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寻找研究问题的方法

1.国外学者的几点建议

下面引用的这段内容,是韦恩·C.布思教授等人在其著作《研究的艺术》中向脑袋一片空白的初学者提供的选择题目的几个尝试性的步骤或建议。尽管其所列举的现象或方式不一定完全适用于中国的现实,但依然可以用来作为研究生选择研究问题最初阶段的一种参考。作者写道:

对于一般的题目:

(1)你有哪些特别的兴趣——航海、下棋、赏鸟、看漫画书?越不普遍越好。调查这些兴趣中你所不知道的事,它的起源、技术、在其他文化中如何被应用等。

(2)你想往哪个方向走?浏览网络,尽可能找到有关的资料。哪些特别的方向让你大开眼界,或是吸引你想知道更多?

(3)到博物馆参观吸引你的特展——艺术品、恐龙、汽车……如果你无法去现场参观,就试试网络上的“虚拟博物馆”。在发现你感兴趣的事物时停下来:你想知道更多有关它的什么?

(4)在逛街或是逛购物中心时,问问自己:他们是如何制造出这样的成品的?或是,我想知道是谁想出这样的产品的?

(5)翻阅星期日的报纸,尤其是特别报道版,看看是否有吸引你的主题。浏览报纸、网络上的书籍或是电影评论。

(6)浏览大型的杂志架,找找商业杂志或是提供特别兴趣点的杂志,看看哪些能引起你的兴趣。

(7)如果你能使用网络浏览新闻,就逐一察看新闻群组的列表,直到发现有趣的新闻。阅读张贴的文章,寻找让你感到惊讶的事物或者你不认同的论点。

(8)收听广播的谈话性节目或电视的访谈节目,直到听到与你意见相左的主张为止。或是寻找网站上与知名政论节目意见不同的事物,看看你能否找到真实案例来反驳,而不只是情绪性地反击。

(9)利用网络搜索引擎寻找有关人们汇集事物的网页(把搜寻范围缩小,并排除公司网页)。你会有数百种的发现,但只看让你感到惊奇的项目。

(10)你是否怀疑过某种习以为常的信念太过简化?或根本就是错误的?或是某种你厌恶的惯例?不要只是说出这个信念或惯例是错误的,而要提出让其他人也能重新思考的证明。

对于特定领域的题目:

(1)浏览更高级课程或者你知道将来必须选修的课程的教科书。特别注意那些课后问题。

(2)听一堂你所属领域中进阶班的课,倾听你不同意的、不了解的或想多了解的资讯。

(3)询问你的老师在你所属领域中最具争议性的议题。

(4)寻找有关你所属领域中的网络讨论社群,通过浏览过去的档案来寻找有争议或不确定的议题。

(5)浏览主要大学科系的网站,包括它们的课程网页。也看看博物馆、国内学会团体及政府机构的网页,如果看起来有关联的话。

虽然作者列举了许多种不同的方式和途径,但实际归纳起来,他们的建议体现的依旧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从现实社会生活中寻找、从各种媒介中寻找、从与各种人物交流中寻找”的方式和方法。应该说,布思教授等人给出的这些步骤和方法十分清楚,列举的例子也十分简明易懂,大家可以对照上述步骤实际动手练习一下,并相互讨论,交流学习与实践的心得和体会。

除了国外学者提出的上述方法和建议外,笔者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体会,提出了下列几点建议作为补充。

2.广泛提问

在寻找和发展研究问题的过程中,尤其是在最初的阶段,研究者要学会广泛地提问题,尽管这些问题并不一定是最终的研究问题。对于任何一个研究领域,或者一个研究主题,或者一种社会现象,或者一个社会群体,我们都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去提问。比如,我们可以按照“涉及谁—以什么方式—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有什么行为—有什么态度—有什么差别—有什么趋势—有什么特点—由于什么原因—有什么后果—具有什么关系—内在机制是什么”等类似方式,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当然,在提出这些问题的同时,注意将这些问题与学科的理论概念、研究主题等相联系,它们往往会为我们选择研究问题提供启发和帮助。

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对于农村外出打工者群体和相关现象,我们可以尝试提出下列一系列问题:

