍心动手。于志宁对太子的教育也失败了。

李承乾和他父亲完全不同,一点都容不得别人进谏,曾说:“我为天子,极情纵欲,有谏者就杀,杀他几百个,众人就老实了。”汉王李元昌同他沆瀣一气,迫不及待地鼓动太子谋反,说唐太宗身边有个美人,善弹琵琶,事成之后,希望能够送给他,异想天开地打起如意算盘来。

李承乾的亲弟弟,唐太宗第四子魏王李泰,见有机可趁,渐生夺嫡之志。唐太宗又偏爱他,见他喜爱文学,特准他在王府里设置文学馆,由他召引学士。开文学馆是件大事,当年唐太宗为秦王时也曾开文学馆,秦府十八学士后来成为帮他夺取皇位的谋士。唐太宗对魏王的特别恩宠,激化了他们兄弟间的矛盾,先后在魏王府任职的韦挺、杜楚客在朝臣中活动,贿赂权贵,造舆论说,魏王聪明,宜为上嗣,动摇太子的地位。朝臣们也纷纷投机,潜结朋党,依附一方,明争暗斗。

太子和称心搞同性恋的事被唐太宗知道了,唐太宗大怒,杀了称心,严厉地斥责了李承乾。李承乾认为是李泰告的密,愤恨不已。又对称心怀念不止,在宫里设灵堂,立称心的像,摆上车马人俑,命宫人早晚祭奠,自己也常常前去,徘徊痛哭。而后又在宫里起冢葬称心,赠官竖碑,表示哀悼。他还因此数月不朝。

为替称心报仇,李承乾暗养刺客纥干承基和百余壮士,准备谋杀魏王。还指使人伪称是魏王府官员,向朝廷上书,诬告魏王的罪行,此事受到追查。

形势对李承乾越来越不利,于是他纠集人马,阴谋造反。他网罗起来的骨干,有唐高祖长广公主的儿子赵节,唐太宗城阳公主的丈夫、杜如晦的儿子杜荷,原太子李建成武将、左屯卫中郎将李安俨,东宫千牛贺兰楚石。核心人物是侯君集。

侯君集是帮助李世民策划玄武门之变的五个决策人之一,出将入相,先后平吐谷浑和高昌,时誉甚高。但平高昌后,贪冒取财下狱,虽然被释,心中怏怏。承乾派侯君集的女婿去联络,一拍即合。侯君集举着手,对李承乾说:“这只好手,要为殿下用了。”

他们在一起喝了血酒,各人割破手臂,用帛擦血,烧成灰和在酒里喝下去,誓同生死。商定的办法是找机会用兵打进西宫,就是皇帝居住的宫城。李承乾对纥干承基说:“我的东宫西墙,离西宫只有20步(合今30多米),近在咫尺,是在齐州(今山东济南)起兵反叛的齐王不能比的。”杜荷很快发现,夜长梦多,事不宜迟,对李承乾说:“天文有变,应马上动手,殿下可称得了急病,危在旦夕,皇上必然亲自来探视,抓住机会事情就成了。”但是没来得及做,阴谋就败露了。

审理齐王案时,查出纥干承基也参与了,他被捕入大理狱,是死罪。为求活命,他叛卖太子。贞观十七年(643年)四月初一,材料送上唐太宗的案头,立即组成了有宰相长孙无忌、房玄龄、萧瑀、李勣和三司官员参加的最权威的班子进行审理。谋反谋大逆的案情很快就查明了,唐太宗问如何处理李承乾,群臣都不敢答话,只有来济说:“陛下不失为慈父,太子得尽天年,才好。”要留李承乾一条性命。当月初六,就下诏幽废太子。唐太宗曾想免汉王李元昌一死,群臣固争,于是赐自尽,只是法外开恩,不再株连他的母亲唐高祖孙嫔和妻子儿女。侯君集、李安俨、赵节、杜荷等都处死。

侯君集的案子是唐太宗亲自处理的。他对侯君集说:“我不想让刀笔吏加辱于你,所以自己来审案。”侯君集开始还不承认,于是带他女婿贺兰楚石到庭作证,又出示了他同李承乾往来的信件,侯君集才没有话说,服罪了。唐太宗征求侍臣意见,说:“君集有功,给他留一条生路,可不可以?”大家都说不可。唐太宗只好对侯君集说:“与公长诀了!”还落了眼泪。侯君集临刑对监刑将军说:“我自在秦王府时就跟随陛下,又击取吐谷浑、高昌二国,请求留下一子以奉祭祀。”唐太宗也宽大处理了他的妻儿,只是徙往岭南,不再加刑。没收其家产时抄出两个美人,从小吃人奶,一直不吃别的食物长大的。可见这新贵已腐败得可以。

