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书香门第

沈括,字存中,宋代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宋史》卷331《沈括传》中说:“元祐初,徙秀州,继以光禄少卿分司,居润八年卒,年六十五。”没有明确记载沈括的生卒年。关于这一点,史学界一直存在着争议,主要有四种说法 ,本书采信我国著名科学史家胡道静先生的观点,即沈括的生卒年为宋仁宗天圣九年至宋哲宗绍圣二年(1031—1095)。

沈括的父亲沈周,字望之,幼年丧父,与兄长沈同相依为命。沈周这一辈以上,钱塘沈氏家族从五代十国以来,几乎没有人出仕从政,只有沈括的曾祖父,曾经做过大理寺丞。沈家兄弟并没有因为家庭的不幸而沉沦,他们互相勉励,发奋读书,先后得中进士,钱塘沈氏一族从此得以振兴。沈周官至太常寺少卿,分司南京。

沈括后来多次对人提及自己的家世,都自认为是出身寒门。例如,他在《谢谪授秀州团练副使表》一文中说:

伏念臣出自寒门,苟循世绪,虺隤白首,无一亩以退耕;黾勉清时,希斗食以自禄。

在《答崔肇书》一文中,他又说:

复不幸家贫,亟于禄仕。

类似的说法,不一而足,都印证了他的家世普通,社会地位不能算高,整个家庭的生活需靠做官所得的俸禄来维持。

沈周潜心钻研儒学,于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及第,被授职汉阳军汉阳县(今湖北武汉汉阳)县掾,后历任简州平泉县(今四川简阳)知县、苏州通判、侍御史等职,又先后出知润州(今江苏镇江)、泉州、明州(今浙江宁波),晚年以太常寺少卿,分司南京(今河南商丘)。一生辗转各地,于皇祐三年(1051)去世,享年七十四岁。

沈周为人宽厚,是一位忠于职守、廉洁自律的好官。在长达三十多年的仕宦生涯中,他共计任官十三处,从未因违法违纪而受到吏部的记过处分,这在当时的官场非常难得。他每到一地都尽心尽力,以德为治,深受百姓拥戴。当他调离平泉县后,当地的老百姓将他在任期间所做的一桩桩实事都刻在石碑上,以表达对这位父母官的敬爱与怀念。王安石对沈周的评价是“廉静宽慎,貌和而内有守”,他在给沈周撰写的墓志铭中写道:

其为治取简易,讼有可已者,辄谕以义,使归思之,狱以故少。泉州旧多盗,日暮市门尽闭,禁民勿往来。公至,除其禁,而盗亦以止。佐开封,讼数年不遣者以百数,公断治立尽。尝代其尹争狱于上,大臣为公自绌。三司使请铸大钱,下其书议,议者无敢忤。公为其判官,独曰:坏四钱为之可以当十,民盗变旧钱且尽铸之,为诱民死耳,不如无铸。议上,如公言。于是,天子以江东之按察为已悉,闻公宽厚,即以为使,尽岁无所劾,而部亦以治称。

从王安石的这段记述中可以看出,沈周非常关心民生疾苦,体恤民情。他在任上一直恪守为官的本分,尽力做好每一件事,从不愿生事以加重百姓的负担。在处理民间纠纷时,也尽可能不动用刑罚,而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用自己的诚意去化解矛盾。沈周对百姓体恤爱抚,对工作兢兢业业,在各地都取得了很好的治绩。沈括从小跟随在父亲身边,父亲对工作勤恳负责的态度以及对百姓的体恤爱抚之情,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他。

■ (宋) 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局部)

沈括的母亲许氏出身于苏州一个官僚士大夫家庭,她的祖父许延寿官至刑部尚书,父亲许仲容曾经担任太子洗马。许仲容至少养育了四个孩子 ,许氏是他最小的女儿,自然倍受宠爱。许氏有一位哥哥名叫许洞,是北宋前期著名的战略家和军事家。许洞从小就爱舞刀挥剑,练习弓矢击刺之术,还精通《左传》;成年后考中进士,到各地做官,以文章政事知名于时,撰写的《虎钤经》是我国历史上一部重要的军事理论著作。许氏自幼聪慧好学,知书达理,对自己这位能文能武的哥哥非常敬重。她经常仔细研读哥哥写的文章,有些甚至能够背诵。许洞的文才武略和军事思想对许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许氏又将这种影响渗透到对两个儿子的教育中。

许氏是一位善良贤淑的女性,对自己的父母非常孝顺,每天都要服侍他们安寝后才去休息。她嫁给沈周后,就一直跟随丈夫奔波迁徙,相夫教子,操持家业。曾巩在为许氏撰写的墓志铭中说:

(夫人)既嫁,惇行孝谨,宜于其家。其夫为吏有名称,夫人实相之。及春秋高,于内外属为高曾辈行,而慈幼字微,愈久弥笃,故亲疏怀附,无有恶斁……子曰披,国子博士,有吏材;曰括,扬州司理参军、馆阁校勘,有文学。其幼,皆夫人所自教也。

许氏的贤淑与才学不仅帮助丈夫在事业上取得了成功,使他能以清正廉洁著称于世,而且她的日常言行也一直感染、影响着自己的子女与身边的亲属。俗话说“家和万事兴”,一个家庭中的主要女性发挥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她可以维系这个家庭的和睦与安宁。

沈括就出生在这样一个充满爱心、温暖和睦的家庭中,并在父母的悉心爱护、谆谆教诲与家传学养的熏陶下逐渐长大成人。

宋仁宗天圣九年(1031),沈括降临人世。那年,父亲沈周55岁,母亲许氏47岁,沈括的出生给整个家庭带来了无尽的欢乐。沈括先天体质较弱,这也使他得到了父母更多的疼爱与关怀。

与多数官宦人家子弟不同,幼年的沈括并没有进入学堂或是拜师学业,他与兄长沈披从小都是由母亲许氏在家亲自教导的。许氏没有向他们过多、过早地灌输诸如登第入仕、光耀门庭之类的世俗观念,而是给予他们足够的自由发展的空间,让他们亲近自然,接触社会,并努力去发掘、培养他们探寻知识的兴趣。可以说,沈括的童年是在一个无忧无虑、比较开放自由的轻松环境中度过的。

由于沈周长年在各地任职,四处奔波,因此沈括从小跟随父亲到过很多地方。每到一地,沈括都被当地独特的自然风貌和民风民俗所深深吸引,一直充满着强烈的好奇心与探索欲。

沈括不到7岁时,跟随担任侍御史的父亲住在京城开封。在那里,他对当地民间召“紫姑”的习俗颇感兴趣,晚年还将此事记录于《梦溪笔谈》中。

“紫姑”是唐朝开始才有的厕神,是中国古代神祇中比较“年轻”的一个。唐宋以来,元宵灯节降紫姑神谕成为民俗。据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他小时候看到小伙伴们随时随地召紫姑降谕作游戏。景祐年间,太常卿博士王纶在家中设宴请紫姑神,沈括也应邀随父亲一同赴宴。

这是目前所能见到的有关沈括童年生活的最早记录 。无论这段记述是否有科学依据,是否可信,从中都可以看出这件事确实给年幼的沈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令他难以忘怀,以至于他晚年退居梦溪园时仍记忆犹新。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幼年的沈括就已经显现出超过一般同龄孩子的强烈的求知欲,他总是对周围的人和事怀有浓厚的兴趣。正是这种对自然和社会的广泛兴趣促成了沈括在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等诸多领域的成就。 7suhhhm/Q/ahSGKd7bSuq3y6K0TS5g0y8TsC7+95qZ7D61AuuPdmuIdH2GilJWX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