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乱世溯源

一、藩镇前身节度使,拥兵自重抗朝廷

1.天宝十节度

节度使制度的开端,是从唐开元天宝年间所设立的缘边节度使。这和当时的边疆形势关系很大。

节度使之印

此前,唐在秣马厉兵击败了东突厥之后,实际上对外用兵一直都是保持着旺盛的扩张进攻态势。唐初先后击破了东突厥薛延陀,降伏漠北诸部,设立都督府;此后,又打败西突厥,灭高昌国,于其地设立州县治理,奠定了唐朝辽阔的疆域。但进攻的步伐还没有停止,显庆年间又平西突厥贺鲁,设立二都护府统其地;又在新疆以西,波斯以东的地区分置16都督府、72州、110县。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贺拔延嗣为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节度使开始成为正式的官职。

开元中,唐边烽日警。为了镇戍边防、对外作战及抚绥周边少数民族的需要,遂遍设节度使于边区。至天宝初,沿边共设九节度使、一经略使,合称为十节度使或十节度。其名称、布防及兵力设置如下:

(1)安西节度使,又称四镇节度使,安西四镇节度使。开元六年(718年)始设。职责是抚宁西域。治龟兹城(今新疆库车)。统辖龟兹、焉耆、于阗、疏勒四镇,统兵2.4万人。天宝时节度使为夫蒙灵曜、高仙芝、王正见、封常清。

(2)北庭节度使,开元十五年(727年)自伊西节度使分置,或合称伊西、北庭节度使。职责是防御游牧在北方的突骑施和坚昆。治北庭都护府(治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城子)。统辖瀚海军、天山军、伊吾军,屯伊州(今新疆哈密)、西州(今新疆吐鲁番东南),统兵2万人。天宝时节度使为来曜、王安见、程千里、封常清。

以上两镇内外相连,主要防御对象是西域天山南北两路的诸国。

(3)河西节度使,景云二年(711年)始设,是设立最早的节度使。职责是隔绝吐蕃与突厥的交通。治凉州(武威郡,今甘肃武威)。统辖赤水军、大斗军、建康军、宁寇军、玉门军、墨离军、豆卢军、新泉军(后改守捉)、张掖守捉、交城守捉、白亭守捉(后改为军),统兵7.3万人。天宝时节度使为王倕、皇甫惟明、王忠嗣、安思顺、哥舒翰。

以上一镇兼顾西方与北方两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

(4)朔方节度使,开元九年(721年)始改朔方行军大总管为之。职责是防御突厥。治灵州(灵武郡,今宁夏灵武西南)。统辖经略军、定远军、丰安军、东中西三受降城、安北单于两都护府,乃至丰、胜、灵、夏、银、匡、长等州均受其节度。统兵6.47万人。天宝时节度为王忠嗣、张齐邱、安思顺。

(5)河东节度使,开元十一年(723年)以前称天兵军节度使,其年改为太原以北诸军节度使,开元十八年(730年),又改称河东节度使。职责是防御突厥。治太原府(今山西太原西南晋源镇)。统辖天兵军、大同军、横野军、岢岚军、云中守捉及忻、代、岚三州郡兵,管兵5.5万人。天宝时节度使为田仁琬、王忠嗣、韩休琳、安禄山。

以上两镇相互应援,专备突厥。

(6)范阳节度使,先天二年(713年)始置,称幽州节度经略镇守使。天宝元年(742年)改名范阳节度使。主要是压制奚、契丹。治幽州(范阳郡,今北京)。统辖经略军、静塞军、威武军、清夷军、横海军、高阳军、北平军、唐兴军、恒阳军,统兵9.14万人。天宝时节度使为裴宽、安禄山。

(7)平卢节度使,开元七年(719年)始置。职责是招抚室韦、靺鞨,治营州(柳城郡,今辽宁朝阳),统辖平卢军、卢龙军、榆关守捉、安东都护府,统兵3.75万人。天宝时节度使为安禄山。

