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常常是越普遍存在的事物,越不易被发现,铁匠便是如此。
本来人时时离不开铁匠的手艺,可当人认真去注意铁匠时却又不知他们在何方。我发现和认识铁匠田洪明极其偶然。有一次,《城市晚报》一个记者给我打电话,说有位铁匠,住在城乡接合部的刘前店(现在已是市里的一个街区),他日夜守着他的老工具,着迷似的总想打铁,算不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我觉得有必要接触他,就与铁匠通了电话。谁知他立刻来到我的办公室,而且扛着锤子、锯、风匣等家什,呼呼喘着粗气爬上我单位的楼来……
初次照面,我便被这铁匠独特的气质所深深打动,尽管他那浓重的山东诸城一带的地方口音,说话一快,我听不全懂,可是从他那急切地渴望去了解他和他的手艺价值的心情中我已认定,他是一位我们要全力寻找并应去保护、挖掘的人,而且他是一个极善于表达的铁匠,他是一个“文化源”,他是一个饱含着传承能力的杰出人物,是铁匠这一行当的重要人物。为了探清他生活与传承的状况,我在一个泥泞的早春下到刘前店去,一定要看一看他的铁匠铺子。那时,冬雪已渐渐开化。清明过后的日子,东北正是泥泞的季节,他刚从山东给祖上老人上坟回来,穿过一条泥泞的胡同,他的铺子就展现在眼前了。自古铁匠铺子就是破破烂烂的物件堆满一地,他的铺子更是如此。四周城建的高楼大厦已平地而起,只有他的铁匠铺子,孤零零地处于大墙下的一隅,充满了孤单和无助。他甚至站在早春的土雪上,也担心地打量着我,那疑虑的目光仿佛在问:我与我的炉子,还能留下来吗?我看见,他的眼眶湿了。
推开他铺子的破门,我被眼前的情景震惊了,只见他祖辈传下来的上百件工具让他一样样挂在只有十平方米不到的铺子里墙上,那些古旧的工具,散发着腐旧的气息,仿佛有让人说不尽的苍凉细节。但却闪现出人类久远艺术创造的灿烂光芒,它们照耀着人类生存、文明的历程,每一件都带有着古朴和刚强。这是人类的财富,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财宝。就在铺子的一角,我发现了他自己的一个地铺,破被、枕头、麻袋片!那是他日夜在此守望文化的处所……我一阵心酸。铁匠见我落泪,以为是他慢待我的结果,急忙从屋角的一个破包里翻出两张大饼……那是山东诸城的特产,是他和兄弟们给祖上老人上坟回来每人带回两张当珍贵的纪念,他举过饼子对我说:“曹老师,没啥,给你留着尝尝特产吧!”
我的心,再一次颤抖起来。我决定写这部铁匠故事传奇。在这个早春,一个决定就这样开启了。“五一”我没有过,而是日夜让自己沉浸在“铁匠文化”的岁月底层。我决定先以文本的方式留下这段记忆。也许就留下了一种永恒。因为,真实是会有力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