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 瞒天过海:使用混合策略,甚至瞒得住自己

【胜战计(指战胜之计)

瞒天过海

释文: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太阳,太阴。】

译:瞒天过海,指巧妙地达成目标而不遭受阻拦。比如渡海攻击,海面那么广,那么显眼,船一定会被人阻击的。怎么才能在明显的大海上渡过去呢?瞒天过海的办法,就是使用混合策略。

解析:就像我们都玩过的石头剪子布游戏,你的出牌习惯如果被人摸清了,那你就很难赢了。瞒,就是隐藏自己的动机和行动策略。

瞒住自己动机的办法,可以使用混合策略,即多种策略的随机交付使用。阴在阳之内,不在阳的对立面。似在阳内,似在阳外,这就形容混合策略。

我们结合曹丕的案例解释一下它,简单说,就是先多次佯动,使得敌人认为你不想渡海,然后再突然渡海。具体如下:

故事1:

三国曹丕时期,曹休带十万大军进攻东吴。

想渡江是不容易的,何况曹军不善于水战。于是曹休叫藏霸准备出五百只轻船,一万敢死队。

曹军一方,先以少数轻舟佯攻对岸。江南岸,东吴各处水陆营,见有敌船开来,当即击鼓上船,入江迎战。但是一交手,曹军一触即退。吴军见了,也就回来,上岸进营寨休息。

进去之后就听鼓又响了,曹军又开船杀过来了。吴军又出去,结果对方的轻舟又是稍打就败。

如是者再四。吴军都烦得要命。

随及,臧霸的五百艘轻船,全部上江,扯帆快速划来。

吴营里边,军士们虽然又听见鼓声,但是各个不理不睬,以为又是一次小规模骚扰。

霎时间,藏霸的一万敢死军轻舟已到近前,不待吴军反应,登岸展开攻杀,把吴军杀死数千,取得不小的胜利。

臧霸这次渡江,真算是瞒天过海了。他使用的就是随机混合策略。

假定他的前后五次出船中,80%是假打,是骚扰,20%是真的要渡江进攻。那么,东吴诸将就很难判断每次进攻的真实性,因为对于一次进攻来讲,真实性只有20%。那要不要耗费人力,全力以赴地应对这一次进攻呢?自然,很多将军选择放弃应对。

这种混合策略,比声东击西这种示形,更加有效。

那么,如何应对臧霸的混合策略呢?其实,吴军也可以采取混合策略来应对。比如对方是80%对20%的真假进攻,那我选择50%对50%的出战与不出战来应对。也就是说,针对曹军的某一次出船,我有50%的随机可能选择去迎战。而且是随机的,比如敌人出船两次,我只应战一次,至于是这次还是下一次,随机决定。这势必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对臧霸发起真实的进攻,带来决策上的困惑和挑战。

大多数博弈是非信息对称的博弈,在这种情况下隐藏自己的信息——“瞒”是实现目标的关键,怎么瞒,混合策略,就是一种办法。最高级的瞒,是我自己都不知道我要干什么。当我采取随机混合策略时,因为是随机的,我都不知道我某次出牌是真是假,那么,只有这样,才能绝对瞒住对方。

以上是谈军事,在生活和工作中也一技巧思路也可以借鉴。期末,我们的赵老师给我们发下10道题目,不带答案,让我们回去温习,扬言说要任选其中两个来考。

到了考场上,考卷正面是10道大题,也就是赵老师从前发下的那10道。她要选其中的两道来考,怎么选呢?她从兜里摸出两个骰子,交给我旁边的一个女同学,要她掷,她掷了一个八点儿,然后又让一个男生,再掷,掷了个四点儿。于是,老师说,答第八题、第四题。就这样从10道里面任选了第八和第四来考。

这倒比一般的老师先进,别的教授考前划出十个重点给学生,说要从其中出题,但学生总能再从这十个重点中筛出几个再重点来,是教授不考就要痒痒的地方,学生只着重看这几个“再重点”就行了。而赵老师的办法,使得我们对十个题必须同等下工夫。她的这种手法,属于瞒天过海的混合策略,让你拿它没办法,只好老老实实地顺从。因为你知道每道题的真考概率是多少。甚至,连赵老师自己都不知道。不但我们被瞒住,她自己也被瞒着。

