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先讲叛逆之爱。叛逆之爱指出于对原生家庭的反叛而爱上一个人,用爱情来弥补原生家庭中的各种缺口,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这种爱情的双方爱的动力与原因几乎都与原生家庭有关,他们有可能是借此逃避问题,也有可能为了在爱情中得到治愈。这种出于对原生家庭的反叛而选择的爱情或婚姻,可能是有意识的,也可能是无意识的,不是每个人都清楚为什么会爱上这个人,往往当这段爱情或婚姻结束的时候,他们才发现真正要治愈的是自己的原生家庭问题、童年创伤问题,而不是自己爱的人出了问题。所以,讲叛逆之爱首先要讲幼年与原生家庭的问题。
天下没有完美的父母,更没有完美的家庭,我们每个人都受原生家庭的影响。所以,我们在爱情与婚姻的选择上多少都会受原生家庭的影响:恋爱的动机、择偶的眼光、恋爱的方式、双方的性格、相处的模式、恋爱的心理、教育孩子的方式等都有原生家庭的影子。所以叛逆之爱是很有代表性的,你在爱情中的样子一定与原生家庭有关。今天心理学的分析中确实很流行“原生家庭”论,但我们讨论它是为了战胜它,而不是为自己的错误选择或心理问题找理由。父母对我们的影响主要是在幼年时期。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临床心理医生爱丽丝·米勒是研究儿童心理学的专家。参考她的研究,结合我个人的观察,这里把幼年期的主要特点归纳为三个。
第一,以为自己是一切的中心。
我们先从婴儿期说起。婴儿期的孩子常常哭闹,有时并不是哪里不舒服或饿了、渴了,而只是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他们的“内心戏”是:“快来看看我,陪陪我呀。”婴儿以为自己是一切的中心,会玩自己的手、脚。他们还无法将自己看作主体,不知道动静是如何产生的。在婴儿的感觉里,自己与妈妈、自己与世界都是不分的,所有事物都是一个整体。他动一动,以为世界也在动一动。妈妈动一动,他也不由自主地动一动。他手舞足蹈时,以为世界也在手舞足蹈。一个婴儿哭了,其他的婴儿也容易跟着哭,他们以为大家都是一样的。婴儿对世界的体验是完整、没有隔阂的。
婴儿要很久才能认识第一个对象——妈妈,意识到自己和妈妈是两个人。孩子与生俱来的需求之一是“每一次都被视为他自己、被当成他‘个人行为的中心’来看待和尊重。与人的本能欲望不同的是,这种需求虽然同样合理,却是一种自恋型需求,这一需求得到满足,对于养成良好的自我感觉来说不可或缺”
。婴幼儿时期的孩子不仅以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而且需要被作为中心来看待才能满足,这是最早的被“尊重”的需要。婴儿需要父母全面地照顾,需要父母能随叫随到。如果婴儿期的需要得不到满足,长大了通常会更加喜欢哭闹,养成任性的习惯。
这种满足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自我感觉”,让他觉得自己很重要、被尊重,很舒服。此后漫长的人生中,我们都在追求对这种感觉的重温。心理学家刘明说:“小孩子的注意力总是指向本身内在的生命活动……孩子的世界是围绕着自我中心展开的。”
这也是《庄子·应帝王》篇最后讲的“混沌”状态,即人的各种感官功能没有分化的状态。我们的自我意识不断独立的过程,也是这种“混沌”状态被“凿开”的过程。我们在婴儿期所具有的都是“混沌意识”,在混沌的世界中经验着自己与世界的一体,在混沌的世界中迷恋着自己。所以,我们长大后也还有回到“混沌”状态的可能,正常的、健康的爱情是我们回到混沌状态的通道之一。
到了幼儿时期,1岁多,会走路了,能到处跑了,孩子就开始对大地、天空、大自然更感兴趣。我常常观察自己的孩子,他会趴在地上看蚂蚁、虫子,能看好久,与蚂蚁说着大人听不懂的话,他与世界连成一片,感觉自己与蚂蚁、虫子是不分的。他会把东西分给它们吃,以为它们和自己有一样的需要。在他的眼中,一切都是有生命的,板凳倒了,他会说“板凳摔疼了”;上完厕所,他会说“谢谢马桶”;离开公园,会说“大树拜拜”。他活在拟人化的世界而不自知,以为一切都和他一样,这就是把一切都看成自己或自己的一部分。
