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展示的重要性已如上所述,那么过去的博物馆与现代的博物馆的展示有无差异呢?有很大的差异。基本的差异在对“物”的观念古今有别。在上节中,我们指出传统博物馆收藏与展示是一体的。因此,展示完全依赖收集的物品。由于物品之收集原则在其“引起兴致”的特点,所以展示的效果也完全视展出物品能引起多大的兴致而定。换句话说,好的展示就要有非常有趣的物品。展示不过是把这些物品陈列出来而已,是不需要什么特别的技术的。至于成败,要看观众的喜好,由下图就知道传统博物馆依赖展品质量的原因了。
所谓展品的质量,就是引起兴致之强弱。良好的质量,意即优美或稀有的。如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之展品大多有优美与稀有的特质;一般收藏家之藏品大多优美而非稀有;民俗馆之物品则大多既非优美,亦不稀有。
英国伦敦自然史博物馆的展示
法国巴黎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展示
以色列耶路撒冷国家博物馆的展示
中国台湾苗栗客家圆楼民俗的展示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展示
可是,现代的博物馆在展示上就不完全依赖收藏品的质量。现代的展示观念是以引起观众兴致的装置来代替物品,装置中既可以有物品,也可以完全没有物品。如天文馆中的星象仪是一具仿真天空的装置,它可以模仿天上的星空,可以按照季节或岁月来改变天际的星星,还可以把星空中各星座的位置指出来,告诉我们行星怎样围绕太阳旋转。这个装置对有兴趣研究天文的人来说是极具兴味的。可是,其中没有展品,所以在过去,星象馆不被视为博物馆。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观念改过来了,博物馆的展示因而有了很大的改变。
日本东京涩谷天象馆
中国台湾自然科学博物馆科学中心宇宙奇航展示区中结合星座的天象图
可以想象这种观念的改变,使博物馆中可以展示模型。在国际博物馆的基本定义中,已经把模型列进了收藏品。因此,贵重的收藏品都以代替品展示出来,而观众大多无知觉。这使博物馆的复制技术大为提高。尤其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环境保护的声浪大增,自然物的采集大多在禁止之列,产生环境保护者与自然科学博物馆展示收藏间的冲突,一些素无积藏的博物馆不得不用动物模型来替代真正的标本。
中国台湾新北市世界宗教博物馆以建筑模型呈现宗教
日本大冢国际美术馆复制的梵蒂冈西斯汀小教堂
以动物模型代替真正的标本
此路一开,展示的天空就很广阔了。没有收藏品的博物馆于是产生,那就是“科学中心”类博物馆的出现。我们就以下图来说明此一转变代表的意义。
由上图可以看出,由此观念之改变,可以产生三类与之前不同的展,模型(亦即复制品)是一类,装置是一类,装置与模型之结合一类。而不甚贵重的文物与装置合并更是很普遍的手法了。
中国台湾自然科学博物馆生命科学厅手拉成坯的装置展示
中国台湾新北市世界宗教博物馆建筑模型的展示——世界文化遗产的法国廊香教堂
新的展示天地使博物馆全面改观,突破了物品的限制,如下图所示。
展示成为动态的体会工具,而不是静态的鉴赏。最重要的是装置是可以设计的,可以改变的,是代表设计者观念的。观念因人而异,设计可以表达能力的高低,展示成为一门学问乃有必要。
引起兴趣的装置成为动态的体会工具
由于装置可以表达观念,没有物品的博物馆反而成为很有发展潜力的博物馆。在中国台湾自然科学博物馆开始筹备的时候,筹备小组发函到国外去探问设计名家对建设一座无藏品基础的博物馆的可能性,得到的回信有很极端的两类。抱持传统观念的馆长,反应是很负面的;有前瞻性的博物馆从业者,会鼓励我们,认为没有收藏品反而可以不受束缚,大胆地发展自己的展示,使它成为受观众欢迎的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