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芒团纸匠

中华民族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曾经是人类文明的灿烂成果,远在汉代,蔡伦被人们推崇为“纸圣”,可见人们对造纸工匠的尊重和喜爱。如今在中国的民间,还有这样的造纸地方和人物吗?除了丽江之外,在云南,一个名叫芒团的造纸村落,其古朴的造纸技艺和生动的造纸文化至今依旧存在着。

芒团,属于云南耿马的孟定镇,傣语为“埋团”;芒,为寨子;团,指团树;芒团指有“团树的地方”。处于耿马地方的孟定是我国西南边陲的黄金口岸,是云南国际大通道的主要枢纽。这里历史上开发建设得较早,《元史》记载,至元二十六年(1289)设孟定土知府,明万历十三年(1585)析孟定府设耿马安抚司,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升为耿马宣抚司,耿马城为罕氏土司建置衙署所在地。

土司制度是中国历代朝廷为管理我国西南民族生活生存发展的一种方式,耿马土司在数百年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统治和管理历程中,创造了自己的制度和方法,如当年土司可以根据他们对村落的自然、历史和文化情况的了解,指定某某村落为不同的产品、物品、贡品和生活用品的生产基地,仅以孟定来说,土司就规定了波广为宴席村寨;允向为打铁村寨,专门打制镰刀、砍刀、锄头,等等;孟库,为酱菜村落,专门给土司和头人腌制咸菜、酱菜;而河边寨专门制糖、造糖;还有什么“土锅寨”“帽子寨”“绸缎寨”,等等;而芒团,便被选定为专门造纸的村子了。据介绍,土司所指定的这些村寨,都是根据各村寨的自然情况所决定的,具有科学性和生活的特定性,往往是有一些老手艺人如波广“宴席寨”,他们有几个专门会做傣菜的老厨师,这样便促成了这种村寨的诞生。

在芒团造纸村落这个安静而美丽的寨子里,家家的院门口都挂着一个小木牌,上面写着其家主人的姓名,传承造纸的年代,还有傣汉文相互对照的“造纸专业户”字样和编号。据介绍,芒团共有村民162户,而其中62户被确定为“专业造纸户”,保留下来的造纸人家占全寨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每天的上午9点左右(因孟定靠近北回归线,天亮得晚),各家造纸户便开始“抄纸”“捶泥”“晒纸”了,家家都在忙碌,就连空气中都飘落着“白锦纸”的芳香,村口广场上专门设了一个为游人观看演示造纸工程的重要环节——抄纸(从水中捞纸)和晾纸的地方,旁边就是芒团“白锦纸博物馆”,专门供来客参观和选购。那一帘帘在明亮的阳光下闪着洁白光泽的老纸配上傣族姑娘鲜红的筒裙,红白相映,美丽绝伦,为这个民间造纸之乡蒙上了一层神奇而神圣的面纱。

芒团造纸寨子所造的纸被称为“白锦纸”,也叫“构皮纸”。我们知道,我国的民间老纸有几种古老的品牌,一个是新疆的桑皮纸,它曾经活跃在古老的丝绸之路上,沟通了中西方文化的久远历程;一个是藏纸,主要流传在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雅鲁藏布江及四川、甘肃等地,是寺庙抄写藏文佛书的重要材料;宣纸流传在我国湖广、江浙、福建一带,以竹子为原料,成为文人学士们书写使用的上等用纸;而产于我国东北、内蒙古一带的老麻纸,则在久远的岁月中糊在人家的窗子上,成为“窗户纸糊在外”的民俗载体,抵挡着北土寒冷的风雪,让北方的各民族生活下去;而云南的“构皮纸”,质地绵软,色泽白净,手感极佳,被称为“白锦纸”,多用于书记文书、佛经、包糖、包茶、捆扎钱币的带子等,是我国西南各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材料。由于构皮纸具有柔韧、洁白、能防虫防蛀的特点,久存不陈,是绿色的环保材料,备受各个时代、各个阶层的人所喜爱,如土司时期,衙署公文用纸,民间祭祀时的扎彩祭品,民间剪纸,刺绣花纹图样,几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白锦纸”,傣语称“洁沙”。

