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粉作坊规俗

秋天,北方的田野地了场光时,东北屯子里的老粉坊也该漏粉了。这是一种热闹非凡的事,要由粉坊主邀请粉匠们来做。

这样的光景中,农村人对漏粉有一种神奇的感受,粉作坊成了一个人人想去的去处,连猫儿狗儿也愿意钻进去凑热闹,因粉作坊里暖和,外面冰天雪地,于是那烧火的、提水的在烟雾气里穿行,脚时不时地踩上猫狗,于是大骂:“出去!黑子!跟头绊脚的……”于是猫或狗便不情愿地乖乖溜出去了。

在黑夜里,粉作坊的马灯发出通亮的光,一开门的工夫,白汽从房子里涌出来,飘向漆黑寒冷的夜空。那却是吸引人的信号。

孩子们看着粉作坊里飘白汽,大喊:“走哇!吃粉居子去……”

于是,小孩们一窝蜂涌进粉作坊讨粉居子吃。

这粉居子也是漏粉的粉匠们自己随时不断地“打牙”的好东西。就像种地的吃自己地里的瓜菜一样,方便随意。往往是从和好的面子里揪一块,裹在一根苞米秆或高粱秆子上,然后伸进烧得火红的灶坑里去烤,直到烤得青秆上的粉皮焦黄,散发出诱人的香气,然后拿出来一块一块地揪着吃。

这是北方粉匠待人的一种情意,是他们的一片善良,也是他们的重要规俗。如果来了贵客或远方的过路人,只要进了粉作坊,喊一声:“盆子瓢子地道!”

粉匠们也说:“地道!”

于是,粉匠们高兴了,往往对来人说:“坐下,等着吃粉居子吧。”

于是,大柜嘱咐烧火的:“去,找根高梁或苞米秆儿,扒了皮,擦干净!”

烧火的明白了,出去了。

不一会儿,秆棵拿来了,交给粉作坊大柜,大柜要亲手把湿粉面子裹在秆棵上,在翻开的锅里烫一下,然后伸进灶坑里亲自为你烤粉居子。

这里渗透着粉匠待人朴实的情感,再说,农村也没什么吃的,粉作坊的粉居子就是最好最实惠的待人接物的“见面礼”了,也是粉作坊款待上等贵客的东西。

来人咬了一口粉居子,往往连连喊:“喷香!喷香!”

而孩子们呢,往往也挤在灶坑前嚷嚷:“给俺也烧一个吧!给俺也烧一个吧!”

一窝蜂涌进粉作坊的孩子们

烧火的往往喊:“靠后靠后等着,别挡害!谁听话给谁……”

于是,孩子们听话地往后边站去,但是,一个个都睁亮了眼睛,盯着那火红的灶坑里烧烤着的粉居子,手指含在嘴里,馋得直淌哈喇子(口水)。

每一个农村孩子,都忘不了自己那些有趣的童年的故事。

粉匠是从前民间的“红人”,因为农村的主要副食就是粉条,所以人人都看重这些人的手艺。走在路上,遇上胡子(土匪、马贼)等,他们往往问:

“你是谁?”

“我是我。”

“压着腕。”

“闭着火。”

“报报迎头?”(贵姓)

“迎风顶水蔓。”(姓于)

“啊,于掌柜的。在哪候着?”(干什么事或有什么手艺)

“水中取财。”

“啊,是粉匠。”

于是,胡子(土匪)们往往看看他包袱里带着的各样粉瓢工具,也就放他过去了。

粉瓢有好几种。大粉匠会漏各种粉,出门在外也要带着各种粉瓢。粉瓢是一个粉匠的主要工具,也是他身份和职业的象征。粉匠这行干得好叫“瓢亮”;干不好,干坏了叫“扣瓢”。一个粉匠,如果经常扣瓢,他的名声就完了,前程也尽了。所谓粉匠不扣瓢,要做到漏粉的全过程讲究、熟练利索,地道,同样的料,出粉多,粉好吃,而且大伙都欢欢喜喜的。扣瓢和扣盆,都说明漏粉技术(手艺)出了问题,当然大家也就没了欢声笑语。

