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人工智能的制高点美国来讨论问题:到目前为止,该技术几乎没有产生任何经济影响。
在美国旧金山,很难不被人工智能的狂热席卷。广告会告诉你技术将如何彻底改变你的工作场所。在酒吧里,人们猜测世界何时会实现通用人工智能,或者机器何时会变得比人类更先进。5 家大型科技公司——谷歌、亚马逊、苹果、Meta和微软,都在附近设有总部或前哨基地。今年,他们预计将有 4 000 亿美元的预算主要用于人工智能相关硬件的研发。
人们普遍认为人工智能将改变全球经济。为了让人工智能发挥其潜力,世界各地的公司都需要购买该技术,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改造,从而提高生产力。去年,全球投资者使这 5 家大型科技公司的市值增加了超过 2 万亿美元。
根据粗略估计,实际上这 5 家公司预计年收入将增加 3 000 亿至 4 000 亿美元。
但就目前而言,科技巨头距离这样的结果还很遥远。
即使是看涨的分析师也认为,微软今年只能从生成式人工智能相关的销售中获得约 100 亿美元的收入。
除了美国西海岸之外,几乎没有迹象表明人工智能对任何事物产生了太大影响。
问题之一是采用率。
麦肯锡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近三分之二的受访者表示,他们的公司“经常使用”这项技术,这一数字几乎是 2023 年的两倍。微软和领英的报告发现,全球 75%的“知识工作者”使用它。
按照这样的说法,人们已经进入了人工智能世界。
从某种意义上说,确实如此。几乎每个人在谷歌上搜索内容或在Spotify上选择歌曲时都会使用人工智能。但将人工智能纳入业务流程仍然是一个小众追求。美国人口普查局给出的研究发现,只有 5%的企业在过去两周内使用了人工智能。即使在旧金山,许多技术人员在被追问时也承认,他们不会每月花 20 美元购买最好的ChatGPT版本。
其他地方也有类似的故事。根据加拿大官方数据,该国 6%的公司在过去 12 个月内使用人工智能来制造商品和提供服务。英国的调查显示,3月份的使用率更高,占所有企业的 20%,使用量在缓慢增长。
人工智能的采用率并没有像想象中那样,如洪水一样席卷而来。
对人工智能的数据安全、有偏见的算法和幻觉的担忧正在减慢其推出速度。麦当劳最近取消了一项使用人工智能接受顾客订单的试验,因为该系统开始出现错误。例如在一位顾客的账单上添加了价值 222美元的鸡块。一位顾问表示,他的一些客户患有“选择困难症”,即太多的小型人工智能项目让人很难确定在哪里投资。而其他公司正在推迟大型项目,因为人工智能发展如此之快,这意味着很容易在很快就会过时的技术上投入大量资金。
一些公司正在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完成一小部分任务。简化客户服务可能是最常见的。美国自动数据处理公司 (ADP) 拥有“一项新功能,使我们的小型企业客户能够利用人工智能回答问题,并更好地了解如何启动人力资源行动”,其他人则使用该技术进行营销。美国电信公司Verizon表示,它利用人工智能为其客户创建更好的“个性化计划推荐”。星巴克利用它来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客户优惠”。
如果你认为此类努力似乎不起眼,那么你并不属于少数人。
高盛构建了一个股票市场指数,跟踪该公司认为“通过采用人工智能提高生产力”的公司。该指数包括沃尔玛和美国报税机构H&R Block等公司。自 2022 年底以来,这些公司的股价未能跑赢大盘。换句话说,投资者看不到人工智能带来额外利润的前景。这项技术甚至可能会分散高管们对更紧迫事务的注意力。
克拉纳是在美国经常被引用的例子之一。这家在线金融服务公司最近声称,其人工智能助手正在承担 700 名全职客户服务代理的工作。该公司老板表示,由于技术的发展,该公司的就业人数每年减少五分之一。
然而,这充其量只是一幅不完整的图景。克拉纳希望不久之后上市,谈论其对人工智能的使用引起了媒体的关注。根据咨询公司CB Insights的数据,早在人工智能出现之前,克拉纳的员工数量就开始下降。该公司的市值可能是 2021 年的一半。
事实上,人们所担心的人工智能广泛应用带来的劳动力过剩现象,并没有如约出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克里斯塔利娜·格奥尔基耶娃最近也警告称,人工智能将像“海啸”一样冲击劳动力市场。然而,目前发达国家的失业率低于 5%,接近历史最低水平,工资增长也依然强劲。这很难与工人议价能力正在减弱的环境相匹配。