他们是些什么样的人(即他们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来源地、婚姻状况等方面有什么样的特征)?他们为什么要离开家乡外出打工(即他们离开土地、离开家乡、外出打工的动机是什么)?他们在城市主要干些什么样的工作(即他们进入城市的主要职业是什么?处于社会的哪个阶层)?与他们的求职相关的因素有哪些(即他们找工作主要依靠人力资本还是社会资本?具有强关系还是弱关系)?他们的经济状况如何(即他们的收入状况和消费状况如何)?他们的社会保障状况如何(即他们在医疗、养老、子女就学等方面状况如何)?他们在城市中是如何居住和生活的(即他们的居住方式、居住条件、生活状况、生活方式是怎样的)?他们如何解决择偶与婚姻问题(即他们的择偶方式、择偶途径、择偶标准、婚配是怎样的)?他们的家庭状况如何(即他们的家庭结构、家庭关系是怎样的?如何解决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等问题)?他们能被城市接纳吗(即他们面临的城市排斥、城市融合、城市管理等问题)?他们会长期待在城市吗(即他们的社会身份、社会地位以及与此相关的城市化、城市发展等问题)?他们会返回农村和故乡吗(即与他们相关的社会流动、文化认同等问题)?他们的流动会给中国社会结构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即与他们相关的社会人口结构、劳动力结构、城乡发展等问题)?……显然,这是一个内容非常丰富的研究领域,包含了许多值得研究和探讨的研究问题。从上述各种提问中,包括括号里展示的内容中,是可以形成多个不同的研究问题的。

3.充分利用个人生活背景和知识结构

个人的特定生活背景和生活经历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研究者选题的基础。比如,关于女性问题的研究题目,大部分是由女性研究者提出和进行研究的;那些出生于农村、来自农村的研究者往往会更多地关注和选择有关农村及农民问题的研究题目;信仰宗教的研究者可能更关注与宗教现象有关的问题;在学校中的研究者则会更多地关注学生、青少年以及教育方面的问题;等等。

当然,除了研究者的个人生活背景和个人经历等因素外,研究者的知识结构以及个人的悟性(或者说灵性)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知识结构的重要性体现在它能够更多地让研究者在所关注的社会现象或问题与专业学科的概念以及学科的理论之间建立起一定的联系,起到强化研究问题的学科性和理论性的作用。而研究者个人的这种悟性或灵性的作用则主要体现在它常常是研究者选题时的“点燃器”或“触发器”。不过,在提出个人的悟性这一点的同时,笔者依然强调“勤能补拙”的观点。只要多观察、多思考、多练习,悟性较差的研究者同样能够选择到合适的研究问题。

4.与同学以及指导教师多交流

对于研究生和经验不足的研究者来说,选题往往是他们在开展研究工作的过程中感到最困难的一步。实际的情形往往是,他们每天去图书馆、查阅资料,头脑中整天思考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却总是无法得到清晰明确的结果和肯定的答案,对自己的各种想法也不知是好是坏,就像一个在时而清晰、时而模糊的地方寻找方向和探索道路的人一样。因此,笔者给出的一条建议是:多与同学特别是与指导教师交流。

通过个别交谈或小组讨论等方式,与同学或者指导教师进行交流,向他们报告自己的研究问题及思考结果,听听他们的提问,这种方式会对你的选题过程很有帮助。因为他们每一个人都会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你的研究问题,来思考你的研究焦点。他们的提问尽管可能不完全正确,但都是对研究者的一种思想刺激,往往会令研究者受到启发,激发研究者进行更深入、更细致的思考,帮助他从不清楚走向清楚、从不明确走向明确。

5.将自己的研究问题正式讲出来

也许经过一段时间的查阅文献、反复思考以及交流讨论,很多研究生会觉得自己已经把研究问题想得差不多了,自己心里“似乎”是想清楚了,也明确了。但实际上,他们头脑中的研究问题可能还不是十分清楚的,他们的心里其实也不是十分明确的。这种不清楚和不明确往往会给他们今后实际的研究留下许多潜在的障碍和困难。因此,笔者给他们的另一条建议是:将自己的研究问题(包括问题的内涵、背景、意义等)以某种相对正式的形式讲出来,就像做正式的开题报告那样。

无论是讲给自己的同学听,还是讲给身边的研究同行听,或是讲给指导教师听,都是可以的。这是对缺乏经验的研究者在选题阶段提高选题质量来说十分重要的一种方式。听众并不要求很多,三个、五个,七个、八个都行。唯一的要求是研究者要相对正式地讲给他们听,而不是随便闲聊和交谈。不要觉得听众只是自己的同学,对自己可能不会有什么帮助;也不要在意他们是不是这个领域的专家,会不会提出有建设性的问题。笔者建议将这一做法的实际目的设置为:通过这种方式促使研究者进一步想清楚自己的研究问题。 qyhS4OCWv3rwUdJ6fCj9sEic0BEe2Xsj4qOM2XFWWQvESjCZlGZnXZVeMvOBJys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