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非常重要,那么,如何维护好的亲子关系?首先,父母不能成为杜拉斯笔下的母亲,也即苏珊·福沃德说的“毒父母”——喜欢贬损、打压、否定孩子,不反思、不改变的父母。有“毒父母”的家庭自然就是“毒家庭”。“这些父母加之于孩子的情感伤害,就像化学毒素一样蔓延至孩子的整个身心,而孩子遭受的痛苦也会随着成长不断加深。还有什么字眼比‘有毒’更适合描绘这些不断贬损、伤害甚至虐待孩子,即使在他们成年后也大多并未收敛的父母呢?”
但是,人又无法决定自己出生在什么样的家庭,无法选择父母,所以遇到不好的家庭,整个人生都需要不断地“排毒”,直到彻底健康。意识到原生家庭带来的负面影响,努力去治愈它,将其转化为正能量,不断完善,勇敢前行。
苏珊认为:“如果你已成年,那么你有很多方法可以将自己从有毒父母留给你的扭曲的负罪感和自我怀疑中解救出来。”
我觉得这是乐观的想法,其实大多数人可能都没有办法解决,除非你认真思考自己的问题、反思自己、主动求助。我认为对待孩子的基本态度是:第一,父母要意识到孩子的叛逆很正常,不要用打压的方式去处理;第二,避免对孩子造成任何心理的与身体的伤害;第三,允许孩子犯错误,教给孩子如何承担责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原生家庭是如何了解与维护亲子关系的?我们从先秦的儒道思想资源中会获得一些启发。
在儒家看来,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是“仁爱”,亲子之“仁”是儒家仁学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亲子关系建构好,整个社会的“礼”才能建立。父慈子孝,这是良好的亲子关系。父母爱孩子多是天生的,孩子在小的时候爱父母也是天性,因为一出生就在父母的哺育、照顾之中,这种爱也是出于对父母的依恋。但孩子长大之后,就要靠父慈子孝来维护良好的亲子关系了。一般来说,父母爱孩子容易,恨不得倾其所有让孩子过得更好,但孩子孝顺父母就需要不断地学习与提高道德修养了。孔子尤其重视“孝”,《论语·里仁》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我们必须知道父母多大年龄了,一方面为他们感到高兴,一方面感到内心恐惧,因为父母年龄渐增,也是在向死亡不断靠近。孔子提出“守孝”三年,在父母去世之后,孩子要继承父母的志向,实现父母的遗愿。并不是只有端茶倒水才叫孝敬,重要的是内心对父母的关心与在意,对父母理想的继承,自己要建功立业,报答父母的恩情。
孟子进一步发扬了“孝”的观念,推崇“舜”的“大孝”精神。“舜”在《孟子》中出现97次,可见孟子对“孝”的重视。《孟子·万章上》记载:
万章问曰:“舜往于田,号泣于旻天,何为其号泣也?”孟子曰:“怨慕也。”万章曰:“‘父母爱之,喜而不忘;父母恶之,劳而不怨。’然则,舜怨乎?”