这一案还牵连了张玄素、赵弘智、令狐德棻等宫臣,都被罢免,削去所有官爵。唯独于志宁,因为多次谏争,受到慰勉。那个纥干承基,虽然参与了齐王和太子两个大案,因上变告密,仍保留了一个折冲都尉的低级武官职位,得到一个平棘县公的小小封爵。

李承乾被废了,谁继位东宫当太子呢?太宗想到了魏王李泰。李泰是长孙皇后的次子、唐太宗的第四子、李承乾的胞弟,年幼时也非常聪明,特别喜欢诗文,长大以后,对经籍、地理之学尤有兴趣。太宗对李承乾逐渐疏远时,就开始有意识地培养李泰。还在贞观十年(636年)二月,太宗借口李泰喜爱文学,对士大夫非常讲究礼节,便命在魏王府建置文学馆,听任李泰自由地选择学士。太宗这样做,显然是为李泰当太子创造条件。李泰手下的人对此心领神会,他们出谋划策,让李泰奏请撰著《括地志》一书。太宗大力支持,拨了许多经费,给撰写人优厚的待遇。《括地志》一书最后编成,李泰在朝廷中获得了好名。不仅如此,太宗对李泰的赏赐也越来越多,到贞观十六年(642年)二月,对李泰每月的赏赐已经超过了当时还是太子的李承乾。

唐太宗还当面许愿,要立李泰为太子,他表示,自己只有一子,死时要亲自杀了,传位给晋王。唐太宗把这话告诉侍臣,还说:“人谁不爱自己儿子?我看他能这样,真让人喜欢。”褚遂良听了很不以为然,说:“陛下这话太不对了,希望好好想一想,别把事情做错了。哪有陛下身后,魏王坐了天下,肯杀其爱子而传位晋王的道理呢!陛下以前既然立李承乾为太子了,却又过分宠爱魏王,给他的礼秩待遇甚至超过太子,才酿成今日之祸。这个教训,足以为鉴。陛下今天如立魏王,请先将晋王处置了,才得安全。”唐太宗心中的愁苦被说中,不由得流下眼泪,再要处置晋王,他说:“我做不到。”这时朝臣中,长孙无忌坚持要立晋王,而岑文本、刘洎则赞成立魏王,这一分裂会带来将来的政治危机,后果是很严重的。唐太宗陷于深深的苦恼中,一时没了主意。

但是,太宗助长了李泰及其僚属们的骄横气焰。贞观十七年正月,魏王府中传出流言,说太子李承乾脚有毛病,当废;魏王聪明,当立。这以后,朝中许多大臣也开始和李泰拉关系,徇私舞弊、行贿。这使当时还没有被废的太子李承乾十分害怕。一天,李承乾秘密派人到玄武门上书,声称是李泰府上的典签为李泰请封。谁知,太宗打开奏书一看,里面写的全是李泰罪状。太宗知道这是李承乾搞的鬼,便召他上殿当面斥责。李承乾辩解说:“儿臣贵为太子,还有何求?只不过求自安之计罢了。如果父皇立李泰为太子,那正是称了他们的心愿,今后谁都可以谋取太子位了。”

魏王一刻也不松懈地在四下活动,天子的权位对他吸引力太大了,现在机会不好,唯一的障碍是亲弟弟李治,他自己出马找李治谈话,威胁道:“你和李元昌好,现在李元昌完了,你能太平无事吗?”李治很老实,被这话吓住了,终日闷闷不乐,心事重重。唐太宗感到奇怪,问了几次,李治才说了李泰的谈话。唐太宗终于对李泰失望了,开始后悔说要立李泰的话。他想起李承乾在自辩时讲的话:“我已经是太子,还有什么可求的,只是为遭到李泰算计,才与朝臣谋自安计,被不逞之徒教唆,做出不轨的事。现在如果立李泰为太子,正是让他的阴谋得逞。”

又一场兄弟间的阋斗拉开帷幕,唐太宗伤感万分。一天退朝后,他留下长孙无忌、房玄龄、李勣、褚遂良,对他们说:“我三子一弟(指齐王、太子、魏王和汉王),所为如是,我心诚无聊赖!”他觉得活着没意思了。说完倒在床上,抽佩刀要自杀。眼前的事触动了他内心深处的隐痛和惶恐,他似乎看到,当年玄武门前他与李建成、李元吉兄弟间的那场厮杀又在重演,这一回的厄运正降临在自己头上,这痛苦使他失去常态,甚至失去继续面对人生的勇气。