以上两镇专门备御、镇抚东北诸国,主要是对付奚、契丹。

(8)陇右节度使,开元元年(713年)始置。职责是防御吐蕃。治鄯州(西平郡,治今青海乐都)。统辖临洮军、河源军、白水军、安人军、宁塞军、积石军、莫门军、振武军(后改神武军)、威戎军、镇西军、绥和守捉、合川守捉、平夷守捉,管兵7.5万人。天宝十三载(754年)又于鄯、廓、洮、河四州西境增置宁边、神策等八军。天宝时节度使为皇甫惟明、王忠嗣、哥舒翰。

(9)剑南节度使,开元五年(717年)始置,职责为西防吐蕃,南抚蛮僚。治益州(蜀郡,今四川成都)。统辖天宝军、昆明军、洪源军、宁远军、南江军、澄川守捉及翼、茂、维、柘、松、当、雅、黎、姚、悉等州州郡兵,统兵3.09万人,天宝时节度使为章仇兼琼、郭虚己、鲜于仲通、杨国忠。

以上两镇主要为备御吐蕃,防范西南。

(10)岭南五府经略使。开元中置,以兼领广、桂、容、邕、镇南(亦称安南)五管经略府而得名。职务为抚绥境内各少数民族。治广州(南海郡,今广东广州)。统辖经略军、清海军、直辖广管诸州,并兼其余四管诸州郡兵,统兵1.54万人。天宝时裴敦复为五府经略使。至德元年(756年),改为节度使。

十节度相继设立之后,统领常驻边军,对外作战,对内镇抚,代替以前的府兵,成为主要的军事力量。与此同时作为坐镇边陲的统兵官,他们的权力也日益扩大。开元天宝时期,节度使往往不仅拥有军权,亦且兼及统辖区内的民政、财政。如幽州(后称范阳)节度使于开元十五年(727年)兼河北支度营田使,二十年(732年)兼河北采访处置使,二十七年(739年)又增领河北海运使。河西节度使开元二年(714年)兼陇右群牧都使、赤水九隆本道支度营田等使,十二年(724年)又加长行转运使。朔方节度使的职务中也有“兼关内道支度兼管内营田、盐池、押诸蕃部落副大使、兼采访处置使”等众多名目,至天宝年间,节度使已大都完全兼领边州军、政、财及监察大权。不仅如此,节度使由于联防的需要,还常常一人兼摄数镇。如天宝中王忠嗣兼领河西、陇右、朔方、河东四节度事,“控制万里,天下劲兵重镇,皆在掌握”。天宝末安禄山也一身兼范阳、卢龙、河东三镇而起兵反唐。

岳阳节度使之印

岳阳节度使之印

唐代在最初任命节度使时,多用名臣,而且不久任,不遥领,不兼统,功名卓著者往往入知政事,升任宰相。开元中,张嘉贞、王睃、张说、萧嵩、杜暹都以节度使而入朝为宰,但天宝以后,一方面由于科举制兴盛,宰相逐渐多用进士出身的文臣,而将帅中,勇敢善战的胡族武人愈来愈多;另一方面,朝廷出于蕃族内附、羁縻统治的需要,兼之李林甫为宰相,欲巩固自己的地位,“志欲杜出将入相之源”,奏言“文臣为将,怯当矢石”,不如用“寒族蕃人”,为玄宗所接受,故节度使多用胡人,安禄山、史思明、哥舒翰、高仙芝等人,都以胡人相继任节度使。由于节度使的权势日重,而中央军备空虚,故逐渐形成外重内轻、尾大不掉之势。

至德(756年)以后,天下用兵,故内地也逐渐遍设节度使,他们往往拥兵自重,不奉朝命,成为与中央相抗衡的藩镇。

2.藩镇割据

藩镇割据通常指的是唐朝后期某些藩镇的将领拥兵自重,在军事、财政、人事方面不完全受中央政府控制的局面。唐代藩镇割据主要表现在河朔,而河朔割据又集中在三镇。

安史之乱爆发后,为了平定叛军,军镇制度扩展到了内地,最重要的州设立节度使,指挥几个州的军事;较次要的州设立防御使或团练使,以扼守军事要地,于是各地出现不少节度使、防御使、团练使等大小军镇,后来扩充到全国。