但也有些学生分工每人研究其中一道,十个人凑在一块儿,做出一份稿子来背,但不是你研究的题硬背起来也很痛苦,如同你把别人嚼完的东西咽下去。

在企业中,当领导坐下来开会一讲话时,他鼓励什么,引导什么,听众马上就明白了,知道他的意图是什么。于是给出应对策略,要么阴奉阳违,要么故意迎合,假装是领导要求的那样,假装朝着他期望的方向走,只是为了讨得他喜欢好和提拔,实际一步也没有走,只是走了些无用的花步。

这是因为领导的策略是泄露,即便他表达方式非常委婉或者多么诚挚,但策略意图一目了然。下属若是奸邪的人甚至可以借此来渔利,轻者也可以伪装来迎合领导,骗得好感。

作为领导者,他的定位是选定方向,创造空间,鼓舞士气,至于具体怎么做,要怀着空虚,不一定按臆测的绝对方法。这就是无为而事成,也就是不把自己的意见表白出来(如同案例中的臧霸一样。)

甚至,自己的意志和具体介入减损得越少,则整个成就的事业越大。

所以,从表现形式上讲,它是简化。

你设定出了人才画像,表达了期望的人才特征,那些奸邪的人则伪装如此来骗取你的欣赏和信任。

《淮南子》又讲了这样的故事来帮忙理解:从前,王良、造父都是知名的御手,他们上车拉着驷马的两套辔头,马整齐而和谐,举足调均,如同画一。马心怡气和的时候,身体轻盈,跑起来则好像飞驰,左右举着鞭子,马就周旋画圈。世人都觉得他们巧。那是不知道还有更高的。钳且、大丙这两个人的驾御,就是除掉辔衔,去掉鞭子,车不用管就自己动,马不用役使就自己走。

这种自动驾驶,表现形势上就是随机的混合策略(瞒天过海的思路),因为马不知道御手会怎么下令和惩罚它,所以它反倒只能按自行最优的方式跑。

“瞒天过海”的计策下面,原文还给了释文:“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意思是,人的注意力是很消耗能量的,所以人为了节省能量,就会有意忽视那些常见情况,不对它加以细究和戒备。

这给了瞒天过海的另一个策略,就是表现得像平常一样。这样,也不会被发现自己的真实意图。比如故事2。

故事2:常见则不疑

百里奚混的不好,跑在楚国宛城,被迫当了奴隶。

秦国君穆公听说百里奚有能耐,就对大夫公孙枝,说:“这个百里奚是个能人。不如我们出高价钱,买他来。”

“如果出高价,楚国人必然觉醒,把百里奚留着自己用。”公孙枝说,“还是出低价吧,就拿五张羊皮,去楚国换人。”

于是公孙枝跑去宛城,对百里奚的主家说:“百里奚是我们的一个奴隶。我们倒不在乎这么一个人,只是奴隶脱逃,必须抓回来治罪,以儆效尤。我请以两张黑羊皮,换百里奚,不知可否?”

公孙枝假装使劲讲价,最后以五张羊皮成交。于是百里奚被装进囚车,给秦国人拉走了。

秦穆公见到百里奚,一番交谈,果真是人才,于是任用了他。

公孙枝这次能瞒住,绝招就是要显得平常。平常则不被人怀疑。

如果表现的异常,人们就会觉得这东西有价值。关羽就犯了这样的错误。

《蜀记》记载,关羽进攻吕布时,想得到吕布的部将秦宜禄的媳妇,就对主将曹操说了。曹操答应。可是城快被攻下来的时候,他反复对曹操说这个事,要求进城中,别的将官都不要抢她,她归我。

曹操于是怀疑她是很漂亮的,于是进城后,就自己先抢了秦宜禄的老婆。

这就是没有把行为做得常见。关羽是隐瞒了她漂亮的这一信息,但是他多次去说,这个行为反常。所以没能瞒天过海。这就是“常见则不疑”。 DaaJmPIa0KjG5TIusvTSargovaFPnG2JPepTnf7cIKVrXroqKnYHlU7AGAzqvQBx