如果更深入地研究数字,人工智能对劳动力的冲击效应也没有出现。工人们在公司之间的流动速度不会比平时更快,如果大量工作岗位消失,这种情况就可能发生。
事实上,人们担心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会带来劳动力的过剩现象,并没有如约出现。
使用美国按职业划分的就业数据,重点关注从后台支持到文案撰稿人。人们认为这些角色很容易受到人工智能的影响,因为人工智能在涉及逻辑推理和创造力的任务上变得越来越擅长。
结果却恰恰相反。这类工作的就业比例仍较疫情前高出一个百分点。
就业没有改变,生产力改变了吗?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人工智能将改变全球经济,而不会导致人们失业,并且与虚拟助理的协作可以提高性能。芝加哥大学和哥本哈根大学的教授们发表的一篇新论文对 10 万名丹麦工人进行了调查。受访者估计ChatGPT可以将大约三分之一的工作时间减少一半,理论上可以大大提高效率。
然而,宏观经济数据也几乎没有显示生产率大幅上升。使用官方数据进行的最新估计表明,中等富裕国家的人均实际产出根本没有增长。在全球人工智能中心的美国,每小时产出仍低于 2020 年之前的趋势。
为了实现人工智能的突飞猛进,很多研究者认为,许多企业需要投资大量资金用于人工智能。但除了前文提到的 5 家大型科技公司——它们主要花钱为他人开发人工智能产品,而不是提高自己的生产力——大多数公司都没有这样做。标准普尔 500 指数 (美国最大公司的指数) 其他公司的资本支出今年可能会实际下降。整个美国经济几乎没有增长。信息处理设备和软件相关的投资,同比实际增长 5%,远低于长期平均水平。在富裕国家,投资增长速度比 2010 年代要慢。
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可能会意识到人工智能的真正潜力。大多数技术浪潮,从拖拉机、电力到个人电脑,都需要一段时间才能传播到整个经济领域。事实上,根据分析,假设大型科技公司的人工智能收入平均每年增长 20%,投资者预计大型科技公司将在 2032 年之后盈利。如果人工智能的财富最终实现,预计人工智能用户 (而不仅仅是提供商) 的股价将会飙升。
但如果对人工智能的担忧加剧,一切都会变成不确定。
编 辑:孙锋 cjmaesun@gmail.com
段永平绝对是最好的投资者之一,除了投资领域,他在实业方面也是战功显赫,小霸王、步步高、OPPO、vivo,这些火遍大江南北的电子巨头都出自于他之手。
“大道”段永平这两天在雪球平台沉浸式讨论“姜萍事件”。
这个讨论来自一篇雪球热帖《浙大回绝姜萍就是有眼无珠?姜萍的正确打开方式如下……》,发帖人并不是什么知名投资人,平时写的专栏“0 赞 0 评 0 转发”,而这篇帖子的评论区“大道”一现身,引来 550 转发、976 评论的热度。
段永平评论的原因也很简单,他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2023 年底,他以个人名义捐给母校 10 亿元。而浙江大学因为婉拒姜萍,被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大道”为母校辩白一句很正常。
段永平就“姜萍事件”在雪球上发表 49条评论,从财报数据到教育体系再到人生哲学。每一个话题讨论,段永平的终点必定通往哲学。
有人觉得“大道至简”,有人觉得“就会说正确的大道理”。63 岁的段永平并不在意,但在主页简介上依然有一股坚持自我的叛逆劲儿。
在投资上,段永平非常坚持自我,风波中公开声援茅台、逆势加仓腾讯和阿里、买入苹果公司时正值乔布斯和库克交班,救刚上市的网易于水火、操作看上去颇为“逆天”。
操作逆天的关键点在投资回报率,不少人因此成为“段氏投资”的拥趸,参透所谓模仿就是学习的第一步的大道理,就和段永平跟投,结果股票被套牢,又“粉转黑”。
细数段永平的投资经历,或许能从中分析出“段氏投资”门道——减法。
6 月开始,飞天茅台酒价格失守。
更因为“618”大促,电商和“黄牛”开启“茅台价格战”,酒价的“断崖式下跌”不是最痛的,更痛的是贵州茅台总市值在1 个月内蒸发 2 800 亿元,跌下了 2 万亿元市值的神坛。
作为茅台“铁粉”,“大道”段永平出来站台发帖:茅台还是那个茅台!
