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有人感慨,越是深爱一个人,越是矛盾重重;越是对一个人好,对方越是不领情;离得越近,伤害得越深;等等。这是因为爱情本身就有悖论。爱情不是一个可以线性追求的东西,不是说你付出越多越好,两个人越亲密越好,两个人越能谈得来越好。爱情关系是两个人之间的互动,不是一个跑另一个追,那永远也追不上。也不是两个人一起向对方跑去,那样很快就到达了终点。更不是付出越多,对方越爱你,付出多的一方期待与要求也会更高,而被爱的一方会感到压力、愧疚,这都是对爱的阻碍。爱情至少有三个常见的悖论,即自相矛盾的地方,如果我们能认知它,就能把握好爱的分寸。这里先简要概括。
第一,既同一又差异。
两个人因同一而相爱,因差异而分开,这是常见的爱情的结局。同一是指两个人的共同点,既包括表层的专业背景、兴趣爱好等,也包括深层的人格特点、性格脾气与价值观等。差异是指两个人所有不同的方面。同一与差异同时是爱情所需要的。也就是说,相爱的人既需要高度的同一,又需要很大的差异,要非常像,又要非常不同,这样爱情的机制才能发动起来并且长久地运行。两个人高度同一,才能发生共鸣,这就是通常说的“琴瑟和鸣”“志同道合”;两个人有很大差异,才能带来刺激,这就是通常说的“不是冤家不聚头”。这种同一与差异就像《周易》中的“阴阳”,一白一黑是最大的“差异”,阴阳是“同一”的,只是一体的两面。“同一”能给人带来安全感,因为对方是你的“知己”,了解你而不会产生误解与伤害。“差异”能给人带来冒险感,因为对方与你不同,所以你能看到不一样的世界,会对对方的世界产生好奇,两个人能碰撞出更多的火花,有更多的可以互补的内容。
但是,爱情要同时满足人对安全感与冒险感的需要才能长久,既不因“同一”而厌倦,又不因“差异”而冲突。这就是个矛盾。因为太像就容易厌倦,有差异自然有冲突。安全感最终带来乏味,冒险感最终带来冲突。两个完全一致的人不会相爱,因为另一个人完全是自己,那爱自己就好了;两个完全不同的人也很难相爱,因为所有方面都会产生冲突,无法和谐共处。所以,要遇到那个对的人很不容易,这个人既要与你有很多“同质”的交集,又要有很多“异质”的地方,所以,相爱确实需要缘分和运气,爱下去确实需要智慧与能力。
这“同一”与“差异”也可以同时是价值观、性格与兴趣上的,甚至包括两人的全部成长史和生活习惯,都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你想要简单地认准一个人爱下去,但爱情不听你的,越爱越累,因为在彼此同化对方的冲动下,“同一”越来越多,甚至连长相都很有“夫妻相”了,也就无趣了,太熟悉了以至于无话可说,这就是把爱情过成了亲情;而在“差异”上会不断冲突,想要对方认可自己,这就会让双方都感到不自由,越来越疏远。爱情要在“同一”的基础上兼容“差异”,把“二”变成“一”,这是很高的境界,如巴迪欧所说:
在山村中,某个宁静的傍晚,把手轻搭在爱人肩上,看夕阳西下即将隐入远处的山峦,树影婆娑,草地宛如镀金,归圈的牛羊成群结队;我知道我的爱人亦在静观这一切,静观同一个世界,要知道这一点,无需看她的脸,无需言语,因为此时此地,两人都已溶入同一世界之中。当此际,爱就是这种悖论,这种同一的差异性和差异的同一性。
这是个理想的画面,是同一与差异的悖论达成了最大限度融合的画面。彼此融合的过程包括无数个细节的冲突与磨合,很多爱情都在这种磨合中失败了,陪伴到最后不是因为最初的爱情,而是因为不断把“差异”变成“同一”的亲情。因此,爱情是既快乐又痛苦的,在二者“同一”的方面会感到同频共振的快乐,在二者“差异”的方面会感到互相征服的痛苦。可以说,没有不带痛苦的爱情,只是痛苦的原因与程度不同。也没有不经过痛苦就能达到快乐的爱情,因为痛苦让你学会接纳对方,尊重对方的自由,将两个人的“差异性”调节得刚刚好,彼此保持最适合彼此的距离,这样,爱情的美就能持续。
