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个什么样的人?
我喜欢什么样的人?
我希望和什么样的人一起生活?
这些是我在“亲密关系心理学”课上经常问大家的问题。
影响亲密关系的因素非常多。我们的三观(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和人格是这几十年来被研究最多的。研究结论称,如果我们希望顺利进入或是开展一段亲密关系,双方以价值观为首的三观务必趋同。也就是说,两个人的三观不能有太大差异。(这里我们暂且不去讨论二者的三观是正常的还是歪曲的。)
很多人都认为这是个看脸的社会,恋爱首先要看颜值。脸确实很重要,但其作用仅限于最初的印象形成阶段。也就是说,在关系建立的伊始,我们可以靠外在形象去提升自己在对方心中的印象分数。但当进入亲密关系后,随着相处的时间越来越多,对彼此更加了解,两个人之间的观念差异就会被放大。具有相似观念的伴侣可以更好地维系关系。反之,倘若存在明显的观念差异,甚至是观念冲突,则会加剧关系的破裂。
小丽的故事就很有代表性。
起初,小丽被男朋友出众的外形吸引,加上她自身条件也很不错,两个人很快便坠入爱河。但随着相处的深入,小丽发现男朋友花钱大手大脚,两人刚工作没多久,收入有限,但男朋友不但“月光”,而且还在各种金融平台借下了一笔笔贷款。严重时,他甚至朝小丽甚至小丽的家人借钱还款。这种行为给小丽造成了相当大的冲击。受从小接受的教育的影响,小丽倾向于有规划地做财务管理,对于过度消费这样的行为并不认同。两人因类似事件争吵无数次。最终,因为金钱观的差异,小丽提出了分手。
对于双方人格是如何影响亲密关系的,学者们的观点呈两极化。一方认为,亲密关系中的伴侣人格越相似越好。“门当户对”,“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些观点都是相似性假说的重要证据。
而另一方则认为,人格应该是“相反相吸”的。比如,很多人会用当下流行的MBTI(16型人格理论)来解释自己的择偶标准。
“我是一个INFJ(提倡者型人格),我希望找一个ENFP(竞选者型人格)。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本身属于比较内向的人,又特别爱幻想,很关注别人的情绪价值,同时做事情也很有计划性。而ENFP普遍都比较外向,这点跟我很互补。而且他们做事特别有激情,在我没动力的时候可以很好地鼓励我。同时他们也有独特的创造力,可以带我去积极主动地探索。跟ENFP在一起,绝对不用担心没话可说,而且他们很能共情,在我需要倾诉的时候总能认真倾听,还能懂得我想表达的东西。虽然他们忘性比较大,但他们不记仇啊,会给我很大的安全感……”
那么,你是认同“相似相吸”还是“相反相吸”呢?
结果一定不会是一边倒的!肯定有人认为,人格越相似越有助于亲密关系的维系,也会有不少人相信互补的人格会让亲密关系更理想。
作为一个研究人格与亲密关系近10年的学者,我对此的看法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最初,我更倾向于认同“相似相吸”。但当我长期去追踪亲密关系和人格的发展之后,我开始更加倾向于支持“相反相吸”了。
这说明什么呢?或许相似和互补并不是绝对的。
在刚刚进入亲密关系时,有类似的价值观和人格的人会更容易聊得来。换句话说,我们实际上是在喜欢另一个类似的自己,这看起来没什么问题,毕竟我们都需要一点自恋。
但随着关系的深入,关系中的“我”渐渐地变成了“我们”,很多事情需要开始进行分工,那就势必会有一方需要进行所谓的“功能性”调整。这可能是主动的,也可能是被动的。
人格互补在生活中往往具体表现在分工合作上。比如有了孩子之后的夫妻,经常就辅导孩子学习和照顾孩子日常起居进行分工,可能由父亲来管学习和检查作业,由母亲负责孩子吃得营养、穿搭得体;刚开始同居的伴侣可能会在“谁来做饭”和“谁去洗碗”之间进行分工,如果是点外卖的话,也要针对“谁去取,谁去扔”来进行分工;再比如,做家务时,可能会“这个月你来大扫除,下个月换我来”。
归根结底,长期的亲密关系都需要双方大量地“打配合”。于是,互补情况多于相似情况也就顺理成章了。
未来,聚焦于人格相似性对亲密关系影响的研究依旧会持续进行,但可能始终无法得出一个明确的答案。究其根源,是我们的人格既是稳定的,又存在改变的可能性。这也正是我接下来要讨论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