幼儿2岁多,什么都会说的时候,就会用自己的语言提问和解释这个世界。孩子自己在玩的时候,把玩具的世界和自己看成一体,不断去表述他的世界。我观察自己的孩子,2岁多常常会自言自语:“车子坏了,车子要维修了。我要给修车厂的工人打电话,喂喂,是我,你在哪儿?我的车子坏了,来帮帮忙。修好喽,开车了,大卡车、垃圾车、好多东西……”一连串的表达在成人看来是“自言自语”,实际上他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这是他的“沉浸式体验”。他不是对自己说话,他只是在说话。这个时候的孩子自我意识还没有完全形成,看起来是很自恋的。他们有时候还会需要家长参与进去,反反复复重复同一个游戏,百玩不厌,这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这是“游戏”。
这种以为自己是一切的中心的无意识的自恋需求都需要被父母尊重、满足。没有自恋过,长大了反而容易没有自我或者过于自我。没有自我,则容易养成“讨好型人格”;太过自我,则容易养成“利己主义人格”。如果小时候的自恋没有被尊重过,长大了就会特别渴望被关注,这其实也是自卑的一种体现。
第二,开始形成“自体”的世界。
孩子再大一点,就会围绕自己的感觉、感受形成自己的感觉世界与感情世界,也就是开始形成“自体”的世界了。“自体”就是以自己为主体、本体,从3岁甚至更早一些开始,幼儿就慢慢形成自体世界了,“婴儿和小孩内在的感觉构建了自体的核心。这些感觉是自我感觉的中心和结晶,围绕着它形成了一种自我认同感”
。孩子更大一些,就会喜欢被夸赞,被肯定,而不只是引起父母的注意和关注。这就是“自我认同感”的建立。
这个“自体”就是自我的主体、本体,所有的感觉会像一个“结晶”一样,凝聚的是一个自己的世界,有自己感觉和感情的世界。这种感觉首先是对自己的情绪与情感的感觉,而不是对他人与世界的感觉。他要能感觉到自己的兴奋、委屈、伤心、生气等。再长大,到6岁上小学以后,则能感受到自己的紧张、压力、气愤、嫉妒等。对自己的内心世界有感觉,进而对这个世界有感觉,对他人有感觉,这在我们童年期非常重要。这部分不能被压抑,不能不被尊重。小的时候没有养成一个这样的自体世界,长大了可能对什么都没什么感觉,就成了“空心人”。
经常有学生问我:“老师,你让我们坚持自己热爱的事,可我不知道自己热爱什么。”我听了感到有些悲凉,因为他们的热爱早早地被摧毁了,在他们还不知道的时候。我们的“自体”常常是在小时候就被摧毁了,父母不让你去感受自己,制止你哭泣,制止你表达,认为你的情绪毫无意义并且打扰了他们的生活。父母限制孩子玩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总是告诉孩子“这个不能玩,那个不能碰……”最后孩子就像盆栽一样,看起来很美,其实缺乏生命力。因为一个人不会感受自己,也就不会感受他人和世界。
我的孩子很小的时候喜欢用手抓饭,我就让他抓,喜欢探索厨房,油盐酱醋茶、锅碗瓢盆罐、米面八宝粥……这些对他来说都无比新鲜。我让他玩,只要不是危险的厨具类,都会让他尽情地探索。孩子在公园里光脚玩泥巴、玩沙子,在小树林里乱跑,秋天里踩树叶,听“吱吱”的声音。冬天零下十几度的大雪天,也会带他出去玩雪,体会踩在雪上的“嘎吱,嘎吱”声。孩子的天性得到释放,会非常开心。
孩子的情绪应该被平静地对待,当孩子生气的时候,你不要忙着去吼他,而是要倾听他。有时候孩子的事情没有你想象得那么大,没什么可紧张的,也不需要去严肃地讲道理,你只需要给他们时间去体会自己的情绪就好。他们有自己的世界和自己处理情绪、处理事情的方法,他们需要的只是被尊重、理解与倾听,让孩子和自己的情绪慢慢相处一会儿。小孩子没有什么伤心欲绝的事,但你要倾听他们,让他们知道什么都不是事儿,人生在世,除了死亡一切都是小事。这样孩子就能慢慢学会放松、松弛。在漫长的学习生涯中,放松与松弛是最重要的事,否则即使考上了名牌大学,也会有后遗症,即庄子说的,即使事情办成了,也必有“阴阳之患”(阴阳之气不协调的祸患)。
第三,在母子分离中形成独立的自我意识。
人的一生都在慢慢完成母子的分离。在儿童期要经历的是最初的分离,如何完成这最初的分离很重要。出生是一次分离,断奶是一次分离,上学是一次分离,这是从与妈妈合二为一的状态走向有独立的“自我意识”的重要阶段。这种“自我意识”是意识到不能完全依靠母亲。米勒说:“孩子在一种尊重和容忍孩子情感的氛围中长大,面临分离时,便能够割舍与母亲的‘共生关系’,形成自我意识,迈向独立自主。”