唐太宗纳谏图

侍臣们慌忙上前扶抱夺刀,询问唐太宗的心思,唐太宗终于说:“我想立晋王。”晋王李治一向懦弱,长孙皇后生的这个小儿子的性格才能,唐太宗并不欣赏,可是眼下只能出此下策,立他为继承人了。长孙无忌一听马上赞成,说:“谨奉诏!有异议者,臣请斩之!”就这样定了,再不容许争议。唐太宗让李治拜谢长孙无忌:“你舅舅赞同你了!”而后唐太宗去太极殿,召集文武六品以上官员,宣布:李承乾悖逆,李泰凶险,都不可立。问大家,哪个儿子可以为嗣?众人都说立晋王,在嫡子三人中,已经别无选择了。就这样,晋王李治被立为太子,魏王李泰被看押在北苑,后来迁往均州郧州县(今湖北郧县),寂寞一生。

唐太宗处理完此事,从痛苦中解脱出来以后,对侍臣们解释:“我如果立李泰,那么太子之位就是可以钻营而得了。以后太子失道,藩王窥伺者,皆两弃之,都不能用。这要传给子孙,永远照此法办。而且如果立了李泰,李承乾、李治都不得保全。现在立李治,李承乾与李泰都能好好活下去了。”唐太宗不隐讳他对李泰有所偏爱,认为李泰文辞美丽,是个才士,但是为社稷之计,断割恩宠,才能两全。

鹬蚌相争,晋王得利,他拣了个太子,数年后又继位为唐高宗。也正因为他懦弱,需要帮手来对付事事掣肘他的大舅,于是有了武则天从政的契机。历史像一只万花筒,许多偶然性合在一起,捧出了中国历史上这位唯一的女皇帝。

六、晚年自满恶直言,妄食灵丹不治亡

作为封建君主,唐太宗在政治思想上确有其难能可贵之处。他常引用前人的话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他以此自警,也用来教导自己的臣子。

似乎人年龄大了就都爱听好话,这好像成了一个规律。贞观后期,可能也是太平盛世过久了,他也开始自满了起来,对于自身的要求也没有以前严格了,别人的话也有些听不进去。贞观十年,魏征发现他“渐恶直言”,这也拉开了唐太宗走向错误的序幕。

他的渐恶直言主要表现在这几件事情上:

一是征伐高丽,前后两次,他不听大臣们的劝告,虽然取得了一些胜利,但得不偿失。因为战争的地点遥远,花费巨大,结果引起农民起义,激化了国内矛盾。

二是,隋朝晚年的浪费似乎已经离盛世已远,国内奢侈现象又逐渐增多。在贞观十六年的时候,唐太宗甚至下诏说,太子所用之物其他机关不得限制,结果造成太子的严重浪费现象。不只太子如此,唐太宗自己也开始注意自己的衣食住行起来,他几次修造宫殿,比如贞观十一年(637年)在东都洛阳修飞山宫,二十一年(647年)又修翠微宫。

唐太宗这个被人所称道的圣君,还开了一个历史的先河,破坏了由来已久的惯例,那就是看史官所写的起居注。起居注是专门记录皇帝日常生活和言论的,皇帝无权干涉,这是历来的传统。所有的皇帝都要尊重史官的职权和地位,而且史官也会秉笔直书。而这个“真命天子”却认为自己没什么不能做的,破坏了制度。

但是,唐太宗并不是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他还不至于糊涂到犯了错误也不知道反省的地步。在晚年时,他在对太子李治教诲时反省了自己的一生:“你应该从历史中找古代的贤明帝王为学习的典范,像我这样的不足以效法。我做了许多错事,比如锦绣珠玉不绝于前,宫室台榭常有兴造,犬马鹰隼,无远不致,行游四方又劳民伤财,这都是大错,你不要以为这都是好事,总想学着去做。”

贞观十年(636年),辽东战役回来时,唐太宗生病,此后开始服用金石丹药。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唐太宗又得了“风疾”,烦躁怕热,便让人在骊山顶峰修翠微宫。第二年,唐太宗因吃了某种“延年之药”,结果使病情恶化。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五月,唐太宗因中“灵丹”之毒,不治身亡。六月,太子李治继位,是为唐高宗。 PGEZSzUk8eIwJz0y/qwBZybXMOayIYkFISds/ZAWoi1LHz74RjijCUEyhB82HuR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