2 隔岸观火:成功属于雌伏者

【隔岸观火

释文:阳乖序乱,阴以待逆。暴戾恣睢,其势自毙。】

译:隔岸观火

释文:等待敌人自己出乱子,让他倒行逆施。他暴戾恣睢,得意放纵,做得多了,其势必然自毙。

解析:

隔岸观火,就是对对手养祸的策略。我静静地待着,让敌人自己得意放纵,走向内乱,就像在对岸玩火自焚一样。而我在这岸看着。等对方乱得厉害了,我再过河去行动。

所以,隔岸观火,其实也就是后发制人、静观其变,以待其变。善于成事的人,不会急躁,不会一开始就急于表现自己的实力,而是以静制动,等待最好的时机。这就是老子主张的守雌,以静制动。守雌,就是处在低调、安静而不是躁动的状态,好像溪谷一样。

故事1:

公元前603年秋天,赤狄(蛮族)进攻晋国,一再破坏晋国城邑。晋成公打算讨伐赤狄,荀林父劝阻:“不着急,让他再劳顿下自己的百姓(打仗要折腾百姓),以盈其贯(一串钱叫一贯,意思是等他的罪恶像钱似得多到了够一串的时候),这样就可以把他们毙掉了。”

等敌人自我消耗到内忧外困的时候,再去打。“恶贯满盈”的意思是,等对方的恶满到够了一串的时候,他自己就会被众多的仇恨者干掉。

次年,赤狄又侵晋国,抢走向阴地区的谷子。

晋国人继续等着。

不久,赤狄果然发生内乱。荀林父于是带兵出发,乘机击败赤狄,灭掉赤狄所建的潞国(山西潞州)。

这个例子,荀林父的做法,就是隔岸观火,等待情况逆转。

故事2:多行不义必自毙

郑庄公把弟弟公子段封到了京这个城。京是个大城,于是大夫反对,“他去了那里,依靠京叛乱怎么办?不如给他一个小的城,叫他无法闹腾。”

“我有什么办法呢?我妈要他去那里。我能不听吗?”郑庄公说。

祭足又要多讲,郑庄公说:“放心吧,多行不义必自毙,你姑且先等等看吧。”

多行不义必自毙的意思,就是听凭他二弟呆在京城,如果二弟不学好,野心勃勃,不义的事做多了,自然被神人背叛,到时候自我遭殃。这和隔岸观火一样。

公子段到了封地京,改称为京城大叔。于是,他要求附近的西鄙、北鄙两个郑国边境城邑的领导人也听他调度,钱粮也要交他一份。

郑庄公很快知道了,但是依旧无动于衷。

京城大叔见大哥没动静,于是胆子更大了,不断向旁的城邑滋蔓。

最终,京城大叔开始发难,准备战车兵甲,准备偷袭都城。

郑庄公于是有了理由,掌握了敌人的部署,发兵主动进攻京城。

京城大叔被打得措施不及,而京的百姓和贵族不知为什么,也都背叛了京城大叔。于是京城大叔大败,逃跑,从此流亡不归。

郑庄公这事,就是隔岸观火。生活中也可以借鉴它——虽然这听上去会显得不怎么“高尚”。但本书就是谈三十六计的,不是道德,而是实用主义的道德和智慧。

比如B是个小人,嚣张跋扈,一贯欺负同事,排挤人才,蒙蔽领导。你看着B不顺眼,那怎么办呢?就可以隔岸观火。你表现出不闻不问。那么,B就会更加嚣张,在办公室兴风作浪,他还提出搞一个什么大项目。你知道这个项目不合适,但也假装赞同,大加鼓吹,听凭他去做。最终,他项目收不了场,又遭到很多人的非议,最终他犯下过错,又被上下厌恶,从而被开除。