唐玄宗

这些本是军事官职,但节度使又常兼所在道的观察处置使(由前期的采访使改名)之名,观察处置使也兼都防御使或都团练使之号,都成为地方上军政长官,是州以上一级权力机构。大则节度,小则观察,构成唐代后期所谓藩镇,亦称方镇。藩镇并非都是割据者。今河北地区存在着虽是唐朝的地方官但却割据一方的河北三镇,而其他地区的藩镇绝大多数服从朝廷指挥,贡赋输纳中央,职官任免出于朝命。

但是,大量事实表明,唐朝的政策法令在河北地区亦有施行。比如,河北地区州县行政区划的改易和废置,官吏员额的增减,唐廷的敕令就起一定作用。河北官员也有从中央调进或征出的。

唐代藩镇节度使是以唐朝封疆大吏的资格自擅一方的,其财政基础依赖于国家的赋税收入,其武力凭借是法律上属于国家的军队——即所谓“官健”。藩镇里的那些割据藩镇既企图游离于中央集权之外,又不能彻底否定中央统治。

在土地所有者看来,赋税是上供朝廷,还是截留藩镇,并没有经济上的实际区别。同样是以交纳一定赋税的形式与政府共同瓜分农民创造的剩余价值,在骄藩控制下,并不比在中央集权统治下能得到更多的经济好处。因此,大土地所有者对藩镇割据事件抱着不支持不合作的消极态度,乃是他们本身的客观经济利益所决定的。贞元时,李希烈叛乱,张建封奉命防遏,“大豪俊杰,争来效节”,张建封“随其才而用之”,其原因即在于此。

唐代藩镇割据的社会基础是投身军戎充当职业雇佣军的破产农民和无业游民。

在安史之乱后到黄巢之乱前,唐朝后半段的大部分时期里,绝大部分藩镇不割据,只有极个别藩镇割据(例如幽州藩镇),即使割据藩镇也在一定程度上施行唐朝的政策法令,“须借朝廷官爵威命以安军情”,而且割据藩镇也曾解除割据。唐末黄巢之乱,才出现普遍的藩镇割据,导致唐朝灭亡。

唐代后期的藩镇里,东南藩镇从财力上支撑朝廷,边疆藩镇对外作战,中原藩镇则具有镇遏河朔、屏障关中、沟通江淮的作用。河朔藩镇与中原藩镇在割据与防割据的相持关系上,中原藩镇与边疆藩镇在维系内外均势的平衡关系上,边疆藩镇、东南藩镇与中原藩镇在武力和财力的相互依赖关系上,构成了一个既密切联系又互相制约的整体结构,从而维系唐王朝相对稳定地统治了100多年。

二、战火连年平藩镇,为虎反噬大唐亡

1.朝廷对藩镇的战争

唐代藩镇割据形势图

安史之乱虽然平定,藩镇割据的形势却从此形成。唐代宗在战争结束之初就继续任命安史降将张忠志为成德节度使,赐姓名李宝臣;薛嵩为相卫节度使;李怀仙为幽州节度使;田承嗣为魏博节度使。安史之乱过程中及平定战乱后,唐朝军将亦几乎都授以节度使之名,内地也先后建立军区,藩镇制度因此进一步推广,遍于各地。在节度使中,虽然有服从君命,臣事中央的人;但不少藩镇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割据性,其中最严重的是成德、卢龙、魏博三镇,统称“河朔三镇”。淄青镇与上述三镇情况完全相同。这些节度使父死子继,自署将吏,缮邑治兵,目无朝廷,他们“喜则连衡而叛上,怒则以力而相并”,酿成了战火连年、国无宁日的局面。有的藩镇干脆不供王赋,有的则大量占有送使、留州部分,上供中央的赋税亦很有限。

