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就是这样一个吸引我们的“缪斯”,又是一个迷惑我们的“潘多拉”,但是人被丘比特的箭射中时,躲也躲不掉。爱情充满偶然与命运感。爱情很简单,也很复杂。如果在爱情中受挫了,不要惊慌,那只是爱情向你展示了它自身的难题。这些难题虽然不能说每个人都会遇到,不具有绝对的普遍性,但是很有代表性。我将难题归纳为三点:总在寻找中、爱与性分离和人性中的自恋与自私。这里面有爱情自身的悖论,也有相爱之人的灵与肉的具体的矛盾,更有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爱上容易,相处不易。爱情容易,婚姻不易。爱情时时刻刻都要求我们面对现实的、人性的考验,在任何时代都有它的困难。
第一,总在寻找中。
人很难找到与自己完全匹配的那个人,常常觉得找到了,但很快会觉得不是。没有完美的爱人,只有不停地寻找或放弃寻找。这个问题要从柏拉图《会饮篇》中的“球形人”讲起,他说:
从前人的形体是一个圆形的东西,腰和背部都是圆的……长着两副面孔,一副朝前一副朝后,可是形状完全一模一样,耳朵有四个,生殖器有一对,其他器官的数目都依次比例加倍……他们的体力精力当然非常强壮,因而想要和神灵比高低。
人最初都是球体形状的,并且有三种性别:男性、女性和双性。“双性人”即“阴阳人”,同时具有男性和女性的特征,身体方面有优越性,拥有惊人的力量,因而变得日益骄纵,想要登上天梯与神作战,一比高低。所以宙斯命诸神将“双性人”劈成两半,康复之神把劈开后的身体上四处张开的皮紧紧地缝在肚子上。所以,我们每个人实际上都是半个人,为了重回完整,就要不停地去寻找另一半,“爱情便在这种缺失感中诞生了”
。为了减轻人的痛苦,神又把人的生殖器移到前面,让男女交合时感到快乐,短暂地忘记自身的残缺,这就是“性”。所以,无论你找到一个什么样的人,即使是被劈开的那另一半,两个人中间也总有裂痕,这就是为什么人会不停地寻找,感觉找到了,但缝合的伤口依旧在,总是不能痊愈,于是再继续找。这是爱情中的第一个难题。《会饮篇》说:
宙斯说到做到,把人剖成两半,就像切水果做果脯,用头发割鸡蛋一样。剖开之后,他吩咐阿波隆把人的面孔和半边颈项扭转到切开的那一边,让人常见切割的痕迹,学乖一点;扭转之后,再把伤口治好……然后他像皮匠把皮子放在鞋楦头上打平一样,把皱纹弄平,使胸部具有现在的样子,只在肚皮和肚脐附近留了几条皱纹,使人永远不忘过去的惩罚。
这是对人的骄傲的惩罚,人只能在爱情中暂时忘掉被惩罚的痛苦并变得谦虚。人对另一半的寻找就是“爱欲”(Eros,爱洛斯)。“爱洛斯”是个精灵,是神与人之间的媒介。人靠爱欲的推动来追求爱情,而不是靠肉欲。柏拉图说:“如果我们一旦成了爱神的朋友,与他和平相处,那就会碰见恰好和我们相配的爱人……我说全人类只有一条幸福之路,就是实现自己的爱,找到恰好和自己配合的爱人,总之,还原到自己的本来面目。”
两个人一定要有对真理的渴望和追求,才有可能彼此相爱。真理是相爱的基础、桥梁,也是相爱之人想要去寻找的巅峰胜景。所以,你要成为爱智慧的人,才能遇到真正的爱情。你跟这类人相处,才能找到与自己匹配的那一个。全人类都需要一条幸福之路,那就是实现自己的爱。没有人不追求幸福,幸福离不开爱情。没有爱情的人生是有缺憾的,因为你始终没有找到另一半来成就更完善的自己。李银河说:
最可怜的人是从来不知道爱的存在的人。他们像小动物一样懵懵懂懂度过一生,只是一个生物性的存在、肉体的存在,而不是一个精神的存在。……第二可怜的人是不会爱的人。他们知道爱是美好的,是值得追求的,但是他们没有爱的能力。不知怎样才能去爱一个人,去得到一个人的爱。可能的原因是灵魂缺少营养。
爱情是一种启蒙,让人突然感到自己与动物不同,与一个小生物不同,与别人不同。汪民安说:“爱欲最终引向了真理这一目标。在灵魂之美这条路的终点,他才会瞥见真正的美本身,瞥见永恒的美,始终如一的美,作为理念和真理的美。”