构皮纸的生产和制作过程十分繁杂有序,要经过十几道工序才能最后完成。第一道工序是采料,造纸村落的人要先上山去将生长了三至五年的构树伐下来,然后扒下构树皮,将其外表的黑皮去掉,然后挂在树上晒,这就是最初的造纸原料。

接下来的第二道工序,称为浸泡(又叫泡料),是指将选好的构树皮放在有落差的河水中顺水流堆放,让水流去杂质,并浸泡树皮,将其泡软、泡白。然后进入拌灰工序,又称“拌火灰”,是指将寨屋里的火塘中的柴灰取出,掺拌在浸泡的构料中,然后揉捶,让灰中的碳质将构树皮纳软,沤白,渗入其纤维,融入质里,称为拌灰,起到碱的作用。

第三道工序——蒸纸。蒸纸是细活。将构树纤维用筐装上,抬进锅里,放在灶上,加热蒸煮。这种加热,已使构树的纤维变细、变长、变软、变白,经三至五个时辰的蒸煮,然后放入缸或池中进行漂洗。漂洗时,要捣动,称为“捣浆”,就是不断地以“捣笊”上下、左右搅动,也称为“打浆”。打浆后,再经过一夜的沉淀,便可以将浆水舀进池子里,每个浆都打散、打烂为好,这时搅匀后便要“抄纸”了。抄纸,是重要的细活,技术性很强。抄纸匠要双手端一个帘子似的东西,俗称“抄帘”,按入水中,然后手腕由外向里一抖,便立刻慢慢起帘,然后将“湿纸”扣在一张同样大的木板上,一张构皮湿纸便形成了。这时,专门有人将这张“湿纸”搬到阳光下去晾晒。

芒团一带阳光强烈,气温很高,大约晒至半天,一张洁白的白锦纸便紧紧贴在上面了。而这时,纸匠要用碗在纸上轻轻滚压,称为“压光”,使纸上的纤维更加紧密地组合在一起,更加的平整、厚实而又成张。接下来,就是揭纸了。揭纸很讲究手艺。要用纸刀轻轻地从纸板的一头揭开,然后慢慢地顺次揭起,不能快,也不能急,劲要均匀,力要始终,这样,一张白白的构纸就成功出世了。

非常奇特的是,云南芒团傣族造纸村落的纸匠都是女纸匠。为什么会是女人呢?原来,在云南的傣族村落,男人们往往上山外出干些粗活、重活,而造纸,特别是泡料、晒料、抄纸都是些精细活、技术活,寨子里的女人往往手巧,于是一点点地便形成了女子当纸匠的风俗。因为,只有会“抄纸”(捞纸)才算纸匠。但是平时,寨子里的选纸人家那些取料、捶料、打捶、送货等力气活,依然是由男人来做,不过这个“纸匠”的名称却落在了女人的头上。

在芒团,造纸是被人高看一眼的手艺,特别是抄纸、晒纸,适合女人去做,而且一个村寨都造纸,就形成一个独特风景线了。各家的院子里都搭着晒纸的架子,一帘一帘的白纸立在那里,十分的美观,一点点的,女人们也热爱上这种活计了。

在这里,时时传出捣纸的声音,“噔——咯!噔——咯!”那是人们在房檐下捣纸,木槌碰在石头上发出的声响,声音往往传到对面的墙上,再返传回来,便产生了这样的回声。其实,造纸本身也是一首歌:

噔——咯!

噔——咯!

男人干粗活,

女人干细活。

造出纸多多,

村人乐呵呵!

其实,云南的普耳茶也是借用了芒团构皮纸的名声在弘扬着自己的文化名声。相信用不了多久,芒团便会成为人们来到云南必去的一个去处,因为那是一种绚丽民族文化的召唤。

造纸户门牌

砸纸

浇纸

揭纸 vw0fgGpm8Uw8yO4+EtV8zI+3gk31HoFW3GBq1s7Akd8qnLgDoaFeWA/4juL9Y9v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