唐朝后期,中央同藩镇间发生过三次大规模的战争。第一次,唐德宗力图平藩,引起了“二帝四王”之乱;第二次唐宪宗大举用兵,平定了不少藩镇;第三次,唐武宗平泽潞。

德宗即位之初,建中二年(781年)正月,成德节度使李宝臣死了,子李惟岳向朝廷请求袭其父位,魏博节度使田悦亦代为之请。唐德宗坚决拒绝这种无理要求,李惟岳、田悦遂联结淄青节度使李正己、山南东道节度使梁崇义等起兵反唐。七月李正己死,八月子李纳亦请袭父位,德宗不允,李纳遂反。战事日益扩大,卷进来的藩镇越来越多,其中有四人称王,两人称帝,即朱滔称冀王,王武俊称赵王,田悦称魏王,李纳称齐王,朱泚称秦帝,李希烈称楚帝。德宗一度逃往奉天(今陕西乾县),后又奔梁州(今陕西汉中)。这次战争持续了五年之久,朱泚和李希烈等虽先后败死,唐朝却与其余藩镇妥协,条件是藩帅取消王号,朝廷承认他们在当地的统治权。德宗对藩镇的态度由坚决讨伐转变为姑息妥协。从此,有些节度使父死子继、兄终弟立成为惯例,割据局面进一步深刻化了。

唐宪宗是一个有作为的皇帝,即位之始就大力对强藩巨镇进行斗争,企图恢复中央集权。从元和元年(806年)到元和七年(812年),朝廷先后讨平西川节度使刘璟、夏绥节度留后杨惠琳、镇海节度使李琦;迫使魏博节度使田弘正归命,在成德镇自立的王承宗也输贡赋、请官吏。宪宗取得的最大成就是平定淮西。元和九年(814年),淮西节度使吴少阳死,其子吴元济自领军务,随即发动叛乱。宪宗发宣武等16道兵讨伐,经过长期的战争,最后李愬于元和十二年(817年)攻破蔡州城(今河南汝南),生擒吴元济,平定了淮西。在这次胜利的影响下,很多潘镇相继归命,后又平定了淄青节度使李师道。宪宗虽然能够平定部分藩镇的叛乱,却不能从根本上消除产生割据的根源,因而取得的成就并不巩固。元和十五年(820年)宪宗去世后,短短的两年中,卢龙、成德、魏博、淄青、泽潞、徐泗、汴宋、浙西等镇又纷纷发生变乱或不禀朝命。

泽潞节度使刘从谏与朝廷素相猜恨。会昌三年(843年)刘从谏卒,侄刘稹请为留后,武宗采纳宰相李德裕建议,发兵进讨。战事进行了一年多,刘稹为部将郭谊所杀,朝廷平定了泽潞。武宗以后,中央再也无力与藩镇进行较量,藩镇内部骄兵逐帅日见频繁,抵消了不少力量,双方在相当长的时期中未再发生重大的战争。

唐朝后期,藩镇战争连年不断,朝廷每次镇压藩镇的战争都意味着一批新的割据势力又在酝酿之中,藩帅割据不能消除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他们得到本镇骄兵的支持。这种兵士全家老小随身,兵饷衣粮只供本人消费,家属妻子多赖赏赉为生。节度使对他们厚赏丰赐,他们就拥护爱戴,成为其进行割据叛乱的工具;节度使对他们刻薄衣粮,骄兵就起而逐帅杀将,因而形成了“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的现象。

连绵不断的、此起彼伏的藩镇战争给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后果。一次大的战乱之后,黄河流域往往出现人烟断绝、千里萧条的惨状。唐代后期朝廷与藩镇各自扩大自己的兵力。唐宪宗元和中,朝廷直接控制的地区平均以两户资一兵,大大加重了人民的负担。节度使在本镇勾结豪强地主对人民进行横暴的统治,战争和重敛使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2.唐朝的灭亡