爱情的美好在于相爱的人对追求真理有共同的兴趣与热望。在世俗中是寻找不到“美”本身的,所以在世俗中追求爱情是辛苦的,即使找到了,当初被切开后又缝合起来的伤痕一直都在,无法真正地合二为一。所以我们永远在爱的路上,一边品尝它的甘甜,一边接受它的变迁。活在尘土,望向光里。在现代社会,受资本、商业与科技等多方面的影响,能遇到那个愿意与你去共同追求真理的人就更难了。资本成了择偶的考量,爱情成了商业的消费,爱人变成了虚拟世界的“纸片人”,爱被很多替代品所替代,渐渐变得肤浅、庸俗。但这正是我们重提爱情、呼唤爱情、认识爱情、探究爱情的必要性所在。
第二,爱与性分离。
爱与性的合一是相爱之人所期望的,但在现实中又往往事与愿违。无论从生物本性,还是从后天选择来说,爱与性都是两回事,它们有各自独立的功能。爱是对美与真理的追求,更偏向精神性。性是身体的快感、本能的欲望和生育的需要;爱绝对地要求一对一,而性本身没有这个要求。在现代社会,性尤其成为一个独立的领域,成为“视觉主义”时代资本运作过程中的消费品,与商业利益直接挂钩。如拉康所说:“我们将人的欲望抽出,扔到市场,竞价拍卖”
,性的背后是资本,从娱乐到色情,无不渗透着性作为商品交换的价值。
爱与性的分离,除了这些外部的影响,还有个人的选择问题。如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的“托马斯难题”,托马斯爱着特蕾莎,与特蕾莎的爱、性与婚姻都是合一的,但是在她之外还有很多个性伴侣,他认为爱与性是两回事,没有爱的性更轻松。性变成了一种猎奇和能力的象征。这背后的心理当然非常复杂,有的是因为自卑,有的是因为不安全感,有的是因为自身的人格有缺陷,有的是价值观的扭曲,有的是为了反叛原生家庭,还有的是特殊癖好、性瘾者。弗洛伊德说:
只有极少数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才能将“情”和“欲”在体内进行恰当的融合。几乎所有的男人都认为他对女性的尊重会对自己的性行为造成局限,只有在找到身份低微的性对象时,他们的潜能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回过头来讲,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他们性目的中掺杂了一些堕落的因素,以致他无法冒险在一个他所敬重的女性身上得到满足。
弗洛伊德认为在男性中这个问题尤为普遍。这种人的爱情是“一分为二”的:一是圣洁的爱情,一是世俗的爱情。“对于自己所爱的人,不会产生任何的性欲,而对于那些能够激起其性欲的人,他必定无法爱上。他们所寻求的是自己不必去爱上的对象,这样做只是为了将自己的情欲情感不致玷污自己所珍爱的对象。”
这也是为什么会出现精神与肉体的分裂。他们会爱上一个人,但不会与她发生性爱,即使发生也无法尽兴,在性上的渴望得不到满足,自己的性潜能也实现不了。他们在自己真正崇拜的、喜欢的人面前显得软弱、脆弱、羸弱,通常会把自己爱的女人精神化、当“女神”供着而不愿娶之为妻。他们更愿意找一个随便的女人或比自己身份低的女人,这样才能发挥动物性的性能力,满足自己。弗洛伊德把这种现象称为“心理性阳痿”。
当然,爱与性的分裂原因很多,有的不是社会、心理的原因,而仅仅是在同一个人身上无法满足自己对爱与性的需要。所以有人选择爱,而淡化了对性的需求;有人选择性多元,而淡化了对爱的需要。一对一的爱与性,“一生一世一双人”,“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人们内心的盼望。但是在现代社会,爱、性与婚姻的合一很难。今天的离婚率很高,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爱或性出了问题,是情感原因,而非酗酒、贫穷、赌博等传统的原因,如伊娃·易洛思所说,婚姻“越来越多地基于个体的情感表达”