俗话说,粉匠扣了盆,赛如丧门神。

漏好了,外边人一听屋里的粉匠的有说有笑,就说:“今儿个是好粉!”于是村里的大人小孩争着进屋去吃粉居子,粉匠也愿意招待你。如果在外边一听屋里没说话声,只有工具的碰撞声,或说话杵倔横丧的(没好气),保证是扣了盆啦。粉作坊遇上扣盆,干什么都背气,水也凉,火也不旺,水也不开,瞅别人鼻子都歪。这时候过路的千万别进去,进去也没人搭理你。

漏粉行是个技术加情绪的行当,二者结合得好,出的粉好,漏的过程也顺当。这又是任何一种行当的人之常理。想一想,一个“耍”手艺的,活干得不太顺,性子比谁都脏性(总想骂人),活计干不明白,眼珠子一瞪,谁也不好使,说话也就不讲究前因后果了。

粉匠漏粉(关云德剪纸)

开粉作坊,男人在作坊里忙乎,女人也是很辛苦的。粉作坊家家养狗,是为了让狗看着粉,以防有什么来祸害。女人要忙着在灶坑前烧火做饭,给粉匠们吃,还要时时听着外边的动静,狗一哼哼,就得出去。秋天没上冻时,女人都得在外边睡,看守着粉架子。有时也丢粉。哪都有过不下去的人哪。

女人早上三四点钟就要起来做饭,一律捞饭。这些粉匠,一天能吃六七斤米。

粉匠如果干得顺溜,里边的人有说有笑,外边的人一听,说:“听,这瓢打得挺稳当!”稳当,就是声音好听,一下是一下,不慌乱,不出杂花。

打瓢的人坐在锅台上,一天下来屁股下边的坯头子都烫秃了,人的屁股也烙肿了。掌柜的往往干着干着就喊:“换块凉坯!换块凉坯!”

粉匠是辛苦的。在从前,拉大风匣烧锅下粉,水烧不开不行。拉风匣的粉作坊小打,不停地摇晃着身子,脸上被柴灰糊得黢黑,汗水一冲,又一道一道印子。但他一刻不能停。

于是,远道来的人,包括看热闹的孩子都围在粉作坊的灶坑前,愿意看拉风匣烧火的小打那劳累的样子。

漏粉的季节,北风在荒原上吹刮,四野死静。

星星仿佛也冻得快从天上掉下来了。不少心软的农村姑娘,看着粉作坊灶坑前拉风匣烧火的小打那样子,忍不住掏出自己心爱的小花手巾,去给小打擦汗。从前,不少粉作坊东家的闺女和小打的爱情就是这样建立起来的,而且还有许多粉匠小半拉子领走了掌柜的姑娘的故事。

孩子们时而走进粉作坊,说:“俺要吃粉……”于是,烧火的人就给他烧一个。小孩子咬一口:“没熟!”大人说:“那你急得跟屁猴似的!”大伙都哈哈笑了。

东北民间,粉作坊每到年节,都贴上自己的对联,而这些有趣的对联正是黑土地老粉匠们的心愿。对联往往是这样:

凉水热水天天不离水

干面湿面时时摆弄面

横批是:

浆来水去

还有的写道:

坨坨银山铺成幸福之路

条条玉线装点致富家园

横批是:

水中取财

在粉作坊劳作,还有一个出名的规俗,就是粉匠们每天中午都要吃“抄手粉”。说起来还有一段有趣的来历。

相传漏粉工艺来自豆腐的创始人乐毅。乐毅本是浙江金华一带人氏,他从小很孝顺自己的父母,后来父母一点点老了,嚼不动黄豆,乐毅就把黄豆磨成豆浆。为了更有滋味,他又试着把卤水点进豆浆,结果成了豆腐。乐毅母亲患病,大夫给开了石膏,乐毅把石膏放进豆浆,结果做出的豆腐比放盐卤更好吃。但据《中国行业神崇拜》(李乔著中国工人出版社)记载,历史上的乐毅本是战国时燕国的大将,他怎么会成为豆腐行的祖师?却不得而知。不过传说却讲得有滋有味儿。说乐毅的后代开起了豆腐作坊,后来有一年,康熙皇帝私访来到河北一个叫盐山的地方,走得又饥又渴,进了一家豆腐作坊,偏巧这家掌柜的不在,光有一个姓乐的小伙子守着房子。皇帝穿着便服,别人也不知道他是干啥的,进屋光喊饿,问有没有吃的。

粉坨子(关云德剪纸)

小乐子平时就是个有灵性爱开玩笑的孩子,老人要吃的,能说没有吗?