除掉坏人的办法,就是放纵他,等他罪恶滔天的时候,就是被人神抛弃之时。

我们管这个叫静观其变,或者叫隔岸观火。

故事3:隔岸观火配合雌伏

晋和楚,是春秋时代南北阵营各自的霸主,互相之间对抗百年。二者关系就像美苏一样,而且各自下面还有很多仆从诸侯。到了公元前537年春天,二者宣布讲和息兵,楚灵王又派人去晋国,要求娶晋平公闺女。晋平公就亲自送闺女到邢丘,然后由执政官韩起、叔向亲自把她送到楚国。这是按照礼仪来的。

楚国领导却不去郊外迎接(不合礼仪)。旁人对叔向说,你应该向楚王抗议。

叔向说:“骄奢侈到了极点,就是自身的灾害。”于是不抗议。

果然,随后楚灵王一看晋国人这么憋屈,制不住我了,就更加骄狂,频频对其它小国发起战争。期间,晋国人也不发兵阻拦。楚灵王越干越大,最终耗费民力太多,民众在贵族带领下起义,杀灭了他。

叔向这就是隔岸观火,令楚灵王“多行不义必自毙”。其中的要点,就是做出雌伏的样子。雌伏,才能使对方更加肆无忌惮,从而惹火上身、原形毕露。可以说,在军事和政治斗争、职场乃至生活中包括争宠,这一策略是使用非常广泛的。 Ftrz0++1isXmpFQSteuQSavrjM2Ywp2PlgLdOX0F4HgYThL60g7yfg3t8VvXCeyw



3 笑里藏刀:笑能让对手失去戒备

【笑里藏刀

释文:信而安之,阴以图之。备而后动,勿使有变。刚中柔外也。】

译:笑里藏刀

释文:表面听从叫他安定,私下里想办法捕获他,做好准备后,就行动,这过程中,不要让敌人有变。它的特点是外柔内刚。

解析:其实,有良知的人,未必会见到人就态度很好。而毫无良知的人,则会为了达到目的,短期做出善意待人的样子。而这就叫“巧言令色”。也就是笑里藏刀。

A要去找B打的时候,是冷着脸去,还是笑着去呢?这里,司马懿是笑着去的。

故事1:司马懿对王凌笑里藏刀

司马懿掌权,攫取了曹魏的朝纲。太尉王凌看不惯,他一贯忠于曹魏,于是王凌在驻地寿春谋划起兵讨伐司马懿。

司马懿提前闻讯,带兵火速出征,杀到陈县(淮阳地区),逼近寿春。

太尉王凌没有料到他来的这么早,自己准备未足,只好给司马懿写信,承认错误,宣布投降。

司马懿于是给王凌写信,说皇上已经下诏赦免你的罪,但皇上诏书要你前来归命。就是来我军中自首。

王凌看信后,打是没办法了,只得前来归命。于是带上自己的兵卒,乘船去司马懿的驻军地,并写信告知司马懿。

王凌其实是不放心的,他虽然上了船,但策略还是观望:如果司马懿真心赦免我,我就去他军营,若是无真心,我就调转船头,带着兵南遁去投东吴。

于是,司马懿把皇上的诏书,内容说赦免王凌的,在沿途个郡县公开发布。王凌坐船路上见了,又放心了许多。

司马懿又派使者,带着司马懿的信来,告诉王凌来归命的时候,不用自己捆了。信中对他备加慰喻。

王凌看罢更是感激,就在船上回信给司马懿,又把自己印绶、节钺一起叫使者送去给司马懿。拿走这些,就等于放弃兵权了。

次日,王凌的船只和军卒就到了丘头。

司马懿立马岸上,叫使者坐个小船去迎。使者上了王凌的船,见王凌正可怜巴巴地自我捆了。使者于是亲自把王凌身上的绳索解开,说道:“司马懿已经赦免你了。印绶也叫我送还给你。”

王凌见司马懿对他这么好,还不用捆,还返还了印绶,不把自己以罪人相待,于是不再怀疑,也不想掉头逃跑了。

他独乘一只小船,跟着使者的船,结果刚近岸边时,被司马懿的快船扑来,当即捉了。王凌大惊,对着司马懿大喊:“你要是想捉我,一封信就可以叫我来,何必这样。”

司马懿说:“因为你不是一封信能叫来的。”

