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界面治理理论:界面、内部结构、功能和环境

治理是一个连接理论与实践的叙事载体,它被研究者和实践者所广泛接受和认同 。治理成为社会科学的“时髦”和跨学科的研究议题,也成为避免国家失败的“灵丹妙药”,它构成了学者和实践者讨论国家和政府问题的最大公约数 。与此同时,不同学科在各自的理论脉络之下使用“治理”这一术语,不同实践者在多样性情景之下讲述治理故事,这意味着治理可以指称任何事情,关于治理的内涵和外延一直存在广泛争论,缺乏分析性使得治理有可能成为一种空洞无物的词语 。正如戴维·利维福莱所言:“治理被指称很多事情,包括一个流行语,一个时尚,一个框架性工具,一个跨越不同学科的概念,一个伞状概念,一个描绘性概念,一个不可靠的概念,一个空洞的指示,一个用于逃避的词语,一个崇拜物,一个研究领域,一个研究路径,一个理论和一个视角。”

这意味着,学者们在使用“治理”这一术语和理论时,需要对其进行重新界定和建构,于是形成了多样性治理理论 。对于目前的治理理论而言,很多具有规范性色彩,强调治理是好的,应该采用治理来解决公共事务中面临的问题,侧重对价值的表达,其分析性、诊断性、设计性和问题解决性欠缺。这些缺陷也限制了治理的适用范围,使得治理更像是一种“迷思”和“修辞术”,而不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与方法 。治理理论要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理论,必须具备描述、诊断与设计功能 。简而言之,治理理论需要建立一个概念性本体论框架,以这一框架为基础,对治理现象和治理故事进行描述,诊断其中存在的问题,为改进绩效提供设计方案。这些特征也成为衡量一种治理理论是否具有生命力的工具。目前,有一些治理理论正在尝试发展概念性框架,如合作治理理论 、网络治理理论 等。这些治理理论都是仅关注某一方面问题,缺乏对治理现象进行诊断的一般性理论,这限制了治理理论的累积性发展。

治理作为一种人工物,不同于自然物,这使得治理的新科学应该基于人工科学而不是自然科学来建立 。西蒙在一本著作中专门提出建立人工科学(the sciences of the artificial)的设想,他希望人工科学能够成为与自然科学相匹配的科学,专门探讨人工物和人工世界。对于西蒙而言,人工科学中的科学是复数,这意味着人工科学是由一系列科学构成,他自己就尝试用人工科学来理解人工认知科学、经济系统科学、复杂系统科学、设计科学等,人工科学构成了他思考人工世界的最根本的学科基础。因此,西蒙对“人工科学”这一概念寄予厚望,这代表了他对自己在不同科学迷宫探索的总结。如果说有限理性代表了微观基础,那么人工科学则代表了宏观基础。西蒙的很多理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但“人工科学”这一概念并没有被普及。但是,“人工科学”这一概念是深刻的,它构成了理解人工物和人造世界的元理论。

既然治理属于人工物品和人工物的范畴,我们就可以在西蒙的人工科学范畴之下建立治理的人工科学。在西蒙的人工科学设想中,人工物与自然物的主要区别有四点,即:(1)人工物是由人类合成的;(2)人工物可能模仿了自然物的某些方面,但是缺乏后者的实质内容;(3)人工物可以用功能、目标和适应来定义;(4)人工物既用描述性词汇,也用规范性词汇来讨论 。于是,西蒙对人工物给出了一个对称性定义,他认为:“人工物可以被想象成为一个汇合点,一个界面(Interface),这一界面处于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之间,内部环境就是人工物的实质和组织模式,外部环境就是人工物运行的环境。” 因此,界面在西蒙的人工科学中起着重要作用,内部结构和外部环境因为界面而得以区分。功能与目标、内部结构和外部环境构成了人工科学三个最核心的要素。自然科学对三个要素中的后两个发挥作用,即内部结构和外部环境都需要遵循科学逻辑。

基于西蒙的人工科学思想,我们可以提出一个治理的人工科学,它是人工科学与治理现象相结合的产物。由于界面在人工科学中起着“对称性作用”,也是人工物最典型的特征,因此为了理论的传播,我们可以将治理的人工科学称为界面治理理论。界面、内部结构、功能和环境构成了界面治理理论的核心要素,治理功能通过治理界面来实现,而治理功能能否取得成功取决于治理内部结构与外部环境,治理界面本身是可以变化的(见图1-1)。

图1-1 界面治理理论的分析框架

任何理论都是为了描述现象、诊断问题和设计方案。界面治理理论构建了一个融合的框架来理解治理行为及其绩效,形成了如下几方面的解释:

一是通过对治理环境与治理功能的描述,以及治理内部结构的基本假设,可以很好地解释治理行为。锦标赛理论可以看作这种研究的典型代表,它假设官员有晋升冲动,在面临晋升压力的环境之下,会采取促进经济增长的行为 。有学者讨论了一统体制与有效治理之间的矛盾,并认为运动式治理是这种体制的典型特征 。社会学中的制度主义理论对组织行为趋向的解释,也是将环境与适应性假设作为主要解释变量。

二是通过功能来解释治理内部结构及其设计逻辑。当研究者从治理行为转向内部结构时,也可以从治理功能的角度给出解释,即为了实现一种治理功能,需要什么样的内部结构。对于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就可以从功能主义的角度给出解释 。此外,内部结构与一定的功能进行匹配,可以适应不同的环境。例如,尽管官僚制被很多学者和实践人员批评,但作为一种组织结构,它可以成为完成组织目标的有效方式,从而适应动态变化的环境。同样,群众路线作为一种内部结构模式,是一个实现集体行动的机制,可以在多样性的环境中被使用。

三是对治理失败的分析。治理的功能和目标并不一定能够实现,从界面治理理论的视角看,这是由人工物本身的限度决定的。治理同时受到内部结构的有限理性约束和外部环境的资源约束,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都可能导致治理失败。治理界面能否实现其功能和目标,关键取决于内部结构与外部环境之间能否有效平衡。学者们在对中央政策执行失败进行分析时,就讨论了执行者策略性行为可能导致的影响。

四是治理界面可以作为比较和变迁研究的一个基准点,即通过治理界面的比较来分析治理变迁。在西蒙的人工科学研究中,他有时候将界面与人工物等同,更多考虑内部结构、功能和环境,而对界面讨论不多。界面治理理论试图将治理界面作为一个重点来讨论,思考治理界面是如何形成的,如何演变的,如何设计新的治理界面,如何比较不同地区或国家的治理界面,治理界面的形成逻辑是什么。这些问题都值得深入讨论。

界面、内部结构、功能和环境等要素及其逻辑关系所形成的界面治理理论,可以作为理解治理现象的新分析框架。界面治理理论完全可以实现描述、诊断、解释、设计等功能,实现治理实践与理论的有效沟通。接下来,我们将以新时代城市治理变革为例,讨论城市治理变革的动因、战略定位、路径,并对其未来进行展望。 2R+ukeo+PUO4qeFHVfGNk2jwVo1Hwp8hUwO66aYmY10OpdGYKb6qlhK6N/3+tAs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