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向金庸武侠小说致敬的闲书。
为什么要写这本小书呢?
首先是出于我少年时喜欢读金庸武侠小说的情结。我的家乡小镇,虽说是一座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间的文化古城,但其实已经没有什么文化遗存。在我的少年时代,小镇几乎没有一间像样的书店,对于那些不知为何居然养成了读书癖好的孩子(比如我)来说,在读书这件事上,真的有点饥不择食。
幸好小镇有一间租书的小店,里面的书永远只有两种:从港台来的言情小说与武侠小说。男孩子对言情小说不感冒,所以都租武侠小说看。那时候只要身上有点零花钱,我都要到那个租书店租武侠小说。由于租书店是按日计算租金的,如果你看得飞快,就能用更少的钱读到更多的小说。所以我从小就训练出一目十行的能力,一套四五册的武侠小说,一天一夜就能看完。
在我的少年时代,读得最多的书就是武侠小说。金庸的“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古龙的陆小凤系列、楚留香系列、小李飞刀系列,基本上都读过一遍以上。此外,梁羽生、卧龙生、陈青云、诸葛青云、上官鼎、柳残阳、云中岳、温瑞安等人的作品(能一口气说出这么多武侠作家名字的,显然是武侠小说的忠诚拥趸),也都读过一些。印象最深刻的当然是金庸与古龙的小说。直至今天,有空的时候,我还会翻翻这两位武侠大家的小说。
少不更事的年龄,武侠小说读多了,便梦想着自己也能练成绝世武功,成为一名行走江湖、行侠仗义的侠客,就如周星驰电影《功夫》里的男主角,以为世间真有厉害的武功秘籍。我也曾偷偷练习“二指禅”,用两根手指天天戳墙壁、床板,戳了几个月,手指头都戳出了老茧,“二指禅”还是未能修炼成功。
我也曾经是文学少年。“二指禅”既然练不成,便偷偷模仿金庸的笔调写武侠小说,写了一章,拿给我的童年好友看(我们经常合租武侠小说,这样可以节省租金),结果给泼了一盆冷水:“你这小说一点也不吸引人。”我虽然心里不服气,但已经没有动力再写下去,将草稿锁在抽屉里。后来抽屉的钥匙丢了,那份草稿已经二三十年没有取出来过。
现在写这本从金庸武侠小说派生出来的闲书,不过是了却少年时的武侠情结罢了。
这本小书说到底,无非是从金庸武侠小说中拈出若干话题,敷衍开来,借此闲聊江湖侠客的生活——实际上就是古代的社会生活。之所以这么写,是因为我从小就对历史很感兴趣。如果说,我少年时代读得最多的是武侠小说,成年后读得最多的则是历史类图书,且一不小心踏上了历史研究的“歧路”。
金庸武侠小说吸引我,也是因为他的小说将历史背景与江湖传奇做了非常巧妙的嵌合,让我在读小说的同时也像是在读历史,很对我的胃口。
古龙的小说都架空了历史背景,金庸的小说恰恰相反,除少数作品(如《笑傲江湖》《连城诀》《侠客行》)有意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作模糊处理外,多数作品都交代了明晰的历史背景,将虚构的传奇巧妙地糅合进真实的历史场景中,让虚构的江湖人物与真实的历史人物发生密切联系,从而达成一种虚实交融的艺术效果。
在金庸构建的江湖世界里面,我们可以找到非常多真实的历史人物:《书剑恩仇录》中的乾隆、福康安;《鹿鼎记》中的康熙、鳌拜、索额图、吴三桂、郑经、施琅、顾炎武、黄宗羲;《碧血剑》中的李自成、李岩、袁崇焕、崇祯皇帝;《倚天屠龙记》中的朱元璋、常遇春、韩山童、韩林儿、陈友谅、王保保;《射雕英雄传》中的铁木真、托雷、王罕;《天龙八部》中的宋哲宗、苏轼、耶律洪基、完颜阿骨打,等等。他们都是人们熟知的历史名人,自不必多说。
很多被金庸当成“江湖中人”塑造的人物,历史上也确有其人。如《倚天屠龙记》里的明教“五散人”,除了“布袋和尚”取自虚构的神话人物,彭和尚彭莹玉、铁冠道人张中、冷面先生冷谦、周颠都是元末明初的传奇人物,名字可见于史料。武当张三丰以及他的徒弟“武当七侠”,也非虚构,史书中可以找到宋远桥、俞莲舟、俞岱岩、张松溪、张翠山、莫声谷的名字,只有殷梨亭原来叫殷利亨,金庸老爷子将他改成了殷梨亭。
《射雕英雄传》中的全真教掌教王重阳与其徒弟“全真七子”——丹阳子马钰、长春子丘处机、长真子谭处端、玉阳子王处一、太古子郝大通、长生子刘处玄、清静散人孙不二(马钰之妻),全都是真实的历史人物。“全真七子”的徒弟,即全真教的“志”字辈,从尹志平、张志敬(金庸写成了赵志敬)到李志常,也都是元初的知名道士。不过,跟金庸虚构出来的抗金抗元形象不同,历史上的全真道士基本上都是跟金元汗廷合作很愉快的宗教人士。
这么热衷于将历史人物写入江湖世界的武侠作家,除了金庸,就只有梁羽生了。不过从文学技巧来说,金庸似乎技高一筹。
将真实的历史背景、历史人物与虚构的武侠世界糅合起来,是金庸的拿手好戏。将金庸武侠世界拆散,拣出一些有趣的话题,从史实角度详加考证,从而拼凑出更符合历史真实的侠客生活世界,则是我的兴趣所在。我写这本闲书的另一个原因,即是出于历史研究的个人爱好。