除了站台外,他又重申了自己对市场看法,透着股大隐于市的淡泊感:“市场短期是投票器,长期是称重机。我不对抗市场,我尽量不理睬市场而已。”
他还不忘回踩自己的起家业务一脚:我们电子产品行业要是碰上不好卖的时候,后果是很严重的。茅台碰上不好卖的时候,只是被动地又多了一些年份酒而已 (以后赚得更多) 。
段永平曾在雪球透露自己持股贵州茅台的两个信息:一是主要持股贵州茅台,中国神华持股很少;二是持股贵州茅台数量超过 1 000 万股。
由于长期重仓持有贵州茅台,瑞丰汇邦资产和金汇荣盛财富,此前曾一度被猜测是长期看多该股的知名投资人段永平的持股平台。不过,在贵州茅台披露的 2023年年报显示上述两家私募开始减持贵州茅台以后,段永平曾于 4 月 3 日在社交平台上发布动态表示:“贵州茅台,我们一股没卖。”
在段永平的眼里,贵州茅台就像“一儿卖伞一儿卖布的娘”,是喜是忧取决看待问题的角度,而段永平的角度无疑是乐观的,因为无论从哪边赚,都是赚,根本原因是他看好贵州茅台的商业模式。
贵州茅台好,大家都知道,但啥时候入场,众人举棋不定。
2014 年,段永平大买贵州茅台:“现在以 130 元/股、160 元/股还是 200 元/股买,从长远来看都没差别,贵州茅台现在市值才 1 000 多亿元,以贵州茅台的质量文化和生意模式,迟早会挣到 300 亿元。”
这个预言 2018 年被验证了,2018 年,贵州茅台实现营业收入 750 亿元左右,净利润达 340 亿元。
坊间一直流传一则趣闻,每当持有的贵州茅台或苹果公司市值创新高时,段永平就会开瓶 30 年的茅台酒庆祝下。
这些酒也来自于段永平的囤货。2012年 12 月,“白酒塑化剂”引爆舆论,茅台酒也被送检。段永平还是趁机买了一些两斤装的和 30 年的茅台酒,现在两斤装的已经自然存了十多年了。
真正让段永平决心持股贵州茅台的原因,不仅因为商业模式,还因为茅台酒好喝。
有限的肝脏留给值得的酒精,有限的资金也得给值得的公司。商界沉浮多年,段永平却不太爱喝酒,2010 年他才有机会抿了抿茅台酒,说自己体会不深,但能体会喜欢茅台的人对茅台的感觉,确实不一样。
3 年后,段永平已经能参透茅台的“真香”,奉劝买贵州茅台股票的人一定要身边有爱喝茅台酒的人,不然也是白搭。对不懂茅台酒的人,段永平也是犀利吐槽:“居然有人非说人们买茅台是因为茅台贵,有趣,有点像说 iPhone 的用户都是为了显摆一样。”
段永平同样也看好苹果公司,根据年初流出的疑似段永平的美股账户,从 2018年开始,段永平就在一路加仓苹果公司。
2018 年四季度,该账户苹果公司持仓比例为 51%,2019 年一季度加仓到57%,2021 年四季度加仓到 66%,2022年三季度加仓到 73%,2023 年四季度加仓到 80%。
但早在 2011 年,段永平就开始买苹果公司和贵州茅台,当时苹果公司的股价还不到 50 美元/股,正经历从乔布斯到库克的交接。段永平是库克的粉丝,果然库克上任后,苹果公司重视商业化。
很多OPPO、vivo员工抄段永平作业跟投苹果公司,被段永平戏谑:“还是Ov (OPPO、vivo) 老大们牛啊,一边学习苹果公司做产品,一边买苹果公司股票,让苹果公司帮你们赚了几次钱。”