。婚姻双方越来越重视爱的能力、情感的能力,不仅在欧美国家,在中国也是如此。爱与性的分裂也是今天心理咨询中常见的一个问题,它会导致分手、婚姻破裂甚至终生难以治愈的创伤。
第三,自恋与自私。
爱情的难题还体现在人性中的自恋与自私,包括自我、自大、嫉妒、控制欲等。过度自恋的人很难去爱他人,因为他们只爱自己,以自我为中心。更严重的阻碍是“自私”,在爱情中并不想真正了解对方的需求,为“他者”让渡自己的一部分自由与利益。此外,人越来越“同质化”,缺乏个性,也没有对“他者”的丰富的想象。媒体与信息时代,这种同质化的“整齐划一”更加明显,因为人们的生活被媒体引导,对世界的认识取决于媒体报道什么、热点是什么,大家接收的信息是千篇一律的,而爱情需要一点幽暗的神秘,需要走向异质的“他者”。
今天,我们建造篱笆或墙来设定边界。但这些边界不再能够激发想象,因为它们无法塑造出他者,更多的是制造同质化的深渊,仅靠遵循经济法则来运行。它们只是用来将富人与穷人分离。资本铸就了这些新的藩篱。钱让一切变得没什么不同。它消除了所有本质上的差别。
有个性的人越来越少了,钱让一切差别消失,因此对“他者”的想象也变得困难,这也是“自恋”的一个体现,只关注自己,并不真心关注他人。要克服人性中的自恋与自私,走向他人,需要让渡自己的一部分自我与自由,互相成全,爱情才有可能。两个只考虑自己,或只想从对方身上获取点什么的人,是没办法相爱的。人性的自恋与自私是爱情最大的“克星”。
2013年热映的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让人看到爱情最终败给了人性的自私与冷漠。莱昂纳多饰演的尼克年轻时爱上了黛西,但是自己出身贫贱,门不当户不对,眼睁睁看着黛西嫁给了别人。他立志、奋斗,终于成了富翁,跻身上流社会,但是黛西的丈夫根本看不起他。他与黛西仍然相爱,以至于向黛西的丈夫宣告了这个事实。在他与黛西驾车离开的慌乱中,黛西撞死了她丈夫的情人,她非常恐慌,尼克为她“顶包”,于是死者的丈夫枪杀了尼克。尼克本来留在家里等黛西的电话,没想到却等来了死亡。他死后,黛西连他的葬礼都不愿意参加,与丈夫搬走了,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这部电影让很多人看完感叹“不相信爱情了”,如果爱情敌不过自私,谁还敢再去爱?谁还能再相信爱情?
人性的这些局限让爱情的发生与守护都变得非常难,所以现实中真正的爱情很少,而且越来越少。它要经历人性的、现实的考验才能存在、存活。爱情是一种持久的行动、坚定的信仰。克里希那穆提说:
爱不是心灵的产物。这是因为心灵的产物已经充满我们没有爱的心灵。心灵的产物包括嫉妒、羡慕、野心、成名的欲望和追求成功。这些思想充满你的心,然后你说你爱;但是当你有这些令人困惑的因素时,如何能爱?当有烟雾时,如何能有纯粹的火焰?爱不是心灵的产物,爱是解决我们的问题的唯一方法。
爱情本是人内心深层的需要:对被爱、陪伴、性以及归属感的需要。但今天这些需要似乎都被物质的需要所替代,如同前几年网络上流行的一句话:宁可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意坐在自行车上笑。这些都是对人的物欲的赤裸裸的表达,并且这物欲已经替代了爱情。当男女的交往是因为有利可图,人性的自私阻碍了人对感情的付出,爱情如何可能?当爱情不再是自然的萌动,而是变成了车子、房子的现实计算,人也就越来越孤独了。“这种内心深处的孤独是一种智性上的孤独,和人的社会地位、物质条件并无太大关联,更有甚者,孤独及由此引发的焦虑和忧郁也成了困扰现代人的心理疾病。”
所以无论爱情中有多少难题和困境,我们都需要去克服,而不是逃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