所以,爱情其实因为“同一”与“差异”的并存才成立,完全相同或完全不同的人之间很难发生爱情,青梅竹马的熟悉未必能走到最后,贾府里的焦大也不会爱上林妹妹,因为同一性与差异性都太大了。“同一”与“差异”之间永远有张力,它像一张古琴,声音有轻有重,有按音的实在,有泛音的空灵,且需要经常调调琴,弦太松或太紧了都弹不好。总是弹《十面埋伏》这样动的不行,总是弹《文王操》这样静的也不行,要时动时静,时松时紧,时缓时急才刚刚好。弹琴,其实也是谈情。所以认识这个悖论,在爱情中就不会为双方的“差异”而沮丧,因为这正是你爱上对方的原因。也不会因为双方对彼此的熟悉而失去趣味,因为“左手握右手”的安全感正是你想要的。
面对彼此的“差异”,不要强迫对方改变,不能欣赏就包容,不能包容就忽略。面对彼此的“同一”,不要把对方当成父母一样可以无所顾忌地说话的人,而是要有分寸,这是古人说的“夫妇之别”,要保持距离。要让爱情长久,就要珍惜彼此的“同一”,理性对待双方的“差异”,在有冲突的时候,让渡“自我”的一部分自由,来包容对方的“差异”。在熟悉得无话可说的时候,各自创造新的生活内容,探索新的风景,关注新的领域,不断在求知中分享更多新鲜的生活内容。爱情中的“相爱相杀”、爱恨交织的原因之一就是对这个悖论没有处理好,或没有意识到,或不愿意去面对它、解决它。
第二,既占有又失去。
爱情,当你占有它的时候,也是在失去它,这是又一个悖论。你占有了爱的人,也就失去了渴望得到的那份渴望。并且,你爱上的对象会随着你的占有而改变,无论这种“占有”是确立恋爱关系、同居还是步入婚姻。爱情看似在层层递进,走向固定,实际上这种通过“占有”而获得的确定性和固定性是对爱情的束缚与破坏。这种“占有”其实是一种“绑定”,两个人的所有事情从此绑在一起,事无巨细,连两个人的命运都绑在一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你个人的价值已经不是自己能决定的,而是取决于双方的状况。你做的任何事情都要考虑对方的感受,甚至对方的家人、朋友的感受,考虑你们的事情会给别人带来什么影响等。当束缚越来越多时,爱情也就渐渐没了。
为什么爱情不会因为彼此“占有”而一劳永逸?这不是简单的因为熟悉而厌倦的问题。从哲学意义上说,爱情不是一个“物”,爱的人也不是一个“物”,爱情是当下构成的、非对象化的东西,就是你不能把它当作一个固定的东西拥有。弗洛姆说:
人能占有爱情吗?如果可以的话,那爱情就是一种物,一种质料,是可以为人所有和占有的东西。真实的情况是:世界上并没有像“爱情”这样一种物。“爱情”只是一个抽象名词,也许是一位女神或其不为人知的本质,尽管谁也没有见过这位女神。实际上只存在爱的行动。
我们能占有的是一个“物”,一个“对象”,爱情不是一个“物”,而是不断发生的行动。没有一种现成的、固定的东西叫“爱情”,只有你去爱的各种行动。所以,我们不能占有爱情,只能去行动,不停地创造爱,今天你在爱,爱情就在,今天你没有去爱,爱情就不在了,当然这种爱的行动不一定要去说我爱你、送花、关注对方,它可以是心里的,对爱的人的精神的支持。
当我们“占有”一个物时,会视其为私有物,享受“拥有感”,然后,就忽略了行动。在我们很多人的潜意识里,似乎占有爱的人就等于完成了,拥有爱情就等于成功了,当我们有这种想法时,就没有打算再去做多大的努力。以占有的方式去体验爱情实际上恰是对爱的对象的限制、束缚与控制,这样其实已经不是爱情了。这种爱会让对方窒息或麻木,这是对爱的活力的扼杀,人们把占有对方、控制对方称作爱,其实是为了掩饰没有爱。我们越是对爱人提要求,越是占有他,越是说明爱已经不存在了。弗洛姆说,一些彼此相爱的夫妇的生活史中,他们的关系是“从‘爱上了’开始,到幻想去‘占有’终止”