金庸用十五部武侠小说创造了一个包罗万象的武侠世界,吸引了无数读者。凡有华人处,俱有金庸武侠书。坊间还出现了一门“金学”,从文学、史学等角度研究金庸武侠小说。不过,坊间种种评说金庸武侠的文字,似乎多数不入金庸法眼,他老人家曾说:“也有人未经我授权而自行点评,除冯其庸、严家炎、陈墨三位先生功力深厚、兼又认真其事,我深为拜嘉外,其余的点评大都与作者原意相去甚远。”
坦率地说,我对金庸老爷子的这个意见是不敢苟同的。一篇作品发表之后,读者怎么评说,便全然由不得作者了,未经授权而自行点评是很正常的现象。冯其庸、严家炎、陈墨三位先生的金庸小说评论,我也略看过,无非是中规中矩的文学鉴赏罢了。
对于金庸创造出来的庞杂无比的武侠世界,应该有更加有趣的解读才对。
作为一名资深的金庸小说读者和一名不太资深的历史研究者,我不打算辜负我的平生所学,决定从社会史与生活史的角度翻入金庸的武侠世界。当然,我不想考据金庸先生笔下有哪些人物是真实的,哪些故事是历史上发生过的——似乎已经有人在做这个工作了。
我想谈点更特别的东西。
让我先从网络上流传颇广的“金庸学不解之题”说起:《射雕英雄传》中,梅超风练了“九阴白骨爪”,指甲暴长,解手后怎么擦屁股?《神雕侠侣》中,独臂的杨过独自过了十六年,他是怎么剪指甲的?问题非常无聊,却吸引了无数网友解答,各种脑洞纷呈。其实,从技术的角度解答这些问题并没有什么意思,我们换一角度,从史学切入,便会发现无聊的问题也蕴含着严肃的历史知识。
我想做的,是借用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一部分生动细节,进行社会生活史方面的考证,为读者打开一扇观察古人社会生活的窗口。
在我看过的评说金庸武侠小说的文字中,以新垣平博士的《剑桥倚天屠龙史》最为精彩,令人击节。新博士惟妙惟肖地模仿“剑桥中国史”的体例与文字风格,重新将《倚天屠龙记》的故事讲述了一遍,故意讲成严肃学术论文的样子。如果说,《剑桥倚天屠龙史》看似在一本正经地做学问,实则在戏谑地解构金庸的武侠世界;那我的这本书呢,大概可以说,看似在戏谑地解构金庸的武侠世界,实则是想一本正经地做学问——只是,由于个人学识有限,这学问做得不深。
读金庸武侠小说时,许多人都未必留意到其中的历史细节,注意力往往为起伏跌宕的故事情节、性情各异的人物所吸引。如果你掌握了更多的社会生活史知识,再读金庸小说,可能会有不一样的体验。即使不打算读武侠小说,这些社会生活史知识也可以让你在茶余饭后多一些有趣的谈资。
如果读了本书之后,你能赞一句“奇奇怪怪的知识又增加了”,那我就心满意足了。
本书曾以《原来你是这样的大侠:一部严肃的金庸社会史》为名,于2008年由东方出版社出版,次年又由香港中和出版有限公司引入,出了繁体字版,书名改为《金庸群侠生活志》(我个人更喜欢这个书名),听说市场反馈不错,因为加印了。要知道香港的图书市场是非常小的,很少有图书能加印。
如今本书的版权已到期,但书中谈论的各种“奇奇怪怪的知识”似乎尚不过时,而且今年(2024)适逢金庸先生100周年诞辰,我希望能够用一本谈金庸武侠的书来纪念这位武侠小说宗师。因此,我决定推出修订版。恰好与我长期保持愉快合作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新民说”团队对本书内容也感兴趣,修订版便交由“新民说”出版。
既然是修订版,当然需要对初版的文本作出修订。本书的修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初版文字的错漏之处作了订正。
二、对引用的文言文史料作了必要的翻译或解释。我知道,作为一本闲书,文字理应通俗易懂,对读者友好。
三、增加了四五十幅古代画作(含局部图)作为配图,同时也作为图像史料使用,这样修订版便有了图文并茂的特点,相信读者阅读时会更加赏心悦目。
四、增补了《宋朝的江湖好汉不吃猪肉吗》《乔峰为什么要吃狗肉》《郭靖、黄蓉家里有没有棉被》《有没有大侠戴眼镜》《宋朝娘子可“休夫”》5篇文章。
五、补充了一篇近万字的附录,是我年轻时给报章专栏写的一组游戏文章,想象力充沛,行文如天马行空,在金庸构建的武侠宇宙中肆意驰骋,试图用黑色幽默的文字揭示江湖社会的怪诞。虽说风格、主题与本书旨在科普各种“奇奇怪怪的知识”的趣旨有异,但话题同样是从金庸武侠中派生而出的,也适合闲读,因此便作为附录收入本书。
修订后的这本小书,正文共有44篇,每篇至少有一幅插图,仍分为七辑,再加一篇附录,内容比第一版丰富了许多。
最后我想说,这是一本闲书,没有什么微言大义,没有什么高深思想,但自认为颇有趣味性、知识性、话题性,可以放在枕边、马桶边、沙发边,适合在床上、沙发上、马桶上、上下班路上、出差途中阅读。希望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