孟子认为舜对父母最大的孝顺体现在“劳而不怨”上,“父母恶之,劳而不怨”,父母厌恶他,他依然没有抱怨,这超出了一般人的情感。对于遗弃并加害于自己的父母仍能尽孝,舜的动力来自何处?这是我们现代人会问的问题。舜虽然得到了尧的女儿,得到了人心,得到了天下,然而还像个穷途末路、漂泊不定之人,因为得不到父母的爱,他是不快乐的人,如赵歧注所说:“为不爱于父母,其为忧愁。”(《孟子注疏》)可见,一个人与父母的关系如何,决定了这个人是否真的快乐。在现代也一样,如果一个人的亲子关系处理不好,你的喜悦无亲人分享,你的痛苦无亲人分担,就总像缺少点什么,心不会安。
所以,舜最用心的地方是建构与父母的关系。对于舜而言,爱、孝是人生中最直接的经验,而“王天下”是外在的,因为天下本非我之所有。《孟子·万章上》曰:
天下之士悦之,人之所欲也,而不足以解忧;好色,人之所欲,妻帝之二女,而不足以解忧;富,人之所欲,富有天下,而不足以解忧;贵,人之所欲,贵为天子,而不足以解忧。人悦之、好色、富贵,无足以解忧者,惟顺于父母可以解忧。人少,则慕父母;知好色,则慕少艾;有妻子,则慕妻子;仕则慕君,不得于君则热中。大孝终身慕父母。
富贵、美色都不足以让人解忧。只有孝顺父母,有良好的亲子关系才能解除心中的忧愁和忧虑,这里的“劳”不是“劳累”,而是“忧伤”的意思。“劳而不怨”是说“忧伤但不怨恨”。舜之所以能做到不怨恨,就是为了能通过自己的包容、努力,坚持得到父母的爱,有一个好的亲子关系。“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舜尽事亲之道而瞽瞍厎豫,瞽瞍厎豫而天下化,瞽瞍厎豫而天下之为父子者定,此之谓大孝。”(《孟子·离娄上》)如果与亲人相处不好,便很难成为“人”。不能孝顺父母,不配叫作孩子。舜做到了孝顺,所以他的父亲非常高兴,这件事感化了天下之人,是“大孝”。
杨伯峻将“顺”解释为“顺从”,“顺从”是爱父母的一种方式,从“顺从”中又发展出“孝顺”这个概念。“爱”是双方的,渴望得到爱,也就需要自己不断付出爱。赵歧认为,对于“父母之不我爱”,不是自己的罪过,但舜仍能“自求责于已”,想想自己还有哪些地方做得不够,努力争取父母的爱。他总觉得他还没有尽到全力,总还有完善的余地。所以,父母每有需求,他就立刻来到跟前伺候,父母终于被感动了,从而恢复了和谐的“亲子关系”。这是舜“反身而诚”的结果。其“顺从”父母不是懦弱,而是为了调节亲子关系,获得父母的爱。在舜看来,好的亲子关系比拥有天下还重要。《孟子·尽心上》曰:
桃应问曰:“舜为天子,皋陶为士,瞽瞍杀人,则如之何?”孟子曰:“执之而已矣。”“然则舜不禁与?”曰:“夫舜恶得而禁之?夫有所受之也。”“然则舜如之何?”曰:“舜视弃天下犹弃敝屣也。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终身欣然,乐而忘天下。”
当侍奉父母与侍奉天下相矛盾时,孟子认为舜会毫不犹豫地选择侍奉父母。“得天下”是一般人之大欲,富贵、美色亦然,但舜终身爱慕父母。“五十而慕父母”,只要父母还在,就要孝敬父母。父母去世了,要举行葬礼追念父母,“‘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谓孝矣’”(《孟子·滕文公上》)。亲子之情会一直延续到父母死后,是伴随一生的最深刻的情感。所以,儒家亲子关系注重的是亲子之间的和睦,即使父母有一些过错,作为子女也要尽量不伤和气。当然舜是个圣人,一般人不能见爱于父母,心中可能会有怨气,不想再孝敬父母的也是有的。从现代的角度来看,父慈子孝,平等相爱,一个家庭才能和谐。孟子举“舜”的例子的重点在于,舜的孝顺是发乎天然的,不是被逼的,他拥有天下,娶了尧的女儿,拥有权力与妻妾,但没有父母之爱,他的人生就是不完整的。作为圣王,更应该经营好亲子关系,做出表率。这也是当初尧看好他的地方,他的德行出自“自律”,而非“他律”。
张祥龙先生从现象学的角度说:“只有亲子之爱是从头开始的,是从生命的绝对被动处、在时间晕圈中生发出来的,而其他的爱都以它为前提。只有这时间晕圈中的亲代和子代关系才最少有各自的独立性,他们要通过成就对方来实现自己的生存意义,他们在参与这意义的构成中不得不去爱对方……他们相互之间没有‘关系’,没有‘影响’,没有‘理解’,也没有意向性,只有相互为根,相互做成,一起快乐,一起遭罪。”
