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从现实问题到研究问题

社会科学研究中的许多研究问题都来自我们所面对的社会生活现实,但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实问题并不一定是社会科学研究中的研究问题。二者之间既有一定联系,又有着重要的区别。因此,我们既需要学会区分现实问题与研究问题,还要学会如何从现实问题中找到一个研究问题。

1.现实问题与研究问题

社会科学研究的主题始终是有关社会的。社会中各种不同的人群、各种不同人群的社会行为以及社会中由不同的人群或不同的社会行为所构成的各种社会现象,形成了社会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现实问题”。可以说,社会科学研究的关注点、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社会科学研究的材料,无一不来自这种具体的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比如,当前我国社会中从农村出来奔波于各座城市的数以亿计的打工者,就是一类特定的人群,与他们有关的行为和社会现象就形成了一大批这样或那样的“现实问题”:社会歧视问题、城市排斥问题、职业流动问题、城市管理问题、社会保障问题、婚姻家庭问题、留守儿童问题等。

如果把现实社会生活比作一个大舞台,那么,农村外出打工者只是整个社会大舞台上的一类“角色”,与他们相关的现象也只是整个社会大舞台上上演的多种“剧目”中的一个。而社会科学研究可以说是对这个舞台上出现的各种各样的“角色”、发生的各种各样的“剧目”进行的研究。正是从这种意义上,我们认为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是研究问题的一个主要的来源。但“现实问题”本身并不是社会科学研究中的研究问题。区分现实问题与社会科学研究中的研究问题的一个关键点,或许就是某种学科的视野。

社会科学研究中的研究问题,指的是从学科的特定视野出发,以全面、客观、系统地认识某种现实问题的现状,探究与现实问题相关的各种现象,特别是探究、理解某一类现实问题形成的社会原因与内在机制为主要目标,并由特定的学科概念和焦点所构成的问题。这种研究问题起源于并主要关注社会认知对现实现象的不了解、不理解以及认识上的不完全。换句话说,社会科学研究中的研究问题主要致力于帮助人们增加对社会现实问题的了解、理解和对其实质的认知。正因为如此,在许多关于研究方法的教科书中,研究问题的目标就被定义成回答社会现实中的各种“是什么”(what)、“如何”(how)以及“为什么”(why)。

2.如何将现实问题转化成研究问题

虽然社会生活及其现实问题构成了社会科学研究的焦点、对象和材料,但这些现实问题本身还不是社会科学研究中的研究问题。从现实问题通往研究问题的道路从来都是不清晰的和困难的。一般来说,社会的现实问题是大家能直接感觉到的、容易辨识的,而研究问题则是相对抽象、相对难以捕捉和形成的。它往往需要研究者具有相当的能力,花费很多的精力和相当长的时间来找寻、构思。通俗地说,社会现实问题往往只是形成研究问题的某种材料。如何从这些具体的、丰富的现实材料中提炼出、构思出一个有学术价值的研究问题,常常是对研究者最初的、在一定意义上也是最大的考验。笔者所见到的许多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的选题过程,都反复印证了这一点。

要将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问题转化为社会科学研究中的研究问题,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必须借助于社会学的学科视野,特别是借助于“社会学想象力”,通过将现实问题所包含的现象与社会学学科的各种研究主题,特别是各种理论概念相联系,形成从社会学视角来分析和探讨社会生活现实现象的特定变量关系,从而将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问题”转换成学科视野中的“研究问题”。

举例来说,20世纪90年代初期,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特别是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全国各地的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开始出现大批职工下岗的现象。一时间,“下岗工人”成为整个社会高度关注的社会群体,他们的“再就业问题”也成为当时深受社会和学术界重视的现实问题。对于这样一个社会现实问题,我们除了可以一般性地了解他们的基本状况外,还可以通过将其与社会学学科中的一些相关概念,比如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等联系起来,构成一个很好的研究问题——“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与下岗工人的再就业”。也可以将其与前人研究中提出的一些理论概念,比如“强关系理论”“弱关系理论”等相联系,构成另一个很好的问题——“强关系、弱关系与下岗职工的再就业”。

当我们有了社会学的理论视野,将其应用于不同的社会现象、不同的社会群体中时,也可以产生一些新的研究问题。比如,将上述“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强关系、弱关系”等理论概念应用于大学生求职、农民工求职、在职青年转换工作等领域,同样可以构成一些很好的研究问题。例如,“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与大学毕业生的职业获得”“大学毕业生求职中的强关系与弱关系”“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与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质量”“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与在职青年工作转换的关系”等。

从现实问题到研究问题的另一种方法是,逐渐从具体问题到抽象问题。现实问题所包含的现象往往是具体的,如果我们对它们的认识和看法仅仅停留在这种具体的层面,那么只会形成就事论事的结果。只有将现实问题中的具体现象与学科主题或理论概念相联系,将仅包含具体现象的现实问题转变成包含学科主题或理论概念的相对抽象的问题,才能从具体的现实问题中建构出合适的研究问题。举例来说,如果我们对改革开放以来拍摄的有关爱情的电影及其社会影响感兴趣,并希望进行这方面的研究,那么可以看看下面三个问题:

问题1 “改革开放以来,有关爱情的电影有什么样的改变?”

问题2 “社会文化对浪漫爱情的描写有什么样的改变?”

问题3 “社会文化如何形塑年轻男女对婚姻和家庭的期望?”

十分明显的是,问题1的内容非常具体,它直接关注电影,其目标就是回答“有关爱情的电影有什么样的改变”,或者说“电影中的爱情描写有什么样的改变”。因此,其得到的往往就只能是“有这样的改变或那样的改变”之类的结果,即只能得到那种“就事论事”的结果。

问题2开始有所不同,这里非常具体的事物“电影”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比较抽象的学科概念“社会文化”。具体事物“电影”只是抽象事物“社会文化”的一部分,一个小小的指标。尽管问题2的目标与问题1的目标依旧十分相似,即依旧是关注“爱情描写有什么样的改变”,但正是由于“社会文化”概念的出现,这一问题的学术味道明显增加了许多。换句话说,问题2更像社会科学研究中的研究问题了。

问题3在问题2的基础上向抽象方向更进了一步:除了“社会文化”的概念外,又将具体的“对浪漫爱情的描写”现象上升到“年轻男女对婚姻和家庭的期望”上,从而建立起“社会文化”与“年轻男女的期望”(也就是社会科学研究中常说的变量)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其目标也就变成了探讨“社会文化”的变化与“年轻男女的期望”的变化之间的关系,或者说,探讨“社会文化”的变化如何影响到“年轻男女的期望”的变化,从而形成了一个比较好的研究问题。 cj0HkeLVoB+KvBUlnyT+ZmZ5h/XR103Uy7m232/wRzGfpHQM2cJlnJoTF+sI2C6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