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国社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变化,有许多新的社会问题需要调查研究。社会学是经验科学,是一个有强烈问题意识和经验本位的学科。遗憾的是,社会学界对调查研究的认识还存在一些不足,亟须积极推进调查研究,让社会学研究更好地扎根中国大地。
社会调查是迈向实践的社会学研究的前提。坚持经验本位的社会学研究,问题意识应来自社会调查,研究立意需要回应社会实践。基于此,社会学研究应遵循“实践→理论→实践”的大循环模式。理论源自实践,是对经验的抽象;理论也要服务于实践,可以还原为具体的经验,服务于对经验的解释。当前学界却流行“理论→实践→理论”的小循环研究,研究问题意识源于理论假设,研究落脚点也仅是为了弥补既有理论缺陷。在这一研究范式中,社会调查仅仅是为了寻找证据材料,服务于精致论证。其结果是,社会学研究领域一方面存在缺乏调查研究证据的“大而化之”的研究,另一方面也存在调查研究不扎实、与实践相距甚远的“自说自话”的研究。
社会调查是改变学风文风的重要途径。社会学研究是科学、专业的研究,也是面向大众、具有极强公共性的研究。具体而言,社会学研究不仅要承担专业知识积累和理论创新的职责,也负有向社会各界解释社会问题、为决策和执行机构提供咨询建议的职责,要提供让大众有共鸣的学术创见。因此,面向大众的学术,是社会学研究的品格。当前的社会研究充斥着烦琐主义、术语泛滥问题,使得社会学研究一定程度上远离了真实社会。为此,我们倡导田野的灵感、野性的思维和直白的文风。这方面,毛泽东同志写作的社会调查报告,其文风和学风值得我们学习。在社会学界,费孝通先生的社会调查研究,也是面向大众的学术研究的典范。
社会调查研究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社会学知识体系的基础。社会学是一门外来学科,其理论和方法大多源自西方。西方前沿的社会学研究,往往是回应欧美发达国家的现实问题。但中国社会学有自主性传统,吴文藻等中国社会学前辈在引进社会学时,便有鲜明的本土化意识。然而,当前社会学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低效“对话式研究”:研究的问题意识往往源自西方,学术发表也是在西方学术期刊上,评价标准也主要遵从以影响因子为主的国际期刊分类标准,这影响了中国自主的社会学知识生产。社会学只有扎根中国大地,回应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实践问题,并在学术、政策和社会公共领域持续发力,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才能不断提升对经验的认识水平,提升理论思维高度,真正有助于对实践的解释、预测与指导。
社会调查研究不是一种姿态,也不是一门纯粹的技术,而是需要投入巨大热情、运用科学方法、充分调动理性分析的综合性思维和实践活动。积极推进调查研究,要避免蜻蜓点水式的调查,通过饱和式的调查析出思想、理论和概念。
饱和式的社会调查,强调调查和研究的同步性。调查和研究是不可分割的过程,调查服务于研究,研究也有助于调查。在一般情况下,研究者需要亲自调查,在调查过程中同步完成材料的收集、分类和分析工作。在社会调查中,不仅要充分占有材料,保证材料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还要同步完成对材料的分析,形成对材料的在地化理解。当前学界对社会调查研究存在一定误解,把社会调查和研究人为地分割开来,把调查视作体力活,而把研究看成脑力活。由此,学界也形成了一种不良风气,有一些老师把学生当作纯粹收集资料的调查员,自己则是坐享其成运用资料进行分析的研究者。这种人为分割,既不利于开展好的研究,也不利于培养学术人才,更无法实现深入的社会调查。
饱和式的社会调查,强调调查和研究的完整性。社会调查研究的对象具有整体性,社会调查就得有完整性。在研究对象极其明确,问题也非常清晰的情况下,进行结构性的访谈或者经过科学设计的抽样调查,是可以实现调查的完整性的。但在大多数情况下,社会调查研究是在探索未知,调查活动的开展就需要有开放性,社会调查的完整性就得在调查研究过程中完成。因此,社会调查研究需要允许“意外”的发生:本来是研究A现象,但由于B、C等现象与之相关,就得将这些意外出现的变量一起调查分析,在持之以恒的调查中完成对研究对象的整体把握。例如,在村庄调查中,社会调查的整体性进路可以归纳为“村庄内部提问题,现象之间找关联”。事实上,社区调查、机构调查、群体研究、事件调查、政策评估,都有类似的调查研究路径。只有在经验内部进行持续、反复的解释,才能建立有结构的整体,形成对具体研究对象的抽象。
饱和式的社会调查,最终呈现为调查和研究的深入性。社会调查研究是一项科学活动,其最终成果是学术创见。社会调查的基本目标是获得资料、对社会问题有完整描述、给社会提供有效信息,社会调查的最高目标是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整理和分析,形成一般性的认识——提供认识社会问题的新视角、新方法或新的概念解释。因此,社会调查研究往往没有对错,只有深浅,“大而全”的肤浅结论,远远不如“片面的深刻”结论来得重要。
面向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有许多经验需要去总结,也有很多挑战需要去应对。当前中国社会的社会结构、社会主要矛盾、社会运行的深层机制均处于深刻变化之中。同时,中国还是一个区域差异较大的社会,各地面临的问题也不尽一致。因此,社会学界有责任通过积极推进调查研究,通过饱和经验,努力形成中国自主的社会学知识生产体系,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促进社会学中国学派的形成。
贺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