甚至段永平认为,即使股价再掉都不会往心里去,躺在苹果公司身上实在太舒服了,敢放心如此加仓,可见段永平对苹果公司产品的狂热,不亚于茅台。
2024 年 1 月 19 日,苹果公司首款混合现实头戴设备Apple Vision Pro开放线上预订,开订 18 分钟后,Apple Vision Pro售罄。
段永平抢到一台Apple Vision Pro,在社交媒体上晒出了自己的订单:主机、配套的视力矫正眼镜、旅行外带包,以及额外的保修服务。最早拿到实物是 2 月 2日,段永平兴奋得连发点评:“很酷”“真的很神奇”“并不都是因为投资”。
但投资苹果公司这件事,段永平相当不谦虚,有网友对他说:“巴老 (巴菲特) 重仓买苹果公司应该是受您的影响较大,这是一个伟大的决定!”
段永平不否认:“我确实跟巴菲特先生聊过苹果公司,但那是 2018 年的事情,是在巴菲特已经买了苹果公司以后。不过,我把我认为苹果公司的商业模式要好过可口可乐的观点说出来了,巴菲特先生印象很深。”
段永平一路加仓,是基于对苹果公司商业模式的了解,但段永平终归是人,他承认他懂的生意非常少,所以投资就变得简单,他最懂的“好公司”,无非是“美股七雄”之一的苹果公司。早年他在网易博客上分享了他投资GE的反面案例:
“前些年我也曾经买过不少GE (美 国通用公司) 的股票。后来卖掉GE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有一天我去GE的公司主页看了一眼,发现根本找不到我在杰克·韦尔奇书上看到的他对GE文化的描述。原来,当时的CEO有‘去韦尔奇化’倾向。所以,后来我卖掉了GE的股票。结果证明,我是对的,现在GE的价格已经显著低过我当时卖的价格。”
这件事也让段永平下定决心定下自己的slogan:买股票就是买公司。
段永平最广为流传的是他和网易的投资故事,他从中获利 50 倍。
2000 年,网易在纳斯达克“流血”上市,上市当天就从发行价 15.50 美元/股,跌到了 12.165 美元/股,最低跌到 0.48 美元/股,面临退市。网易创始人丁磊当时迫切想卖掉网易,本和一家中国香港公司谈好收购,但财务审计没通过,股票停牌,收购也黄了。
段永平决定帮丁磊,投资 200 万美元,持股 152 万,占网易当时总股本的 5.05%,入手股价是 0.8 美元/股,成了网易的第二大股东。
他研究了网易,发现网易的状况并不致命,现金流充裕,公司市值 2 000 万美元,但现金有 6 000 万美元,现金实力就是市值的 3 倍。
同时,网易正在转型网络游戏,这和段永平起家业务小霸王游戏机的商业模式一般无二,段永平很了解这套运作。加之千禧年间,中国电脑数量大爆发,从 2000年的 650 万台锐增到 2002 年的 2 083万台。
段永平当时就认为《大话西游》是个潜力项目,果不其然,《大话西游 2》一推出就风靡全国,网易的股价涨到了 70 美元/股。
段永平和丁磊因此有了交情,丁磊将刚毕业赴美留学的黄铮引荐给了段永平。
黄铮临近毕业,面对两份工作犹豫不决,微软还是谷歌,段永平告诉黄铮:“去谷歌干 3 年,回来你就财务自由!”