唐王朝在黄巢起义的沉重打击下分崩离析,名存实亡。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又新兴起一批节度使,于是新旧割据势力相互间展开了剧烈的兼并战争,其中黄河流域势力最大的是河东节度使李克用、宣武节度使朱温(朱温降唐后被赐名朱全忠)和凤翔节度使李茂贞三人。僖宗还京后,唐王朝能够控制的不过河西、山南、剑南、岭南诸道数十州,其余各地的藩帅皆自擅兵赋,相互兼并。

文德元年(888年)唐僖宗去世,宦官杨复恭拥立李晔即位,是为昭宗。在他统治时期,藩镇更加猖獗,无论是北司的宦官还是南衙的宰相,都必须依靠藩帅的支持才能维护自己的地位。朝官如崔昭纬、崔胤和柳璨等人,实际上都是节度使在中央政权的代表。其中尤其是崔胤,因交结朱温而擅权,气凌人主。宦官如骆全瓘、刘景宣、韩全诲、张彦弘等,均先后党附于李茂贞。南衙、北司的斗争,崔胤与韩全诲的斗争,实质上是朱温与李茂贞的斗争在中央的反映。这种情况说明皇帝进一步失去了昔日的政治地位。

唐代女乐俑

宦官和宰相尽管重藩帅而轻皇帝,但这两个集团毕竟还是寄生在皇权上的政治势力,皇权的沦落最终会动摇他们的生存基础。李茂贞与朱温各有挟天子以令诸侯之意,后来双方发生战争,唐昭宗被宦官和李茂贞劫持至凤翔。朱温在军事上占优势,遂兵围凤翔。李茂贞不能支,终于让步讲和。天复三年(903年)朱温拥昭宗还京,利用自己的军事实力,尽诛内侍省宦官数百人,出使在外的宦官亦下令就地诛杀,持续100多年的宦官势力至此被彻底翦除了。次年,朱温奉表逼唐昭宗迁都洛阳,强令朝廷百官随驾东行,动身后派人尽毁长安宫室、百司及民间庐舍。后来,朱温使人杀昭宗,另立李柷为太子。李柷不久即位,是为哀帝。天祐二年(905年)朱温大肆贬逐朝官,接着又把崔枢等被贬的朝官30余人全部杀死于白马驿,投尸于河,这次事件史称“白马驿之祸”。政治上的阻力已全部扫除,朱温遂于天祐四年(907年)逼唐哀帝禅位于己,改国号梁(史称后梁),是为梁太祖(不久,改名晃),改元开平,都于开封。唐朝灭亡。

三、五代梁唐晋汉周,十国并存割据忙

唐朝灭亡之后,在中国中原地区相继出现了5个朝代和割据西蜀、江南、岭南和河东的10个政权,合称五代十国。

五代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除后梁一个短暂时期以及后唐都洛阳外,后梁大部分时期和其他三代都以开封为首都。五代为期54年,有8姓称帝(后梁、后晋、后汉各1姓,后唐3姓,后周2姓),共14君。后梁和后周的君主是汉族人,后唐、后晋、后汉的君主是沙陀族人。他们都建国于华北地区,疆土则后梁最小,后唐最大。

十国是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和北汉。北汉建国于今山西境内,其余九国都在南方。十国与五代并存,但各国存在时间长短不一,如吴越割据于唐亡以前,直到五代结束后才为北宋所灭,疆土则南平最小,南唐最大。

五代十国兴亡表(907—960年)