这种独立的自我意识一定要从小开始培养,否则越大越难建立。分离的关键是足够久的亲密陪伴,这种陪伴包括给孩子尊重、无微不至的照顾、随叫随到的安全感、稳定的情绪陪伴、温柔耐心的呵护。越是被尊重、被包容过,孩子越容易实现从共生关系到自我独立的迈步。如果父母对童年期的孩子不尊重、不容忍,孩子就会恐惧,这会加剧他们与父母的“共生关系”,从而难以独立。
与哲学的视角不同,心理学家多认为人在爱情中寻找的是童年的缺失。人在爱情中寻找的是最初与母亲、与世界、与宇宙合一的那种混沌状态,那是完整感、温暖感、安全感都非常充足的状态。现代人越来越孤独,他们对爱情的渴望其实正是对原初那种完整性体验的渴望,如刘明所说:“人已经越来越沦为社会分工与价值交易过程中的微小分子,越来越从完整的世界中裂分开来,变得越来越不完整,在体验上就是越来越孤独无助。于是,对于回归完整,至少是增强跟他人或世界的联系,越发充满渴望。我把这种让人可以体验到的跟他人或世界恢复完整的感觉叫做‘爱’。”
这可以理解为我们寻找爱情的动机。“爱情中的男女,最深刻的体验,首要的还不是那份被对方时刻放在心中最重要位置的感觉,而是自己时刻惦记着对方的那份甜蜜,因为把对方装入了自己心中而让爱充盈心中。”
这正是母子还没有分离时,从母亲无微不至的关怀与呵护中体验到的甜蜜。
所以,孩子婴幼儿时期,父母应该给予足够的照料与陪伴。现代很多孩子有抑郁、自虐、自杀倾向,是因为内心没有得到好好的爱护。父母都不知道自己的孩子为什么自杀,失去孩子后才知道去反思:是不是我忽略了孩子的内心?是不是孩子本来热爱的是别的事,我却只知道让他考出好成绩?这是父母的痛,也是悲剧的原因所在。我们现代父母与传统父母相比,抚育孩子的方式更为糟糕,因为现代父母忙于赚钱、追求自己的成功,加上有了很多技术性的替代品,所以过早地造成了母子分离:保温箱、奶粉、育儿机构……代替了父母最初也最重要的陪伴。
首先,孩子刚出生时一定要和母亲在一起,无论是顺产还是剖宫产,都应该把孩子放在母亲的怀里,让孩子在第一次母子分离——生命离开子宫的这个神圣而残酷的瞬间得到充分的安慰与安全感。心理学家温尼科特说:“治疗年长儿童和成人时,我们发现,有许多我们不得不处理的人格障碍其实本来是可以避免的,而这些障碍常常是医生和护士或者错误的医疗观念等导致的。我们一再地发现,假如医务人员或一些帮助者不曾干涉过这些属于母婴关系的、极其微妙的自然过程,发展的障碍或许就不会发生。”
其次是避免人为造成母子分离。现在各种奶粉广告常常让人产生错觉,认为奶粉各种营养元素都配足了,比母乳要好,从而让孩子过早、过度地依赖奶粉,早早给孩子断奶,虽然未尝不可,但这对孩子来说是不自然的。温尼科特指出,母乳喂养为孩子的精神健康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母乳喂养不只是营养与免疫能力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交流”,给孩子安全感与自信。对母亲的依赖与信任让孩子建立起最早的生命经验与亲密感。母乳喂养时,“母亲和婴儿互相看对方的眼睛……母乳喂养的口感、气味和感觉体验在婴儿用奶嘴的过程中基本上是没有的”
。在母乳喂养中,婴儿与母亲的接触更为亲密,拥抱的质量更高,婴儿的小胳膊小腿翘在母亲的身上,蜷在母亲的怀中,婴儿对母亲的需要得到了最大的满足。“作为母亲一部分的乳房的存活所拥有的意义,同玻璃奶瓶的存活所拥有的意义在级别上是完全不同的。”
即使婴儿牙痒痒去咬乳头,也是一种交流,是引起妈妈的注意,这些都是奶瓶替代不了的。
总的来说,幼儿期的孩子要慢慢从母子“共生”关系走向自己的“独立”意识,这个阶段必不可少,太早分离或太晚分离,都会带来心理问题。不能说因为我们幼儿期有问题,长大了就可以不独立。时间的列车呼啸向前,它不会等你慢慢调整过来再去恋爱、结婚,所以要防患于未然,幼儿期是不可逆的,它是决定一个人未来是否自信、是否有安全感的重要因素。温尼科特说:“当一对母子有一个好的运作秩序时,婴儿的自我确实非常强,因为婴儿的自我在所有方面都得到了支持。婴儿被增强,因此强大的自我能够非常早地组织防御,并且发展出个性化的模式,并由遗传倾向而变得极其丰富多彩。”
这是我们为什么先从幼儿期谈起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