果然谷歌上市时,黄铮手里的期权换来了几千万元。
2006 年,段永平以 62.01 万美元的价格拍下巴菲特午餐,带上了黄铮,这也是黄铮最感念段永平的一大原因。
段永平用生来的一种淡然感,形容了他拍下天价午餐的原因:“巴菲特不是缺这个钱,我也不是为了吃这顿饭,不是像有些人想象的我为了去他那儿讨一个秘方、锦囊妙计,哪天掏出来一看,就能发大财。这都是胡扯。我就是觉得好玩。Just for fun。”
在这顿饭之前,段永平就了解巴菲特的价值投资理论:
“买一家公司的股票就等于在买这家公司,买它的一部分或者全部。”
“投资你看得懂的、被市场低估的公司。”
段永平在后来接受采访时,承认之前自己脑子里一直也有这些理论,但不太确认,和巴菲特共进午餐后,他有了信心。
段永平看不懂拼多多,但很信任黄铮,所以买下拼多多。而疑似账户在拼多多持仓情况也看得出段永平的不解:2018 年四季度持有 1.1%;2020 年一季度加仓到2.5%;2020 年二季度清仓;2023 年三季度重新建仓,但只有 0.1%的“mini仓位”;2023 年四季度又全部清仓。
但段永平并不纠结,从 2001 年因为答应妻子去美国生活开始,段永平也不再过问步步高的具体业务,定居在美国加州的帕罗奥图——硅谷的中心地区。
如此传奇的商业人生,网友劝大道“段永平”写本自传,他说:“这辈子不写书。我说过很多次我不会写书,这些人都不在意,就算我写了书也不会有人在意我到底写了什么的。我不担心消失的事情,反正也带不走啥。不浪费时间在对我没意义的事情上。”
网友在对话中逐渐沉溺虚无主义,提问段永平:“时间拉长到 1 万年,10 万年,都会消失,时间够长宇宙最终都会湮灭,大道你认为有外星人吗?”
段永平说:“我们都是外星人啊!”
本文来源:公众号GPLP
编 辑:赵春雨 1044253103@qq.com
一端是用户拍手叫好,认为这是各大平台对于消费者权益的进一步保护与倾斜;另一端是中小商家不堪重负的破口大骂。毫无疑问,“仅退款”规则挑起了新一轮江湖纷争。
2024 年 6 月初,店主杨先生收到一条退款信息,有一单9.9 元的短袖被一位买家成功申请仅退款。
对方的申请理由是“商品不是纯棉材质”。但杨先生确定,自己的产品描述从未提到“短袖是纯棉材质的”。
杨先生核算成本后发现,一件短袖的净利润微薄,仅 5 至 7 毛钱。遭遇一起仅退款事件后,他需额外售出多单才能弥补损失。面对今年以来店铺频繁遭遇的近八百次仅退款,杨先生决定采取行动:带着同事,踏上千里寻人之路,去跟买家讨个说法。
从义乌到威海,足足有 1 300 公里左右,杨先生花费了9个多小时才抵达目的地。
在威海,杨先生通过快递驿站监控锁定了买家。买家解释称因对非纯棉衣物过敏而选择仅退款,但杨先生对此解释存疑并提出自身诉求。经长时间协商及警方介入,双方达成调解协议。
然而,事态未平,杨先生随后接到平台通知,因其“线下找人”行为被投诉,店铺产品被永久下架,相当于店铺永久关停。
“仅退款”的出现,本质上是为了减少商家和用户在关乎质量和退货问题上的争执和矛盾,也是对用户权益的保障。“仅退款”如今已经成为电商平台应对某些特殊情况的标配,一场围绕在商家、平台、消费者之间无形的风暴也在悄然形成。
在电商舞台上,一个个轰轰烈烈的故事正在上演,眼下关于“仅退款”的争论却变得愈发激烈,成为商家、平台和消费者之间一场不可忽视的挑战与较量。
纷争四起,这究竟是一场为了流量开展的争夺战,还是一次促进行业迭代升级的大讨论?