1.五代的更迭

自唐中和四年(884年)黄巢起义失败以后,唐朝名义上还存在20余年。但早被削弱了的朝廷威权这时更加衰微,新旧藩镇林立,战争不休。国家分裂的倾向日益明显。那时,罗绍威据魏搏(今河北大名北),王镕据镇冀(今河北正定),刘仁恭据卢龙(今北京),诸葛爽据河阳(今河南孟州市东南)和洛阳,孟方立据邢(今河北邢台)、洺(今河北邯郸东北),李克用据太原、上党(今山西长治),朱温据汴(今河南开封)、滑(今河南滑县东),秦宗权据许(今河南许昌)、蔡(今河南汝南),时溥据徐(今属江苏)、泗(今江苏盱眙北),朱瑄据郓(今山东东平北)、曹(今山东定陶西)、齐(今山东济南)、濮(今山东鄄城北),王敬武据淄(今山东淄博南)、青(今山东益都),李茂贞据凤翔(今属陕西),高骈、杨行密先后据淮南,秦彦据宣(今安徽宣城)、歙(今安徽歙县),刘汉宏、董昌据浙东,钱镠据浙西(后又并浙东),王建据两川,王潮、王审知兄弟据福建,马殷据湖南,刘隐、刘岩兄弟据岭南。他们都力图扩大实力。经过多年的相互兼并,逐渐形成了几支较大的势力。在北方,主要是以汴州为据点的朱温和以太原为中心的李克用。天祐四年(907年),朱温灭唐称帝,是为后梁太祖,国号梁,史称后梁,改元开平。五代时期自此正式开始。

朱温本是黄巢起义军的叛徒,受唐封为宣武节度使,据汴州。此后,他逐渐攻占了蔡、徐、郓、曹、齐、濮等州,扫除了今华北的许多武装割据势力。天复三年(903年),又战败称霸秦陇、挟持唐昭宗的李茂贞,消灭了长期掌握朝廷军政大权的宦官集团。中唐以来的强藩魏博、成德也因战败归附朱温。后梁建国以后,除今山西大部和河北北部外,基本统一了黄河中下游地区。乾化二年(912年),朱温为其次子朱友珪所杀。次年,第三子朱友贞平乱后,即帝位。此后,后梁连年用兵,征敛苛重。贞明六年(920年),陈州人毋乙、董乙领导农民起义,势力扩及陈(今河南淮阳)、(今安徽阜阳)、蔡三州,后虽被镇压,后梁也开始衰败。

唐中叶后,迁居今山西境内的沙陀部酋长李克用参加镇压黄巢起义,被任命为河东节度使。他控制了今山西中部和北部地区,唐昭宗封他为晋王。朱温灭唐以后,他以拥护唐朝为名,与后梁交战不休。后来,他的儿子李存勖乘后梁内乱之机攻取河北,累败梁军,比较彻底地消灭了中唐以来长期跋扈的河北三镇。龙德三年(923年),李存勖在魏州(今河北大名北)即位,是为庄宗,改元同光,国号唐,史称后唐。同年,他派兵南下,攻占开封,梁末帝朱友贞自杀,后梁亡。后唐统一了华北地区。不久,后唐迁都洛阳。同光三年(925年),后唐又派兵六万攻灭前蜀。但李存勖宠任伶官、宦官,朝政不修,又任用租庸使孔谦敲剥百姓,统治出现了危机,次年,魏州骄兵发动叛乱,后唐庄宗李存勖在一片混乱兵变声中被杀。李克用养子李嗣源继位,是为明宗。他诛杀孔谦,废除苛敛,均减田税,允许民间自铸农器。李嗣源在位八年,战事稍息,农业生产凋敝的局面有所改观,是五代少有的小康之世。长兴四年(933年)明宗病,子李从荣企图发动政变,夺取皇位,未成。明宗死后,子李从厚继位。次年,明宗养子李从珂起兵夺取了皇位,国内陷入混乱状态。

