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五百年过去,这一天,如来对座下众佛、菩萨、罗汉说道:“我看如今天下,善恶不一。东胜神洲之人恭敬平和;北俱芦洲之人虽好杀生,却也只为糊口;我西牛贺洲之人不贪不杀;唯独南瞻部洲多杀多争、贪淫乐祸。我有三藏真经,可以劝人为善,请观音尊者去东土找一个取经之人,教他历经千山万水来我这里求取真经,回去度化众生。”观音领旨,向东土大唐而去,路过流沙河,遇到一个妖怪。他原本是天神,因为犯错而被玉帝贬下界来,在流沙河饥寒交迫,只好靠吃人度日。菩萨怜悯他的境遇,看中他的本领,说道:“你若愿意给取经人做个徒弟,保护他西天取经,功成之日,你也能修得正果。”那妖怪大喜,连忙答应。菩萨继续东行,路过一座恶气弥漫的高山,这里有个野猪似的妖怪,也是因错受罚被贬下凡的,在这里占山为王,靠吃人果腹。菩萨一样要他等候取经人。行不多时,又见一条玉龙被吊在空中,因为犯了忤逆之罪就要被处死。菩萨前去向玉帝求情,饶了玉龙,让他潜身深涧中等候取经人。
菩萨来到五行山,见五百年前威风凛凛的齐天大圣如今蓬头垢面,甚是可怜,不禁感慨:“当年狂妄逞英雄,十万军中无敌手。自遭我佛如来困,何日舒伸再显功。”大圣在山下喝问:“谁在揭我的短?”见是观音菩萨,连忙求救,说已经知错,愿归入佛门。菩萨大喜,吩咐大圣等待取经人来救他。安排好一切,菩萨径自向大唐而去。
本书将《西游记》中的唐玄奘称为唐僧、三藏,将历史上的真实人物称为玄奘大师,以示区分。
首先,历史上的玄奘大师是自己去西方取经的,而不是因为别人的安排。但在《西游记》中,宗教统治者如来佛祖被塑造成了宇宙之神一样的形象,是如来说四大部洲之中只有南瞻部洲需要佛法度化,因此让观音去寻一个合格的取经人,还要让取经人历尽磨难才能成功,而唐僧因为是佛祖的弟子金蝉子转世,所以被观音选中成为取经人。这种写法是因为原著作者相信宿命论,认为人的一切成就都是冥冥之中注定了的,是因出身、神佛或命运而注定的。这种写法,无疑弱化了玄奘大师自身的努力和伟大,他身在中原却看到了遥远的西方文化,翻译佛经,从任何一个角度来说都是非常伟大的人物。
其次,在《西游记》中,为了突出孙悟空的本领,时常将唐僧写成肉眼凡胎、不识真假的老顽固。在“三打白骨精”的故事中最为明显,三藏是个凡人,却不相信本领通天的悟空,无论悟空怎么说那是妖精,他都不肯相信,只相信自己双眼看到的,殊不知眼见不一定为实,实在是顽固至极。这种形象与历史上的玄奘大师也是极不相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