。当你反反复复要让对方说“我爱你”,要求对方关注你,要求仪式感,要求查看对方手机时,其实只是对已经不爱的事实的掩饰。真正的爱不是你能占有的,所有对彼此的要求都是一种“占有”,只不过是以“爱”的名义。
阿多诺说:“一旦被完全占有,所爱的人就不再被真正凝视……爱是一种专门与对方说话的感情,它依附于所爱的特征。”
所爱之人被占有之后,就不再是特殊的、专门的那一个,而是越来越熟悉,越来越普通的一个。你一旦占有了爱的人,他(她)也就不再是那个朦胧又独特的人了,不是你“寤寐思服、辗转反侧”的那位“窈窕淑女”,不是魂牵梦绕的那位“在水一方”。渴望、忐忑不安、梦寐以求……正是构成爱情感受的重要部分。中国很多地方管爱人叫“对象”,我们苏北地区就如此。这是个很有意思的词,“对象”是把爱的人充分“对象化”的称呼。我们那儿把相亲叫“找对象”,把恋爱叫“处对象”,管配偶叫“我家对象”。这些都是在传达“他(她)是我的”。也就是通常说的“名花有主”“名草有主”了。爱的人被对象化,你和你的“对象”靠习惯与责任生活在一起,越来越像彼此的“私人财产”,而不是“心上人”。互相吸引的点少了,因为熟悉而忽略了彼此的独特性,一切变得平庸起来。但是,“占有”又是人的本性,这就是爱情的悖论。
占有对方时,自己的主体性也消失了,巴塔耶说:“对爱而言客体是必需的,客体是主体的占有物,被主体占有。不再有主体—客体,裂开的缺口存在于他们之间。在缺口中,主体与客体相互消解了,有通道,有交流,然而不是彼此之间的:一个与另一个失去了区别性的存在。主体的问题、知的愿望被消除了:主体不再存在。”
相互融合即相互消解,爱情中常常伴随着“迷狂”的内在经验,没有原则、没有理性、没有界限,包括主体自身的消解,而产生虚无的感受。“我不可能逃脱,面对无限的虚无,我在自身之中被抛弃,甚至空无、冷漠。但内在经验是征服,为了他人才如此,经验中的主体陷入迷途,迷失在客体中,而客体本身也消解了。”
人既追寻内在的经验,又无法完全封闭自我,需要不断出去寻找,在逃避虚无的过程中有时免不了沦为“人群”中的一个,“作为主体,他将自己从自身中抛弃,陷入泛泛的人群的可能性的存在中”
。人既想在爱情中“确立”自己,又会为爱痴狂“抛掉”自己,这也是一个悖论。确立自己,从而获得存在感、安全感、价值感;抛掉自己,从而进入“无我”的状态,与更大的能量接通。这两面在爱情中是并存的。
爱情包含了对异质性的“他者”的渴望与想象,我们通常只会渴望我们没有的事物,苏格拉底在《会饮篇》中提醒我们,重要的不是探寻为什么我们爱某个人,而是为什么我们会去爱。
我们被对方吸引的是既同质又异质的东西,但是“世俗之爱”常常是一个同化对方的过程,或者一方顺从另一方以求安稳。爱情源于渴望,渴望越深,结合的欲望就越强,在爱情中就越有存在感,但是等这份渴望满足了,爱情也就消失大半。就像你特别向往的一个地方,你会一直想象它的样子,等你真的到了那个地方,就会发现不过如此,即便美不胜收,但领略了之后,你对它的渴望与想象也就消失了。
当然,认识到爱情的这个悖论不意味着就不去追求爱情,不去表白,不去结婚了,而是当你认识到了,你就能做出更好的选择,更懂得把握两个人之间的距离。这样的心态会让爱情持续得更久,让两个人在爱情中的自由更多一些,当爱情消失的时候内心的痛苦就会更少一些,因为幻灭的不是爱情,而是你对爱情的渴望与想象。最好的爱情就是在爱情中各自做自己,不失主体性,但又能接纳与欣赏对方,彼此有距离地深情凝望。
第三,既亲密又排斥。