如今,越来越多围绕“仅退款”规则产生的问题和纠纷被推到了公众面前,一时间各种声音充斥在互联网上。
有人痛骂平台太霸道,不顾商家死活;有人欣喜终于看到平台站在了消费者一边;还有人躲在夹缝中,利用漏洞卖“薅羊毛”课程赚得盆满钵满。
当人们讨论“仅退款”这一规则的“罪与罚”的时候,是否还记得 2023 年 3 月那场“炸店”事件。
如今,人们仍旧可能会对这件事背后的动机感到匪夷所思:一些不愿意接受仅退款规则的小商家,想要通过“炸店”的形式,胁迫电商平台改变规则,回到那个低品质供应者拥有特权的旧时光中。
那年 3 月,拼多多上线了多多福利社自营店,一些心怀不满的中小商家突然发难,开始引用“仅退款”条款来恶意炸店。
发难商家显然深谙平台规则,精心策划了一场“炸店”行动:大规模下单之后,商家将收货地址改到偏远地区,随后申请仅退款,迫使发货商家在商品无法追回的情况下,货款被直接扣除,展现出对平台规则的高度利用与恶意操作。
随着大规模下单退单之后,这些商家继续在客服大骂拼多多用户,这样高频操作之后,多多福利社被迫下线。
表面看,炸店事件的导火索是商家们对于“仅退款”模式的不满:在他们的叙事中,品牌商家充分受益这种退款规则;而财力不足的中小商家,很有可能则被这种仅退款规则淘汰掉。
于是,这些商家采取这种极端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质疑平台在处理退款问题时未能保持公正立场,过度偏袒消费者,导致一些无充分证据的退款请求也能轻易通过,甚至吸引了大量“羊毛党”的涌入,使经营陷入困境。
时至今日,距炸店事件已过去一年多,但其影响仍未完全消散。商家们长期遭受仅退款规则的困扰,而此事件所带来的连锁反应,也在暗处悄然蔓延,对电商行业的未来发展投下了不确定的阴影。
或许拼多多也未曾预料到,“仅退款”这一曾经饱受争议的规则,某天会变成电商平台的标配。
先是淘宝,对外发布关于变更《淘宝平台争议处理规则》的公示通知。通知显示,淘宝将基于平台自身大数据能力,结合多维度识别,对于买家发起符合相关情形的售后,作出快速退款或退货退款的规则依据。
紧接着,京东、抖音电商、快手电商等均推出类似的规则,“仅退款”自此成为了电商行业的新主流。
那么,以淘宝为代表的四大电商平台为何会走上拼多多的老路?理由只有一个:名利场里,这是围绕消费者开启的一场争夺战。
从表面看,淘宝等电商平台推出仅退款规则的初衷是为了提高消费者的购物体验,增强消费者对平台的信任,从而吸引更多用户。然而,实际上推出仅退款规则的落点并不完全在于“消费者”,而更在于“争夺”。
从表面看,淘宝等电商平台推出仅退款规则的初衷是为了提高消费者的购物体验。实际上推出仅退款规则的落点并不完全在于“消费者”,而更在于“争夺”。
对于商家来说,“仅退款”规则带来的压力是巨大的。为了吸引用户,他们必须承担巨额成本,而这些规则并没有真正考虑到商家实际经营的困难。
商家感到困扰,因为这似乎在挑战着传统的商业规则和道德底线。这样的商业模式变革不仅仅是财务上的压力,更是对商业伦理的重新定义。
有消费者购买拖鞋穿戴一年后,竟以不合脚为由成功退款;有人利用无关图片虚构商品问题,轻松获得退款。
更有甚者,以“我不知道网购需要支付费用”这类荒谬的理由,也顺利实现了退款操作。这些现象不仅挑战了商业诚信的底线,也让不少卖家感到无奈与愤慨,一些商家不惜成本去到线下当面和消费者对质。
这场关乎“仅退款”的争论,并不仅仅是商家与平台之间的博弈,更牵涉到整个零售业态的发展变迁。它不仅仅局限于双方利益的较量,更深层次地触及了行业市场内卷的严峻现实——无论各方如何粉饰太平,这一现状都难以被忽视。
商业模式的每一次革新,都不可避免地会对市场秩序产生深远影响。这是一个值得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与深入思考的问题。
