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初入仕途

沈括在青少年时期跟随到各处上任的父亲游历各地,而沈周又是一位“亲民官”,这使沈括有更多的机会和社会接触,了解下层人民的真实生活状况。耳濡目染间,沈括的思想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父亲沈周去世后,沈家人失去了主要的经济支柱,生活压力倍增。沈括在杭州为父亲服丧三年以后,承袭父荫,开始自食其力,做了多年低级官吏。在此期间,他历任海州沭阳县(今江苏沭阳)主簿、代理东海县(今江苏东海)县令、宣州宁国县(今安徽宁国)县令、陈州宛丘县(今河南淮阳)县令等官职。沈括的职位虽低,却正是他的出身阶层和所处社会地位不高,经济情况也不宽裕,加上长期旅行在外等原因,使他能够同情、体恤劳动人民的生活不易。因而在这些日子里,他力求能为民解困,做出一点成绩。

他在《除翰林学士谢宣召表》中这样说:

一纪从师,讫无一业之仅就;十年试吏,邻于三黜而偶全。

从24岁开始做县吏,到33岁举进士,这十年间沈括所走的道路,可谓崎岖不平。然而无论情况如何恶劣,沈括都没有放弃自己的责任。他在沭阳任主簿时,生活异常艰苦。主簿是低微、劳苦的底层官职。沈括在他的《长兴集》中,对这个极苦极累的低阶职位有生动的描写:“沭阳县方圆几百里,只要是兽蹄鸟迹所到的地方,都有主簿的工作职责。而那些往来吊问、岁时祭祀、公私百役等杂事琐事,绝大部分也由主簿兼着。”一句话,一个县百姓的吃喝拉撒睡,所有事情主簿都要管。当时沈括还年轻,有他自己的抱负,虽然担任这样低微、劳苦的县吏,却没有感到泄气,依旧兢兢业业。

疏浚沭河是沈括担任沭阳县主簿期间最突出的事迹。

沭河起源于今山东省沂水县境内的沂山,向南经莒县、郯城县,再流入今江苏省境内。历史上,当沭河穿越沭阳县后,因为当地地势平缓,水流速度逐渐放慢,水流中携带的大量泥沙开始慢慢沉积,导致河流容易被堵塞。一旦进入雨季汛期,就会出现排水不畅的情况,并有引发水灾的隐患。沭阳县的前任知县由于在治理沭河时处置失当,引起了被征调来的民夫的反抗。为了平息事态,朝廷任命沈括临时代理,主持疏浚工程。

■ 沂山风光

沈括一上任就面临极为严峻的形势,当时老百姓的情绪非常激动,甚至有些失控。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不留神就有可能引发更大规模的骚动冲突。另外,时间不等人,一年一度的播种时节马上就要到了,如果不能尽快地疏浚河流,大概率会错过农时,这样将影响来年的收成,造成更大的损失。由于这种种原因,沈括在深思熟虑后决定不采取高压政策,不对民夫的反抗行为进行镇压,而是采取怀柔的方式,尽可能用缓和的态度安抚他们的情绪。他特别强调政令要前后一致、赏罚分明,并秉持他一贯的科学实证精神,前往实地勘查。之后,沈括带领数万民夫投入到沭河的疏浚工程中,不但疏通了被淤塞的河道,还修筑了两道防洪大堤,修建了九座堤堰,开通百余条水渠,灌溉沿河的田地,新增了七千多顷的良田。这些都对改善沭阳县的农业生产状况、提高老百姓的生活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沈括工作勤勉负责,体恤百姓,初入仕途就取得令人赞叹的政绩。他在施政一方的同时,对科学研究依然保持着浓厚的兴趣。比如在沭阳县担任主簿一年后,二十岁出头的沈括又去海州东海县(今江苏东海)任代理县令。在此期间,他在东海县一户村民家中搜集到了专治小儿“走马疳”(坏疽性口炎)的药方,并从这个药方中分析发现此药中含有砒霜、石灰等有毒成分,因此不能过多服用,并将其记录在自己的医著《良方》中。

虽然沈括在工作中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也取得了不错的政绩,但由于他不是科举进士出身,不仅一直得不到提携与重用,还有随时被解职罢免的可能。前文中沈括说自己“十年试吏,邻于三黜而偶全”,就是这个时期的事。这样的局面对于从小就立志于学、抱负远大的沈括来说,是无法接受的,他必须想办法改变。于是,沈括辞去官职,开始全力准备科举考试,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命运。

此时,沈括的哥哥沈披正担任宣州宁国县县令。沈括来到了哥哥家,他一边紧张学习,准备科举考试;一边在学习之余游览当地的名胜古迹,并留下了许多诗作。在宣州期间,沈括还亲历了由沈披主持的一项浩大工程——修建万春圩。 0JJrAvsMx2lBm9cfgrirVHnwY0l34bPEuJnIwNBqgTKOEozM/mH/WSEa22pyR1A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