爱情中的亲密感主要是由“同一”带来的,而排斥感是由“差异”引起的。爱情是相爱之人既亲密又排斥的一种特殊情感。往往恋爱的时候我们觉得相同点多,而结婚之后,会发现两个人的差异更多,所以亲密感渐渐变成排斥感,甚至变成冷暴力。爱人之间最亲密的体现莫过于“性”,但每一次无论多么激动人心的性爱之后,大概都会瞬间升起一种失落感和虚无感,因为融合的感觉总是短暂,激情之后很快回到现实。对于异性恋来说,伴侣之间的“差异”还包括男女两种性别之间的天然差异,所谓“一个来自水星,一个来自火星”。这种差异像一堵墙,常常会影响两个人的亲密感,需要很长时间的磨合甚至主动的学习,才能了解另一种性别的特点,慢慢地加以接受。最亲密的性爱之后,往往该吵架还是会吵架,因为在性中感受到的是彼此的融合,在性爱结束之后彼此的“差异”立刻又显示出来。这些矛盾的根源究竟是什么?我们真的了解自己和伴侣吗?我们对伴侣的认识在多大程度上是客观的?心理学家罗兰·米勒说:
我们很少真正地如自己认为的那般了解伴侣。即便是多年的老友或结婚很多年的夫妻,他们认为彼此有着许多共同点,但实际上并非如此。他们过高地估计了彼此的相像……人们似乎是和幻象中的伴侣结婚——他们爱上的是另一种人,却认为自己的伴侣就是这种人——当他们真正了解彼此在很多方面存在严重分歧时,或许会很失望。
人们从恋爱到结婚到有孩子,常常是在潜意识中把对方当作自己想象的那个人,而不是完全真实的对方,甚至对方连自己都认不清自己。我们会因为身体或心灵的亲密误以为我们已经非常了解对方,当我们有这样的想法时要小心,我们了解的永远只是我们眼中的对方。人心、人情、人性都会变化,不同的环境、处境与情境下人会展现出不同面向的自己,连自己都意想不到。或者说,连我们自己都不能完全了解自己内心深处的东西,它将会怎样随着环境、处境与情境产生怎样的变化。有的人一无所有时彼此相爱,大富大贵时彼此就不爱了;有的人年轻时彼此相爱,到了中年就不爱了;有的人恋爱时热烈地相爱,结婚后就不爱了;有的人事业顺利时彼此相爱,事业低谷时就不爱了;有的人健康时彼此相爱,一方得了重病时就不爱了……人还是那个人,但心会变,情会变。所以,亲密感是暂时的、当下构成的,是情境化的产物,不意味着两个人真的走进了对方的内心。有时候我们自己都不住在自己的心里。
人因为有对亲密感的需要,所以渴望缩短与恋人的距离,走向“性”,走向婚姻。但两个有独立个性的人又相互排斥。在亲密与距离、吸引与排斥之间,爱情无比脆弱,相爱的人战战兢兢。连孔子都说:“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逊),远之则怨”(《论语·阳货》),孔子的思想当然有时代的局限性,他是站在男性的角度来说的,那时候女性没有经济独立。但这句话从爱情的角度解读是没问题的,这句话不只是对于女性,对于男性也一样适用,可以说洞察了两性之间亲密关系的困难。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在爱情中一方太过亲近,另一方都容易骄纵无礼;一方太过疏远,另一方都容易心生怨恨。这就是爱情中既亲密又排斥的悖论。如何在渴望与得到,占有与放手,亲密与排斥的张力中控制得恰到好处?这需要爱的智慧。爱情得以长久不是靠冲动与激情,而是靠理解、忍耐、包容这些良好的素养与内心的善良。
正因为爱情中有这么多的悖论,所以一旦处理不好,爱情就会消失,会成为一个人的苦恼或不愉快的记忆。认识这些悖论,就会知道当你经历爱情时应该抱以何种态度和心态。你不再只想占有对方,不会过度地要求亲密,对爱情中的矛盾、得失、生灭也都会淡然。爱情让我们绽放生命中最美好的一面,也会暴露人性中最恶的一面。所以,传奇的爱情很多,罪恶的爱情同样不少。爱情可以让人重生,也可以让人毁灭。爱情是平凡的,又是伟大的;是可以理解的,又是不可思议的;是看起来可有可无的,又是你的一生中避不开的。所以,爱情是修行的道场,认识这些悖论是我们修行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