河东节度使石敬瑭是明宗的女婿。他乘后唐内乱,于清泰三年(936年)夏上表称臣,并认契丹主耶律德光为父,以幽蓟十六州为代价换取契丹援助,开始夺取后唐政权。十一月,契丹主耶律德光册立石敬瑭为帝于太原,是为后晋高祖,改元天福,国号晋,史称后晋。闰十一月,石敬瑭攻入洛阳,后唐亡。天福二年(937年),后晋迁都汴州,三年(938年)升为东京开封府。石敬瑭除割地外,还岁贡绢30万匹和其他玩好珍异之物。七年(942年),石敬瑭死,侄石重贵继位(史称出帝或少帝)。他在主战的景延广等人影响下,对契丹颇不恭顺。耶律德光便在降将赵延寿等人协助下,与后晋交战五年。开运三年(946年)十二月,契丹军攻下开封,俘虏后晋出帝石重贵,将其北迁,后晋灭亡。次年,耶律德光称帝于开封,国号辽。辽帝占领中原以后,不给骑兵粮草,纵使他们四出掠取,称为“打草谷”,中原民众群起反抗。同年,辽帝被迫引众北还。

刘知远是后晋的河东节度使。当后晋与契丹交战时,他广募士卒,有步骑五万人,声言防备契丹,但却按兵不动。待辽帝将出帝迁往北方后,他于开运四年(947年)二月在太原称帝,是为后汉高祖,仍用天福年号。随后,他统兵南下,定都开封,改国号为汉,史称后汉。那时的中原,因契丹掳掠而残破不堪,公私困竭。刘知远死后,护国(即河中,今山西永济西)、永兴(今陕西西安)、凤翔三节度使连衡抗命。后汉虽出兵讨平,朝廷内部的将相矛盾又趋尖锐。乾祐三年(950年)冬,隐帝刘承祐不甘受将相所制,杀杨邠、史弘肇、王章等权臣,又派人去谋害邺都(今河北大名东北)留守郭威。

五代十国鎏金天策府宝

郭威当时出镇邺都,督抚诸将,北御辽国。隐帝杀他未成,郭威遂引兵南下,攻入开封,隐帝被乱兵所杀,后汉亡。广顺元年(951年)正月,郭威即帝位,是为后周太祖,改国号为周,史称后周,仍都开封。后周从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开始改变中国北方的残破局面。显德二年(955年),后周世宗柴荣出兵击败后蜀,收复秦(今甘肃秦安西北)、凤(今陕西凤县东北)、成(今甘肃成县)、阶(今甘肃武都东)四州;此后,又亲征南唐,得淮南、江北十四州;六年(959年),又收复了辽占领的莫、瀛、易三州。同年,柴荣病死。次年,赵匡胤(宋太祖)取代后周,建立北宋。

2.十国的分立

南方九国中,前蜀与后蜀大致前后衔接,吴与南唐前后相承。

唐末,王建据有西川,后又取东川。天复三年(903年),受唐封为蜀王,占地北抵汉中和秦川,东至三峡,后梁开平元年(907年),王建称帝,建都成都,国号蜀,史称前蜀。蜀土十分富饶,但自光天元年(918年)后主王衍继位后,蜀国朝政浊乱,卖官风气盛行,赋敛苛重,主荒民怨。后唐同光三年(925年),庄宗派兵攻灭前蜀,任命董璋为东川节度使,孟知祥为成都尹、西川节度使。孟知祥训练兵甲,后攻取东川,杀董璋。长兴四年(933年),后唐封他为蜀王、东西川节度使。次年,孟知祥称帝,建元明德,重建蜀国,史称后蜀,仍都于成都。同年,孟知祥死,其子孟昶继位。契丹灭后晋之际,后蜀又得秦、成、阶、凤四州,拥有前蜀的故地。孟昶统治后期,君臣奢纵无度,朝政腐败。乾德三年(965年),为宋所灭。