电商行业的变革,其本质或许远非简单的利益争夺,而是商业伦理、责任与创新的交会点。如何在推动行业进步的同时,维护市场的公平与秩序,保障各方权益,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当下,“仅退款”较多的问题集中在:相关的法律法规落实太难,没有实际的约束性;平台管控不严格,即使“仅退款”没有成功也对消费者没有任何处罚,让有心之人变本加厉;商家维权困难,如果被恶意仅退款,商家能做的仅仅是与客户自行协商,要是客户不愿意寄回也是无能为力,要是走法律程序,一个订单金额未必受理,而且需要大量的时间和成本。
人人都在吐槽的仅退款,是压死电商商家的最后一根稻草,还是倒逼式的整顿市场?任何已经存在的事物都有其存在的原因,得从细节里看。
早期拼多多最核心的优势农产品,背后是千万名农户。正是他们帮助拼多多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立足,在农产品领域摸索出一条路来。
然而不同于大多数标准化的商品,生鲜、水果等农产品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对运输条件的要求比较苛刻。受制于种种因素,无法搭建起从消费者到商家的逆向冷链物流,因此像普通商品那样方便地退换货几乎不可能。
那么,农产品的售后服务该如何保障呢?“仅退款”便成了一种没有选择的选择。
有些人可能会觉得“仅退款”机制有些简单粗暴不近人情,但必须认识到“仅退款”机制是有它的适用条件的,只有当消费者的权益确确实实地受到损害时,平台客服才会介入并通过消费者的仅退款申请。
它并非是对消费者单方面的偏袒,而是对三方共同利益的维护。每一个电商平台都面临售后服务这道难题,而当下关于“人性”的题目似乎更难一些。
不止一位商家表露出对平台误判的担忧。理智的商家会分析:“平台的标准太模糊。”急躁的商家给出“暴论”:“他们有什么标准,我觉得他们没有标准。”
平台、商家和用户之间的矛盾是电商行业中最为核心的矛盾,在电商市场的竞争格局中,这一矛盾始终贯穿在电商平台的运营和发展过程中。
尤其在推出“仅退款”服务后,平台、商家和用户三方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微妙和复杂。
那么,“仅退款”造成的损失谁来承担?每一次这样的风波过后,为了减少“仅退款”带来的损失和风险,商家便会把损失的成本均摊到商品中,这似乎已经成为业界不成文的举措。
有人发现,不少店铺原材料变了,或者是悄悄抬了价,想要和消费者“风险共担”。这个时候再看,消费者是否从“仅退款”中受了益,“仅退款”又会不会演变为一场“劣币驱逐良币”的游戏,就很难说了。
说到底,钱能退,货物能退,平台的责任不能退。漏洞不补,消费者与商家的嫌隙就难补,问题就难以从根本上解决,最终三败俱伤。
多年前的一封股东信中,黄峥曾将拼多多的未来定位总结为“Disney +Costco”,表示拼多多不光高效地做信息的匹配,还不停地模拟着整个空间里人群的群体情绪,让群体的体验更加开心。
然而事实是,在现实的博弈世界里,让所有人开心的“乌托邦式”情形很难完美展现。因为“仅退款”就证明了,让一个群体开心的规则,必然得不到利益相对群体的开心回应。
任何一项规则都不能成为某一类人的专属特权,所有规则都应指向同一个出发点——共赢。然而,真正实现共赢是一条漫长而艰难的道路,我们能做的就是去不断接近我们的初衷,实现目标和效果之间的最短路径。
规则诞生于实践,也在实践中进行检验,唯有不断完善修正,才能真正看见规则的意义和价值。
编 辑:赵春雨 104425310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