这时王凌后面的战船军兵,想救他也来不及了。

司马懿的策略就是,对敌人实际上绝对不可以妥协,但行为中一再表示妥协,一定要示善、示信,待他软化,解除防备,不能再为害时,方才出手捉了他。笑,总是迷惑敌人,稳住敌人的最好的药。

笑里藏刀,重点在于笑得自然。比如司马懿的这些行为和书信,就极其“真诚”(其中信的内容从略,但写的是真诚的)。如果笑得不自然,不合理,你明明跟这人有仇,你见到他却笑,这就不合理,人家立刻就会怀疑你要搞他。下面的冷至失败,就是这样的例子。

故事2:

晋惠公想当国君,就对秦国许诺,说你出兵把我扶上晋国君位,我就割出五个城感谢你。秦军出动,照着这么办了,于是把晋惠公扶上了君位。

但是,当了国君后,晋惠公却不肯按许诺的,把五个城割给秦国做感谢费。秦穆公大怒。

晋惠公这么做,是他的心腹大臣吕饴甥的建议。于是,秦穆公为了报复,就想先把吕饴甥抓住杀了,再琢磨晋惠公。但是,吕饴甥在晋国国内,怎么抓到他呢?

于是,秦穆公想了个计策,派出大夫冷至出使到晋国,站在朝廷上,对晋惠公君臣说:“寡君久慕吕饴甥的大名,特送礼物以表结识之心,愿请他到鄙国指教,同时加强晋秦睦好。”

说完,就笑呵呵地望着吕饴甥,好像在说,我们在秦国挖了一个坑,请您跳进来吧。

吕饴甥人很聪明,下朝后,他就对晋惠公说:“我们使者出访秦国时带去的礼物少,而秦国人回访带来的礼物重,说话又这么好听,显然是诱我啊。等我去了,就要掉脑袋了。这是他们的计策啊。”

于是,晋惠公杀了秦国使者。

这个案例中,秦国使者冷至,也是采取了笑里藏刀的计策,跟司马懿一样,他也是想稳住吕饴甥,叫他失去戒备,从而捉住他。但是失败了。

这主要是,他笑得过度了,装的过度了。本来晋国是有负于秦国,秦国的正常反应应该是恨。他这里表现得却是笑,冷至带来的礼物还厚,这就不合情理,叫人觉得其中有诈。

而司马懿虽然也假装善待王凌,但也只是在惩罚王凌时,说可以不捆绑而已,而如果给王凌送去厚礼,那就一定叫他怀疑了。

所以,“笑”也要笑得自然,有合理的原因。做出“以德报怨”过度的行为,反倒叫对手怀疑。无缘无故的好,只能吓退猎物。

故事3:

齐国进攻宋国,宋国派使者去南方的楚国求救。楚国答应了。

使者回来后,却很忧愁,对国君说:

“宋国小而齐国大,楚国来救我们的话,就是违逆了大齐国,他应该是为此很担忧的,可是他们却很高兴。所以楚国答应救一定是假的。这一定是他们想促使我们拼命抵抗齐国。我们得了他们的空口许诺,一定有了信心,就拼命抵抗齐国,齐军因此疲惫,齐国疲惫,对楚国是有利的。楚国借此就削弱齐国了。”

国君不信,以为楚军会来。果然齐国拔下宋国五个城,但是楚国也没来救。

这个故事中楚国的计策就是笑里藏刀。那么,怎么识别它呢?办法是:对方答应帮助,答应得太痛快,不符合人之常情,则其许诺一定是假的。因为,任何人在答应帮忙时,难免都是有点犹豫勉强的。过于爽快地满口答应,一定是别有用心,最终他也不会来帮你。(跟人借钱时也是这样的,对方答应得痛快,那么很有可能,到了节骨眼上,他的钱掉链子了。)

简单说,笑得太快的,笑得太甜的,是没有帮助你的真心的,正常情况下,答应帮助人,都是多少有些为难的,笑得应该比较苦涩才对。 Ftrz0++1isXmpFQSteuQSavrjM2Ywp2PlgLdOX0F4HgYThL60g7yfg3t8VvXCey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