老人说:“有就给我做点吧。”

然后双腿一盘坐,上了炕。

其实这豆腐作坊早停工五六天啦,掌柜的领人出去拉粮还没回来,豆腐缸里有一层豆粉面底子,已经又干又硬,不知还能不能吃,可是既然答应人家了,就硬着头皮做吧。

小乐子说:“你等着!”

说完就烧了一锅开水,把缸底子上的粉面子刮起来,先用凉温水把粉面子和开,然后装在一只葫芦瓢里去锅里舀点热水再和和,谁知,他匆忙中拿的是只破瓢,那瓢底子上让耗子给嗑了六七个眼儿。他刚把瓢举到锅上,粉面子止不住地从瓢里漏了下来。转眼间沉进水翻开的锅里了。

小乐子一想,这可坏了。豆腐没做成,仅有的一瓢粉面子还掉进锅里了。

可坐在炕上的老头不知咋回事,一个劲儿喊:“怎么样?怎么样?我饿得已不行啦!”

小乐子被逼无奈,只好一顺手把漏进锅里的东西捞起来,盛在一个大碗里,又洒上一些麻酱辣油,端了上来。

老头问:“这是啥?”

小乐子顺口说:“抄手粉。”意思是他抄着手等着吃。

老头一口气吃干喝净,问:“还有没有了?”小乐子回他:“没了!”于是他只好穿鞋下地,走到门口说:“谢谢你啊小兄弟……”一转身走了。

小乐子捂嘴一笑,心里说:“还谢我呢!你不拉肚找我算账就行了。”

原来自古豆腐作坊、油作坊、酒作坊流传着一句俗语,叫作先学滑,后学屁,带带拉拉学手艺。意思是说,和师傅学活,师傅从来不正经教你,要靠你自己去“偷艺”,去发挥。谁和师傅处得好,平时细心观看,大胆演练,谁就成得快。而这个小乐子,平时是个烧火的,也没机会学呀,他光看人家平时做豆腐,也轮不到自己上场,可这回一下子来个老头,不练一把啥时候练?结果还砸了锅了。但看老头吃得那股子高兴劲,他心中一块石头也就落了地。不过心中还是像做了亏心事似的,好长时间都不安宁。

一晃过了半年的时间,小乐子早把这事忘了。忽一日,就见豆腐作坊门前一队人马鸣锣开道,一帮当差的抬着一顶轿子前呼后拥地来到这儿。小乐子这下可吓坏了,再一看,从轿上下来的正是那夜吃了他剩面漏豆粉的人。莫非老爷知道了事情真相?要拿他问罪?小乐子吓得扑通一声跪在了地上,连连叩头请罪。谁想那老爷却哈哈笑着上前扶起了他,并命身后的小差抬上一块金匾,上面写着:“抄手粉作坊”。

原来,这个微服私访的皇帝回宫后,每天山珍海味地吃着,却觉得怎么也没有那顿“抄手粉”香,而且还整天嘴巴上火,啥也吃不下去。这次他又是出访来到此地,一想到那顿吃食,他就胃口大开,于是特命人做了这块金匾送上门来,其实还想尝尝当年那碗“抄手粉”的味道。

掌柜的问怎么回事,小乐子只好一五一十地说了一遍。又加了一句:“就是咱作坊那剩的粉底子做的!”掌柜的问小乐子还记得怎么做吗?小乐子只好给老爷又做了一遍。

来看热闹的人围了半条街巷。从此,小乐子就由豆腐作坊开起了粉作坊,大伙也都效仿小乐子做起了“抄手粉”,于是“漏粉”的这门手艺就一代代传下来了。

其实至今在粉作坊还有这个规矩,粉作坊头一天开业或来了客人,中午那顿饭就吃“抄手粉”,又新鲜、又肉头,十分好吃。而且粉匠们每天中午也吃抄手粉。不过年代久了,大家把“抄手粉”改成了“抄粉”,连当地的孩子们也知道这个风俗,一到粉作坊快开饭时,他们往往说:“走哇,到粉坊吃抄粉去。” 0VFd4ovYB7XwtHJrNR89qVSahYZOdwKmE1mf51GVZYFe3ogc9OZy5p0x5a19hRI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