唐末,杨行密据淮南二十八州,天复二年(902年)受唐封为吴王,都广陵(今江苏扬州),传四主。当时,大将徐知诰掌握大权,他访求贤才,杜绝请托,减轻赋敛,20余年间休兵息民,国家得以富强。顺义七年(927年),杨行密子吴王杨溥称帝。天祚三年(937年),徐知诰废吴帝杨溥,自己称帝,国号大齐,改元昇元。次年改姓名为李昪,改国号唐,史称南唐,都金陵(今江苏南京)。南唐占有今江苏、江西和皖南、鄂东南等广大地区。李昪对外结好邻邦,对内整饬朝政,并禁止压良民为贱民,派人视察民田,按肥瘠分等收税和调兵派役,史称江淮之地,“频年丰稔”。昇元七年(943年)李昪死,其子李璟继位。保大三年(945年)派兵攻灭内乱中的闽国,占领汀(今福建长汀)、漳(今属福建)、建(今福建建瓯)、泉州,加上新增置的泰、筠(今江西高安)、剑(今福建南平)州,共计35州,成为南方的大国。此后,李璟日益骄侈,朝政浊乱,任用非人,赋役繁重。保大九年(951年),南唐出兵灭楚,收掠其金帛、珍玩、仓粟等,徙运金陵,大失楚地民心,湖南诸州得而复失,南唐国力迅速衰败下来。交泰元年(958年),李璟献江北、淮南14州。去年号,称臣于后周,宋建隆二年(961年),李璟死,子李煜即位,是为后主。开宝八年(975年),宋发兵南下渡江,攻破金陵,后主李煜被俘,南唐亡。

钱镠在唐末占据杭州地区,后来,他吞并浙东,占有两浙十余州之地。唐昭宗任他为镇海、镇东节度使。开平元年(907年),后梁封他为吴越王。吴越国土狭小,北邻强大的吴(后为南唐)。钱镠戒约子孙,世代交结中原朝廷,借以牵制吴和南唐的侵扰。钱氏统治的80多年间,吴越地区相对安定,经济比较繁荣,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钱俶纳土入朝,吴越亡。

王潮、王审知兄弟在唐末占有福建全境,唐昭宗任王潮为节度使。开平三年(909年),后梁封王审知为闽王。王审知统治近30年,他力行节俭,轻徭薄敛,境内富实安定。王审知死后,国内常有乱事,政局非常不稳。闽政权的继承者都崇信道教巫术,他们大兴土木,除了盖宫殿外,还营造了许多工程浩大的道观。费用不足,便公开卖官鬻爵,横征暴敛。保大三年(945年),闽为南唐所灭。

钱镠、钱俶批牍合卷

马殷在唐末占有潭(今湖南长沙)、衡(今湖南衡阳)诸州,被任为湖南节度使,进而占有桂管的梧、贺等州,后梁开平元年(907年)被封为楚王,在长沙建宫殿,专制一方。马殷死后,诸子纷争,政刑紊乱。保大九年(951年),南唐发兵灭楚。

唐朝末年,岭南东道节度使刘隐,逐渐平定那里的一些割据势力,以后,据有西自邕州(今广西南宁南)、东至潮州(今属广东)的岭南广大地区。后梁贞明三年(917年),其弟刘称帝,国号越,不久改称汉,史称南汉,都番禺(今广东广州)。刘及其继承人都残暴荒淫,境内曾爆发张遇贤领导的农民起义。宋开宝四年(971年),南汉为宋所灭。

开平元年(907年),后梁大将高季兴被任为荆南节度使,驻守江陵。同光二年(924年)后唐封他为南平王,所以荆南又称南平,荆南原有地八州(一作十州),唐末,多被邻道所占,高季兴割据后,南平仅占有荆(今湖北江陵)、归(今湖北秭归)、峡(今湖北宜昌)三州,在十国中最为弱小。其统治者只有向四周称帝各国称臣,求得赐予。建隆四年(963年),南平为宋所灭。

十国中唯一在北方的国家是北汉。广顺元年(951年),当郭威灭后汉称帝时,刘知远弟太原留守刘崇也占据河东十二州称帝,仍以汉为国号,史称北汉。北汉土瘠民贫,赋役繁重。统治者结辽为援,守境割据。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兵攻克太原,北汉亡。 9wwugwzmKGvZErQYA37FG8mtQidYc2hdUruVGCCtyvrUmpnM51L5+cq+mqxV1RM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