这种快乐渗透在亲子互动的细节之中,构成孩子的“自体”情感世界,也构成父母爱的源头与动力。
亲子第一次相互对视,那时他们不知如何说明对方,只会一下子进入对方而获得谜一样的意义,此后便不断地说着这谜、解着这谜,而又始终保持着这谜的魅力……当我们离那原本的“家”越来越远的时候,我们不再无缘无故地笑了,而总要为个什么事情才笑,或者是很少笑甚至不会笑了。
这种爱衍生到爱情中,即被父母很好地爱过,才知道如何去爱恋人。仁爱是能化掉一切的慈柔之爱,父母要从孩子牙牙学语的天籁般的语言中感觉这种互动的爱与温暖,亲子关系就这样慢慢培养起来,在这种柔性中怎么会有父母对孩子的伤害呢?孩子得到温柔的对待、理性的理解、长久的陪伴,也会自然记得这份爱,回馈爱。孔子主张父母去世的“三年之丧”不能偏废,就是这个用意,通过回顾父母的爱,生发出对孩子的爱,一代一代传递下去。
道家与儒家不同,道家很少强调“孝”,当然也不反对孝。道家主张的是让人自由生长,原生家庭里是不应该有干涉、占有和伤害的。顺其自然地相亲相爱才是好的亲子关系。《老子》第十章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生了也不能占有,有所作为也不能自恃有功,让万物生长但不能宰制,圣人治理国家的方式也是父母养育孩子时应该借鉴的原则。
这个“道”就是家庭的基本原则、基本规矩,全家都要遵守,类似古代的家规、家训,互相监督,慢慢就成为习惯了。比如我们家的家规是“健康第一,快乐第二,成绩第三”,身心的健康永远是第一位的,健康先从早睡早起做起,孩子们晚上9点前睡觉,早上7点前起床,身心健康,就会浑身洋溢着快乐。在健康的前提下,才能快乐地学习。孩子快乐,亲子关系才能好。我们家的家训是“想到就去做,说到要做到”。我们主张“知行合一”,注重“行动力”,有想法就去做,大胆去尝试,说的一定要尽力做到,这样孩子才会信任你。上行下效,家长靠以身作则来培养孩子好的品质,而不是把孩子当作自己的私人财产,把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强加给孩子。
道家最重要的思想是“道法自然”“无为而治”。顺其自然,不要强行干涉孩子,尽可能少为、为得恰到好处,孩子才能健康成长。父母生了孩子,但是不能占有孩子。父母为孩子做了很多,让孩子长大成人,有所成就,但不能自恃有功劳,仿佛孩子完全是他们的作品。父母与孩子是平等的,所以不能宰制、控制孩子。
当然老子主要关注的是圣人、侯王如何治理国家的问题,在今天完全可以用在父母如何对待孩子上。现代的原生家庭已经不是家长制了,父母没有“父权”“母权”,只是孩子的监护人。父母不应该逼迫孩子去学他们不想学的东西,上他们不想上的课外班,选择他们不想选的专业。经常有高中同学的家长问我,孩子应该学文科还是理科,选择什么专业好,如何选择985、211的学校等,这些其实应该由孩子自己去了解,去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做出选择。
今天父母对孩子的“控制”与“情绪勒索”仍然很多,表面上是爱孩子,但实际上是爱自己。看似为孩子付出了很多,其实是在为自己的内心寻找寄托,为自己的理想寻找希望,为自己的虚荣寻找满足,为自己的未来寻找保障。父母往往意识不到自己这种心理,让孩子活成了父母想要的样子。“毒父母”们则是因为自己工作不顺心,回到家里迁怒到孩子身上,自己发脾气,孩子忍气吞声。这些对孩子粗暴的教育,将来都会让孩子在爱情与婚姻上遇到困难,他们选择“独身、丁克”,有时候是在变相地“报复”父母带来的压制与压抑,他们的内心想法是“我都没有得到父母的善待,我怎么可能善待我的孩子?”比如波伏娃、张爱玲,这些才女们都没能完全超越原生家庭对自己的负面影响。为人父母的机会只有一次,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处理自己与他人关系的基础,所以亲子关系一定要经营好,这是儒家、道家重视亲子关系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